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记录详细,走进三江源的那些事儿

亲身经历,记录详细,走进三江源的那些事儿

首页角色扮演艳游记西游更新时间:2024-05-09

写在前面:本游记由国庆团期队员付冰老师原创,攻略君在收录时略有修改,转载本篇游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藏区旅行资讯,本游记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由付冰老师所有,特此说明。

奥运会冠军巩立姣说过“每个人应该有梦想,说不准哪一天梦想就实现了。”
三江源头于我,就是这样。作为一个在青海生活了三十年的我,三江源头一直让自己魂牵梦萦,但从未设想过有一天会抵达。
就在这个国庆节,我的梦想得到实现,抵达了三江源头。开启一段三江源寻源 藏东小众冰川之旅。

穿越行程在格尔木集合,西宁出发火车六个多小时就到,便买了火车票,顺便可以看看百看不厌的沿途高原美景。

远眺盐湖

▼西宁到格尔木,中途唯一的停靠站——德令哈站。海西州州政府所在地。

▼一路向西。有人说:向西是一条荒凉的路。在我眼里,向西是处处有美景的旅途。有辽阔的草原、巍峨的高山、连绵的雪山、无垠的戈壁、壮观的风能和太阳能……

晚七点多到达格尔木市,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积119263平方公里),海拔2780米。

▼最大的城,最少的人。

“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又译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市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辖区由柴达木盆地区和唐古拉山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地域组成。柴达木盆地区是市区的主体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南依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藏、青新、敦格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
至此,我的三江源寻源之旅正式开始。
第一天(10月2日)格尔木-昆仑大峡谷-黄河源头-麻多乡。
全天行程约400公里,行车时间十四个多小时。
路况:最好的就是格尔木到南山口检查站的这几十公里是国道,其他都是沙石路和土路,路况不怎么样,但还不是全程中最差的。

我们清晨从格尔木出发,沿国道109向西到南山口检查站,在昆仑桥(不过桥)左拐进入昆仑大峡谷方向的无名便道。是颠簸不平的沙石路,随着车的不停跳跃,人在车里也随之跃动着。此后几天的寻源之旅,都是不停地颠簸并快乐着。约九公里的砂石路后进入大峡谷。

有人在开发大峡谷景区,峡谷入口处立起一个大大的牌子。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就要开始收费了。后来得知是一家公司在开发,本来去年就要开发结束,可不知何故停工到现在。

初识大峡谷

昆仑大峡谷处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境内,属于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距离格尔木市区70公里。景区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2812公里处,是青藏线入藏的必经之地。

▼大峡谷河道这一平滩地,似乎是夏天烧烤的好去处。这地方不建议露营,尤其是夏天,会有山洪。

大峡谷全长12公里,海拔3380米,谷底海拔3100米。一区三谷,拥有大峡谷、羚羊谷、雪山峡谷不同的世界级奇观风貌。其中羚羊谷全长800米,是美国羚羊谷长度的二倍以上。景观奇特,让人惊叹,展示了昆仑山亿万年地貌变迁的地质历史。


▼峡谷险峻处,一巨大土块悬在峭壁之间,没人知道这是几亿年的故事,但你会感慨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的车队只穿越了精华的一段,从入口处到喇叭口的涉水段4公里,其中一辆车就被扎破了胎。谷底的河里是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车需要绕石而行,有时会被竖起的小石头扎破胎。

我们的车队

▼阴天,看不到阳光射进大峡谷,也就看不到蓝盈盈的清流。溪水来自山上的雪水,是格尔木河的一支支流。

▼大峡谷弯弯曲曲,峡谷壁垂直陡峭,不见光束,只闻水声。

▼河水有深有浅,河道有宽有窄,谷底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数亿年就躺在这里,任凭岁月和流水的冲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注视着芸芸众生的冷暖。

这个喇叭口就可以出到来时的那条砂石路

▼出来的前方蓝天白云,有人玩笑说,我们是否可以再反穿一次出去。

离开昆仑大峡谷,去往三江源头的黄河源头。

全天都是典型的高原天气,说变就变,阴天、云雾、小雨、蓝天和飞雪,一天之中走完了春夏秋冬。景色也在四季反复穿梭,这一切把高原大地装扮得美轮美奂,梦幻无比。

有没有“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感觉

行进的车队使受惊的野驴四处狂奔。

▼细细一道蓝蓝的天空,似乎是上天打开一道门缝,把光和温暖洒向人间。

▼无边的搓板路,不停地涉水过河,不记得过了多少条河。我以为这一天过了最多的河,但在后来的行程中,这才是Just so so 。

▼路过不知名的湖,大雪纷飞,似天女散花,卷起千层浪。

▼偶遇的另外一个湖,又是别一番景色,微波涟漪,波光粼粼。

▼金秋时分,行走在高原大地上,仿佛看到一副巨大的画轴徐徐展开,蓝色、白色、黄色、金色和红色,五彩斑斓,目不暇接,让人流连忘返,终身难忘。在苍茫大地上,我只是匆匆过客,拼命地想把这一切永远留在记忆里。

