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己的信仰,炎黄子孙自己的神话,国人自己的精神寄托
冥神部:
人物:东岳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阎王(十冥官)。四大判官。十大阴帅。
蒿里相公。孟婆,地藏王菩萨,土地,山神,城隍。
守墓神:后土娘娘

[后土]天神,中央天帝黄帝的佐神。《淮南于·天文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同书又说:黄帝与后土管理中央之地,自昆仑向东,经过恒山到东海之滨的碣石山,方园一万二千里,孟津、黄河、济水流贯其中;江水、汉水发源于此。凡是大禹用息壤填塞洪水的州土,太阳和月亮所照临的地方都包括在内。地祇。后土乃总管大地之大神,又称地祇。《汉书·郊祀志》记载:孝文帝十六年初起渭阳五帝庙,祭太一、地祇,冬至祀太一,夏至祀地祇。”武帝元鼎四年立后土祠于汾阴睢上。上视望拜,如上帝礼。”成帝建始元年徙后土于长安南北郊。总之,从汉代起,祭祀后土已列为国家祀典。宋真宗封后士为后土皇地祇。
守墓神是大名鼎鼎的后土娘娘。

后土原是道教大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即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俗称后土娘娘。她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对应,是主宰大地山川之神,二位配套,正所谓“天公地母”“皇天后土”。
后土源于远古的土地崇拜。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没有土地,人类无法生存,国家无法立国。所以古代对社神--土地之神--后土的祭祀极为重视,被列为国家祀典。
“后土”的来历也有些含混。有的把后土作为人名,有的当成神名,还有的说成官名。这也是自然神演化为人格化神的必然现象,不足为奇。后土还被人们安排在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内,说他父亲是水神共工,爷爷是火神祝融,他还有个孙子更是条好汉,那就是追赶太阳而死的夸父。
在甲骨文和金文时代,“后”字与“司”字常常写成一个字,所以,“后土”即“司土”,即“司掌土地”。与生活在天上的玉帝相对应,掌管土地的后土则生活在大地之下,而且还曾被说成是地下幽冥之国的统治者。

后土是主治地下幽都的大神。有一位土伯(又叫鬼伯)是其手下一位高级阴间神。又据《山海经》中《海内经》、《大荒西经》称,居住在大地之下的噎鸣(时间之神)和居住在日落之处的信(巨人),都是后土的儿子。后土最初为男性,后来受古代阴阳哲学中“天阳地阴”学说的影响,在隋朝以后变为女性神(但有些庙宇后土仍为男性),民间俗称为后土娘娘。
不过后土神这种幽实主宰的地位并未保住,而被泰山神-东岳大帝和外来佛教中的地藏王、阎罗王所替代。当然,后土神也并没有完全和阴间断绝了关系,比如她有守墓的功能,只是地位和职掌一落千丈了。后土娘娘除了坐在道观大殿里正襟危坐,享受人间香火外,还要下到“基层”做点低等工作一在坟地里为亡者守墓。就这一点来说,后土娘娘能上能下,很高尚。富丽堂皇的大殿与阴森可怖的墓地,太不一样了。
早在一千二百余年前制定的《大唐开元礼》中,即对后土的守墓作用做了介绍,人们在造墓、下葬、迁葬时都要向她祈祷,请求保佑。唐代习俗,人们在造墓,迁葬时,都要在面向墓地的右方临时告请后土神,祈求允许开工,保佑工程顺利并造好墓地。到了宋代,清明节上坟,要先礼拜后土神,然后再打扫墓地。祭完祖先后,还要再拜后土。
后土神的位置在基前的左方或右方,清代习俗常把一块刻有“后土神”或“祀神所”字样的石碑竖在那里。碑高二尺左右,有些还有山神、龙神、福神之类的文字。
祭祀后土通常请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来主持,摆上荤素祭品后,跪拜,祀毕,烧掉祭文、纸锭,祭品仍用作祭祖。有的还举行“点主”仪式,即请福运之人、有学问有地位之人,在牌位的上下点上红点,然后再在红点上点一黑点,“点主”时要备上祭品、奠酒礼拜。这一做法是为了替子孙求好运。
祭祀完毕,亡者家属把带来的五谷种子撒在墓上,但留下一部分分给每人,并带走一小块坟土,以求五谷丰登。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阴间地府的统治者,最初并不是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而是大地之神后土,她被地藏和阎王所取代那是后来的事。后土手下有一位重要的帮手,即土伯。有关土伯的资料留着无比锋利的角,背肉隆起,手爪鲜血淋漓,飞快地追逐着人们。他的脑袋像老虎,长着三只眼,身体像牛,把人当做美味饱餐。多么可怕!
作为幽都统治者之一的土伯,他不同于既管生,又管死的司命之神,而只是一个死亡之神,他的工作只是索取人命。他那凶神恶煞般的面目,正如人间残暴冷酷的奴隶主。
这是土伯索命食人的一面,而他作为幽都的门官、保卫者,又有镇鬼驱邪、护卫亡灵的一面。1979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内棺侧面上,就画有一些长着尖角、兽头利爪的持戈土伯(也有人认为是方相)。这些土伯拿着武器画在棺上,无疑有着护棺、避邪的功用。所以,土伯也有镇鬼驱邪、护卫亡灵的法力,正如后来的神荼、郁垒和钟馗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