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天地:蒙城庄子祠

逍遥天地:蒙城庄子祠

首页角色扮演逍遥天地官方版更新时间:2024-04-11

在去往安徽蒙城庄子故里的庄子祠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我的思绪也随着细雨纷飞起来。我一直在想:那个能想象出九万里鲲鹏展翅非凡景象的人所住的地方该是怎样的不平凡?那个能想象出像小龙女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清纯得令后人惊羡的美丽形象的庄子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

蔡志忠漫画庄子像

但抬眼望去,这里是平原,不过如其他平原一样天高地迥,远远近近疏疏落落地散落些被白杨林遮掩着的村庄。一条不甚宽阔的河流,就是孕育了庄子文化的涡河了。

这可能会让所有人都感到失望:这么平凡的景象如何能诞生出那么气势恢宏、那么汪洋恣肆、那么奇特无比的想象和思想呢?

不过,转念一想,“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也许庄子就是要处在这种平凡的环境中想象出不平凡的景象,那才更能够显出庄子的不凡来。

1. 庄子祠大门:参万古南华

过涡河桥不过数里,远远看见白杨林中如村庄般的一片建筑,这就是庄子祠了。

庄子祠正门是一座仿汉代建筑样式的三开白石门楼,古朴粗犷,素雅洁净。中间大门匾额“庄子祠”三个大字是书法大家舒同所书,大度而飘逸,颇有道家逍遥的风韵。

庄子祠大门

大门正中间的一副对联:

参万古南华,顺事冥情,看后胤谁能解悟?

酌一勺秋水,养生齐物,步先贤我更逍遥。

上联“参”的“南华”就是《庄子》一书的第二个名字《南华经》;“顺事冥情”是庄周的两种思想境界:顺事、冥情的具体体现。后胤是指后裔,即后代。“看后胤谁能解悟?”就是看我们这些后人谁能够参悟到庄子的思想境界。下联的“秋水”“养生”“齐物”“逍遥”,都是庄子书中的篇名,也就是说:“了解了秋水,懂得了养生、齐物,我辈岂不是更加逍遥!”

2. 庄子祠照壁:法天贵真

跨过山门,迎面一座影壁,高三米余,宽七米,下有石座相托,上嵌黑色大理石,壁正面刻着四个隶书体大字。

法天贵真 影壁

大家会问:这第一个是什么字啊?

这个字“灋”读“法”,就是效法的法。因此这四个字叫做:灋(法)—天—贵—真。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天”,什么是“真”。

我们先来探讨这个庄子的“天”,即庄子的“天道观”。

“天”应该就是天然、自然,“法天”就是提倡要效法自然。这与老子的“道”是一脉相承的,后人称之为“老庄”。所谓“老庄”,当然就是一脉相承的。《史记》中就评价庄子是“以明老子之术”。因此,这里的“天”其实就是老子的“道”。

庄子认为天道是自然的,要自然无为,人为则是外在赋予的,人的有为反而会累及人的自身的存在。“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更是人类的大宗师,宇宙中可以作为宗主师法者,唯有“大道”。庄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没有本质区别,是老庄哲学的基石,因此老庄的思想也称为“道”家思想。

如果一定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的话,就在于,庄子讲“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性。

庄子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与“天”其实是合一的,也就是庄子是主张天人合一的。

庄子在《大宗师》中有句话: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天与人不相胜”就是“天”与“人”其实不是相互对立的,“天”“人”是合一的。

庄子还有一句很有气势的话,就是: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丰富了老子“道”的内涵,对后来汉代“天人合一”认识的成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3.什么是“真”?“真人”的内涵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里也说到了“法—天—贵—真”的另一个概念,就是“真”。那什么是“真”呢?

这个“真”从字面来讲是真实,真实的则是自然的。“真”是自然,真实就是“天”,从“法—天—贵—真”的结构来说,它们互文互解,“天”就是“真”,“真”就是“天”,“贵真”就是贵在真实,贵在自然,贵在符合天道。

“真人”是庄子反复提到的一个概念,他在《大宗师》里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何谓真人”。

他说了“古之真人”很多很多的特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就是: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就是当一个人把天与人的关系看做是天人合一,天人不相互对立的时候,他就是“真人”了。

总之,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道”,并且赋予了“道”更多的现实意义,强调了“道”的巨大的自然与社会功能。法—天—贵—真,就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阐述了庄子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和思想。

