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红楼梦》全书的架构和结局

第十章《红楼梦》全书的架构和结局

首页角色扮演仙语逍遥录更新时间:2024-10-18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红楼梦》全书的架构和结局。因为现在公认的《红楼梦》后40回,不是曹公所做,所以人们往往对后四十回有诸多的质疑。但是我想说,由于前面已经有80回了,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时事格局等都已经大量展开,并作了深入的描写和交代。再加上前面有“金陵十二钗册”的判词;《红楼梦》十二支的断语;警幻仙子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等所说的“仙语”;以及(第二十二回)贾家过节制灯谜的谶语;(第六十三回)怡红院夜宴,大家玩“占花名”的签语;还有散见于书中的一些预示性的语言;有以上这些丰富的资料作为按语,这就足以为我们揭示书中个人或群体的结局和方向了。可以说这前八十回,不但全书骨架已经立就,就连血肉都已经丰满了,高鹗等人在此基础上再用心揣摩,尽力补缀,也不会离了本原。

就拿贾宝玉(神瑛侍者和顽石的组合体)来说:他本来就是由那僧道带来历劫的,最后再由他们带去;并且在书中有很多情节是宝玉赌咒发誓要当和尚的;另外大家都知道,贾宝玉是曹公的影子,再结合现实中曹家败落后,曹公后面并未发达,所以照实写也并无可写,反倒是通过艺术的升华,入了空门是个了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结局按中国大众的共识(我们讲究善恶有报,注重最终是否有善果),并不算善终,这就表明曹公对贾宝玉(曹公自己)是否定的。按这个逻辑书中金陵十二钗等一众人物,她们的结果都不够好(我们后面将专门论述这个问题),只是程度和形式各异。

再如“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结局:“金玉良缘”的说法应该古已有之,不管是“金镶玉”、“ 金配玉”还是“金童玉女”,自古便被用来形容“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等“天造地设”的良配;而“木石前盟”之说倒极少见,在下是孤陋寡闻得紧,只记得《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和刘兰芝被焦母拆散,分手一段互相海誓山盟时刘兰芝曾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后面刘兰芝被家里逼迫改嫁时,焦仲卿也恨恨地说“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后来的结果是二人互相殉情。这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木石之盟”吧,可能因为这个“木石之盟”是个悲剧,以后便没有人用了。不过这里正好合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也不知此立意是否是曹公从《孔雀东南飞》化来的。总之是“木石之缘”不可靠,“金玉之缘”才正经。

又如王熙凤的结果:大家对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认为“人木”是“休”字,我读书少,也提不出新的看法。但是大家对“休”字的理解多是“休妻”的意思。我认为这个可以探讨:“休”还有一个解释是 “停止”的意思,比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以及“吾命休矣”就是这个用法。用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理解成王熙凤“歇菜”了,“死”了,这个更合人之常情。因为就像(第八十回)薛姨妈生气要卖香菱,宝钗笑道:“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妈可是气糊涂了,倘或叫人听见,岂不笑话。哥哥、嫂子嫌她不好,留着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贾家也是如此,家里的丫鬟们还有那些小尼姑、小道士只有年纪大了或者不用了放出去的,哪有卖的?这一方面是贾家仁德,另一方面也是侯门高族的脸面,奴仆尚且如此,主子媳妇更是了。整本书读下来四大家族哪有一个休妻的。更何况王熙凤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四大家族同气连枝,再不好也不能休妻的。再者《红楼梦》十二支描写王熙凤的〔聪明累〕,开篇四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正和了个“死”字。所以王熙凤死了这个结局更合情合理。

再有其他的,比如香菱这些,她们的结局和断语虽不大合,但趋势和方向是对的,教育意义是一样的,这也是一边写一边改进的过程。曹公还把秦可卿的丑事给隐了起来呢(但是断语并没有改),并且秦可卿死的方式和断语里的图画也对不上。但这些都无碍大局,反而更增加了艺术性,使得内容与人情和现实也更妥帖些。这就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果。

