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从“一九一九”到“我们的时代”
■王国栋
1919年5月4日,北京,风起云涌,雨翻成夏。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留下的历史记忆依旧清晰,百年之后,当年那些身着长袍马褂,云集天安城门,火烧赵家楼,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学生早已不在,但他们热血沸腾的呼喊经历100年的传递,如今依旧传来声声回响。
然而,真正的铭记是要融入血液之中,不以岁月为远,不因时代而变。新时代,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与信仰深深根植于内心。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100年的风云变换,“五四”这个词好像早已超越了它当年所存在的意义,成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五四”也变成了当代青年人专属的“文化标记”,于是乎,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现实或是网上都会出现劝告当下年轻人要奋斗,要有热血气概,要充满精气神。而事实却是当下很大一部分青年人根本不知道为何奋斗,如何奋斗,又如何变的有担当、有热血、有血性。以至于有人在网上说“五月,大批的有为青年乘风而来;六月,又集体‘驾鹤西去’”。看似是个网络段子,但却真实反映了当下青年人的生活状态。
不知从何时起,“诗与远方”“佛系青年”“官场厚黑哲学”“休闲养生”这些字眼闯入了我们的生活。那些被这种华丽辞藻“感化”的青年人开始倡导要与世无争,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抛却当下,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每日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想着靠天吃饭,不去劳作就可以天上掉馅饼。这些被网络大咖们奉为警世真理的“金玉良言”正在使当下的青年失去本该属于他们应有的年轻活力和蓬勃朝气。更令人扼腕的是从前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爱国精神正与一部分人渐行渐远。
当下中国,网络世界纷纷扰扰,青年人沉沦在综艺娱乐、选秀相亲的温情柔水;醉心于“延禧”“如懿”等皇室勾心斗角的后宫剧幕;“小鲜肉”“流量明星”大行其道……粉面小生成了新一代青年热衷追捧的青春偶像,而那些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英雄先烈,为祖国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却无人理会。悠悠岁月,衰微只存于骨肉;精神缺失,腐烂必深入灵魂。当娱乐至上成为社会主流,当一个国家大多数青年缺少尚武精神的文化底蕴时,后果不堪设想。
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复兴,我们的时代更是如此。
从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凛然质问,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旦旦誓言;从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以诗明志,到赵登禹大刀队的“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的家国情怀。我热血青春的华夏儿女爱国精神光昭日月!
犹记得,金一南将军在《苦难辉煌》中说“在长征路上那群衣衫褴褛的少年,他们以自己幼稚但不乏热血的气节去探知历史的深度和宽度,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
青春年少,后世惊叹。
犹记得,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危难的时候,“一致对外,浴血到底”成为了全国共识,热血青年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造了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
热血气概,感昭华夏。
犹记得,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凛然赴死的慷慨誓言,记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豪情壮志,记得邓稼先“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振我军威”依毅然决心回国的赤子之心。
时代歌者,皆为楷模。
今天的中国不再是1919年的中国。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五四”的觉醒与反抗,唤醒了中华民族沉睡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前无古人的现代意识。因此,我们要纪念“五四”,学习“五四”,运用“五四”。当爱国需要有人抛弃安逸悠闲的生活,当民主离不开基层的默默无闻,当科学离不开冷板凳上的永恒坚守,每个青年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的青春,究竟能不能舍得付出,为中华青年的奋斗历史再添一把新火,让五四精神之火继续燃烧?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梦想的彼岸就在眼前,我们生逢其时、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不能懈怠,要倍加努力,要倍加奋斗。要重新挖掘那种“知行合一”并使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找回信仰、血性、热血、担当!
历史与现实,就像那永远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就像那些不同时空却同时呈现的璀璨星辰。100年前,五四精神书写了一曲觉醒的民族精神壮歌;100年后,五四精神闪耀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远山寒甲,国重如山。漫天星火,前路可期……
(吕欣彤/海报制作 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 作者:王国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