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如一只风筝,手一松,满天都是暮春的摇曳。
一题记
四月的街衢,绘一轴清明上河图景文 孙永霞 图 靳新华
林徽因曾说过: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那么,我的千年古县(中山故都)的灵寿呢?如何在时间与战国缔造的夹缝中,留下一地文明的碎片与光影?又如何对标历史,大手笔构建古今对视的“清明上河图景”?
紧随我来吧!走进这条长街。正是四月谷雨时节,云朵绻绻,柳丝悠长,洁白的旖旎桥下,淤泥河——这条发源于漂里村,昔日的“龙须沟”,位于灵寿县城东关外,向南流入松阳河,河上有桥,桥旁有亭。据县志记载,桥和亭的名字俱称“文兴”,环亭种植春莲藕……今天的淤泥河,水波潋滟,逶迤深流,两岸亭台倒映于河心,愈幽。陌上花正开合,恰似故人缓缓归矣!一幅新时代的清明上河版图,徐徐展开……
让每一条街衢,都沿着记忆的河流。
从北门右首入,青砖铺地,两侧皆是石砌的脉脉流水,往事已围城,记忆似朝花,夕拾俯首是。在这盛世描摹里,工笔与写意手法,兼而有之。那明清风格的雕梁画栋一一呈现。你看,高高翘动的檐角,衔接于天空。脊兽,则是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琉璃瓦闪闪发光,朱红,翠绿,宝蓝,青砖……都已渗透到时间的骨子里,覆以灰瓦,匠心独运。
我们在左廓亭榭下,歇息片刻,听大姐讲述起这条河流与石桥的往事:大东关、小东关以大石桥为界,大石桥西为大东关,大石桥东是小东关。那时的淤泥河水很清,大东关洗衣服的妇女在河西,小东关的妇女洗衣服在河东,一字摆开很有气势。小时候听到“翻河了”,淤泥河水开始变得混浊,大鱼、小鱼俱浮在水面,河里都是抓鱼的人群。我爸爸喜欢捕鱼,但他从不吃鱼,他说闻不了鱼的味道。他从正定回灵寿歇星期天,会带着我们兄妹到大石桥下打鱼,当然也会带着我们到滹沱河打鱼。毕竟那时的灵寿能用渔网去打鱼的人很少,每次收获颇丰……
一群女人在宽广的广场,拿着扇子,正翩翩起舞,伴奏为《灵山秀水等你来》。背景是嵌着红五星的“灵寿记忆”四个隶体大字。
芹圃斋,背临淤泥河,隽秀的蝴蝶兰在他屋旁开放,时间仿佛已凝固。不妨用旧句表述一下:在故乡星光熠熠的文化潮汐里,我永远只是一个拾捡贝壳的孩子。“灵寿宜修新县志,须知芹圃是文孙”。这是周汝昌老先生三十年前,在岗头考证留下的诗句,掷地有声。曹彬——“善戢下,不妄*一人,不自矜伐,不冠带不见吏,平常未尝言人过失”的北宋开国良将,他清风谦谦,质洁美德与古茶流芳相得益彰,拥有着秋天谷菽低垂的香气和谦卑(至今,岗头村仍有“武惠王先祠”供曹氏后裔瞻仰祭拜)。他的文孙曹雪芹,立下用汉语的五彩石补天之志向,创建了一部中华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景,但绝不是海市蜃楼,人文精神在历史深处缓缓醒来……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部奇书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框架与描摹,可谓满足了所有读者的幻想。去正定荣国府看曹雪芹雕塑,清癯,危坐,沉思状。如一场雪后,飞鸟各投林,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初心如他。
去家乡,探大观园。“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龙吟细细 ,凤尾森森。看芹圃、读红楼,有一种近乡情怯的乡音乡愁,也潜伏着古中山国悲慨之因子。
我千百次构想:这北宋开国元勋----仁爱德泽的武惠王曹彬之九世孙,回故乡的情景。应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乡音寥落,鬓发泛霜……若干年后(1986)暮春时节,周汝昌来了,他为这部奇书的拍摄问题而来。考证派权威考证了县城东南三里处岗头村,看到“宋武惠王曹彬故里”石碑后,喜形于色,当即欣然赋诗一首(下图):
岗头故里有碑存,一代元勋武惠尊。
灵寿宜修新县志,须知芹圃是文孙.