▼风雪中,向目标前进。天色已晚,越走雪越大,最后的几公里给人感觉是暴雪。接近源头时,碰到一藏族同胞车陷在沼泽里,告知源头回来再救援他的车。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腹地的玉树州曲麻莱县的东北部。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黄河正源。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北源为正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

▼在晚八点前,用时近十二个小时,风雪中抵达黄河源头。幸运的是我们抵达源头的那段时间,虽然一片漆黑,但雪停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约古宗列,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像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曲,当地藏族群众叫孔雀河。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源头有两块碑,这块是胡耀邦题词的,但已经看不到名字了。海拔4640米。

1952年,国家科考队认为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1978年夏天,国家组织河源考察队,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2008年9月,三江源头科考队经过再次考察,最终确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

趁他们都在那里拍照的功夫,我先去接了一瓶黄河源头的水。

母亲河的源头,我朝拜了您,并把您的乳汁带回家!

源头国家地理标志

▼地标: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

2008年9月

▼此碑正文: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于公元一九八七年五月一日到黄河源头。

落款是: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立

▼离开源头没有多久,又行走于风雪中。我们在此等收尾车,尾车师傅救援陷车藏族同胞的车。

午夜,到达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海拔4550米)。乡上唯一的一个酒店已经住满,领队只好把我们分散在不同的牧民家里。我们七个人住在一牧民家的三件套间里。无水,无电,也无热炉。一床到处是漏洞的被子,又特别的小,盖了前面顾不了后面,盖了后背又顾不了前面,冻得半死,几乎一宿未睡。又一种别样生活的体检!

公元二零二一年十月二日,小女子抵达黄河源头。


第二天(10月3日)麻多乡-黄河第一桥-扎陵湖-鄂陵湖-牛头碑-玛多
全天行程360公里,行车时间九个多小时。
路况大部分是砂石路,有无数的大坑和积水,车经过大坑时,泥水四溅,瞬间眼前一片灰黄。晴天应该好走一些。
麻多乡,地处巴颜喀拉山以北宽谷、滩地,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乡政府所在地海拔4404米。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18公里。区域面积14853平方公里,人口5000余人。
黄河源头约古宗列位于麻多乡的郭阳村。麻多乡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恬静无忧,牧民们过着田园式的幸福生活。但近几年随着黄河源头寻源的兴起,这里变成户外爱好者的驿站,麻多乡也随之热闹起来。
昨晚午夜仰望天空,繁星闪烁,预想今天是好天气。结果晨起麻多乡乌云密布,零星小雪。想着高原天气,走走或许就停了,谁知越走雪下的越大,麻多乡出来不远就到黄河第一桥,已经是鹅毛大雪满天飞。

黄河第一桥

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天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就是整个车队在风雪中分头找厕所。昨晚住牧民家没有卫生间,早晨问哪里有厕所?牧民手一指外面,他所谓的外面估计就是大自然。过黄河第一桥后,在一个岔道口雪埋没了路,以至于走错了方向。看到前方有一个寺院和几院房子,猜想是不是可以找到上厕所的地方。这里可以叫盆地,也可以叫高原平原,非常开阔平坦,一眼望去没有任何遮拦。大家将错就错,先找一个可以上厕所的地方,于是乎车队就在大雪弥漫的高原,分头去找厕所。想想都很好玩,也是旅途中的乐趣。

▼格萨尔王的点将台。走错路后,飞雪中看到的景。

格萨尔王的神箭

好多年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雪了,能见度二十米左右,白茫茫的一片。路况也非常的不好,颠簸不已,有时还会打滑。车队中有几辆自驾车,似乎走的有点崩溃,不停地问什么时候到,说这么大雪什么也看不到,景点也不要去了,直接去酒店休息。

▼我说“天地一色”,领队说“前方二十米内天地一色”。

▼“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是不是就是这种感觉!

但到扎陵湖时,奇迹般的大雪停了,云层变薄了,天色微微透亮了,蓝天也慢慢显现了。哈哈,一切自有天意!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距玛多县城约4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首先注入扎陵湖。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面,进入一条300多米宽的很长的河谷,河水在这里分成九股道,散乱地穿过峡谷,流入鄂陵湖。

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鄂陵湖与扎陵湖由一天然堤相隔,形似蝴蝶。

▼在措日尕则山顶,可以同时看到扎陵湖和鄂陵湖,右侧是扎陵湖。是不是像一只蝴蝶?或许无人机拍摄会更像。

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近4300米,比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一千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无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地飘荡着朵朵白云,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山是那样青。蓝天白云之下,起伏连绵的青山和褶褶闪亮的碧波,交相辉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嘻戏飞翔,数不清的牛羊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扎陵湖,又称"查灵海",藏语意为白色长湖。位于玛多县西部,在鄂陵湖西侧。湖面海拔4294米,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1.6公里,面积526平方公里,水深平均8.9米,蓄水量46亿立方米。黄河流过星宿海,向东流20多公里,自西南一隅流入扎陵湖,由东南一隅流出。

