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究竟该怎么做
—— 上海市静安区“三段式”课后服务启示录
本报记者 计琳 通讯员 陈之腾
■“双减”在行动·学校教育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教育部新闻办 中国教育报刊社 合办
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推进落实全员导师制全覆盖……秋季开学,上海为落实“双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推出一系列举措。其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的全面实施。
课后服务,事关民生。在解决了“做不做”和“谁来做”之后,“怎么做”成了关注的焦点,面对多元化需求,要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并非易事。
上海市静安区率先探索,自2019年起推出“三段式”课后服务,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的同时,让课后服务成为了完善学校教育、创新优质服务的新契机。
育人为本 优质供给
在教师陪伴下完成当天的作业,随后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操场上跳绳、打篮球,或在专用教室开展科创活动、绘制儿童画,在多功能舞台上拨动琴弦、舞动身姿……如果问静安区中小学课后服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那无疑是“丰富”,而且在课后服务中处处体现着清晰的育人导向。
在静安区,课后服务被纳入办学整体工作、纳入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时空。课后服务被划为“三段”,即“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值得一提的是,“三段式”服务实行弹性制,家长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可选择分段或全程参与。
在“学习时刻”,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对有需求的学生开展爱心辅导。许多家长在给学校的反馈中感叹:“许多作业在校就能完成,甚至老师当天就批改订正好了,效率高了,学生在家有了更多的阅读和锻炼时间。”
在“自主时刻”,学校充分发挥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等办学特色,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开展阅读、游戏、艺术科普、体育活动、劳动技能、拓展训练等素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今年是建党百年,静安区还在课后服务中凸显红色教育品质。截至今年暑期前,50所小学在课后服务时段共开展了207项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学生覆盖面达100%。
而在“温馨时刻”则会有更多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伙伴互动、师生交流中休闲交往、感受关爱。“原来就比较麻烦,可能要拜托家里的老人,或者去外面的晚托机构。现在学校的课后服务让我们感觉非常踏实,也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学生家长吴娃感激地说。
顶层设计 上下联动
“课后服务不等于晚托班,其背后隐含的是人才培养观念的重大变革,指向的是‘五育’的融合,满足的是多样化需求。”静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出了课后服务的痛点。
要做到多样化和高质量并不容易,“丰富”的背后是静安区的顶层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后服务推出后,静安区教育局将区内历时10年设计推出的“快乐300分”课程系列重新整合,“人格与修养”“科技与创新”“生活与运动”“人文与艺术”四大课程群的232门课程配送至全区所有小学,不仅做到优质课程全区共享,还做到特聘教师共享。区内还整合多种在线专题教育资源,建设了“静安区劳动教育资源库”,实现了更大的辐射共享。
同时,静安区充分发挥学校的发展特色和课程资源,指导学校制订课后服务“一校一方案”,上下联动努力构筑支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阵地。
在“三段式”课后服务的推行中,静安区并没有将时间“一刀切”。静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提出了‘时刻’的概念,给予了学校充分的自主空间。以小学为例,低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学习时刻’就可压缩,‘温馨时刻’就可延长。各所学校的特色发展不同,‘自主时刻’的实施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整。”
而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利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了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周一健身时刻,周二创新时刻,周三书香时刻,周四绚艺时刻,周五劳动时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实现着学有所乐、学有所长。”该校校长张敏说。
综合治理 柔性服务
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和服务时段都可能有变化,安全底线如何守住?面对多样化的需求,课后服务的课表要如何编排?如何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这些困扰课后服务的难题,考验的正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
针对学校顾虑的安全难题,教育局为每名在校生购买校方责任综合险,保险时限和内容涵盖校内课后服务,提高安全保障。教育局还按月汇编了课后服务“难点突破”专辑,宣传推广有效经验。“我校开学至今收到的服务需求修改达到了313人次,不同时段、不同学生数的变化让管理成为一大难题。”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蔡喆炯告诉记者,学校积极探索使用网络提交课后服务需求的方式,贴心安排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该校三(2)班学生姚雨彤的妈妈高兴地说:“家长下班早了,填一个问卷修改服务内容,第二天就能提前来接。”而在静安区和田路小学,学校依据调研为学生设立需求档案,产生一人一课表,保证课后服务管理实施的精细化和有效性。
如何衡量课后服务的质量,静安区大力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将课后服务纳入区探索10年的“活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静安区逐步把课后服务纳入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的考核以及区教育综合督政指标。为此,该区定标准、强保障、立规范,用综合治理为大范围学校课后服务护航。
推行课后服务,关键在教师。静安区教育局专门设立年度常规专项,为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对开展课后服务积极主动、效果突出的学校,在绩效统筹部分予以奖励,并鼓励学校主动作为,积极探索。
和田路小学为了兼顾教师生活与工作,对部分班主任、承担课后服务时间较晚或任教课程门类较多的教师实行一小时弹性错峰上下班。静安区闸北第二中心小学在教师中试行“服务累进满额”的机制,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可灵活选择服务时间和内容。
打破围墙 共建共治
课后服务工作也是上海市的“民心工程”。“民心工程”不只是简单的“供给”,还是一个调动多方积极性的“共建”“共治”过程,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共享”。
工作日里,北站街道每天都会派出两位社区志愿者,来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协助值班教师看护参加“温馨时刻”的孩子。“早在2019年,静安区就与街道合作,建立街道社区人员准入制度,对课后服务人员的道德品行、身心健康状况等严格把关,签署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事项,形成长效机制。”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静安区在课后服务的推进中不断强化区域跨部门协同,协调体育局推迟学校体育场所向社区居民夜间开放的时间,优先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计划通过社区举荐、专项评审等,与高校、退休教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合作,遴选、引入校外公益性优质资源,这既可以拓宽课后服务内容的丰富性,也能有效分担学校的管理压力。
近期,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正在积极寻求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希望将乒乓球项目引入校园,而上海体院可以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开设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运动课程。
静安区还积极鼓励学校发挥家长作用,使其成为课后服务生力军。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定期聘请家长志愿者为留校至18点的学生开展文化讲座和劳动技能辅导。而在风华初级中学,家长则化身导师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涯体验。别样的亲子交流,让学生在了解父母职业的同时也遇见“未来的自己”。
越来越多的携手,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做好课后服务,没有旁观者。唯有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才能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来源: 中国教育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