考证结论: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世界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籍河北省灵寿县。周老殷切希望以后在灵寿的新县志里能看到有关曹雪芹的记载。
至今,丰润曹氏家祠中存有一副联语:“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圭璋”,所谓“汉相”、“宋王”指曹参、曹操和曹彬,“江左”、“京右”为南昌、丰润。这是丰润曹氏为曹彬之后的又一佐证。
正是故都好时节,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时任县委*李九元带老先生到县文化馆,请周老挥毫题词,老人虽眼睛不好,仍用双目的余光,一气呵成,写下四句题诗。李九元为表达谢意,赠送给周老一对灵寿特产彩玉健身球。没想到引起了这位老学者的巨大兴趣,他认为《红楼梦》中所写五彩石补天,难道不正切合了曹雪芹祖籍灵寿的彩色玉石吗?周老留下的这个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我县的石材玉石产业与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合……
扯远了,如今,我陷在故乡文化的渊薮中,不能自拔。文旅融合的东风却阵阵拂面,国学的浪潮,正潮涨潮涌。
开卷开益,但不仅拘囿于纸上谈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如何打好文化牌中这张鲜亮的“红”牌,开创中山故都新时代文化大繁荣,以文旅兴县,这是当代每个读书人面临的新命题。
去年,87版《红楼梦》曲作者王立平,将自己的手抄乐谱赠予灵寿并题词,又成就一段新佳话。现在,灵寿又建大观园,兄弟县市共饮一源“红”水,血浓于情。
蟠桃园的典故,來源于灵寿境内王母山,此山乃太行山脉之母山,古称房山、铁山、王母观山、天台山。王母山历史悠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蒲吾(平山)县有铁山,即房山也,亦曰西山。”唐《元和志》记载:“山在县西北,一名王母山,汉武帝于山上立祠,今王母观也。”在王母山海拔1200米处有一平台,传说是王母娘娘下凡的落脚处,故王母山也称天台山。 相传,农历“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是其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 蟠桃园的典故即籍此而來,蟠桃园对应帝王气质,故斗拱梁枋上,绘的俱是怒放牡丹,一片国色。
建筑拓荒人梁思成说过:假如城市盖同样的屋子,我们的孩子就会哭着找不到家门。是的,我们的文化是如此异彩纷呈,古建筑(凝固的诗歌)各美其美,闪烁着幽微之光。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沿着这条记忆的河流,不断洄游而上,打捞文明的水草?不是在烟笼寒水的秦淮,也不是在康河的柔波里……
往前走,暖风习习,三三两两的人们,身着春装,衣衫飘动,络绎不绝,不拥挤,也不空旷。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冯县长,看到了吴和韵主任……他们衣着素朴,正带领客人,推介我们灵寿这方沃土,为两岸人民谋求更多福祉。
移步换景,此处即“明伦阁”。据记载,灵寿县曾建有文庙,也称做学宫。学宫是一个县的最高学府,其职能有二:一是祭祀先师孔子以推广儒教;二是集训生员以应科考。学宫的主管叫教谕、训导,学宫的学生即秀才,生源来于童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入学。在学宫内建有大成殿和明伦堂,同时还设有听乐堂、书算堂、句读堂、习礼堂等。民国时期改建为高级小学堂、县师范讲习所。如今,这条汇聚“记忆”的街,聆着淤泥河水,国学兴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优秀传统文化已广植校园,书声琅琅,同时,这也不定期举办灵寿记忆文化研讨活动,可谓少长咸宜,兰亭风起。
