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硬又冷陶瓷枕为何深得古人心

又硬又冷陶瓷枕为何深得古人心

首页角色扮演炎窟传说更新时间:2024-06-16

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金)

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北宋)

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金代)

绿釉狮子枕(金代)

白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金代)

今天现代人看上去生硬冰凉的陶瓷枕,却是古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也是唐宋诗人吟诗作词的题材。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陶瓷枕最多的展馆,馆藏历代陶瓷枕多达600件,包含了自唐至当今的历代器物,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为国内唯一,近100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涵盖整个中国陶瓷枕的源头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藏的600件陶瓷枕中,200多件由香港实业家、文物鉴藏家杨永德先生及其夫人杨张瑞珍女士1993年无偿捐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溯源:枕头最初或取材木头

唐代以后流行陶瓷枕

古代的陶瓷枕与现代家庭的棉质枕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中国,使用枕头的记载至少有两三千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指出,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枕”字这样解释:“卧所荐首者。从木冘声。”翻译成白话,即“枕,睡觉时垫头的木头。字形采用‘木’作偏旁,‘冘’是声旁”,即最初枕头材料取自木头。

“陶瓷枕为大众普遍关注,始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河北巨鹿古城的发掘。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的《陶枕》出版,陶瓷枕才作为一个独立课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吴凌云告诉记者,古人认为陶瓷枕能清心明目,爽身怡神,所以下至百姓,上至士大夫、皇帝都有用陶瓷枕的习惯。

陶瓷枕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陶瓷枕不仅是当时的生活用品,也常作为妆奁品和祈祝平安的吉祥物。到了宋代,陶瓷枕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陶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装饰纹样也多彩多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材料的丰富,玉枕、陶枕、漆枕、瓷枕、竹枕、布枕等枕头陆续出现,其中以陶瓷枕最为流行。对于古人而言,陶瓷枕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吴凌云说。

用途:颈枕能保持发髻不乱

陶瓷枕温度低易入睡

看起来又硬又冷的陶瓷枕实物,如何成为古人至爱的生活用具?经多年研究考证,吴凌云道出其中奥妙:陶瓷枕来源可分为考古和传世两类,一些看上去特别高的陶瓷枕,多数为出土陪葬品;另外一些与人体枕位相当的陶瓷枕才是古人的生活用具。其中有些是颈枕,即不能直接将后脑勺搁置枕上,而是让脖子枕在其上,尤其到了夏季,凉爽之余,还能保持发髻不乱。

“这件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其造型形象地展示了瓷枕的真正睡姿:以手支颐,斜靠枕上。”记者见到,这件瓷枕卧妇头后梳发髻,面部丰满,细眉如月,微微含羞。上身穿窄袖褐黄衫,领子饰珍珠,衫上绘桃花枝叶,下穿白色窄裤,两臂斜屈,左手支头,右手置于腮下,两腿弯曲,作卧息状,神态自然悠闲,造型优美大方。

“从高度考证,枕头的高度是有严格限定的,最理想高度是15厘米,过高或者过低都使人的身体处在紧张状态,不利于休息。”

“再从材质考证,很多参观游客经常发出质疑:为什么古人选择这种又冷又硬的陶瓷枕做枕头?”吴凌云解释,医学专家曾经做过专题研究,人在入睡后,头部温度一般在34℃~35℃,略低于体温,因此如果头部温度过高,则不易入睡。

古*载,为了达到降温效果,古人会使用中药配制而成的药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过的“明木枕”,就是一种驱头火、明目、医治头昏目眩的简单疗法。而陶瓷枕,恰恰具备清凉、去热的物理性能,成为清热消暑的好用品,引得诗人吟诗赞叹。如北宋诗人晏几道就留下了“罗幕夜犹寒,玉枕春先困”的绝句。另外,头枕“硬”陶瓷枕,颈椎会更加前趋,这对于治疗预防颈椎病是大有好处的。

亮点:虎形枕深受古人喜爱

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

据介绍,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的这批古代陶瓷枕当中,融造型、绘画、诗文、雕刻、色彩为一体,不愧为多元艺术结合的精美艺术品。

记者注意到,这批古代陶瓷枕当中,有多件涉及老虎题材的“虎形枕”。瓷枕上的“老虎”,或匍匐在地,缩颈抬头;或两眼圆睁,眉骨隆起,每一只都身躯肥硕,结实有力,栩栩如生。

对此,吴凌云解读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威猛的象征,它镇守一方,具有极大的威慑力。同时,它也是正义、吉祥的化身。在陶瓷艺术发达的金代,虎枕可称得上一朵绽放的奇葩,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生活用具。从考古出土地区看,它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即以当时北方地区及其边缘区域为主。

“虎形枕”在文献上多有记载,东晋时期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中,就有“又方以虎头枕尤佳”之说。葛洪主张道士兼修医术,以“虎头枕”来“治卒魇寐不寤”。

