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很“狂”的一首诗,将明月比作己心,最后7字无人能及

唐代诗僧很“狂”的一首诗,将明月比作己心,最后7字无人能及

首页角色扮演夜明时分的歌声更新时间:2024-05-11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古诗词中的月亮,谁写的最好?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都跑不出两个人,李白和苏轼,也没什么别的原因,这两个人与月亮的牵绊实在太多,再加上一个人写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一个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这两首诗词一出来,两人的地位就已经奠定下来了。

但是月亮本身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人们也不会因为别人写的太好就羞于动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对于月亮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触。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地位和身份,不同的阶段,看见月亮时不同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月亮的印象。伟大作品的创作往往只在一瞬间,那一瞬间的心境也就决定了诗人笔下的月亮究竟如何。

赏月,几乎是一个独属于中国人的活动,也读过了不少外国的诗歌,几乎没见到过有诗歌特别重视月亮的,更别说把月亮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一种与远方人对话的媒介了。

现在想想,古代人实在是很浪漫的,望着天空上一盏圆月,会想到那么多的美好传说,会有那么多情感上的流露。

看着月亮,想象着远方的人,正在和自己一起看它,两个人的目光通过月亮交错,两个人的思念也通过月光来传达,这么多么美好的一种意境,很唯美的寄托相思的方式。

【临其诗境】

今天来看僧人眼中的月亮。最大的特点,在于聚焦点的不同。旁人看月亮,喜欢它的明亮出尘,僧人看月亮,却是以之自比,自己的心,就如同明月一般,皎然无尘。

寒山,唐代当时并不很出名的一个诗人和僧人却在后世逐渐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出身于官宦人家,却多次科举不第,于是出家,30岁以后隐居天台山,自此与世隔绝,据说享年有100多岁,不知真假。

还有人对他的身世做过考证,著有《寒山子身世考》一文,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的寒岩,这样的观点给予了这位诗僧更加浓郁的传奇色彩。

来看看他的诗吧。

【经典原文】

众星罗列夜明深

唐代: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条分缕析】

诗的题目应该是后来所加,就是诗的第一句话,这首诗可能只是寒山随笔写下,并没有给它取一个正式的名字。从诗的内容看,也确实如此,清新自然,不假雕饰。

第一句先写众星罗列在天空之中,既点缀了黑暗的夜空,也暗示着此时已经夜深,寒山所隐居的地方,已是万籁俱寂了,天地都陷入了茫茫无边的沉默当中。

以这样绝对的沉默寂寥,引出了今晚星空之中的主角。在岩石之上,除星光之外,还有一盏更大的,更亮的光源,像是夜空中的一盏孤灯。

这时才惊觉,原来,夜空如此的明亮并不是这些星星的功劳,而是那一轮月亮,是它在天空之中绽放着光华,洒下清辉。

“月未沉”这几个字对应着前文的夜深,应该已经要到月亮“宁知晓向云间没”的时分了。

后面,寒山展开了对月亮直观的正面描写,圆满,光滑,未经打磨,却已经是晶莹剔透了。如此的一尘不染,如此的美好。

记得弘一法师在逝世的时候说过:“问余何适,恬然自安。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被人当作是一生圆满后的感悟,寒山这里的感慨,比之后世的弘一更豪宕一些,这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就如同我的心一般圆满。

两个人都说到了月亮,而且都是圆月,但是对于月亮的理解却不一样,一个拿它比喻人生,一个拿它比喻修行,一种是圆满,一种是纯粹。

人生的顿悟,大概就是如此。悟出的结果,终归是从人生经验上脱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