“滹沱映月”是灵寿著名八景之一(其余为 慈水秋涛、鲁柏凝烟、祁林环翠、明川错锦、 文山晚照、横岭晴岚 、赵城远眺),单听名字,已是意境逸出。灵寿县多山,多丘,五水润泽,山地占总面积70%,千峰峦叠嶂,享有“省会后花园、康养栖息地”的美誉。去年,由灵寿县倡导并发起,联合河北省内太行山沿线重点区、县倡议成立“太行山全域旅游发展联盟”,在大明川举办,发布 " 太行山全域旅游发展联盟 " 共识,贡献了灵寿样板,这对于早日形成京津冀一体化旅游大格局,实现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灵山秀水、常来长寿!我县正以全域化、品质化、智慧化为导向,加快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众多人梦想中的 "诗和远方”,并满怀豪情构画了“太行一家人”的美好愿景。
趁着春天的月亮,未满,我又一次來到这里。月色嫩黄,像迎春花,旁边还有两块云彩烘托。灯光如银,石桥似雪,桥栏上雕刻着荷花。月光一会跌落到河里,泛起漪涟;一会跃到屋脊上,成为真正的冠冕;一会又移到柳梢上,与唐诗凝望。不管是滹沱河,还是淤泥河,这明月共此一轮,这宫阙也是故国人间。
今天真是个好晌!几家特色吃店“北京爆肚”“火锅鸡”等纷纷开张营业,宾客盈门,里面设置也是传统的大红配大绿,市井烟火气十足。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呼朋唤友,在这里觥筹交错,放下角色,畅谈一番人生,一天的疲惫轰然扫光……归来步行,碰到年轻人,怀中抱着幼儿,穿着花裙子的女儿一步一趋,像只小蝴蝶,紧紧跟随。老太太和老大爷,也出来遛遛弯,呼吸着晚春的花香,沐浴着晚风,心里顿涌现无限情怀……仄仄回廓上,金色的小灯将河流的轮廓勾勒得曲折而生动。
解阜(观成)这是旧时灵寿县城南城门楼上的匾额。旧时的灵寿县城位于松阳河畔开阔处,大致呈“龟”型,北半部为规则矩形,南半部为不规则椭圆形。整座城为夯土城,城周3里,高2丈。1286年元朝达鲁花赤聂古柏始建县衙,明朝时修城楼,建瓮城及3座重门,命名东门“聚星”、南门“解阜”、西门“观成”、北门“拱辰”。后来灵寿县城一直开东西南3门,东门直通州府大道,西门迎接山西客商,南门临河低洼,只为农耕进出;城北水涝,直到民国初期,才经修缮将北门打开。县城四周有护城河,南与天然屏障松阳河相通。后来进行城市建设,将原来的护城河修整为如今的城东街、城北街、城西街。
若沿着这条街,闭环而行,穿松阳广场,卫水亭,可谓步步有典,处处有故。 且回顾下松阳河的前世今生:当我们反复为你唱起古老的颂词,青铜器之上龙飞凤翔。《水经注》记载之前,你就是这座有凤来仪之城的母亲河。河边,有母亲浣衣而归。如果,打开你尘封的前世今生,我会泪流满面。清操饮冰,爱民如子,离任前,唯有图书数卷,织机一张,清廉如水的陆陇其,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以河的名义而命名:松阳讲义(这“亲民、鸣琴、致远”就是当时陆陇其升堂办案、看书办公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史称“清朝廉吏”)。70年代,手刻蜡纸的《松阳河畔》,伴随着柔软的水草,在校园新文学版图上空,熠熠生辉!莘莘学子的“家国”情怀,诗意栖息在河畔,每一枝有思想的芦苇随风飘荡,如今,当他们回忆起往事,青春,有条油墨飘香的河流。曾断流的松阳河,如小小的黄河!在斑驳的河床,掬起一洼浊水,你都能听到自然的呐喊!母亲流下的最后一滴泪水和叹息,令我们无地自容……现在一座具有东方意境的山水新城浮出水面,要在一张底蕴厚重的白纸上勾勒蓝图,饱蘸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中山故都的灵魂工程。今天,拥有一条人文气息的河流,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在美丽中国舒开长卷里,在人与自然共息共生的召唤里,在所有擎画者、建设者,泥沙纵横的手掌之上,你一举洗刷掉贫瘠、干涸的耻辱,焕发出新的生态文明。清波千里!民心激荡!山与水如此互相关照,我们与绿色发展是如此唇齿相依,而那些古老的田园诗行都将一一出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活水”是最生动的生态文章,站在历史与新时代的渡口,祝福你----松阳河,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民幸福!
