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仙游西乡汉岭山北住着一户人家,只有姑嫂两人,住着自盖的茅房,吃着家己耕种的粮食。阿嫂柳氏,年过三十,身强力壮,耕耘犁耙,件件精通;小姑赵氏,年已十六,聪明勤劳。伊两人常挑柴草上市,每回路过汉岭山南,见山下一大片土地,每遇干旱,禾苗枯焦,颗粒无收。农民们交不起地租,到处逃荒要饭,十分悲惨。姑嫂见这情形,心里非常同情。伊俩上山砍柴时,眼看汉岭下木兰溪水白白向大海流去,心想:“要是能把这边的溪水引到山南去,那该多好啊!”柳嫂说:“我们想想办法。”可是,那么高的汉岭,从山北到山南,要经过“马头崖”、“老鼠踏车”、“风车转”等九峰十八弯,水怎么能飞得过去?
但这一切难不倒姑嫂俩。她俩攀峭壁,劈荆棘,踏遍整个汉岭,决心开凿石渠,引水过山。姑嫂两人晨出晚归,挖山凿石。口渴时,摘一把“赤米”润喉解渴:肚饿时,吃碗甘薯稀饭,填饱腹肚。她俩相信“有心打石石成花,有志开渠水哗哗”,就是千难万难,也要把石渠开凿过山。光阴似箭,春去秋来。姑嫂二人一錘一纤从不停歇。有一天,一个小炉匠从路边走过,柳嫂就拿着犁刀请他修理。小炉匠左看右看,说:“我今天没有带来工具。如果汝辈需要,可到我师傅那里打一张仙犁,不但会犁田土,还会犁石头!”赵姑听见有犁石头的犁,惊喜地问:“你师傅住在哪里?”小炉匠说:“远不远,近不近,就住在仙山,要走三天三夜,过三百六十个山头,跨三百六十个山坑。只有不怕猛虎巨龙的人,才能到达啊!”姑嫂想再问时,小炉匠已挑起担子,头也不回地走进山里去了。赵姑说:“要是有犁石头的仙犁就好了。”柳嫂说:“真有犁石头的仙犁,我辈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将它取回来啊!”姑嫂二人下定决心,第二天背起干粮向小炉匠所指的方向赶去。一路上,她俩不畏艰苦,日夜兼程,攀登了三百六十个山头,跨过了三百六十个山坑,不觉来到了一个岩很奇石很怪的地方,忽然见到有只猛虎卧在路中,姑嫂二人不由一惊,心想,决不能后退!于是二人飞步跨过此背,回头看时,原来是一块形似老虎的大石横在路上。伊二人刚刚跨过一道山坳,忽然间,狂风大作,平地飞来一尾巨龙,挡住了去路。姑嫂二人仍然飞步跨过龙背,回头细看,原来是一道急流。这时候,天上的云消失了,山间的雾散开了。啊!眼前景致多美啊!松青竹翠,鸟语花香。姑嫂再向前行,看见前面有一座草房,并传来“叮叮咕咕”的声音。姑嫂二人惊喜交集,急步上前一看,原来是那个小炉匠,他正和一位须发斑白的老翁在打铁呢。姑嫂二人高兴万分,大声喊道:“啊!找到了……老师傅呀!”小炉匠和老翁听见叫声,放下手中大锤,老翁笑眯眯地打量姑嫂二人,捋着白花花的胡须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汝辈所要的仙犁刚打好!”说着,从炉里拖出一只金光四射的犁刀来。“这把仙犁,是我花了三十六年的时间才打成的、它聚有太阳的光焰和月亮的精华,是用银河水来淬火的,所以锋利无比,犁石如泥。你们带回去,要好好为民造福啊!”姑嫂接过仙犁,连忙跪下拜谢。刚要告辞,老翁又招手嘱咐道:“使用仙犁时,只能喊进,不能叫歇。切记!切记!”二人点头谢过,立即赶路回家。她们又走了三天三夜,回到汉岭时,天已黄昏。姑娘一时高兴,忘了跋涉辛苦,连夜到汉岭石壁上试犁,恨不得一口气型出一条水渠来。这时,柳嫂扶犁,赵姑拉犁,果然犁刀过处,削石如泥。从汉岭山北起犁,经过九峰十八弯,一山又一山,一夜之间就犁出了六里长渠。犁到奎山村时,鸡长长叫着,天蒙蒙亮了。这时,有人荷锄下田,看到姑嫂俩满头大汗,犁出了一条又长又宽的石渠,连忙上前喊道:“歇歇吧!”谁知这一喊,把仙犁喊住了,再也犁不下去了。天亮了,赵姑柳嫂用仙犁犁开的石果引来了泉水,哗啦啦地流向广阔的田野。人们在引水灌田时,无不感谢伊辈。后代人为了纪念伊辈的功德,把这条石渠称为“仙渠妈”。口述人:余帆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