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說經典 I 道德經 I 第14章
为什么我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呢?老子在道篇结尾说出了利用道法自然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将道法自然的规律灵活运用到现实中,那么做任何事都将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但是理解错误的话,《道德经》就变成了通篇废话,不如不看!
老子在整个道篇不断的言说道法自然的规律以及重要性,却在上一章「道篇」将要结尾时让人忘记道法自然,但是究竟如何忘记道法自然呢?讲了这么多又突然说要忘记,听闻道德经的意义又何在呢?
上一章我们讲过说理论和实践之间,永远只差一个好的方法,再好的理论,只要无法落实到实践中去,也都只是空话,反而形成了认知的障碍,只能徒增烦恼罢了。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老子又怎么会不明白呢?所以在素说版《道德经》「道篇」的结尾,老子提出了一套符合道法自然,并且行之有效的修道方法!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道篇的最后一章
「曲则直,枉则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出言,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首先来说「曲则直,枉则全」,在其他版本的道德经中,全部都是「曲则全,枉则直」,这也是被后世篡改儒化非常严重的章句,那么「曲则全」也就延伸出了现在人们经常会说的委曲求全,其实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说法,因为多数时候委曲自己并不能求来保全,反而有可能会招来更多的灾祸,因为委曲自己就等同于示弱。所以说「曲则全」,这种劝人委曲求全,忍一忍就过去了,你命该如此别挣扎了,根本就是有违道法自然的说辞。
因为在这个道法自然的世界里,几乎所有生命都会为了生存而奋力一搏,弱肉强食是基本的生存法则,所以示弱的最终结果就是成为他人的盘中餐,进而走向灭绝。
然而,老子口中的「曲则直」才是真理,这里的曲直并不是指评判事物的是非曲直,所谓的曲直就和阴阳一样,是涵盖世间万事万物发展的两个对立面,曲和直所代表的其实是两种能量状态。曲在这里指的是能量收缩汇聚的状态,而直则是能量舒展释放的状态。
这样说可能大家难以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拉弓射箭的画面,当我们把一张弓拉满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曲,这是一种能量收缩汇聚的状态,而当我们松手的瞬间,曲则转为直,这是一种能量舒展释放的状态。什么意思呢?弓拉的越曲,所积蓄的力量也就越大,瞬间发出去时的能量也就越强。例如自然界中的螳螂虾,可以利用三段式折叠的前臂聚集能量,瞬间爆发击碎贝壳。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曲直表现。
除此以外「曲则直」这种相对的能量状态,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那些会冬眠的动物,他们在冬眠时身体都会蜷缩在一起,团成一个球,这种蜷缩的状态本身,也是对于气脉能量的收缩汇聚,然而在冬眠结束的时候,它们会第一时间舒展身体释放气脉使其贯通全身。再想想我们的修行,为什么要打坐呢?将身体弯曲,把身体当做一个炉鼎,同样也是为的汇聚能量。所以「曲则直」所表达的,也就是厚积勃发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枉则全」,《说文解字》中说「枉者,邪曲也」,什么叫「邪曲」呢?「邪」字在这并不是邪恶的意思,而是说不正当的、有目的性的、动机不纯的。这里的「枉则全」才是真正的自保方式,或者说是邪曲求全。是一种带有欺骗性、计划性的,暂时的收缩汇聚能量,暂时的示弱保全自己,以便日后伺机而动、一雪前耻。
我们看儒化篡改的「曲则全」委曲求全,是指为顾全、保全而委屈被迫接受,实际上就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然而老子所说的「枉则全」,也就是邪曲求全,所要表达的则是通过有动机性、有目的性的伪装来保全自己,进而秋后算账,就例如这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包括韩信胯下之辱。
那有人可能就会说了,这种忍辱负重随后又打击报复的行为,岂不是有违道法自然了吗?实则恰恰相反,我们在第九章讲过「反者,道之用」,道法维持万物平衡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在不断的推翻和重建,只要你违背道法自然,就一定会被推翻。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生态就是最接近「枉则全」的状态,因为人类不断肆意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然而终有一日,自然会为了保全自己而清算人类。现在恶果就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了不是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枉则全」就犹如我们在修行当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清楚,开始和过程都是痛苦的,是需要忍受的,例如伸筋开骨、节制*这些,但是一旦修行精进便能身心舒畅,所以「枉则全」又有类似韬光养晦的深刻含义。
我们再来看「洼则盈」,洼在这里指的是凹陷,而盈我们在第二章讲过「盈者,满器也」,「洼则盈」也就是说填满凹陷,我们都知道,下雨的时候,平地的积水肯定永远不如凹陷处积水多,就拿自然界来说,小一点的叫水洼,大一点的叫池塘,再大点的叫湖泊,最大的叫海洋。
所以说坑越深越大,容量就越大,水也就积累的越多。所以老子说,你想要积水就首先得有个坑才行。什么意思呢?例如我们去这个食堂打开水,你总不会拿着一个满满的水壶去打,甚至大家都知道,去之前要把剩下的水用完,或者把不太热的水倒掉,这样去的时候拿着也轻便,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装满我们所需要的开水。
