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

既然有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

首页角色扮演隐世沉默单职业更新时间:2024-04-30

“有一天,风景将穿透我。”

阅读基尼亚尔的文字,常常会在心中唤起一种奇妙的感觉。我们很难定义他所写的究竟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哲学片段,但基尼亚尔的文字确实存在于既定的概念之外。如同他在一本小书《音乐课》中所写下的,“我更留心困境、不详的图像、短路,而不是业已形成的思想、由既定系统支撑的思想。”

帕斯卡·基尼亚尔的名字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是在法国,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属于那种很博学的作家,对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而到了文学写作中,他的笔触又很细腻轻盈,丝毫没有学院派的生硬气息。

基尼亚尔生于一个有语法学研究和管风琴演奏传统的家庭,父亲是公立男子中学的校长,母亲是私立中学的校长,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很小就对语言、文学和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六十年代的时候,基尼亚尔在巴黎的大学学习哲学,当时教授他的老师中就有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和保罗·利科这样的哲学家。如果按照这样的道路走下去,基尼亚尔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大学哲学教授,但是1968年发生的“五月风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经历了这次风暴的基尼亚尔认为,人们的思想“披上了一件并不合适的制服”,他从此放弃了哲学研究,投身到文学创作中,并很快写出了第一本书《口吃的存在者》。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关于艺术家的故事,譬如古希腊悲剧诗人亚历山德拉、法国十六世纪诗人学者莫里斯·塞弗、十七世纪画家拉图尔等等,都是些沉默寡言而创造力惊人的人。这些人物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但是其中的情境和氛围却是由基尼亚尔用他的语言所构建出来的,虚虚实实,飘飘渺渺,有诗性的语言,又有哲学的思辨。

《罗马阳台》、《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帕斯卡·基尼亚尔著,余中先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在小说《罗马阳台》中,他讲述了版画家莫姆孤独寂寞而非同寻常的一生。在他年轻时,因为猛烈的爱与激情,他被情敌用硝镪水毁了容,因此失去情人,被迫远走他乡。他在流浪时创作出了一种黑版画法,声称既然有一种沉沦的音乐,就得有一种沉沦的绘画。他创造的那些从黑夜与阴影中诞生的形象,同愤怒和情欲一样令人激动、令人眩晕,但是却不为世人所接受。他失明时喜欢在阳台上工作,而他临死之前却做着黑白颜色的梦。

在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中,他根据法国两位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家圣-科隆布与马林·马莱有限的史料推演了一个关于音乐、孤独、决绝与等待的故事。圣-科隆布是个天才的音乐家,一辈子待在宁静偏僻的乡间,不愿入宫逢迎达官贵人,也不曾写下任何作品。他的两个女儿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维奥尔琴演奏家。然而求学青年马林·马莱的到访打破了父女三人的隐士生活。马莱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接近老人,接近梦中的音乐,而老人则用一生的沉默来回应他。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尽管情节做了很多改编,但基尼亚尔文字里的那种曲折幽怨、孤独至深的复杂感觉基本保留了下来。

而在另一部作品《音乐课》中,基尼亚尔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马林·马莱的生平。这是一个因为变声而不得不陷入另一种命运的男孩的故事。基尼亚尔用哲学的沉思方式分析了声音的气味与形状,探索了声音的吸气、舔舐与哺乳功能。他还在另外两个故事里,从变声的角度解释了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又围绕中国历史里伯牙和成连的故事,渲染出了一番奇异的梦境与思考。

《音乐课》,帕斯卡·基尼亚尔著,王明睿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

从某个角度来看,基尼亚尔笔下的故事都是关于孤独的故事。基尼亚尔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孤独的。一岁半的时候,他就曾进入某种“孤僻”阶段,十六岁时又经历了一个比较严重的孤僻时期。童年的他不但有口吃问题,还患有厌食症。他曾这样谈起自己童年以来的“孤僻症”:“这种沉默寡言毫无疑问促成了我走向写作,促成我走向这样的一种和解:在寂静中进入语言。”因此,他的孤独又往往是寂静的、黑暗的,这从他的一些作品的题目中就可看出,《口吃的存在者》《寂静的祝愿》《留在嘴边的名称》,等等。《罗马阳台》里的莫姆也是如此,一辈子什么都不说,躲藏在自己的影子中,躲藏在黑白色的真理中。但这正是基尼亚尔的艺术,正如莫姆的定义:艺术应该体现出冬天里蜂蜜的黏稠,雕纹追随着阴影,阴影追随着光的强度,“一切皆在一个单独和唯一的方向上流淌”。

作者丨杨司奇

编辑丨李永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