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怪气(yygq),一种讽刺幽默

阴阳怪气(yygq),一种讽刺幽默

首页角色扮演阴阳怪气更新时间:2024-04-22

撰稿丨白夜

编辑丨Chloe

审核老师丨曲晓艳

“别那么用功,休息一下吧。”

试想,如果在小组合作中,你作为组长发现组员正在摸鱼划水,是不是有可能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或者试想,当在家中备考的你正看手机摸鱼时,老妈推门而入看到此情此景,会不会这样对你说话?

这样一类因为字面意思与现实情况不符而产生独特的表达效果的句子,在书面上被称为讽刺;在当代年轻人的网络用语中,叫做阴阳怪气,往往简写为yygq。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百度贴吧、知乎等以男性用户为主的平台,“yygq”的内容占比尤其之高。

图1:“不会吧不会吧”

众所周知,被讽刺者往往会因为受到讽刺而感到难过。但是在这里,我想谈谈讽刺对于出言讽刺者的意义——过多地使用讽刺,对于讽刺者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种幽默的讽刺

大家都对幽默很熟悉,它泛指一切可以令人发笑的事物。

图2:维基百科给出的幽默示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默认幽默和幽默感都是好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Martin等人发展出的幽默风格理论,将幽默根据正性/负性、指向自己/指向他人分为四类:亲和型、自强型、攻击型和自贬型。

讽刺是攻击型幽默的一种,属于负性幽默,指向他人。

Martin认为,攻击型幽默有表达幽默而不考虑对他人可能影响的倾向(比如,关于性别歧视或种族主义的幽默);并且,抑制住说出可能伤害或疏远他人的有趣话语的冲动,通常是困难的。

有时候,我们确实会说出一些会令自己事后感到尴尬、不敢相信是自己会说的话。

这种现象在进行线上多人竞技游戏的时候多有发生:比如,对一个一直在“送人头”的队友说出“诶哟,你今天打得真不错呀!”这样的讽刺性话语——无论自己平时与队友关系有多好。

图3:最近年轻人喜欢以“6”回应讽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使用其它类型的幽默:亲和型类似于在尴尬场景讲笑话来缓解气氛;自强型是在困境中以幽默鼓励自己;而自贬型则是贬低自己取悦他人。

基于幽默类型理论,Martin的研究指出:亲和型、自强型的幽默,有益于精神健康;而攻击型、自贬型的幽默有害于精神健康——这一点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验证。

与此相关的两个有趣事实是:攻击型幽默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责任心呈负相关,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不折不扣的男性气质密切相关,并与女性气质(共融)负相关——攻击型幽默在男性中更常见,这或许是男性隐藏实际感受的倾向导致的。这两则事实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符合。

关于攻击型幽默的研究,都指向一个结论:

讽刺——作为一种攻击型幽默——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

讽刺、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

在这里,首先要介绍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用于将可怕的、会引起个体不适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心理策略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置换、反向形成,理想化。

图4:心理防御机制像一把伞

阴阳怪气是不是一种防御机制?我认为值得商榷,因为有时,我们有意地在几种说话策略中,挑选出了阴阳怪气,这是出于对阴阳怪气的实际对话效果的信任;而另一些时候,我们则无意地说出了讽刺的话。

我想,后一种情况中,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比如“置换”,也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置换”即因为某事物产生的强烈情绪无法直接发泄到其上,便将其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上。

应当指出,讽刺往往还包含一定的愤怒情绪。这种愤怒情绪不一定来自被讽刺者,也可能来自其他人或者事物,被讽刺者有可能只是被迁怒了。

试想,如果小A平素和小B没有什么冲突,但是某天却因为小B只是无意地碰到了小A,小A就阴阳怪气了小B,比如针对他今天的着装发表了评论:“哎呀呀,小B,今天穿得真美呀!”。

可以想象的是,小A这样做,也许只是因为他自己遭遇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迁怒到了小B身上。

由此观之,阴阳怪气这样一种语言行为,如果确实是无意识之间做出来的,那么确乎是有“置换”的可能。

心理防御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具有积极意义,它能够调节人的心理平衡、维持健康

但是,如果个体止步于接受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缓冲、保护,那么,其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攻击型幽默有害于精神健康。

过多的阴阳怪气,具体而言会有什么坏处?或者说,它是什么心理问题的外在表征?

对于6至18岁的青少年儿童而言,如果他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对大部分事情,无论是否与他有关、无论这些事情就其本身性质而言是好是坏,他都进行了负面的、讽刺性的评价,且影响到了正常生活,那么,他可能处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中。而这种障碍,较容易与广为人知的“双相障碍”混淆。

图5: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当然,这里只是指出一种可能,准确的诊断应当以专家的临床判断为准。并且,这不是说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这种状态就不存在问题了,只是成年人的情况与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有差异,更应该听取临床专家的建议。

这是极端情况。如果情况没有那么严重呢?有人指出,过多讽刺者可能具有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比如较低的自我价值、较低的目标感,等等。

我给出的建议是:应当时常审视、反思自己的言行。

有时候,我们囿于自己的视野,没能跳出来,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原来自己竟然会时常说出这些刻薄、讽刺的话。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受到了类似行为习惯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过多的讽刺!),且难以对它进行控制,推荐尽快联系学校或者医院的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师,他们会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从讽刺走向积极性幽默

当然,上面所说的讽刺的危害,毕竟只是站在对于讽刺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

而另一个角度上,讽刺具有其实际效用

有研究表明,团队中适度的讽刺可以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也有研究显示,讽刺可能激活创造力,这是由于大脑必须创造性地思考才能理解或传达讽刺性的言论——那种抽象的,表面意义与实际意义不同的表述。

这些好处都说明我们不必因为过度讽刺的危害就对讽刺这一语言行为完全警惕。

还应当注意,在精神健康领域,受到强调的往往都是过度的、脱离了正常范畴、开始或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事情。对精神健康的过分关注也同样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应当把握好距离,采取适度的原则。

最后,不要忘了,讽刺、阴阳怪气,最直接地伤害的是身边的人——有可能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因此,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揣摩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话语境,平和自己的心态——尽努力做一个充满正性幽默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