精品:259字《枕赋》枕上说枕

600件馆藏陶瓷枕中,有一件长方形枕,是目前所见唯一枕上说枕的实物,也是目前见到字数最多的一件文字枕。

这块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陶瓷枕,以特有的“赋”来描述该枕的产地、价值和功能以及当时人们对陶瓷枕的钟爱,枕面上留下洋洋洒洒的楷书长达259字,除了署有制作者名号“漳滨逸人”外,底部还有“王氏寿明”的印款。从流传下来的多件由他制作的瓷枕可见,“漳滨逸人”是当时磁州窑的做枕高手,绘画、书法等都极有造诣。

《枕赋》

有枕於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产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元之全,名混沌之故。润琼径(瑶)之光浑(辉),屏刺秀(绣)之文具。泥其钧而土其质,方其样而枵其腹。出虞舜河滨之窑,绝不苦窳;灭伯益文武之火,候以迟速。既入诗家之手,忻置读书之屋。鄙珊瑚富贵之器,陋琥珀华靡之属,远观者疑(凝)神,狎玩者夺目。来尺壁(璧)而不易,贾万金而不粥(鬻)。囊以蜀川之锦,椟以豫章之木。藏之若授圭,出之如执玉。是时也,火炽九天,时惟三伏,开北轩下陈蕃之榻,卧南薰簟(蕲)春之竹。睡快诗人,凉透仙骨,游黑甜之乡而神清,梦黄粮(粱)之境而兴足。恍惚广寒之宫。依稀冰雪之窟,凛然皂发之爽,悠然炎蒸之萧,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负大庭太故(古)之物,又岂持(特)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漳滨逸人制。

有段古:

陶瓷枕引历代文人诗意大发

宋代除了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外,也创造了中国陶瓷业的辉煌。由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制作的陶瓷枕上,抄录着不少诗篇和警句,同时,陶瓷枕也引得历代文人留下大量诗作。

其中,北宋诗人张来在《谢黄师是惠碧玉瓷枕》诗中写道:“巩人作瓷坚而青,故人送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鬓冷泥丸惊”,短短四句就将陶瓷枕的安寝功效描述出来了。

女词人李清照,靠在枕上,写出《醉花阴》诗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展现出一派残秋悲思情景。

而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对陶瓷枕的感受则另有一番滋味:“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最后说说乾隆皇帝,这位风流才子一生留下4万多首诗,其中涉及陶瓷枕的诗有很多首,如《定窑白釉孩儿枕》:“粉定写娃娃,曲肱双手叉,半瞑态如活,一睡乐无加。藏照意堪寓,忘怀道岂赊。蘧蘧与栩栩,饶语笑南华。”可见乾隆对孩儿枕的喜爱。

知多D:古人睡觉既有硬枕也有软枕

人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与枕头相伴而过,枕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降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古时枕头品种繁多,材质上分有石枕、木枕、竹枕、陶瓷枕、玉枕、琥珀枕、石枕、铜枕、皮枕、丝织枕等,其中,软枕和硬枕是同时使用的不同体系枕头;造型上分有圆形枕、方形枕、梯形枕、动物形以及人物形枕等;用处上分有卧具、药枕、脉枕等。

枕头来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古人类已开始用石头、木头、柴草、兽皮或本人手臂曲折而垫于首下,作为睡觉头枕物,这是枕头的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枕头以棉花为主要材质。而往上追溯,棉花从印度和阿拉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传入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其大量传入应是在宋末元初。有关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这说明,棉花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商人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至于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

枕头演变

早期:文献记载中,商代就有玉石制造的虎头枕,这大约是最早的枕头造型。中国发现的最早枕头实物是湖北省江陵市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竹枕。此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丝绸枕头。

唐代:唐代的枕头大多是长方形的,枕头有两种,一种是凹形枕头,另一种是倒梯形枕头,这添加了枕头之间的间隙。后期方形枕头的外形发生变化,六面体的圆角和枕面的弧度增大,构成一个更适合人们睡眠的圆形枕头。

宋代:孩儿枕的出现给人一种情绪和生存的真实写照。同时,宋代陶瓷枕雕刻技法精深,使枕头的立体结构增加。此外,宋代的软枕大多是绣花枕头。

明代:陶瓷枕逐步衰落,硬枕被蚕丝软枕头取代。

清代:茶枕开始盛行,将茶和中草药放进枕头中,经常运用香草和花瓣等草药作为枕芯,使枕头发散香味,促进睡眠。

枕头分类

造型:既有方形、长方形,还有腰圆、如意形;更有孩童、卧女、瑞兽、祥禽、建筑雕塑等式样,纷繁多变。

装饰:除了划、刻、剔、模印,还有白地黑花、珍珠地刻花、三彩、红绿彩、单色釉等。

图案:有人物、山水、走兽、飞禽、鱼虫、花草;还有诗文书法,生活气息浓郁。

枕面:画面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这些图样源于自然和生活,多以写实为主,并重于变化创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民情风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