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高宗到清高宗——中华最后七位“太上皇帝”

从宋高宗到清高宗——中华最后七位“太上皇帝”

首页角色扮演役天帝尊更新时间:2024-07-01

接上篇————————————————————

二十、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北上,北宋灭亡;当时,宋英宗以下的皇室近支子弟中,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募兵,而逃脱了被俘的命运,然后辗转逃亡各地,并于建炎元年(1127年)在南京(商丘)继位,即宋高宗。

宋高宗虽然继承了皇位,但当时局势非常危急,金军对其紧追不舍,宋高宗也一路南逃,几次险些被金军擒获;后来南宋实力逐渐恢复,和金军相持甚至反攻得胜。但宋高宗担心将领们功劳过重、尾大不掉,于是力主和金军议和,并令北伐的宋军回师。

此后,为了换取金国对自己的承认,宋高宗削去主战官员的职权,还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将抗金最有力的大将岳飞*害,以此保持金国对南宋暂时和议的达成。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发兵南侵,宋高宗惊慌失措,几乎再次逃离临安。幸好完颜亮败于采石矶,又因后方宗室作乱,导致军心不稳,被部将弑*。宋高宗因此躲过一劫。

金军北撤后,宋高宗不想再提心吊胆地呆在皇位上,于是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以“倦勤”为由,把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安心在德寿宫荣养。赵眘,即宋孝宗。

禅位后的宋高宗,在轻松舒畅的环境下度过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帝”生涯,养子孝宗对其十分孝顺,供奉优厚,百依百顺,让高宗十分地受用,退休生活十分惬意。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太上皇帝赵构因病驾崩于临安德寿宫,年八十一岁,是中华历史上,寿数排名第四的皇帝;相比于同为“太上皇”(或者相当于)、却命运悲惨的父兄来说,赵构的人生结局,那是相当圆满、顺畅的——除了没有亲儿子之外。

二十一、宋孝宗赵眘

赵眘是宋太祖七世孙,属于宗室远支,且出身低微(其父只是一个低级官员),原名赵伯琮;因为宋高宗唯一的亲子早夭,且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赵伯琮幸运地于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为养子,接进宫中抚养,先后改名为赵瑗、赵玮。

绍兴三十年(1160年),赵玮被正式立为皇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高宗在金军北撤后,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随后于六月正式禅位给皇太子,以“太上皇帝”名义退居德寿宫,赵眘继位,即宋孝宗。

宋孝宗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宗室远支成为皇帝,都是因为太上皇帝的收养、抚育恩德所致,所以继位后对太上皇帝孝顺尊崇无比,没有任何违忤不敬的举动。太上皇帝的二十五年退休生活,过得轻松惬意,无比幸福。

淳熙十四年(1187年),太上皇帝赵构驾崩,孝宗悲痛不已,表示要给太上皇帝服丧三年。因此,孝宗命皇太子赵惇参与政事处置,以便自己能摆脱繁琐的军政要务,安心为太上皇帝守孝。

淳熙十六年(1189年),对政事心生倦怠的孝宗不想再耗费精力治理国政,于是宣布内禅,将皇位传给皇太子,自己退居重华宫,继续为养父高宗赵构服丧。皇太子受禅继位,即宋光宗。

光宗率群臣为孝宗上尊号“寿皇圣帝”,按照孝宗当年侍奉太上皇帝赵构的礼制规矩,奉养、礼敬“寿皇圣帝”。

当年寿皇圣帝受禅登基后,侍奉太上皇帝无比孝顺、贴心;因此,禅位后的寿皇圣帝也指望皇帝能够对自己一样孝顺。

可光宗一是因为在立储之事上和光宗有分歧,二是因为皇后李氏也从中挑唆、搬弄是非,因此父子二人最终失和,光宗长期不去重华宫参见、探视寿皇圣帝(光宗本人因为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患上了精神疾病)。这使得禅位后的寿皇圣帝心情苦闷,郁郁寡欢,身心严重受损。

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久久不能见到儿子前来探视的寿皇圣帝赵昚忧虑成疾,导致患病;六月初九,寿皇圣帝在重华宫驾崩,年六十八岁。

二十二、宋光宗赵惇

宋光宗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受父孝宗禅位登基后,本来和父亲的关系比较融洽,还给孝宗上尊号“寿皇圣帝”,奉养于重华宫;起初,光宗每隔不久,都会前去探视寿皇圣帝,以尽孝道。

但寿皇圣帝当初是越过次子魏王赵恺、立第三子恭王赵惇(即光宗)为皇太子的,心中对赵恺始终有些愧疚。淳熙七年(1180年),赵恺去世后,孝宗更加心有内疚,所以对赵恺仅存的儿子赵抦疼爱有加,格外重视。