背水而搭的凤凰台,则是百姓簇拥的舞台。至今,记得那一阕词牌名《凤凰台上忆吹萧》是多么诗意的栖息!西晋,新城缮,凤凰于飞,其鸣锵锵。君自西北来,于万里村庄,抖落一身洁白的露水,尘世顿涌现两条河流:一曰松水,一曰阳水。歇脚处的菅村,荒岭顿披绿装,那天,城市披挂着五彩霞光。凤凰城的凤凰呵!以井泉为眼,以赤岸岭和卧龙岗为翼,以松柏为尾,以高丘为首,这不仅是美丽的传说,现在,她永远定格在最美大院门首。我了解她从火中走来的身影,闪着平凡之光。
那天,一名普通群众将他手写的建议,亲手交给我,我适当修改打印后,上报。人民心中,凤凰的雏形正在酝酿。会上,她千姿百态翩跹起舞,征求民意,最终,尘埃落定……现在,夜幕初张,凤凰台上,有青春,迎着晚风在歌唱,记忆涅槃。
旖旎河东岸的中山殿,位于记忆街的中段,河西岸,夹缝之中。这一卷史,卷帙浩繁。
史书上的战国八雄。中山—灵寿故城也曾是历史上“神秘中山国”的国都所在地。春秋诸侯争霸,一支白狄人从陕西东迁越过巍巍太行,来到滹沱河北岸建立鲜虞国,因屡犯中原被晋灭国。公元前506年,中山国始现于史册,后晋灭中山。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在定州再立中山国,结果仅存8年即被魏国灭亡,乐羊灭中山有功被封做灵寿君就发生在这个时段。魏治中山30年后的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乘魏赵两国关系恶化,又复立中山,徙都灵寿。我记得08年去那儿看过:赵王台,在历史里不断转换角色,七七事变中,狰狞为日军炮楼的罪状,至今,历史的烽火台上,仍有警醒后人的轻烟,覆盖如雪……“召王台”叫法应是平山人的口误,《畿辅通志》和《灵寿县志》都有明确记载。 当时有八角井、还有养鱼池等(后来,我写的一组现代诗被程雪莉主席偶然看到,幸运入选到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风从中山来》文史集册)。多年后,犹记得几句:“土,一直是民族朴素的脊梁,包括这缺了一角的土筑城墙,仿佛只有民间的神话传说才可弥补。作为今天的灵寿人,触摸祖先的根脉,是种闪光的幸福!”
历史选择了灵寿城。晋代张曜的《中山记》曾记载,“城中有山,故曰中山”,这体现了中山国国名的由来。中山国历史跌宕曲折,经历过三起三落,每次建都都选择在城中有山的地方,三面环水,东出平原,西依太行,诸多天时地理因缘际会,最终定都古灵寿城。这个青铜器与编钟交织的神秘王国,令郭沫若先生念念不忘:“中山是个艺术的民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那深沉悲壮的歌声,它那婉约清丽的琴声,它那婀娜多姿的舞步,我们无缘倾听和欣赏了……脚下这块土地上,曾经有一个叫白狄的民族,建立了一个盛极一时的国家,如今……一切的繁华都如那春日的小雨,随时光的流逝隐遁于地下,我们努力地去想象那曾经的亭台楼阁,那曾经的金戈铁马,那曾经的丝弦笙歌……”
山为徽,酒觥筹。《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个崇山的民族,“山”字形礼器便是其徽章。“但酌中山酒,唯甘江浦橘”,先人们在青铜器皿中酝酿谷黍,与古人对弈日月,留下古老粮食的影子与诗歌。
中山篆,生长在青铜上的“玫瑰”。中山三器上1101个中山篆的横逸出世,清雅之极!又金石为开。我曾经沿着中山记忆的河流,梦回中山:战车千乘,逶迤而来,中山篆一路礼随。故城夯土筑的城墙,状如游龙。我轻轻抖落一身繁华状羽毛,逐水草而居,习胡服骑射,游牧云集的战争。啊,我看到:那些悲慷的民风,色如烈焰,箭镞疾如闪电!城中有山,余霞成绮。那些身着紧身窄袖的女子啊,在纹裙中吻上花朵,让刀币温润如玉,然后,击鼓鸣瑟,第一次在诸侯国中踮起脚尖……如果,星辰升起,且让我点燃十五连盏的铜灯,就像点燃一颗开花的树木后,翻阅竹简。如果,故国累了,就沉入泥土冬眠。当春天,中山的编钟悠远地响起之时,城中山峦起伏绵延,续写前世今生的盟约。中山篆书法篆刻邀请展在石家庄开幕,距今已过去了三年多。“结构修长俏美有悬针之媚,刀笔疾劲锋健具甲骨之刚,方圆错综体态婀娜折转流畅绚烂发彩,典雅秀逸能绝宗周之肃穆,巧姿变态犹多列国之绮丽。”台湾书法篆刻家黄尝铭如此赞叹。我们从王鼎、方壶和圆壶中洞察发现,中山篆遵循"站七坐五蹲三半"的比例和黄金分割律,表明中山人的审美大觉醒。其坐标于战国文化轴心时代,留下了易学、哲学和儒学等文化融合的烙印,挺拔如太行,又恰似铜灯。这些文字,暗夜中绽开的“闪电”与“玫瑰”,叩响了故国的神秘大门。