4.《庄子祠堂记》:苏轼的庄子观

照壁背后,刻着一篇文章,叫做《庄子祠堂记》,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是苏轼。

影壁北面苏轼《庄子祠堂记》

北宋元丰元年,蒙城县令王竞建庄子祠以纪念庄子,苏轼正好游览了庄子祠,于是就留下了这篇《庄子祠堂记》。苏轼在这篇记中阐述了他对庄子思想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里,苏轼首先引出《史记》对庄子的记载“谨按《史记》”,简略引述了庄子的生平和著作,但对司马迁说的“以诋訾(dǐzǐ)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观点进行置疑,批评司马迁是“此知庄子之粗者”,就是说司马迁的这个观点有点粗糙。苏轼不同意把庄子与孔子对立起来,并且认为庄子是帮助孔子的:

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

苏轼不仅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孔子说话的,而且他认为,庄子在文章里“诋訾孔子”,其实是颇有深意的。

这与传统的观点是大不相同的。

5.衡门: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往前走,一个像牌坊似的建筑洞然在前。

衡门

这个建筑像是牌坊,但与牌坊又有差别!上面的四个字是:淡然无极!

其实,这叫“衡门”,是比喻为贫者所居、隐者所居,古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反映了所谓的“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这就像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车马喧的街市中达到“淡然无极”的心境,这也是庄子思想的特点之一。

6.大用岂无功:用与不用、材与不材

穿过代表隐者的衡门,眼前是一座三开间的汉代风格的建筑。大门上又有“庄子祠”三个大字,是赵朴初题写的。赵朴初是我国原佛教协会会长。

为什么作为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怎么来给道教的代表人物题词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应该也是一个很有深意的问题!

看来,佛道是有很多想通之处的。当然,这个问题留待以后我们再讨论。

庄子祠门

我们先来看大门的这幅对联:

至文原不朽,大用岂无功。

“至文”应该是指《庄子》一书,它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都可称“不朽”,但什么是“大用岂无功”呢?

这个“大用”一词,其实又可引出庄子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来。这个“大用”又可理解为“大无用”。

有人会问:“难道“无用”还“有功”,还值得提倡?

而这正是庄子的智慧之处!庄子为了说明“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用”,说了一个寓言:

有个木匠带着徒弟去齐国,在路上看见了一棵好大的栎树。当地的人们都像赶集一样地来参观它,并把它当作社神看待。木匠的徒弟惊叹道:“师傅,自从我跟随您学艺以来,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大、这么好的木材。我们去仔细看看吧!”但师傅只瞟了一眼大树,就边走边说:“徒弟啊,不要再说了,那是一棵无用的树木,用它来造船,船会很快沉没;用它来造器具,器具很快会毁坏;用它来做柱子,柱子很快就会生出蛀虫来。这是一棵没有任何材料价值的树。徒弟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会长得这么高大吗?”徒弟说:“我不知道。”庄子告诉他:“正是因为这棵树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它才能有这么长久的寿命。”

庄子在他的书中用了大量这样的寓言来阐明这无用之用、大无用就是大有用的道理。同时,“用与不用”的观念还可引出“材与不材”的概念。当然这也是用寓言故事的方式引出来的。

这个故事的开头与刚才木匠与徒弟的故事差不多。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接着,庄子带着弟子到一友人家。友人很高兴,就要童仆*一只鹅来款待朋友。童仆就问:“家里有两只鹅,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哪一只呢?”主人就说:“*那只不能叫的鹅!”第二天,弟子就问庄子:“昨天我们遇见的山中之树,因为材质不好,无用而得终其天年,而朋友家的那只不会叫的鹅,却因无用而被*。我有些糊涂了,我们到底是该无用呢,还是该有用呢?”庄子洞察世事,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庄周就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用与不用”,都是庄子在乱世中的一种智慧。庄子认为,在当时的乱世中,“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普通的老百姓,不能弃世、逃世,或隐士,只能求得避害全生。他的这种为了避害的“无用之用”“无用之大用”“处于材与不材”的思想,折射出乱世之中处世之艰难,也表现出庄子哲学极高的处世智慧。”

因此, 下联的“大用岂无功”,这句话其实是大有深意的!