光宗继位后,只有一个成年儿子嘉王赵扩,立其为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寿皇圣帝认为赵扩性格懦弱、处事不惠,不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而嘉国公赵抦(赵恺次子)聪慧果决,精明能干,可以入继大统,于是寿皇圣帝想让光宗立赵抦为皇储。

光宗自然不肯,并由此产生了对父亲的猜忌和恐惧之心,生怕太自己的皇位会有威胁,甚至怕寿皇圣帝直接废黜自己。

另外,光宗的皇后李氏生性妒悍,对寿皇圣帝干预立储之事极度不满,因此不断离间、挑拨光宗和寿皇圣帝父子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光宗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精神病症状,最后视寿皇圣帝居住的重华宫为畏途,不愿前去问安,尽可能躲避父亲。

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寿皇圣帝病危,群臣劝光宗尽快前往重华宫探望。而光宗由于病情严重、再加上皇后的挑唆,一直没有前去探视父亲,寿皇圣帝直到在六月驾崩时,都没能见到儿子一面。

寿皇圣帝驾崩后的入殓举哀仪式,按礼制将由孝子皇帝主持,但光宗却以自己有病为由,不出面主持,导致葬礼大典几乎都无法完成,最后还是请出太皇太后(高宗吴皇后、孝宗养母)出面,才勉强完成仪式。

光宗如此不孝,群臣终于忍无可忍,一致决定让他赶紧禅位,以免闹出更大的乱子。

绍熙五年(1194)七月,寿皇圣帝驾崩一个月后,枢密使赵汝愚和知閤门事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发动了政变,哄骗确实有间隙性精神病的光宗“禅位”给嘉王赵扩,并尊光宗为太上皇,退居泰安宫养病。赵扩即宋宁宗。

但光宗虽然精神不大正常,可得知自己“被退休”之后,还是愤怒不已,就是不搬出皇宫去泰安宫荣养,还拒绝儿子的定期朝觐探视。宁宗和群臣也无可奈何,只得随太上皇的心意,让他折腾去了。

庆元六年(1200年)八月,从不承认自己“太上皇”身份的光宗病重,随即驾崩,结束了六年的“退休”生活。

二十三、西辽天禧帝耶律直鲁古

耶律直鲁古是西辽德宗耶律大石之孙,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子,实际上的西辽末代皇帝。

西辽崇福十四年(1177年),耶律直鲁古的姑母承天后在政变中被*,耶律直鲁古随即*死长兄,然后夺取皇位,改元天禧,自称菊儿汗。

耶律直鲁古继位前期的事迹,现在没有史料明确记载;但他在位后期,西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周边各国对西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西辽内忧外患、局势危急。

天禧二十七年(1204年),漠北乃蛮部被蒙古乞颜部攻灭,在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的追击下,乃蛮太阳汗之子屈出律出逃西辽,被耶律直鲁古收留,随后得到信任,并将女儿浑忽公主嫁给他,委托他处理国事。

但屈出律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篡夺西辽政权,以此对抗铁木真。天禧三十三年(1210年),西辽和花拉子模发生战争,不胜,军队溃败,内部发生离散;在叶密立的屈出律得知西辽政局混乱的消息后,于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秋,率军偷袭击了正在出猎的耶律直鲁古,俘获岳父,随即窃取了西辽皇位。

屈出律篡位后,表面上尊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岳母为太上皇后,早晚都问候请安,还给他们安排饮食起居,但实际上是把他们软禁起来;因此,耶律直鲁古怨恨难平、心气郁积,不能开颜。

在度过两年的“高级囚徒”生活后,天禧三十六年(1213年),西辽“太上皇”耶律直鲁古在愤懑悔恨中驾崩,享年不明。

二十四、西夏神宗李遵顼

西夏神宗李遵顼,是西夏远支宗室,夏崇宗李乾顺的曾孙(存疑,或许是族曾孙),齐王李彦宗之子;李遵顼曾经在夏天庆十年(1203年)的廷试中获得第一名,成为当年的西夏科举状元。

夏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因为西夏襄宗李安全在和蒙古的战争中举措失当、御敌不利,最后靠着进奉子女金帛才勉强送走蒙古军,因此在西夏国内大失人心;而且李安全也是靠着政变夺取的皇位,所以西夏国内的贵族们对李安全忍无可忍,决心发动政变,废黜李安全,另立新帝。