还有一帮人,喜欢拿《红楼梦》其他的版本来说事,显得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但是我想说,你说哪个版本就说哪个版本,不能把几个版本硬扯在一起。我们现在流行的是通行本《红楼梦》,而不是《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或什么脂批本,你拿其他版本里和通行本不同的内容来抬杠。这就像那个段子:我跟你谈薪酬,你跟我谈理想;我跟你谈性价比,你跟我谈情怀。这就是故意“鸡同鸭讲”,除了多费点唾沫,混淆视听之外,没有意义,也辩论不出结果。

既然最后流行开的是这一版的通行本,这就证明它从整体上来说是最妥当的,也代表了作者最终的意见。你抓住其他版本的某个细节来说事,你有没有想过,把那个细节放到整体上是否妥当,是否“按下葫芦浮起瓢”。其他版本和通行本以及作者的关系也没有定论,但是不管其他版本是作者不同时期的手稿也罢,还是在作者之前就流传的他人遗稿也罢,作者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推出的是这个版本。你把作者辛辛苦苦删掉的内容又加回来,这不是狗尾续貂,强奸人意吗?

我觉得,其实这世上所有的著作,都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于某件事,除非他是百分之百的照实记录。否则,只要有所增删,有所偏重,不管他承认与否,那就代表了他自己的意思。他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已经自觉不自觉的照着他自己的意识加工过了。这个道理不光文学作品如此,就是史书,无论正史野史,概莫能外。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书里就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才有那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有一句“胜者王侯败者寇”。

再回到《红楼梦》,相对于通行本来说,其他版本可以简单的看成草稿。从我写东西的经验来看,草稿和定稿是不同的。你往往因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或构思,心里打了个草稿,灵机一动就开始写作。但随着写作的展开,思考的深入,相关知识的不断扩充,你有时候会发现,你的草稿有各种不足:有的是认知上的局限,有的是全局结构上的矛盾。所以写到最后,有时会把草稿废掉,有时会改变方向,甚至和开始大相径庭。因此草稿就像没有签字盖章的合同,只是个意向,是做不得数的。

所以大家就不要给书中人物乱改结尾乱加戏了,比如说史湘云的结局是什么什么,又和宝玉怎样怎样。如果行的话你也可以另起一部书,让大家欣赏欣赏,看看大家能不能接受你的脑洞。而不要言之凿凿地说几句没有首尾的话,让大家摸不着头脑。

那么我们再来着重说说这个“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一个“伏”字了不得,竟给史湘云“伏”出了那么多故事,牵扯出来其他的版本和遗稿。虽然《红楼梦》中,曹公善用伏笔,但是章回小说每一回的题目,一般都是对本回内容的提纲挈领,主要目的是吸引人读下去,有时候就不免虚张声势。并且又要押韵对仗又要好听有趣,写得多了也不见得都非常妥贴。本回本来就是说史湘云订婚了,后面又记述了很多史湘云和丫鬟的对话,说什么阴阳啊,雄雌的,那么宝玉送给史湘云麒麟,让她的麒麟配成一对,正好应了她订婚了,找到可以白头偕老的伴侣了,到此为止也就可以了。

并且一则这麒麟并非宝玉原有的,而是不知道哪个和尚道士送的;二则这麒麟并不是宝玉直接交到史湘云手上的,而是弄丢了,是史湘云她们捡到的,宝玉只是中转;三则《红楼梦》十二支描写史湘云的〔乐中悲〕“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找到了如意郎君,想要地久天长,把幼年时的坎坷弥补上,结果却还是到头一场空。)这和书中史湘云配了个好姑爷,但是姑爷得病死了,湘云立志守寡的内容很贴切了。但有人非要说这个“伏”字,预示着史湘云最后和宝玉白头偕老了,这就有些牵强了。如果可以这样想的话,我觉得说史湘云和送给宝玉麒麟的什么和尚道士白头偕老更曲折离奇吧(阿弥陀佛,唐突唐突,罪过罪过)。