7.《庄子祠堂记》残碑

跨过“庄子祠”的门槛,只见大厅中间用玻璃罩着一块残碑。

《庄子祠堂记》残碑

玻璃罩旁有一块说明,上面用几种文字刻着:

《庄子祠堂记》残碑:碑文存原文86字,云:“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蒙城东关庄子祠堂遗址上,碑文文字是苏东坡亲笔所书写,石碑毁坏年代不详。

哦,原来这块残碑上刻着的就是我们在前面照壁背后看到的苏轼的那篇《庄子祠堂记》的文章,这是庄子祠里唯一的老物件了,所以这么宝贝地用玻璃罩着。

8.濮池:宁生而曳尾涂中

穿过厅廊,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花园式的大院子,中间有池如蝴蝶之形,上面建有九曲石桥。这个池叫“濮池”,来源于庄子曾钓于濮水的典故: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庄子说,我情愿做一只拖着尾巴在烂泥巴里爬的活着的乌龟,也不愿死后被当作神龟,把骨头供在庙堂之上。也就是说,庄子宁愿当一名普通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也不愿去当劳心费神的大官。

也就是说,庄子宁愿当一名普通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也不愿去当劳心费神的大官。

濮池

这也是庄子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庄子追求的是顺应自然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自然不会被世俗的东西所拖累。因此,把这个池塘称作“濮池”,正是庄子思想的一种象征。

9.观鱼台:濠梁观鱼

沿着池上的九曲桥走到对岸的池边,抬头一看,正是“观鱼台”。

从旁边台阶上拾阶而上,登上“观鱼台”,倚栏下望。只见池中水清见底,有游鱼无数,池水倒映蓝天,有白云在水中飘荡,仿佛鱼儿在云中穿行,在蓝天遨游。

观鱼台

“观鱼台”源于庄子与惠子的“濠梁观鱼”的典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则“濠上观鱼”说的是一种哲学思辨。

惠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差别和对立,强调差异,所以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主张齐物论,万物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差异性,并无本质的区别,强调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他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是把自己的心境移情于鱼,鱼乐我乐,与万物共生息,反映了庄子对“物我同一”这一最高自由境界的追求。

知道了这个典故,你才能明白观鱼台这幅对联的意思。

濠上观鱼知鱼非我,梦中化蝶亦蝶亦周。

“濠上观鱼”和“庄周化蝶”都是指的物我同一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濠上观鱼”对后世文人士大夫影响极大,“鱼乐”也成为了怡乐自然、隐逸山林的代名词和高雅趣味的象征。

比如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有这样的记载: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简文会心于庄子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从“鱼乐”中体察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产生“濠濮间想”,情思融通于大自然,合而为一。

从此,园林中以此为主题的景点便越来越普遍,或直接点明“鱼乐”,或从濠梁引申出来,就连专门讲解园林怎样布景的《园冶》也吸纳了这种思想:“假濠梁之上想入观鱼。”

可以说,“濠梁间想”已经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特有的意境,来体现一种逍遥闲适、物我合一的境界。

颐和园观鱼桥

北海公园濠梁间

因此,“观鱼”不仅有养眼放松的功能,更有思想自由的追求。

知道了庄子和惠子“濠梁观鱼”的典故,以后到园林里参观,再看到“知鱼桥”“鱼乐榭”“濠梁间”之类的名称,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文化内涵来了。

10.五笑亭:智慧的笑

沿着池边而东,可来到一座亭子前,抬头看亭中一匾,上书:五笑亭。

为什么称之为“五笑亭”呢?又是哪“五笑”呢?

我们来看这边“五笑亭”的介绍,或许可以找到相关的答案。

“五笑”来源于庄子梦蝶、濠上观鱼、鼓盆而歌、讥骂曹商、材与不材这五个典故,充分表现了庄子性情的豁达,是善笑之人。

因此,这五笑是因为庄子明白了五种智慧,于是快乐而笑。

11.门楼:秋水—鲲鹏

从濮池往北,是一座古朴凝重的城阙样的门楼。

门楼

门楼上有一副对联:

秋水虚怀胸有汪洋奔大海;鲲鹏壮志心存旷远翥南天。

这副对联上联引用了庄子《秋水》的典故,下联则引用了《逍遥游》里鲲鹏展翅的典故。

12.逍遥堂门联:论以齐物

穿过门楼,来到一进大院落。迎面是庄子祠的主体建筑——逍遥堂。

堂高约十米,显得十分宏伟。堂上有金字横匾,上书“逍遥堂”三字,笔势飘逸,笔力千钧。

正门两侧有楹联两幅,中间一联为:

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逍遥堂

我们先看上联。“游于逍遥”,‘逍遥”这个词我们应该知道,高中同学都学过《逍遥游》这篇课文,但“论以齐物”是什么意思呢?

