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马王堆汉帛本,《道经》第一章第七句,原文为: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译文】“无”和“有”这两种状态的物体,都是源于道体;虽然名字不同,但说的都是道体聚合物。
万物皆道体,是为一合相
【句式】并列句,同一个主语,包含三个分句。共同的主语是“两者”,指上文的“无”和“有”;第一个分句是“两者同出”,同一个本原,也就是道体;第二个分句是“(两者)异名”,名称不同,一个是“无”,另一个是“有”;第三个分句是“(两者)同谓”,所称呼的都是道体聚合物。
【释文】“两者”:指“无”和“有”。“同”:相同。“出”:来源,本原。“异”:不同。“谓”:称谓,称呼。
【简评】这句话是说,“无”和“有”这两个范畴,都是源于自然的本原,也就是道体;两者的名字不同,但却是说的同一类事物,也就是道体聚合物。
从根本上理解这句话,关键是理解作为自然本原的道体聚合为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道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包括作为客观实在的道体和作为道体规律的道法。道体作为天地万物的元组分,其小无内,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再分的基本波,其尺度远小于人类感知系统的有效感知范围,故而“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不可致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作为自然本原的道体,到如今的天地万物,这一演变过程历时漫长,极其复杂。(1)从纵向的宇宙演化过程来看,从纵向的从道体聚合过程来看,从最初的其小无内、弥散宇空的道体,到微小的聚合物(如太一、阴阳二气、阴阳和气,以及其他微小的聚合体),逐步进入人类感知能力的范围,继而超越这一范围。(2)从横向的宇宙现状来看,天地万物的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大部分处于人类感知系统范围的下限以下,一部分处于人类感知能力范围之内,而其余部分则处于人类感知范围的上限以上。尽管天地万物都是客观实存之外物,我们称其为“客观有”,但是由于人类感知系统自身的局限性(硬体配置和软体算法),我们只能看到小部分的外物,我们称其为“主观有”,却看不到另一部分的外物,我们称其为“主观无”。
于是乎,对于客观实存之外物,通过人类感知系统的感知,既可能是“主观有”,更可能是“主观无”,而且“有无相生”,故而“无”和“有”,“两者同出”,都来自于一个本原,那就是道体。尽管“无”和“有”这两个名称不同,但是都是指的同一个东西,也就是“道体聚合物”。
从自然的终极哲学来看,一切皆为道体,是为“一合相”;一切事物都是道体永不停息聚散的暂态平衡,故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苦短,仙佛永生,故而凡人看到的,与佛陀、道祖看到的,大为不同,因为凡人观照,用的是肉眼,而佛陀、道祖观照,用的是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乃至道眼。故而,两者格局之广狭,境界之高下,远不可同日而语。道不尽言,言不尽道,如是而已。
【诗文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版权所属:北京泰和道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Beijing Tyho)】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