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懂,但是换个思路呢?人们时常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来展开探讨,可一旦发现对方与自己意见不同,与自己固有思想不同,就时常会发展成争执和辩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思想就如同一个没有清空的杯子,你装的是茶,他装的是酒,两个人的思想一交融碰撞,整个味道就不对了,你喝不到他的酒醇,它也品不出你的茶香。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肚量比作「洼」,把智慧比作「盈」,那么常自满的人就等于把自己的洼填平了,他永远都无法从别处被充盈,也就永远无法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自然是如此,生活是如此,修行更是如此。
所以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有空杯心态,把自己固有的思想清空,才能学到新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
再者从实修上来说呢,例如我们的吐纳法,假如把肺部比作洼,比作这个坑,那么我们必须不断扩容肺部容量,把坑越挖越大,才能在日后储存更多的气,才能更加充盈。又或者一些太极内炼的方法,需要强化下丹田,都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敝则新」,「敝」在这里是破败的意思,我们看自然界中四季变换,枝头的叶子在秋天变黄,在冬天掉落深埋,无需人为的施肥,来年又会萌发新的枝丫。所以说一切的破败,都是孕育新生命的基础。简单的来说吧,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只有衣服穿久了,残破了才会买新的。只有彻底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新的思路想法,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不破不立」的概念。
紧接着老子又说「少则得,多则惑」,这段话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就有点像现代物理学中「熵」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越少越清晰,越多越混乱。这个定律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然而放在修行中呢?很多修行人喜欢博览群书,喜欢不停的看各种修行典籍,可是这些典籍又繁杂混乱毫无体系,甚至是相互矛盾,这样一来,是不是就会越来越迷茫呢?
素朴经常说修行是做减法,是遵循道法自然。我们一定要学习成体系的知识,重点在于应用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只有实践才能知道是否有所得,不要东看西看学一堆,但都是碎片不成体系的,结果反而成为了知障,知道越多反而越迷惑了。包括一些人炼功法,早晨站桩,中午打拳,晚上打坐,各个门派的功法都来混炼,这样不但难以精进,反而会导致气机混乱从而出偏。
所以说「少则得,多则惑」,这就如同老子所说的「为道日损」。再结合前面所说的「敝则新」,学到就去实践,发现不对就别执着,不破不立马上扔掉,这样一来就又做到了「洼则盈」 有容乃大,只有扔掉旧的,把坑空余出来,才能更好的盈满,更好的学习新知识。那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是不是很苦很累呢?没错,所以老子告诉我们「曲则直,枉则全」,追寻真理的道路荆棘丛生,唯有韬光养晦、厚积勃发,才能最终有所斩获。
所以说「曲则直,枉则全,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不仅是自然的规律,更是修行和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看「道出言,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老子说,要把这个道讲出来呢,听起来好像有点寡淡无味。确实啊,老子的章句言简意赅,是需要人们去领悟的,所以看不懂的话,就不能灵活运用一通百通,那肯定会觉得寡淡无味。
在前面第四章我们讲过,老子说道这个事物「视而弗见,听而弗闻,抟而弗得」,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这里老子又再度重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也就是说,道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它又千变万化妙用无穷,毕竟道法自然统御万物,是一切的根本,当然是不可竭尽的。
最后老子说「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这段话可以说是老子在道篇最后一章对于开篇的首尾呼应,开篇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希望我们明白,他只是为了描述道法自然的规律,为了便于称呼理解,所以「强字之曰道」,强行给它一个称呼叫做「道」。「道常无名,始制有名」也就是说,道其实没有名字,老子作为第一个描述道法的人,所以才有了道这个名字。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虽然老子给自然法则取名为「道」,虽然说有了「道」这个名字,但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顶天立地、逆天行道的大丈夫,这些真正想要顺应道法自然的人,就一定要在明白道法自然的道理之后,把它忘掉,把道的名字忘掉,让道这个概念在你心里止步于此。
第十三章老子就已经说过「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大丈夫因为不知道德尊贵,不被道法自然这个名相所束缚禁锢。 才能时刻保持真正的道法自然。
最后老子再度告诫说「知止所以不殆」,那么就到此为止,适可而止吧。因为道法自然不止是字面上的知识,更是需要领悟并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智慧。我们只有把那些规律弄明白,把那些名词都忘掉,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获得老子永不枯竭的大智慧。
到这里为止,关于「道篇」的通篇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老子循序善诱,从道的状态和本质出发,将道体太一、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深刻道理逐一呈现给世人,然而最终老子希望世人能明白,唯有将这些大道理都忘掉,才能摆脱束缚依照自性使然,唯有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唯有摆脱道理的枷锁,才能挣脱牢笼的禁锢,唯有点亮智慧的光芒,才能照亮这崎岖坎坷、荆棘丛生的漫漫人生修行之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