还有我再说几个类似的例子,你们都可以大开脑洞的:比如“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这个“情”和“掩”字更了不得,比“伏”字还要直白露骨,你们怎么不给敷演出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呢?这其实不过是平儿照顾宝玉等人的脸面,卖个人情而已。还有“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初看这个题目,我觉得大概要治死个把紧要人物的。其实呢宝玉当即就看出此药方不妥,根本就没有按方拿药,而是另寻高明,重开的药方。还有“张太医细究论病源”,那位医术极高明的张先生,连个专职医生都不算,更遑论太医了。(第十回)“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尤氏向贾珍说道:“从来大夫不像他说得这么痛快,想必用药也不错。”贾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饭吃的久惯行医的人。因为冯紫英与我们相好,他好容易求了他来的。……”如此等等,不可胜记。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行了,无须深究。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小说,不是回忆录。书中虽然有曹公真实生活的影子,但不是全部,它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认知。更确切地说,它是在曹家落败后,曹公对前半生痛定思痛后的反思,以及对社会、对人生认识的升华。如果曹公是在曹家尚未衰败的时候写这本书,那么它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所以我们研究《红楼梦》要以本书为主,不要天马行空,随意攀扯,任意猜测,不能将现实和小说混为一谈。这也不是说不可以研究曹公的生平,但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研究的结果主要着落在曹公身上,或者用来印证和还原当时的历史状态,但你不能生搬硬套用它来解释《红楼梦》。

有些人大概也是宫斗剧看多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还有各种阴谋诡计,暗室欺心脑补了个满满。我想说,原书中该有的也都有了,比如说:贾家被抄家的来龙去脉;抄家时锦衣府的赵堂官及手下如何凶神恶煞,伤及无辜;贾家之外的人如何看热闹不嫌事大,冷嘲热讽;而与贾家交好的西平王、北静王等如何回护;以及王熙凤弄权啦;四大家族为薛蟠的两起官司如何请托,官官相护啦;贾雨村如何贪赃枉法啦等等;都写得很明白了。没有的不要捕风捉影,比如揣测贾元春之死,看得人心惊肉跳,其实更多的是哗众取宠罢了,贾母都说人家是享尽了福死的。

都如此的话,大家看了《西游记》,是不是也要研究吴承恩是哪位大仙下凡啊,他在书中是如来啊、玉帝啊还是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个啊。那么后人看了金庸的武侠书,是不是也会认为,金庸是当时江湖中的武学宗师、总瓢把子或者掌门什么的。岂不是要笑死当代的我们了。

我们现在,社会开明,言论自由。所以大多数人在写作时,从立意上就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取关注和流量。于是故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非要引申出阴暗或下三滥的意思,以引起闲人的意趣。正是曹公在(第一回)所说“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哪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大家果真都奔了这一方向,可见人性千百年来不曾稍加挪移。现实虽中曹公所料,但又不免曹公真心里所虑也: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呜呼哀哉是也!

其实《红楼梦》全书最后落得如此面目,让我们感觉有些“意难平”,自有它的气数在里面。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人生,谁不想过得圆满呢,但是你拼尽全力,到头来也有诸多的不如意,不是才尽,便是力尽,要么命尽,或者缘尽,总之难以尽善。所以古人做事,才念念不忘地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但是真能占全者又有谁呢?为什么呢?天地都不全,何况人事乎!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天地间除了无色无形,周流六虚,孕育万物的“道”以外,所有有名相的事物都不圆满。《红楼梦》自然也不会例外。所以我们才说抓问题抓主要矛盾,如果一味求全责备,要求面面俱到,到头来是诸事不成的。

此正是:

江海自深山自高 鲲鹏自大蜩自小

万物各适其本意 求全责备怎逍遥

本章就到这里,后面我们说说如何读懂《红楼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