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史记·秦始皇本纪》解密秦始皇「坑儒,长生梦引发的血案」

47.《史记·秦始皇本纪》解密秦始皇「坑儒,长生梦引发的血案」

首页角色扮演轩辕长生更新时间:2024-07-31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始皇本纪》、《儒林列传》

要说这件事,还得从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药开始。

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始皇帝先后派出三批人来干这件事,我们把这批人的所作所为,依次讲一下。按时间先后:

第一批,公元前219年,有个齐国人(虽然这个时候秦已经统一六国了,但还是会把人按原来东方六国的位置贴上一个籍贯标签,表明他是哪里人。就跟我们现在说哪个省的人一样,史书里基本都这样表述,大家试着习惯一下)叫徐巿(巿,音同“福”)。他说海上有神山,山里有神仙。可以为始皇帝求取长生不老药。

徐巿提出一个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残忍的方案。他要数千童男童女,而且是带着他们出海。这意味这什么呢?第一,几千个孩子将被迫与他们的父母分离,而且在海上,以那时候的航海条件,能活下来多少呢,所以说太残忍了;第二,人口是国家人力资源,这几千人口,基本上算是从秦朝户籍里消耗掉了;第三,出海要造大船,而且供几千人乘坐,需要造多少船,多大的船,这要消耗多少人力和材料;第四、几千人在海上得吃喝拉撒,这需要多少粮食;第五,这一点是凭空推测的,求仙访药,得给仙人们见面礼吧,可能有人批评我,仙人哪需要礼物,那么我改个说法,得有供品吧,拜佛还需三柱香,对不对。所以少不了要带奇珍异宝。大家算算,徐巿这次出去,得耗费多少国家资源。

可能有人说,几千童男女不一定也是去海上,而是徐巿以他们作为祈祷时的群众演员,这是有可能的。不过即便这样,耗费也不会比上面计算的少,只是不会死那么多人。

最后的结果是,折腾到始皇帝去世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历时九年,仙药也没找到。

讲完第一批,也就是徐巿带队的这一批,咱们先做个小结。徐巿这件事,是一个很恶劣的开端,他勾起了秦始皇的长生梦,这造成了三个不良后果,第一就是把大量国家资源耗费在寻仙求药这种根本没结果的事情上;第二,秦始皇虽然陵墓早就开始建了,但是受此理论影响,必然会投入更多资源在陵墓建设上;第三,影响了他的日常行为,不利于他治国理政。这在后面讲卢生这批人时咱们再说。

我们接着说第二批和第三批。对于徐巿这种模式耗费太多,秦始皇估计是有反思的,所以第二批第三批,规模应该较小。《秦始皇本纪》也只记录了很少文字。

第二批,发生在公元前215年,领头人是燕国人卢生,他去寻访的仙人也明确为两位:羡门、高誓,结果当年去,当年就回来了。仙人和仙药都没找来,带回来一句话,叫做“亡秦者胡也”,结果秦始皇理解为,北方胡人,也就是匈奴,会对秦朝构成威胁,就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并获取了现在鄂尔多斯的河套一带。这一次从求仙的角度,又没结果。

第三批,同样是在公元前215年,派韩终、侯公、石生三人寻仙求药,他们回来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12年,而且也是什么都没带回来。为什么这么推测呢。因为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可以佐证的推测。我们说一下这两件事。

第一件事,卢生跟始皇帝说,我们之所以求仙这么久,神仙还不来,是因为,神仙喜欢清净,您现在身边人来人往,太嘈杂,也容易招致不干净的恶鬼。所以您应该把行踪隐藏起来。别让别人找到你。始皇帝照做了,从此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在上面我提到长生梦的第三点不良影响就是这个,影响了他治理国家的正常秩序。

从第一件事可以看出,卢生在为找不到神仙找理由,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找理由呢,就是因为,之前的徐巿没成功,他卢生自己也没成功,寄希望于韩终、侯公、石生这批人,结果这批人回来,也是两手空空。所以他得找点理由,否则始皇帝很可能一怒之下,把他们都砍头。

第二件事,其实跟第一件事是关联的。卢生的建议,始皇帝照做了,可是神仙还是没来。这事其实卢生心里很明白,骗得了初一,骗不了十五。所以他就找来了另一组的小伙伴,就是侯生,俩人就合计,大家赶紧卷铺盖走人。这让我想起了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那两个裁缝。

问题是,走就走吧,你留封信表达一下愧疚,无颜面对皇帝了,这也行。他偏不,走前非得编排秦始皇,说他刚愎自用,嗜*成性等等等等。我们作为今人不禁问一句,这和你寻仙求药有关系吗?可能有人说,有关系啊,皇帝无德,所以求不来呀。如果你这么分析呢,我也可以认同。

卢生他们逃跑并且编排始皇帝的事情,很快就被嬴政知道了。他很愤怒,结果就是,他坑*了咸阳四百六十多卢生这类人。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这里我们要总结分析一下了:

第一,始皇帝生气,有没有理由,答案是有。他在动手前,说的很清楚,意思是,我尊重你们文人术士,希望你们献计献策使国家太平。你们说寻仙炼药,我也大力支持。结果呢,搞了三波,耗资巨大,数年无功,而且找各种借口假公济私。这些我也就忍了。可是让人寒心的是,我那么尊敬你们,而你们在拍屁股走人时还不忘编排我,这我能忍吗?

所以,始皇帝有生气的理由。但是这能成为*人理由吗,当然不能。他*人,体现了他的傲慢。

第二、他*的人,都是儒生吗,显然不是。《儒林外传》里说,是“术士”。这怎么理解,那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些人更多是卢生这类搞封建迷信的。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史记》中这段话后面,明明紧跟着说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劝阻,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这怎么理解,我认为,这反而说明了,秦始皇要*的不是儒生。扶苏劝始皇帝的意思是说,这些人,主业都是读儒学书籍的,不是只搞封建迷信,应该网开一面。

这四百六十人,都是搞封建迷信的吗,当然不是。这就体现了秦始皇在情绪上来时偏见的一面。而官员们也本着宁可错*不可放过的原则,从严办理。所以才造成了这个血案。

第三、这件事的影响范围有多大。《史记》写的很清楚,咸阳。没有波及全国。可能有人又反驳了,说这种事件,肯定有寒蝉效应啊。有是肯定的,但是我认为,焚书的寒蝉效应更明显。“坑儒”这个事件,我们最多应该关注的,就是到底*多少人,*了哪些人。

在秦初年,虽然政治中心在咸阳,也就是中国的西部,但是文化中心和知名大儒大多在东部地区,如齐鲁大地。所以本次事件,应该没有被牵连什么名儒,否则司马迁也会提到。我们也可以拿出另一个佐证:到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汉初,大量儒生走进政治舞台,这在《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儒林列传》、《汉书·高帝纪》等篇幅中,都有记载。如果秦始皇把事情做绝了,那些汉初的名儒,怎么还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呢,或者说,如果他们的老师、老师的老师都被秦始皇*了,怎么还会出现这些人呢?

但我们依然要强调,“坑儒”事件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它让“读书人”成为了高危行业,不利于文化发展,而且以讹传讹的传言,以及官吏对于这个事件后,在对文人管理上的从严理解,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力,因此可以说,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昏招。

我们用了三节,讲了一个跨越统一六国前后小专题。接下来,我们进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正式篇章。请大家关注下一节,统一后的秦帝国(一):政治大一统——开创性、争议与缺陷。

水平有限,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交流指正,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