【人物小传】
唐敦新:1949年出生,陈场镇胡幼松烈士纪念馆馆长,义务讲解潜沔农运*——胡幼松烈士事迹40余年,并搜集整理湘鄂西革命史料集以及970多位革命烈士的事迹多达600多万字,与人合著《胡幼松传奇》一书。2018年被授予仙桃市十大“新乡贤”荣誉称号;2021年9月荣获“荆楚楷模”称号。
8月9日清晨,偏安一隅的胡幼松烈士纪念馆,绿荫满园、庄严静谧;胡幼松烈士纪念碑,高耸威严、直插云端。
纪念碑旁草丛中,74岁的唐敦新老人正躬身除草,开启一天的工作。几分钟不到,豆大的汗珠顺着他清瘦的脸颊直往下淌。
做好纪念馆清洁卫生、撰写花篮绶带标语、主持祭扫流程、讲解胡幼松革命事迹……这些“规定动作”,唐敦新一干就是40多年。
“对比革命先烈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我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老人深情地说。
行程1000多公里,自费5万多元
让烈士精神传承弘扬
潜沔农运*胡幼松,是陈场镇幼松村人。192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壮烈牺牲,年仅32岁,是*主席亲笔签批的100个著名烈士之一。
在他短暂而伟大的6年革命生涯中,创造了不少仙桃、潜江甚至鄂中地区的党史之最:包括建立第一个仙桃农村党小组,成立第一个仙桃农民协会,当选中共潜江县委第一任*等……
精神传承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出生在胡幼松的家乡,唐敦新打小就听村里老人讲述胡幼松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
唐敦新的父亲、大伯、小叔都参加过革命,当过红军排长的大伯唐良栋更是在监利的一场战斗中牺牲。
听着父辈们的革命故事,身处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们信念笃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也逐渐融入了唐敦新的血脉。
1970年,21岁的唐敦新做出一个决定:搜集整理胡幼松烈士的生平资料,让烈士精神传承弘扬。
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出行不易。唐敦新靠着双腿,常年往返于武汉、潜江、监利、洪湖、江陵、石首等地,查找资料,寻访目击证人,调查、搜集湘鄂西革命史料。
“潜*去了不下20次,每次都需要步行37公里。”唐敦新回忆:步行3个多小时,自带干粮,自灌瓶装水,晚上睡旅馆两毛钱一晚的大通铺。
“胡幼松的手被反绑着,四个匪军要他下跪,胡幼松不肯,他们用枪头砸胡幼松的脸,胡幼松的右脸血流不止……”在潜江,唐敦新有幸寻访到了目睹胡幼松被*害全过程的袁生荣。
当年,年仅11岁的袁生荣偷偷溜进了伪县长提审胡幼松的公堂,在一个石柱旁边偷瞄到当天的审讯场景。
骑自行车、爬拖拉机、搭汽运班车……唐敦新行程1000多公里,自费5万多元,将胡幼松烈士的家庭状况、生卒年月、人生经历、牺牲细节、烈士的认定、媒体的宣传等事迹全都梳理得一清二楚,部分遗物如胡幼松曾使用过的手枪、大刀等,也都收集起来。
与此同时,还收集整理了其他97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形成近400万字文字材料,装满38个档案盒。
他在走访中特别注意调查取证。这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肃反错*的同志平反起到了积极作用。1986年,中共中央正式发文,仙桃市委在陈场镇胡幼松烈士纪念馆前召开万人大会,为错*的同志平反昭雪。
“我的祖祖辈辈都要感谢您,谢谢您帮他洗刷冤屈。”王显清烈士后人找到唐敦新,对他帮助长辈平反昭雪的行为表示感谢。
历时40多年、接待百万人次参观
英烈故事远播四方
“欢迎来到胡幼松革命烈士纪念馆,这座新馆于2019年建成开放……”,74岁的唐敦新哑着嗓子,坚持为前来瞻仰的市民义务宣讲。
“唐爹,不要讲太多啦,您刚做完手术需要休息。”一旁的工作人员小声提醒。
由于常年宣讲,唐敦新的声带受损严重,就在上个月,他才到武汉同济医院做完手术,帮助声音恢复。
长年累月调查走访,聆听数百名目击证人“口述”,唐敦新还原给世人一个越发具体、清晰的胡幼松。
一个新的目标在他心中坚定下来:讲好烈士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上世纪70年代起,唐敦新开始奔走呼吁建馆立碑,3次赴荆州争取资金支持。
113公里路程,他脚踩自行车就出发了。荆州主管部门最终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拨款1.5万元。
1978年5月23日,胡幼松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建成开馆。
“3万多人慕名前往,台上激情宣讲,台下泣不成声。”时隔40多年,此番盛况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工程落成后,唐敦新又多了个身份:胡幼松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无论是夏季烈日当头,亦或是冬季冷风刺骨,不管是团队参观,还是三两游客,只要有“请”,老唐就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往返18里路前往纪念馆进行讲解。
从自行车到小电动,从青年到古稀,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如磐初心。“听着大家对英雄们的赞扬,我就感觉什么都值了。”
进入新世纪,旧纪念碑、馆因年久失修,檀断瓦掉、墙体斑驳、展板霉烂,加之参观人流量不断增加,空间捉襟见肘。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迁址建设新馆的漫漫长路上。
2018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胡幼松烈士纪念碑、纪念馆迁址重建工作。
老人义务担任起工程设计、展馆布置的总指挥。仅8天时间,拿出4.2万字 “展陈大纲”。
