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视觉中国 图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外婆都爱煮一锅糖水芋艿,端出来的时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小孩们十分快乐,当作解嘴馋的零食,有时候还会在碗里撒上一层白砂糖,蘸着吃。一口咬下去,那酥酥绵绵的芋肉里浸满了甜滋滋的味道,刺激着口中的味蕾,而这就是儿时我对中秋节最美好的记忆。
月饼、芋艿和毛豆
读小学的时候,和许多爱做白日梦的女孩一样,疯狂迷恋过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里有一幕印象深刻。老师问开小差的杉菜:“朱元璋在月饼里包了什么”。杉菜木讷地回答道:“豆沙”,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朱元璋爱吃什么馅我不知道,但朱元璋的月饼包的可真不是豆沙,老师想要讲的是一个关于中秋吃月饼的起源故事。相传在元末时期,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为传递消息,汉族人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字条夹在月饼中,以互赠月饼方式进行传信。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由此流传开来。
传说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以互赠月饼方式进行传信。 ICphoto 图
传说为风俗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但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节日与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如今谈起中秋节,大家统一能想到都是吃月饼,但深入到民间,节日里吃什么更多的是与节气、时令有关。
在中秋节的晚上,江南人家的饭桌上除了苏式肉月饼、阳澄湖大闸蟹、还少不了几样最普通的食物:芋艿和毛豆。
市场上新鲜上市的香芋。 ICphoto 图
农历八月中旬正好是芋艿上市的季节,这时的芋艿鲜嫩软糯,最为可口。江南人相信时令下的蔬果营养价值高,对身体好,因此多半喜欢用蒸煮的方式,吃的是原汁原味。若是喜欢咸口的,可以来一道葱烧芋艿。在江浙一带的方言里,芋艿的发音与“运来”相近,因此中秋节吃芋艿也包含了祈愿“好运连连”的意思。
吃毛豆的说法更为趣,有一种说法是在江浙一带,毛豆被称作毛豆荚,而荚谐音“佳”、“吉”等字,因此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多年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则认为,豆荚里排列整齐的豆子象征着“兄弟姐妹团结一致”,更体现了中秋佳节团圆的意蕴。
除了芋艿和毛豆,爱吃的江南人还喜欢的应季食物有菱角(据说吃菱角能让孩子聪明伶利)、鸡头米、莲藕(据说藕谐音“偶”,具有成双成对,期盼美好爱情的寓意)、石榴(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寓意)、南瓜等等。在苏州地区,中秋的桂花也是一道好佐料,有桂花茶、桂花糖、桂花糕、桂花糯米藕、桂花糖芋艿。是不是光听到“桂花”两字,就已经闻到馥郁的香气了呢?
斋月供和踏月亮
秋天本就是收获的季节,因此有民俗专家认为中秋祭月起源于对丰收的庆祝,因此祭拜月神,感谢上苍赐予好收成是中秋当晚的一项重要活动。
仲富兰教授介绍道,流行在吴地的中秋祭月习俗叫做“斋月贡”。“过去的人家的房子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有天井有弄堂,于是人们朝着月亮的方向,搭起神台,摆上供桌,挂起月神像(俗称月光纸)。在供桌上,放上瓶花和香案,献上月饼、水果、芋艿、毛豆、莲藕、糖果等贡品。燃烛焚香,作揖跪拜”。
祭月的供品。 ICphoto 图
在过去,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斋月贡”祭拜的月神最早是以太阴星君为主的形象出现,后来逐渐演变为佛、道、儒教交融的月光菩萨或太阴星君与捣药玉兔的世俗画像。“江南地区,我们叫做‘月光纸’,北方叫‘月光马儿’或 ‘兔儿爷马’,通常焚香礼毕后,这些印制着神像的月光纸就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烧掉,在上海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能看到这种习俗。” 仲富兰教授介绍道。
“在上海、苏州等地,还有一种习俗叫烧香斗,用线香编成斗型,四四方方,上面大下面小,如今也很少见了”。
有句古话说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祭月在过去是为数不多以女性为主导的传统活动。过去的女子多养在深闺,鲜少抛头露脸,更不要说能在晚上出门,但唯独在中秋的晚上,妇女夜游赏月成为了一道名正言顺的风景线。在上海地区,这种活动有个别致的名字,叫做“踏月”。
仲富兰教授说,老上海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做‘石梁夜月’。那时候,许多上海人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上观赏水中荡漾的皎月,月影划过桥洞,形成一串串月亮的涟漪,这种“月影穿环”的美景与天空中的皓月遥相呼应,十分曼妙。江南人还相信踏月可以消除百病,并且一定要走过三座桥。如今,在苏州同里就还保留着走太平、吉利、长庆三座桥的风俗。
在江苏省南京市的金陵民俗馆展出的金陵民俗图画。在古代,深闺中的女子在中秋节的晚上可以出门夜游赏月。 ICphoto 图
“过去,女子结婚后都被盼着马上生子,如果过了很久肚子也没有动静,家里就会很着急,因此走过三座桥后,有的人还会去摸摸城门的门钉。钉谐音男丁的‘丁’,也是求一个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的保佑。”
每个人记忆中的中秋
仲富兰教授回忆起小时候过中秋节,始终记得母亲自己亲手做的月饼。“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人们很少会去商店里买现成的月饼。我母亲自己弄点面粉,里面放点糖,自己做的饼子,现在的人大多也不会做了。”
在某社交软件的“回忆中秋习俗”的话题下,各地的朋友也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回忆——
“我住在江苏盐城下面的一个县,很怀念自己家烙的中秋小糖饼,物质缺乏年代留下来的习俗,其实就是白糖馅儿的饼。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也好多年中秋节没吃糖饼了”
“很小的时候,外婆会给钱我们去买灯笼,然后小朋友走街串巷,美其名曰‘赏月’,其实就是去找人玩啊,吃好吃的”。
“我们这儿有烧瓦塔的习俗,用瓦片和柴火搭的塔,中秋晚上烧,噼里啪啦可热闹了”。
“烧番塔”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在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流传。民间认为,烧番塔祈福求财,火力越旺,火焰越高,商家生意就越好。 ICphoto 图
我们这儿有个活动叫偷月亮,小朋友晚上去田里面挖菜回来吃”。
“大人们在聊天嗑瓜子打麻将,小孩在天台看月亮,这时我童年中秋的记忆”。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时光的推移,很多古老的习俗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城市里没有三桥了,那人们只能换一种方式出去走走,看看月亮。但不管怎么说,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祭月也是希望阖家团圆,生活平平安安,寄托的情怀永远都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仲富兰教授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