同月,李安全的堂兄、驻守凉州的齐王李彦宗在封地起兵,拥立儿子李遵顼为新帝,出兵中兴府;八月,李彦宗攻破皇宫,俘获李安全,废其皇帝之位,改元光定。随后,李遵顼迁都中兴府,正式继位,即西夏神宗。李遵顼也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

李遵顼继位后,继续延续李安全的依附蒙古讨伐金国政策,金国随即反击,夏金之间因为连绵的战争而损失惨重,得不偿失。西夏内部依旧矛盾重重,李遵顼也走上了前任李安全的老路。

因为数次跟随蒙古参与伐金作战,西夏的国力、军力都损耗严重,李遵顼逐渐不想再毫无条件地依附蒙古,参与作战。夏光定七年、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年)年中,铁木真号令李遵顼在国内征兵,随同西征花拉子模。李遵顼因为国内经济凋敝,民变不断,拒绝了蒙古出兵要求。

铁木真大怒,发兵讨伐西夏,展开第四次攻夏战争,很快渡过黄河,包围中兴府。李遵顼惊惶失措,出逃灵州,以皇太子李德任留守中兴府,和蒙古议和。在献出了大量牲畜、金帛、粮草,并承诺听从蒙古号令之后,蒙古军队才勉强退兵。

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李遵顼命皇太子李德任率兵再次发动对金国的进攻,李德任对父亲的联蒙攻金之策已经忍无可忍,便力谏改变国策,和金国议和,各自罢兵,以修养生息。李遵顼生怕蒙古会因此再次进攻西夏,于是痛斥皇太子此举是激怒蒙古、将引来下一次蒙夏交兵,严令李德任率领军队出征。

皇太子坚决不从,还联合了部分朝臣上疏,要求李遵顼收回成命。李遵顼一气之下,废黜李德任皇太子之位,将他软禁在灵州,改立次子李德旺为皇太子。

李遵顼此举,致使西夏国内贵族的极为愤慨,纷纷上奏要求李遵顼听从皇太子的意见,改变联蒙政策,维护国家元气。而正在率军西征的铁木真得到了西夏国内有变、或许将联金抗蒙的消息后,急令驻守黄河北岸监视西夏的军队整军备战,以威慑西夏。随后,铁木真遣使赴西夏,严词诘问李遵顼。

在蒙古和国内贵族势力的两面夹击下,李遵顼心力交瘁,无法保持对西夏的安稳统治,为避免重蹈李安全的覆辙,被宗室贵族发动政变赶下台,李遵顼在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十二月,主动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子李德旺,自称太上皇,退居别宫荣养。李德旺即夏献宗。

李德旺继位后,顺应民意,与金国和议,各自休兵。金国也无力继续和西夏交战,所以金哀宗立即同意了金夏议和之事。夏乾定二年、金正大元年(1224年),夏金达成和议,约定从此不再交战,各自收兵,联合抗蒙。

李德旺与金国达成和议后,又遣使联络漠北其他部落,约定共同抗击蒙古。铁木真闻讯后,立即令驻河北、陕西的军队攻伐西夏,发动第五次攻夏战争。蒙古军再次西渡黄河,攻破银州,斩*数万西夏守军,掳走牲畜数十万。西夏国力疲敝至极,无力抵抗蒙古进攻,李德旺窘迫不已,只得向蒙古请降,以皇子为质,才使得蒙军退兵。

夏乾定三年、蒙古太祖二十年(1225年)年底,铁木真为了彻底解决西夏,在从河中返回之后,发动了第六次攻夏战争,意图完全抹去这个心腹之患。而李德旺得知蒙古将再次发兵攻夏后,听从了抗蒙派大臣的意见,决心拼死一搏,宣布全国戒严,迎战即将到来的蒙古军队。

夏乾定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5年),铁木真发动了第六次攻夏战争,从北西两路夹击西夏;西夏黑水城、沙州、肃州、甘州、凉州等地纷纷失陷。

就在蒙古两路大军合围西夏之际,西夏太上皇李遵顼因为自己的联蒙抗金政策被破坏殆尽、导致蒙古几次大举来攻、国家屡次遭遇劫难而忧虑万分、惶恐惊惧,最终郁积成疾,于夏乾定四年(1226年)五月病重不治,在中兴府驾崩,年六十四岁。李德旺为父亲上尊号英文皇帝,上庙号神宗。

两个月后,夏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在蒙古大军的步步紧逼之下,李德旺也心力交瘁,不能继续坚持,步其父李遵顼的后尘,惊恐忧悸、发病而亡,年四十六。神宗之孙南平王李晛(非李德旺之子)继位,即西夏末帝,尊伯父李德旺为孝哀皇帝,上庙号献宗。

