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认识辛笛,从这句诗开始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认识辛笛,从这句诗开始

首页角色扮演星殒梦时代更新时间:2024-05-01

麦浪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下/

奔骤而来

这首诗熟悉吗?不熟悉?那么告诉你,这是诗人辛笛1937年写下的一首诗,刚刚参加了山东省高考模拟考的孩子们都很熟悉。

进了考场,这些“准考生”们才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原本常考的散文、小说没有如期出现,一首叫《刈禾女之歌》的现代诗歌倒是窈窈窕窕地站在他们眼前!

不仅如此,其中的一个笔答题是这么出的: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

下了场后,自觉没有获得分数的孩子,却获得了诗歌的灵感——看看网上的“作品”吧:

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

没想到这位出生于1910年代的诗人辛笛,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00后的这一代面前。对于1980年代的文学青年而言,辛笛曾经是个偶像般的存在,但对于“新新人类”,包括普通人,却只是一个陌生的邻家爷爷。

辛迪照片

下面我们粗略地认识下辛笛其人其诗吧。

他,听过艾略特的诗歌讲座,曾和钱钟书诗文唱和,但在1980年代诗名才被“发现”

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祖籍淮安,生于天津。

辛笛的父亲是前清举人,重视旧学,辛笛很小就开始接受中国传统诗学教育,喜欢李商隐、周邦彦、姜夔和龚自珍。

1931年,19岁的辛笛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不久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研究英国文学。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辛笛主持《清华周刊》文艺专栏,刊登过关于诗人艾略特的文章。到英国后,终于见到了这位因《荒原》和《四个四重奏》而名满天下的现代派诗人,并且有幸听了他的莎士比亚诗歌讲座。当然辛笛与英国青年诗人比如史本德、刘易士、缪尔等的交往更多,他们常常一起出入烟草弥漫的小酒馆,探讨自己的诗作。

在游历巴黎期间,他又受到了法国印象派艺术的影响。

可以说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了辛笛的诗歌创作。

钱钟书年轻时的照片

辛笛有“小孟尝”之称,来源于他为人慷慨。

1939年辛笛回国后,与留居上海的文学界人士交往频繁,他的家成为当时进步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场所之一。

在那里,他曾招待过施蜇存、臧克家、黄裳、郑振铎、李健吾、方令孺以及钱钟书、杨绛夫妇等。多年后,这些朋友还念念不忘王家的栗子粉蛋糕、扬州汤包和文绮(徐文绮,辛笛夫人)“烧得一手好咖啡”(黄裳语)。

解放后,辛笛去北京参加第一次文代会,高兴地请一大帮朋友吃饭,饭后意犹未尽,第二天又请一场。

1970年代末期,动荡结束,好友黄宗江去上海,听到了一个好消息:“辛笛又可以请客了!”吃过一次不地道的东坡肉后,辛笛决定:重请。

而辛笛与钱钟书的交住,自青年时代开始,且贯穿了两人的后半生。

钱钟书是辛笛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学长,长辛笛两级,但在学校时两人并无交往;留学欧洲时,辛笛曾在巴黎偶遇钱钟书夫妇,但仅止于点头之谊;1940年代两人在上海才算正式订交。

钱钟书晚年曾有一首诗回忆30年前在王宅吃饭的情景,并在诗注中指出与会的人物,说明对这次聚会印象非常深刻。

在动荡期,两人常以旧体诗偷偷唱和,相互慰藉。

除此之外,辛笛还常常在诗友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

1930年代,臧克家被当局搜捕,辛笛曾将其藏匿在自己家中,后又资助其赴港;

《诗创造》和《中国新诗》资金遭遇困难时,多赖辛笛之力;

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有年轻诗人参加诗会缺少路费,这位老者还毫不犹豫地出手援助。

手掌集的封面

辛笛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就发表有白话新诗,并尝试翻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1930年代中叶即出版了诗集《珠贝集》(与其弟辛谷的合集),40年代又出版了《手掌集》,并且一版再版,在港台引起不小的轰动。

回国后,辛笛积极参与《诗创造》与《中国新诗》的出版发行,围绕这两个诗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风格鲜明的诗歌群体,这就是后来的“九叶诗人”或称“九叶诗派”。在这个群体中,他年龄较长,写诗较早,影响力较大。

但是,“九叶诗人”,包括辛笛的诗歌成就从解放后一直到1970年代都不为外界所广知,这并非因为艺术成就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活跃的上海,当时是沦陷区和国统区,和外界隔膜很大;当然从艺术风格上而言,与当时的解放区文学更是格格不入。

1980年,艾青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辛笛他们的诗歌群体时,还有这样的结论:“这是属于四十年代后期的像盆景似的园艺。”这说明,辛笛们的诗在当时遭遇的误解有多大。

