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丨边塞诗词中的压卷之作

笔谈丨边塞诗词中的压卷之作

首页角色扮演新笑傲江湖楼兰遗响版本更新时间:2024-04-29

李工在青岛市图书馆文学讲习班讲课



边塞诗词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既与诗词的题材有关,更与边塞诗词特有的情调气象带来的审美享受密不可分。边塞诗词都是以戍边将士的生活和边塞的自然风貌为题材,所以其审美内涵便有了其他文学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
边塞诗词源远流长,汉代就有了以边塞题材入诗的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乏这类作品。在唐诗近三百年的莺歌燕舞中,边塞诗多了起来,遂成唐诗中一道壮丽的风景。五代年间,小词兴起,至北宋时竟登大雅之堂,风起云涌中与格律诗双峰并峙分流,终成波澜壮阔的两宋诗词汪洋。宋人以边塞风貌填词,多有佳作问世,为千年之久的边塞诗词锦上添花。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便是其中的佳作,并以雄浑的气象、磅礴的气势、沉郁的气氛、悲壮的情调及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成为边塞诗词中的优秀名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难看出,边塞的景象,戍边的艰辛,兵士的思乡,将军的情怀,都在词中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秋天的边塞风景,不仅与其他季节不同,也与内地大不一样。你看那秋空中南飞衡阳的大雁,对这荒凉寒冷的边塞,没有半点留恋的样子。何况这里戍边的人!若不是有保家卫国的重任在身,谁愿在这寒山荒野里苦度春秋?落日中,西风渐烈,草声、树鸣、马嘶,以及军营中响起的号角,浑然而成边塞特有的声响,在寥廓无边的秋空中飘拂回荡。云烟缭绕中,绵延屏立的山峰间,一座紧闭的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中时隐时现。夜幕降临,孤城里的将士用饮酒打发思乡的愁绪,谁知“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时此刻,酒酣中的戍边人,更加怀念那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然而战事未平,边患未除,保卫边疆的重任在身,还不能作返朝回乡的打算。思绪万千中只能感叹自己:何时能像东汉的窦宪那样,率兵追击匈奴三千里,大获全胜,于燕然山上勒石纪功,凯旋而还?夜渐深,霜满地,在阵阵悲凉的羌笛声中,大家没有丝毫睡意。戍边的劳苦,使将军的头发都白了,士兵们对望无语,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虽思乡、却也坚定不移的眼泪。
该词的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景为情设,情为景出。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辟空而下,气贯全篇。一个“异”字直逼“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而为后边的“归无计”所饱含的忧伤,作了充分的铺垫和深情的渲染。通篇词中声色并茂,十分传神:绘色中的形象神采飞扬、生动感人。绘声中的边声、号角、羌笛,交响成全词的既苍凉悠远又威武不屈的主旋律,在主旋律的沉重节奏中,悲壮沉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苍茫悲凉之中,情不能已。纵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不仅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象,更多了一份沉雄苍郁的气势。 至此,全词已呈现出一种辽远悲壮的境界,为下阙的抒情作了恰到好处的氛围营造。
其实下阙的抒情也是在情景交融中完成的。他乡异地的晚间吃酒,最易诱发思乡的情绪。而“羌管悠悠霜满地”则更为这种思乡的情绪“雪上加霜”,于是望着在戍边的劳苦和边塞的风霜中白了头发的将军,哪个士兵能不在思乡中流下同情而又无奈的眼泪?正是在这种情不能已、夜不能寐的忧伤中,“燕然未勒归无计”才有了感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全词忧心悲凉的情调,顿时发出将军征夫坚守边关中,那无与伦比的生命最强音。从而使全词在苍凉的唐音遗响中变得壮丽起来。这个悦目的亮点,在数千年的边塞诗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将这首词誉为“边塞诗词中的压卷之作”,真是“当仁不让”了。
绚丽多彩的唐人边塞诗词不乏佳作。例如,李益的七律“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是边塞诗词中的名篇,苍凉的情调、缭绕的余音,都有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审美特色。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其中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即以其浩瀚气象而脍炙人口。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思乡的情感与破敌的壮志交织成一种悲壮的情调,感人至深,尽在不言中。这些边塞诗虽深受读者喜爱,虽皆为名篇,然而较之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总觉得少了范词里的那种雄浑的气象、苍郁的情调,那种壮怀不已中才有的惊天动地的豪气与感人肺腑的人间情怀。有学者说,《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之所以具有其他边塞诗词所没有的思想情怀和境界高度,主要在于作者既是诗人,更是戍边的主帅将领,不仅对边塞的恶劣环境有切身的体验,更对边塞生活中必有的思乡的忧伤与边患未除、重任在身的矛盾带来的精神煎熬,有着痛心彻骨的体会。何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位向来关心民间疾苦、体恤下属身心的官员,词中那份博大的忧伤,都是将军与征夫共患难的真实表露。其他人的边塞诗词的作者,都没有范仲淹的这种戍边为帅的经历,作品仅是诗人对边塞的将士生活与自然风貌的“望洋兴叹”,再多的描述与感慨,都是隔靴搔痒,不着痛处。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所谓“文学源于生活”,是也。然而细细想来,不是所有经历过边塞生活的诗人,都能写出这样无与伦比的绝妙诗词来的,其中的奥秘,大概还是在于“诗人有什么样的襟怀,作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在于作者达到的思想深度和境界水平,都是他人望尘莫及的——这不仅仅是经历的使然,更多的是:诗人思想的探索,精神的升华,学问的造诣,审美的陶冶,一起在作者身上汇通造化的结果。看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体现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就可以知道,只有范仲淹这样的诗人,才能写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样的千古绝唱。



作者李工,40后民间学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