再一年以后,夏宝义二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七月,铁木真在六盘山去世,临死前遗命尽诛即将投降的西夏末帝李晛及西夏宗室、群臣。

铁木真去世后,李睍因为不得具体消息,按照原定计划,率西夏皇室、文武百官在七月底出城投降;蒙古军按照铁木真遗嘱,以朝觐铁木真的名义将西夏君臣带往六盘山,行至萨里川时,蒙古伏兵四出,将毫无防备的李睍等人全部*死,随后,蒙古大军进入中兴府,西夏灭亡。

二十五、明英宗朱祁镇

托后世影视、书籍艺术作品的宣传和演绎,“太上皇”明英宗的事迹、生平、人生结局都为人所熟悉,且妇孺皆知;茶余饭后的谈资中,他也是话题最多的皇帝(之一)。因此,这里就不再花太多的内容对他的生平加以详细介绍,只以简单文字对他的人生结局进行一个简略的说明,以便让大家了解。

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役中被瓦剌俘获,然后带往漠北,明朝大臣改立其弟郕王朱祁钰为新帝,即景泰帝,英宗被景泰帝尊为为“太上皇”。

此后,明朝和瓦剌议和,英宗在景泰元年(1450年)也被释放回京,景泰帝将其安置于南宫,继续以“太上皇”的名义奉养(也是软禁监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英宗被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乘虚接出南宫,强行打开皇城城门,进入皇宫重新登基,即“夺门之变”。

事后,英宗以皇太后的名义,废景泰帝为郕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并授意亲信暗害了景泰帝。

重登皇位后的明英宗,其政治手腕和权谋心术都有着脱胎换骨般的提升,不到五年,就将当年夺门之变的“功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一一铲除,彻底消除了威胁大明朝堂的内在隐患,牢牢掌握了皇权。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重登皇位七年的明英宗因病在京师驾崩,年三十八岁。

二十六、清高宗弘历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以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后的“传位密诏”内容而顺利继位登基,改次年为乾隆元年,弘历即乾隆帝。

因为乾隆帝极为崇拜自己的皇祖康熙帝,所以继位之初,就偷偷许下了“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弯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的誓言。

乾隆帝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自我承诺——假如上天眷顾,让自己活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雍正十三年后的下一个乙卯年),那么自己就将主动禅位,将皇位传给皇子,绝不超过皇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的年限。

起初,乾隆帝没指望自己真的可以活到乾隆六十年,这个誓言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以及对皇祖的敬仰而已。但在经历了几次不成功的立储、也顺利过了五十岁寿辰之后,乾隆帝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康健得有些过分,估计活到八十五岁以上,没有太大问题。这一下乾隆帝就不得不面对自己登基之初时,所许下的那个“在位不超过六十年”的誓言了。

因此,乾隆帝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第三次秘密立储,将皇十五子永琰秘立为储君时,为了保险起见,还在当年冬至到天坛祭天时偷偷对上天祷告:“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请求老天给他把把关,如果永琰是真命天子,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否则,就请上天早些把他带走,以免影响江山社稷传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幸好,永琰平平安安地健康成长,个人修为日渐成熟,品行德业方面也无可挑剔,乾隆帝终于放下心来,不再质疑永琰的储君资格。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九月初一,登基满六十年的乾隆帝兑现了六十年前的誓言,在圆明园勤政殿公开了传位谕旨,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并决定明年正月初一正式禅位,以明年为嘉庆元年。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八十六岁的乾隆帝在太和殿举行禅位大典,把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之宝”亲手交给嗣皇帝嘉庆帝(颙琰)。乾隆帝则进位为“太上皇帝”,仍用“朕”作为自称,太上皇帝谕旨称为“敕”,继续掌握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皇帝负责处理“寻常事件”即可。太上皇帝还保留了一个职责,就是每天对嗣皇帝进行“训谕”,指导其如何“当皇帝”。

乾隆帝的“禅位”之举,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不退而退,紧握大权,和在位时也没什么两样。嘉庆帝对此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按照乾隆帝的吩咐,听从“训谕”,在处理“寻常事件”之外,继续向“太上皇帝”学习帝王之术。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当了三年丝毫没有放松权柄的“太上皇帝”之后,八十九岁乾隆帝在志得意满、毫无遗憾中安然驾崩,为潇洒顺畅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嘉庆帝的“实习皇帝”生涯,这才算正式结束。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太上皇帝驾崩十五天后,嘉庆帝将皇父生前最信任的宠臣和珅以“大罪二十”的名义抄家、赐死,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嘉庆帝自己才知道。

《太上皇帝》全文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