幽居寺情缘,是隔着海水的乡愁。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前,古中山国定有一场丰沛的雨,茶事鼎盛,梵唱入耳。一位王裔和禅师深入山林,采石为金,有唐诗出没的砖瓦开始覆盖三千众生。电光火石!曲阳的老工匠,在黄昏中将汉白玉附上众生的力量,一尊无量寿佛,一尊释迦摩尼,一尊阿閦佛。芃铃如执念,击打着太阳与俗身,跏趺而坐的脚下,盛开莲花,透过黄昏的间隙:打坐、彩墨纷离。当一粒砂,误闯入时光的体内,日月旋转如花,历史便有了字字珠玑。千年的慈悲,只为遇见通透的自己。“来来往往,你来我往,方为一家人”。一位披星戴云的大师悲悯地说,“佛,是时间不朽的白莲 ,有着普世的意愿,千年的慈悲只为遇见美好的自己。”如今,古中山国的烟雨在寺外,离人,在寺内,雨霖铃,我们在碑文中开始辨识前朝……佛说,二十年前,尘世的恶,将我一分为二,从此颠沛流离。兹此,幽居寺的檐铃,只是残缺的响起。我的金身在大陆,在太行山上。头颅在海外,在异国拍卖的会场。虔诚的信徒一掷千金,带我于宝岛,大师把我置放在佛光山的中央,谁彻夜呼唤?!像骨肉分离的陆地和岛屿,在巍巍太行和佛光山顶上,复活,半个多世纪隔海的乡愁。啊!千山万水,九九归一,又一个涅槃的春天,那拈花一笑的风雅,归去来兮!两岸人用热血去供奉一个汉民族的身首合一。
在记忆的典籍中,昌国君,是灵寿人仰望夜空时的“昨夜之星”,我认为。这里是灵寿人对战国历史名人乐毅的纪念。二千年前,从灵寿走出的法家上将——乐毅。如果解开捆绑竹简的绳索,战国的冷兵器,仍能刺穿时间的软肋,名将的星宿,排列于历史的夜空,熠熠生辉。二千多年前,乐毅,字永霸。人如其名,他是生于中山灵寿的一块钢铁,他的先祖是乐羊,一个被战争挟裹,而悲壮的“灵寿君”。至今,在灵寿西北丘陵地带,仍有叫“乐羊沟”的小村庄。近二十年前,我记得去时,尘土飞扬……
但乐姓已消失在这块大地上,像神秘的战国八雄一样。但他,迥异于先祖,孔明,只是仰望其项颈的一个影子,他的法治武略,足以改写烽烟的走向。他本是发光的金属,在赵魏之间,只有梧桐才能让他降落;只有燕昭王高筑的黄金招贤台,才能让他直抒胸臆,驰骋疆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所以他看到了裂缝的天空,看到了涣散如柴草的子民。他要变革,前面已有商鞅等案例。当然,他没有说出梁启超的话: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位法学名士的先驱,拿出四大措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28年励精图治,磨得青铜一剑,夜夜壁上鸣。他剑指超级霸主——齐国,像所有历史上卧薪尝胆的王一样,强齐伐燕,是燕昭王永远地疼。乐毅,又一次呈现钢铁的意志和黄金的智慧,他被拜上将军,正如伸开手指:五国联军,握成拳头,连攻七十二座城池。他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身份,上交的答卷,比多次兵出祁山的诸葛亮要亮眼很多,在济水岸边,昌国君应运而生。在仅剩下两座城时,民心蒂固。他以攻心之策,相持五年。先王崩殂,猜忌,反间,兔死狗烹……接连上演。有时信任,如古老文明的纸张,薄而脆弱。据载:诸葛亮写《出师表》连称先帝计13次,乐毅题《报燕惠王书》则称先王15次。知遇之深,刻入骨髓。英雄出走了,在燕赵之间,是他的宿命。恩怨,也只是归老林泉,旧年蠲的一杯雨水,在清风明月入怀的夜里,偶尔,掠过百家争鸣声。
广场中央东北角的明灵王牌楼,身披红袍,端坐,铜炉里覆有草灰。他是最具烟火气的名将,散发着普世的草药香。农历三月二十三,周边的妇孺,身着布衣,跨过古老的大石桥,松阳河,淤泥河,静水深流,吟着暮春的挽歌,去赶县城的庙会,成为上个世纪中后期