“他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革命英烈事迹收集整理和传播身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原陈场镇福利院院长罗功英深有感触地说,尤其是胡幼松的生平事迹全都刻在他脑子里了,自然信手拈来。
受其影响,罗功英退休后志愿加入老唐讲解团。4年前,当地一剧团主持人袁爱艳也欣然加入,担任专职讲解员。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将场馆运营好。
如今, 胡幼松烈士纪念馆被授予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是仙桃市首个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仙西旅游带上不可或缺的红色“打卡地”,越来越多“追星族”来此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胡幼松烈士纪念馆声名远播。
在给别人讲述英雄故事的同时,唐敦新自己也成了别人口中的故事。
今年6月17日,纪念馆迎来最远的一批客人——新疆第五师87团27名学习队员。大家在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之际,也被唐敦新老人执着精神所感动,直言“太不容易。”
“你的讲解生动、精彩、接地气。”来自大冶市金湖街道参观团4名老党员临走前,向唐敦新深深鞠上一躬:我要把你的事迹带到我们家乡去。
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
45年间,他共接待参观者100余万人次,讲解烈士事迹1200多场,被邀请前往外地作红色报告150多场。4次与新华社记者联袂撰文,将红色壮士胡幼松英雄事迹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刊播。2018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胡幼松烈士事迹;2019年3月,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胡幼松烈士的革命事迹。
2020年,市沔阳花鼓剧团将胡幼松的故事搬上舞台,推出大型现代花鼓戏——《胡幼松》,并成功参演“第四届湖北艺术节 ”。
“胡幼松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讲下去。有更多人了解他们,就会有更多人传承精神。”唐敦新说。
眼下,陈场镇正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红色讲解员团队,缓解纪念馆人手不足问题,更好延伸宣传触角,讲好红色故事。
老骥伏枥 甘于奉献
一颗红心永向党
“世界需要热心肠,大事小事找老唐;一腔热忱走四方,粗也能帮,细也能帮。”
这是一首《素描老唐》的小诗对唐敦新的描述。
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不仅是烈士事迹的讲述者、红色精神的传承人,更是永葆初心本色的老党员,邻里皆知的“热心肠”,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唐爹”。
50多年来,在收集烈士生平事迹的同时,老人坚持记载本地天气实况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编写地方镇志提供了宝贵资料。
2017年2月,以唐敦新为首的6名老党员,走街串巷,一次次走访老同志、革命老前辈,一趟趟到相关职能单位查阅档案,一遍遍寻访当事人核准事实数据,用时两年编写完稿近85万字的《陈场镇志》,涵盖了陈场1986-2016年30年间世事更迭变迁,包括地理、人口、经济、政治、村镇建设等内容。他还将搜集约270万字的文史资料,无偿捐献给了市档案馆。
通过大量的胡幼松烈士第一手史料,他与人合著的《胡幼松传奇》一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发行。撰写的《码头河大捷》《沔西区是鄂中早期的“革命中心地带”》《血洒沃土 浩气长存》《苍劲古树 见证烽火岁月》等文章被国家文史刊物收录其中。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疫情突发,72岁的唐敦新戴党徽、亮身份、树旗帜,以先锋模范形象冲锋一线。
搭棚子、做登记、测体温,老人事事不落人后。面临值守点床位严重不足的情况,他二话不说,把自家的床拖到了高速卡口。
唐敦新还主动承担起高速卡口值班人员送餐任务,并自费购买一辆电动三轮车送餐。
一次送餐途中,他不慎跌倒,面对路人关心,他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又骑车远去,“卡口的同志等着我送饭呢,赶时间。”话未说完,车已走远。
唐敦新不仅自己“参战”,还说服家人一起“战斗”。镇集中医学观察点急招保洁员与服务人员,招聘信息发出,应者寥寥。唐敦新思来想去,找到自家堂弟唐敦金,一番劝说,最终如期上岗。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一生追随党、一生拥护党,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唐敦新语气坚定地说。
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2018年获评仙桃市十大“新乡贤”。2021年9月,荣获“荆楚楷模”称号。
虽年过古稀,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在义务宣讲胡幼松烈士事迹之余,还加入陈场镇党史学习宣讲团。
“要想让‘胡幼松精神’家喻户晓,成为屹立不倒的精神坐标,就不能坐在馆里等,还得不断地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深人人群,把丰富的红色文化史料转化为鲜活教材。”他说。
文/全媒记者 邓一凡 李兵 鹿丹丹 图/全媒记者 多多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