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德行》——狩猎文化、武当武术、古琴斫制有感

《传承》之《德行》——狩猎文化、武当武术、古琴斫制有感

首页角色扮演原始耀武更新时间:2024-05-11

《德行》是纪录片《传承》的第二季中的第三集,主要讲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伦春族狩猎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当武术及古琴斫制技艺。重点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表达的非凡技艺和伟大的精神归宿。

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老习俗,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鄂伦春族作为狩猎民族最重要特点。鄂伦春族意为住在山岭上的人,是最后的狩猎民族。森林记忆和游猎文化是他们的基因,在特定的季节进行小范围狩猎是对古老传统的一种延续。狩猎前在山林里祭拜山神是他们的信仰,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是大山给予了一切,赏赐了万物。通过观察风向来判断野猪的出没,涉猎后会享用大自然的馈赠,猎因为贪婪是山林的禁忌。对于鄂伦春族人来说,狩猎是一种荣光,是一份担当,更是一份责任。德行在狩猎民族而言就是懂得禁忌与放弃。

中国武术,最早起源于原始时代。人类为了获取食物,捕猎要与猛兽斗,为了拥有、巩固领地,要斗争实践。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中国武术的一大创新和光大,是基于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尚武崇德,武者有德,以此行业。凡事都要有分寸,守规矩。正如武功修炼,必须依照套路的规范。要想练好轻功要从最基本的“笨功夫”练起,青蛙跳、倒挂金勾、蜻蜓点水、走壁……腿部脚尖力量,丹田之气,平衡、速度、准度——内功的修炼才是轻功最重要的基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武学正是基于此理,修武之道必将是笨功夫的积累。作为武当武术的继承人陈师行尽管脚踝受伤却依旧为弟子们忍痛演示,因为轻功就是一次次的超越,他凭着势必实现的决心,要将武当轻功传承下去。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武德是练轻功的基本,会武不耀武,有德不失德。德行对于习武之人而言就是让人知晓谦卑,判断自己的多少有无。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活着的音乐,也是中国文人的音乐语言。对于古人来说,古琴的角色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道”。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马岳思来说,选木头、凿渠、熬漆、制弦等上百道工序付诸了他的一生。高山流水遇知音,关注声音,体味声音,是马师傅时时刻刻做的修行。清、明、亮、脆是衡量一架好琴的标准。一曲美妙的琴音演绎着不寻常的故事,包含着中国人对时间万物的体味。一张古琴,蕴藏天地精神,一曲琴音,弹奏豁然人生。德行对于修行之人而言就是远离世间的一种脱俗。

整部纪录片中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音响音效对电视节目起到补充说明,形成影视节奏,调动情感或者渲染气氛的作用。从第一故事中音乐渐起缓慢悠长伴随着风呼啸声,到后来骑马的马叫声,骑马过程中的鼓点声都更好的为故事的叙述做了铺垫。其中儿子要去狩猎,母亲注视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时响起温馨悠扬的音乐,更是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人文情感。再从悠扬的钟声进入第二个故事,笛与萧声的运用奠定了此故事的整体基调为古朴,典雅。联系时不时地蛐蛐声和鸟叫声与画面中静物的叙述交相呼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练蜻蜓点水时,脚踩木桩时鼓点的配合淋漓尽致。到故事的最后主旨升华时运用气势磅礴雄伟的音乐衬托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三个故事中鸟叫声、鼓声、滴水声等音效及欢快清脆的音乐贯穿始终,呼应故事的主题。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叫做《传承》,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而副标题《德行》中的德行是此集的拍摄主旨。其拍摄意义就在于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节目的呈现让广大中华民族儿女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