一场民间“狂欢”。那时,微风不燥,阳光正好。
市井繁华。夏天,刚刚崭露头角。据载,石桥东北角的明灵王庙,香火环绕的“药王”邳彤,字伟君,信都人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地气蒸腾处的君子。沿着时间的纹路,可平分秋色。其战功于正史中呈现,“药王”于传说里流芳,神人合一,相得益彰。
灵寿候,云台二十八将丹青留。
用历史的梳子,饱蘸松阳之水,描其轮廓: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封“灵寿侯”。署理大司空,迁太常、少府、左曹侍中。建武六年(公元30年),辞官回到灵寿封地,病逝于家。他是云台画中的名将,对应星宿翼火蛇。每逢历史的关隘口,他的出现,中游击水,浪遏飞舟。其一,守和成(晋州),开门,择明主(刘秀)。其二,一言兴邦,主张且参加了平定河北各郡县的诸场战斗,颇有隆中对的高瞻,蹈于史册。苏东坡说:“这是决定东汉兴亡的关键,邳彤也可被称之为汉的重臣。”《后汉书》范晔:“凡言成事者,以功著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难昭……邳彤之廷对,其为几乎! 其三, 追剿流民军 ,秩序恢复,河北人民告别战争的阴影,过上了太平日子。(其正史,赤诚凛然。植根于文学典籍及戏文传唱中的邳彤种种,更是披上了神人合一的面纱)。
民间传说中走出来的“药王”。
“拉不完的灵寿草,填不满的祁州城”,是指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革命老区,太行山沟沟坎坎遍布的“灵丹”。地黄、茵陈、酸枣仁,黄岑,这是我小时候勤工俭学接触过的植物,至今,手留余香,脚有荆棘。听!风雅的诗经里唱起: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个以草木为图腾的美丽国度,温良的草药和精准的针炙,已足以慰众生。邳彤——揭开其神人合一的神秘面纱,在民间传说里,补养百姓的是他;在明英宗皇帝梦里,疗疾的亦是他;隔着1400多年的光阴,无论庙堂之高或江湖之远,他,俱已封神——明灵王。黎民心中塑造的“菩萨”形象,沐浴着古都的民间烟火,有着“忆昔开元全盛日”的境况。后,几经变迁,庙宇被毁,庙会式微……风自海上来,国门次第开。构建冀中医药强省新格局,“药王”精神的继承者们,反复擦亮“药王食邑,明灵之地”文化品牌,灵寿仙草”重焕生机,杏林春满!在我县中药材示范园里,丹参、金银花、知母、文冠果,各司其职,开出小康“良方”。今年石门的疫情大考,我省全力发挥中医药优势战疫,坚持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中医药现代化,已是时势所趋。如何打造药王文化圈,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县,这是一个新课题。
蓝图已绘就,相信不久,山有灵,仁者寿的故土,“药王食邑,明灵之地”,重焕光彩! 今年庙会,恰逢“一条街”开街。记忆的样子,可以有百媚千红,但情感,是最触及灵魂的途径。重走记忆之路,已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黄金周里,黄金现。我顿想起,文兴桥的喻义:民风淳朴,民俗美好,文运复兴,这盛世已如你愿!
以河为中轴线,砖混结构,折衷主义民国建筑,在东岸矗立,颇有海上风情。
我的拙笔,只是记录了风掀起的文化的一角,而我们面对的则是星辰大海。
“一条街”的建设者——貌不惊人的尹元生,有回顾,亦有打算:打造这条街,初心,是想为咱灵寿老百姓做点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灵寿人,办好灵寿事。我希望这里每一个街道、每一条河流,都能传承文化的基因;希望“记忆”成为唤醒城市的种子,接力传递,为树立县域文化自信和自觉,注入新的活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