辛笛们被“重新发现”,看似起于一场偶然事件。

新时期之初,以北岛、顾城、舒婷为代表的新诗崛起,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在一篇名为“令人气愤的朦胧”的文章中,作者批评道,有些诗看不懂,举的例是杜运燮的《秋》,而杜运燮,恰恰是辛笛那一群体的重要诗人,后来的“朦胧诗”群和他们相差了整整一代人。

1981年,辛笛、曹辛之(杭约赫)、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袁可嘉等九位诗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正式出版,标志着一个形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定名于40年后的诗歌群体“九叶诗派”(或称“九叶诗人”)从此产生,而“九叶”,正是由辛笛命名。

回到前文,00后们通过“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开始认识辛笛,其实是属于“重新发现”九叶诗派后又一次的“重新发现”了。

九叶集的封面

“喝唐诗的母乳和西方现代诗的洋奶”长大的辛笛的诗

“喝唐诗的母乳和西方现代诗的洋奶”,是当下的诗人对九叶诗派的评价,其实拿它来评价辛笛的诗可能更为确切。

这里仅以《刈禾女之歌》(1937年4月)为例。

《刈禾女之歌》是辛笛旅英期间在苏格兰高原完成的一首诗。

华氏曾为“苏格兰高原”写了一首诗叫《孤独的收割者》(辛笛译为《孤独的刈禾女》),背景同样是苏格兰高原。

但与华兹华斯的诗作相比,除去刈禾女这一意象出自《孤独的刈禾女》外,其他各方面都大相径庭,可以说这是属于辛笛自己的“刈禾女”。

诗作从“我记起”这个回忆视角写起,写到了一个女子刈麦的情景和感觉,她举起镰刀收割,觉得自己是“原野的主人”,但又在蓝天白云和麦浪里“看不见自己”。

整首诗意境古典,色彩明丽,又有着独特的哲思在。

收割

虽然辛笛号称写于苏格兰高原,但所有的意象却很“平原”,很“中国”。

“我”忆及的“长案”、“水瓶”,“车水”的“井”,都是典型的20世纪初的中国陈设与设施。

而蓝天白云下的麦浪,同样属于农业社会的中国平原。

所以这些意象、意境,都涵蕴了游子去国怀乡之感,但这种情绪不像穆旦所表达的那样沉重、忧郁,而是在明丽的色彩中,有着淡淡的忧伤。

这些,我们都容易读懂吧?为什么?因为唐诗的母乳不仅辛笛吃过,我们也吃过。

再看看不容易读懂的部分,我们分成两个小问题:

其实要理解它,我们这次得跳出“意象”,找找“直觉”。

每个人都有内心“空而常满”的感受,虽然引起这种感受的原因不同——不是吗?

就诗人而言,忆及故乡,“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而心时而因远离怀抱而感到空空荡荡,时而又被故乡的回忆而填得满满当当——这正是游子思乡的细腻情绪啊,而辛笛凭借直觉,把这种难以表述的微妙情绪一语道破,实在是高妙。

当然,结合下文,我们也可以把“空而常满”理解成刈禾女面对收获而产生的细微的心理感受。

麦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对麦子成长的期待与担忧,让她“空”;而面对可以用镰刀接触到的成熟与收获,她又产生了无限的幸福与满足,是为“满”。

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洋奶”,此为一证。后出的“朦胧诗”一代,就有诗人提出“诗到感觉为止”(顾城),从而我们就可以明白辛笛们的诗与北岛、顾城们的诗在血脉上的亲近性,也难怪有人把九叶的杜运變误认为是“朦胧诗派”!

同上一问题一样,这也是诗人在摩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但不同的是,这里面有一种悖论在。

一方面,“我”在收获面前,感受到人类的伟大与作为人类自豪;另一方面,“我”又在麦浪中迷失掉自己。

这种种朴素的感受,象征性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从自然的背景下剥离出来后,就再也无法完全融入自然了。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同辛笛的表述何其相似。

所以有些命题不仅是西方的,也中国的,全人类的。

小结一下,《刈禾女之歌》在意象层面是乡愁,在感觉层面是收获,在哲思层面是追寻人生的终极。

这种诗歌的多义性表达,正是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古典主义、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不同之所在,也是辛笛的诗歌价值之所在。

结语

11月30日,“再次抛出的漂流瓶——《新九叶集》诗歌分享朗诵会”在北京某书店举行。

当然,岁月不居,老的“九叶”已凋零星殒,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九张新的面孔。

“人生代代无穷已”,愿新的一代能继承九叶诗派的创新精神,让九叶之树长青。

本文参考资料:

1、《九叶之树长青丨“九叶诗人”作品选》,王圣思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2、《辛笛传略》,王圣思,2002年5月,知网.

3、《辛笛的手掌和〈手掌集〉》,吴霖,原载北京晚报.

4、《杜运燮致辛笛书信二十通(1979—1980)》

,杜运燮著、王圣思编辑整理,原载《诗探索9》,2018年第一辑.

5、《喝唐诗的母乳和西方现代诗的洋奶,〈新九叶集〉延续九叶诗派文脉》,腾讯网.

注:王圣思为辛笛先生哲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