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胆改编又何妨

《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胆改编又何妨

首页角色扮演侠影封神录更新时间:2024-07-29

文:赵大明

前段时间,“合家欢”类型电影的表现始终不温不火。虽然其中一些影片的口碑和票房尚可,但远远谈不上惊艳,比如《蜘蛛侠:英雄远征》让人想起漫威的那些固有套路,《狮子王》和《千与千寻》也颇有“炒冷饭”之嫌。7月26日,本土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横空出世,口碑爆棚,并不断刷新国产动画电影各项票房纪录,为今年相对惨淡的“暑期档”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截至本周四上午,《哪吒》的票房已超过29亿元人民币。像《战狼Ⅱ》《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一样,说它带来了一股“全民观影”的热潮也并不为过。甚至,它的名声也传到了海外,其预告片在一些视频平台发布后,吸引了不少外国影迷的关注和期待。

在本片中,除了李靖夫妇的形象相对“正统”之外,无论是一口小钢牙、两个黑眼圈的“坏小子”哪吒,还是说着四川普通话、骑着一头猪的太乙真人以及俊朗儒雅的龙王三太子敖丙,都与人们固有印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形象相去甚远。在剧情设定上,《哪吒》也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神话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可以说,本片借用原有故事的外壳,讲述了一个几乎全新的故事。就像当年观看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一样,一些观众未免产生了疑问:这样的改编,是不是不太尊重中国古典故事?

其实,就笔者看来,这样的担忧大可不必。《哪吒》剔除了剥皮抽筋、断臂剖腹等惨烈情节,固然有照顾一部分观众感受、顺应影片整体基调的考量,而除此之外,本片在其他方面的改编也同样无可厚非。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哪吒闹海》那样对古典神话的细枝末节修修剪剪,可以造就不朽的经典;而像如今的《哪吒》这样,从整体架构上进行大刀阔斧地再创作,也一样会催生出亮眼的佳作——就像姜文的《邪不压正》之于张北海的《侠隐》,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于吴承恩的《西游记》。

经过一系列贴近当代语境的改编,本片悬念迭起、笑料十足,更接地气——高高在上的神仙妖怪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也更符合传播规律和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大部分时间里,影院里是排山倒海般的笑声,可到了结尾处,又分明可以听到观众席里传来的啜泣声。它会让更多的人发现,超级英雄不只存在于漫威宇宙,东方的神话里也曾有一位项套乾坤圈、臂缠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倔强少年——何乐而不为?

当然,改编不是瞎编,戏说不能瞎说。《哪吒》在成功讲述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新颖故事的同时,也保留了原有古典神话中的价值精粹——对命运的抗争精神。神话中的故事比较生硬和单一,而《哪吒》的剧情无疑更加丰富和立体——片中,“抵抗宿命”的不仅有哪吒,还有敖丙和申公豹,抗争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他们结局的不同。拿哪吒和敖丙来说,他们在现实中不得不成为敌人,但在“抵抗宿命”的精神征途上,他们又是朋友。那句催人泪下的怒吼“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哪吒对自己的激励,也是对朋友的真诚劝慰。

这些年,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关注一直没有断。从《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大护法》《风语咒》到今年的《白蛇:缘起》和《哪吒》,它们带来的一次次惊喜,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崛起的曙光。也难怪看完《哪吒》之后,很多观众表示出对打造中国“封神宇宙”“英雄联盟”的美好期待。

《哪吒》的剧本在两年时间里打磨了60多遍,20多家特效工作室的1600多名员工完成了1300多个特效镜头,这样的用心之作理应获得市场的尊重——让人欣慰的是,虽然神话中的哪吒难违天命、充满悲情,但电影《哪吒》却生逢其时、意气风发。

《河南日报》2019 年 8 月 9 日第 13 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