在《庄子》一书中,“齐物”是专门论述庄子的认识论的一个概念。

庄子在老子有关无与有、小与大、短与长、柔与刚、弱与强等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应与相互转化关系的认识基础上,突出了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以及相异性的相互转化,创建了“相对论”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除了产生万事万物的“道”是绝对不变的存在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这主要表现在“齐物我”和“齐是非”。

什么是“齐物我”和“齐是非”呢?

“齐”就是一样的意思,“齐物我”就是说我和物一样,“齐是非”就是说是与非一样,没有区别。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表面上看千差万别,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同等均齐的。

他从是与非、彼与此,可与不可、然与不然、分与合、成与毁等方面,不厌其烦地论述万事万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换,从道的层面看,他们完全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道通为一”。

庄子认为,以这种观点去看待世间万物,就能: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从而抹平了大与小、寿与夭的界限,从而能够体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境界。

庄子从“齐物我”出发,又推出了“齐是非”的观点。

庄子认为,我和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同时存在的。那么,我们认为“是”,万物也认为“是”吗?我们所谓的“非”,万物也认为“非”吗?不一定的。

例如,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受潮生病,甚至半身不遂,但泥鳅会这样吗?人呆在树枝上会惊恐不安,但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究竟谁知道居住在什么地方才是最合适的呢?

也就是说,人的是非,是以人为万物的尺度,但不是天下万物的共同是非,这就叫“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从道的角度(即超脱于万物的角度)来看,无所谓是非,只有各种物体自己的是非罢了。

庄子的“齐是非”不仅是他看待万事万物的认识论,更是他对当时社会各种观点互相争论不休现象的一种解决办法。

庄子认为,在当时社会,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学说,都有自己的是非,但这些也都不是天下公认的是非。另外,一个人的是非观也是会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总之,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看,无所谓是非;从万物和人的角度来看,都有各自的是非,而这些是非总是相对的。因此,庄子以相对主义的视域,反对唯我独尊,不承认有绝对的宇宙中心,反对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主张破除成规,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更换视域去理解别人,而不要以己意强加于人。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认为庄子的这种观点很现代的,有国际理解的意味,这对现代社会也很有指导意义的。看来学习古代传统哲学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并不是有人说的那样是守旧的、过时的东西。

庄子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道通为一”的认识出发,主张万物平等、物论平等,因而否定人类的自我中心与个人的自我中心,提倡摒除成见,扬弃我执,顺应自然,都是很有现代意义的。

总之,庄子提出的思辨问题很多,也很深刻。在当时,孔子、墨子的理论很少论证,他们只是说出了他们的体会和人生经验而已,人称“独断论”。而经过庄子的怀疑论、相对论的冲击,当然也有诡辩论的挑战,儒学和墨学的真实可靠性产生了动摇,所以后来的儒学比较重视论证,而后期的墨家更是总结思维经验,建立了最初的逻辑学。

庄子的相对和怀疑的观点冲击了信仰,启迪了理性,对先秦的思维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庄子坐像:逍遥游的内涵

要是你能达到“齐物我”与“齐是非”的境界,你就能“超乎象外得其环中”,从而步入这殿堂,与庄子一同“逍遥游”了。

逍遥堂中有一座巨大的庄子坐像,高近四米,为汉白玉石雕。庄子左手捋须,右手握一卷竹简,手垂膝上,凝眉远眺,似思非思。

庄子坐像

庄子在看什么呢?他又在想什么呢?他的思维是不是已经飞翔到九万里的高空去逍遥了呢?

我们都学过《逍遥游》的课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实,鲲鹏展翅还远不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

大鹏虽然可以击水三千里,背云气,负苍天,飘然远行,翱翔九万里之高,但是,鲲鹏仍要依凭扶摇、羊角而后才能飞腾,有很多的限制。而庄子的“逍遥游”是指不受任何约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自由自在地遨游。

这种“逍遥游”超越了时空,只能是一种精神的逍遥游。

庄子认为,只要我们能解放我们想象与思维的束缚,按照宇宙的自然规律来思考,就能做到精神上的“无所待,以游无穷”,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表达了庄子对无限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精神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体现了人类最崇高的理想。

14.涵虚入浑,治世无为

庄子像两侧有一副对联:

涵虚入浑,治世无为。

下联的“治世无为”是指在人世间的处世要以“无为”为标准。这里的“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上联的“涵虚”就是指人的心灵要达到一种空明的境地,“浑”就是宇宙的原初状态,是宇宙的本真,即精神上的空灵与自由,以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游”的境界。

