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写下遗书“以身试疟”两次注入病人血液主动感染

不惜写下遗书“以身试疟”两次注入病人血液主动感染

首页角色扮演移动的月亮月球之国更新时间:2024-09-22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员,从左往右分别为舒磊、李国铭、黄新安、谢炜。

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及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评选结果揭晓,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立于1989年,集体成员40名,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是我国目前唯一深入海外开展青蒿素防治疟疾的援外医疗队。”援科摩罗、巴新和多哥项目现场工作组组长李国铭告诉南都记者。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团队倾情投身对外医疗卫生援助,积极推动复方青蒿素“走出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扎根非洲20余年,派员驻外200余人次。近日,该援外医疗队成员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讲述三代“青蒿人”勇毅前行的感人故事。

缘起

两代“青蒿人”接续奋斗 推动青蒿素走出国门

作为著名抗疟专家、第一代“青蒿人”的代表,李国桥多年来深入疟疾高发地区并推动青蒿素走出国门,他是最早加入国家“523项目”的中医药科技人员。1967年国家“523”项目启动,中医药协作组在针灸和中药两个方向上进行探索。承担针灸治疗疟疾研究任务的,正是李国桥带领的团队。

为了深入研究恶性疟疾的发热规律,他不惜写下遗书“以身试疟”,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两次注入自己体内,主动感染恶性疟疾,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为抗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将青蒿素类药物带出国门,他还长年累月奔波在环境极度恶劣的东南亚、非洲等热带山区、农村,也应邀到多个国家讲学、示范。

1997年,李国桥团队研发的第一代青蒿素复方受到世卫组织高度重视并向全球推荐。为了让青蒿素新药能尽快应用于治疗疟疾,第二代“青蒿人”宋健平开始跟着李国桥奔走于世界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和临床实验。

2001年,宋健平被派至柬埔寨驻点,一待就是5年。当地卫生条件落后,房子是用棍子搭的,周围到处都是臭虫。没有干净的饮用水,急性胃肠炎、肾结石以及登革热等疾病不时折磨着他。还有被埋藏在各条路上的地雷,让人无时不担惊受怕。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健平走村串户帮助当地进行疟疾防治工作,目前柬埔寨也已进入世卫组织认定的预消除疟疾国家行列。

2006年以来,团队把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应用到青蒿素复方防治疟疾领域,形成了“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中国特色疟疾防治方案,帮助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全年发病率下降98%,从控制疟疾阶段进入预消除阶段;巴新示范区平均人群带虫率下降幅度超99%,实现疟疾零死亡。

传承

80后、90后活跃在前线 在消除疟疾道路上昂扬前进

李国桥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青蒿素抗疟研究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和心怀人民健康的崇高品质,宋健平教授等中青年青蒿人推动青蒿素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开拓奉献精神,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也一直激励着青年一代“青蒿人”,扛起一线科研和抗疟的大旗,担负起消除疟疾的重任。

“老师经常跟我讲三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三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面,然后也在不断践行。”广中医第三代“青蒿人”李国铭感慨地说。

2007年,宋健平将抗疟阵地转移到科摩罗。这是个有着“月亮之国”美誉的非洲岛国,然而在当地人眼里,疟疾曾是“带来哭喊鬼叫的瘟鬼”,5岁以下儿童不取名字,就是因为儿童疟疾死亡率非常高。作为第三代“青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副主任邓长生当时只有26岁,在与妻子领证后的第3天,便跟随宋健平搭上了去往非洲的航班。孩子出生才10天,他又回到了非洲,再回家时孩子已8个多月大。

同为第三代“青蒿人”,李国铭总是默默地奔波在他乡的土地上,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大洋洲多个疟疾肆虐国家,为清除笼罩在当地人民心中的疟疾梦魇带去希望。而他的爱情故事也铭刻在抗疟援外路上。“我与太太刘瑞媚是本科同学,她是因为我的缘故才加入团队。我们一起出过两次援外任务,分别是2016~2017年的多哥高原区东莫诺省项目,2019~2020年的科摩罗项目。”李国铭说,两人最浪漫的时光,就是在异国携手抗疟疾。

从李国桥教授帮助青蒿素走出国门,到宋健平教授带领青蒿素点亮亚非大陆,再到现在的80后、90后慢慢活跃在抗疟前线,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抗疟团队始终在消除疟疾的道路上昂扬前进。

故事

队员们带头服药赢得信任 当地人将他们看成自家人

“我们在开展疟疾防控时发现,一般当地都存在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稳定、专业知识不足,抗疟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自2019年起,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新安三赴圣普抗击疟疾。他的这番总结,其实也是每个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队员都遭遇到的现实难题。

然而,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开展抗疟工作,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做调查,挨家挨户搞科普,拿着喇叭一个村一个村地喊;以“全民服药”的方式,将抗疟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每到一个村庄,他们就首先带头服药,让当地人亲眼看到药物的安全性,再说服政府官员、宗教长老、村长等有威望的人跟着服药,局面得以慢慢打开。这些举动,让“青蒿人”赢得了民心,当地人早将他们看成自家人。

据援科摩罗、多哥和巴新项目现场协调员谢炜回忆,2019年,多哥高原区东莫诺省疟疾负责人ADAM和项目组关系很好,每天一起工作、经常一起下乡收集卫生站疟疾数据,工作之余项目组常常同他一起吃饭。由于当地人收入不高,通常由中方人员买单。“有一个周末,我们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本以为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处理,没想到是他买了一只活鸡要给项目组送过来,感谢项目组这么久以来的热情款待。”

援巴新、科摩罗和圣普项目现场技术员舒磊也回想起,2019年他和中国援外抗疟组张震焱博士在巴新的基里维纳岛开展人群带虫率调查。“在我们整理好物资准备返程的时候,当地村长告诉我们村民早已准备了餐食一定要吃完再走。鱼是早上村民刚刚捕捞的,米饭是村民一家一点凑的。”

“危害科摩罗人上千年的疟疾,终于在中国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得以消除,”科摩罗国家疟疾中心主任巴卡尔深有感触地说:“中方技术团队跟我们是同吃一碗饭、同饮一杯水的兄弟,就连科摩罗人没有去过的原始森林、乡村都有他们的身影。”

2013年,时任科摩罗副总统穆哈吉千里迢迢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专程为中国抗疟专家李国桥和宋健平颁发总统奖章,这是该奖章第一次颁发给外国专家。此外,团队先后荣获柬埔寨政府“莫尼沙拉潘勋章”、越南政府“为了人民健康”授勋令、科摩罗政府“疟疾防治突出贡献奖”、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政府“疟疾防治突出贡献团队”等荣誉。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陈姝妃 通讯员 孟楠 廖晓键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