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这个词,很恐惧,恐惧有一天醒不来,恐惧有一天这世界的一切和自己都没有关系了。
身边人也似乎对于死亡充满了禁忌,重要场合都不能提到“死”这个词语,和跟死同音的也不能,比如”4“这个数字,一串11位组合的电话号码大多没有”4“这个数字,而那些”手机靓号“代表着吉利,往往能卖出一个大价钱。
鲁迅先生的《立论》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追求的都是“如果能活得更长”,对死亡这件必然之事却视而不见。
似乎人们都有一种逃避心理,人们不想面对“人总是会死”这一事实。
但是这个宇宙的规律——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熵增”的必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每个人会在成年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路人的意外,家养宠物的离开,家里老人的过世。
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原因是人拥有着独特的复杂情感,以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着卓越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属性能够让人超越动物的本能。
为什么动物没有复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呢,因为这些东西本就不存在于自然界,它们是人自我编制的属性,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人类诞生了远超动物的深邃情感。
人有了情感的后果就是,它同时放大了人生物性的快乐与痛苦,并催生出了俩种全新的存在——“*”与“虚无”。
而它们的存在让人开始不得不思考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
无论你是否喜欢思考,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无论你说疲于奔命的穷人还是百无聊赖的富人,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关于死亡的思索。
死亡是公平的,它同时笼罩在动物和人的身上,它不会因为人类情感的伟大和高尚而产生悲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我们所有动物和人都将以死亡作为形式,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大自然。
但在同样的死亡下,人和动物却有了本质的区别,对于动物而言,它们虽然本能的害怕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但它们简单的情感导致它们仅拥有基于本能的生存和繁衍需求,并不会对死亡产生思考。
而拥有了复杂情感的人类则完全相反,人类超越了本能后就不得不面对死亡,当死亡决定了人生命有限的同时,人类就必须用自己的情感面对有限的生命。
死亡,是所有生命里最确定的一件事,也是生命里最不确定的一件事。
我们往往害怕死亡,主要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会死。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向着死亡而去,我们活着的每一天,不论悲喜,都无法改变最终结局,死亡,便是人生的历程。即: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就是反正都要死,不如想想人活着的时候怎么去死才有意义,无疑,向死而生是积极的悲观主义。
我们幻想现在是2070年,我们已经八十岁了,躺在床上不能动,屎尿不能自理,经常为人生中曾放弃和逃避过的无数困难而懊悔不已。
我会对自己说,能再年轻一次该有多好。然后我睁开眼睛,砰!我又年轻一次了!
现在是2024年,那该怎么活取决于我们自己了。
从佛家的角度来解释,死亡就不那么可怕了。
人怕死是害怕人的”自我“不存在了,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性是空的,俗称”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体现的在生活中就是万事万物非凭空而有,不能单独存在,必须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无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
举个例子,我们的身体按照西方科学的观点是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的,而这些基本粒子都是由脚下的大地通过食物的方式传递给我们慢慢组合成我们的身体。
而在佛家的观点,我们自身本质没有实体性存在,叫做”自性本空“。
那我们怎么来的,答案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就是各种条件汇合起来组成了我们这个身体。
这个条件会聚合,但也会离散,缘聚则生,缘离亦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和我们的父母因为某种缘分凑到了一起,组成了家庭。
但是这个家庭早晚有一天会离散,以及我们的家人早晚有一天会离逝,包括地球上的所有人都会消亡,甚至整个宇宙都会寂灭。
我们的存在包括万物的存在都是某种条件因为某种缘分暂时聚合在一起,这就是佛家揭示的世界真相。
佛家不承认世界作为实体,要把它空掉的,但世界作为缘起是承认的,缘起是真实的,不因为性空而否定了缘起的真实性。
也就是在佛家的世界观里,我们都是作为一个体验者来体验下这个世界,你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者。
它告诉我们,生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珍视当下的生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