那怎么去做才能达到这样“心境空明”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法来使“心境空明”。

“心斋”和“坐忘”是道家最根本的修养方法,为庄子首创。“心斋”指心要遵守的斋戒,“坐忘”是用静坐而忘掉一切。“心斋”“坐忘”都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遵循自然的法则,以达到内心的一种绝对的自由,即逍遥游。

因此,这幅上联的“涵虚入浑”是以“心斋”“坐忘”的修炼方式使自己的内心空明,进入到如宇宙初始的本真状态;而下联的“治世无为”则是说在人世间要摒弃一切名利思想。这样的结合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说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这尊坐像与这幅对联的关系了?这尊坐像表达的是庄子正在“心斋”和“坐忘”,心灵已经达到了一种“涵虚入浑”与“无为”的境界,他大智若愚、藏巧于拙的形象却正是他的精神早已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15.梦蝶楼:庄生晓梦迷蝴蝶

穿过让心绪遨游的逍遥堂,堂后有一座楼,叫“梦蝶楼”。梦蝶楼,高与堂齐,为两层,样式如翩翩欲飞的蝴蝶。

梦蝶楼

走进去,楼里有庄子的梦蝶卧像和两山墙挂着的画像。

庄周梦蝶 卧像

看着“庄周梦蝶”的卧像,不禁会想起那段古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在这里,庄子是借“梦蝶”提出了一个非常根本的哲学问题,即“人是如何认识自身的存在”的。庄子将“我是谁”这个人的存在问题设置于梦境之中,其实也是借寓言影射“人生如梦”。

庄子重生,珍视而执着人生,所以便觉得人生的短暂与生命的易逝。由于短促的人生更显得难以把握和难以认清,因此便会产生虚幻的感觉。而且,当人被作为存在者对存在进行追问时确实是难以明辨的,由于个体存在的偶然性与感性因素的存在,存在的真实性很容易迷失在现象世界中,人的自我意识也会迷失其中,难辨真伪。

因此,才有庄周醒来后,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的疑问。

16.淡泊而诗意的哲人

庄子借蝶化的寓言,一是他的“齐物我”的观点,使他对他自己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

还有一点,庄周梦蝶的故事是通过一种美学的感受来体会。庄子是透过“美感的经验”,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个大和谐的存在体,以达到庄子所推崇的物我不分的化境。

这也使得中国的哲学具有了鲜明的美学成分。

因此我们说庄子是“淡泊而诗意的哲人”。庄子是哲学家,但同时也是诗人和文学家。

《庄子》一书本是一部哲学著作,然而作者是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形式写出来的,这样它就浸入了文学的圣域。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最为生动优美,最具个性化特征。

鲁迅曾评价庄子的散文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读其他先秦诸子,你会为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政治情怀所说服和感动,而读《庄子》,你则首先会被他那天马行空、汪洋辟阖的想象所痴迷,随着他的想象而进入到逍遥游的境界之中去。

综上所述,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并称“老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顺应自然的主张、超越世俗的情怀,引起无数文人学者的共鸣。

正沉浸在庄周梦蝶的意境之中时,忽然感觉庄周梦蝶卧像中的那几只雕刻的蝴蝶活过来了,并且在翩翩起舞。

禁不住揉了揉眼睛,再定睛一看,不错,是真的蝴蝶在翩翩飞舞。“难道是在做梦?”我有些神思飞扬。只见几只蝴蝶围着庄周梦蝶的卧像飞了几圈,又围着大家翩翩飞舞,然后慢慢飞走了……

追随着蝴蝶来到院落,雨早已停了,阳光洒满整个院落,鸟语花香,绿叶葱葱,有许多蝴蝶,一会儿落在草叶上悠闲凉翅小憩,一会儿在半空中展翅飞翔,才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原来是院中真正的蝴蝶飞进了梦蝶楼,让大家真正体会了一把庄周梦蝶的情境。

看着这些自由自在的小精灵,不禁默想: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哪只蝴蝶是庄周的?而哪只蝴蝶又在今晚飞入到我不眠的梦中……

关注“周颖游学记”公众号,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足迹探寻,有横跨欧亚大陆纵渡万里海疆的丝绸之路的惊险探奇,有情绪的体验,有文化的感悟,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心灵的交流。在这里,我们成为朋友,一起背着旅行包,一起千山万水走过,一起用我们的足迹、汗水与心灵,撰写属于我们的——游学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