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另一半微微发白,故叫"白色的长湖"。

▼虽然他们说扎陵湖的云层太厚,天空还不够蓝,湖水也不够透亮。但我已经很知足了,比起前几个小时天地一色的漫天飞雪,这足以给我惊喜了。我更喜欢此刻的扎陵湖,像一个百变女郎,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模样,肃穆的、端庄的、沉静的、活泼的和热情的,全方位展示着她的美!

诗与远方

鄂陵湖,又称鄂灵海,古称柏海,藏语称错鄂朗,意为蓝色长湖。位于玛多县西部,西距扎陵湖15公里。湖面海拔4272米,东西宽约31.6公里,南北长约32.3公里,湖面面积6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蓄水量107亿立方米。黄河自西南流入,东北流出。

鄂陵湖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

历史上,鄂陵湖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地方。

▼鄂陵湖岸边的迎亲滩。公元七世纪中期,吐蕃王松赞干布在这里迎娶大唐文成公主。

▼当年的迎亲滩,是云腾翻滚,还有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让人生出无数遐想。

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所以又称"鸟岛"。这里的鸟大都是候鸟,每年春天,数以万计的大雁、鱼鸥等鸟类从印度半岛飞到这里繁衍生息。

扎陵湖的鸟岛

十分有趣的是,扎陵湖有供鸟类栖息的岛屿,而鄂陵湖有一个专供鸟儿们会餐的天然场所,人称"小西湖",又称"鱼餐厅"。原来,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消雪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儿也跟着游进来。待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湖水断流,并开始大量蒸发,潮水迅速下降,鱼儿开始死亡,而且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鸟儿们吃鱼不需要花费力气去捕,只要到小西湖随便入座,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鸟儿最多的时候,飞翔在上空的鸟群遮天蔽日,"嘎嘎"的鸣叫声,几里以外都能听到。

鄂陵湖与小西湖

鄂陵湖烟波浩淼,波澜壮阔。上午湖面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下午常常天气剧变,大风骤起,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浪花拍岸。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暗的景象,一会儿象连片的黑色藏帐,旌旗猎猎,人声鼎沸(据说,这是当年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此迎候文成公主时的盛大场面);一会儿又变成点点白色的风帐,由远而近,景象极为壮观。

▼我们到鄂陵湖时,竟然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下雪的痕迹,似乎下雪是别人家的事。

▼在扎陵湖一侧,可以开车到措日尕则山半山腰,然后徒步登上牛头碑。

牛头碑位于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建在玛多县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海拔4610米。一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碑式别致,字体雄浑,象征着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悠久历史和勤劳朴实的品格。

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的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牛头纪念碑由玛多县人民政府于1988年9月修建。已故十世班禅大师和胡耀邦同志分别为纪念碑题写了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

依偎在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围栏旁,那披银挂甲的巴颜喀拉山遥遥在望,高耸入云,皑皑雪山下,草原金黄如毯。那撒满山冈、湖畔的牛羊,安然游动;黑白相间的帐篷点缀在黄绒毯上,如蘑菇般青烟缭绕,牧笛悠悠。这优美恬淡的绝艳风景,使人乐而忘返,回味无穷,顿生心荡神驰之感。

▼登高望远,措日尕则山观鄂陵湖,又是别一番景色。

▼牛头碑上早已不见风雪之踪,只有草地上尚未融化的点滴之雪,提示我来过。扎陵湖也已不是风雪中的模样。天蓝如洗,白云游曳半空,似玉带、似棉朵,山色如黛,草黄如绒,经幡猎猎,波光潋滟,湖水随着光线的不同,或碧绿、或青蓝、或纯蓝,一幅绝美的高原风光图,让人心情为之一荡。

离开牛头碑后,去往玛多县城方向,有很长一段是沿着鄂陵湖边走,自然是风光无限美。

于下午五点多抵达县城。

夜宿玛多。


第三天(10月4日)玛多-野马岭-巴颜喀拉山垭口-玉树-昂赛大峡谷-杂多
全天行程550公里,行车时间约十二小时。
路况大多是国道214(起点为青海西宁市,终点为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国道345(起点江苏启东市,终点西藏那曲县),只有去往昂赛大峡谷那十几公里是便道。这是三江源头行程中路况最好的一天。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全县1.44万人),气候恶劣(全县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县政府驻地玛查里镇,海拔4300米,玛多县是果洛州最艰苦的一个县)。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地处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果洛州下辖县。南北宽约207公里,东西长约228公里,全县总面积25253平方公里。距州政府驻地大武镇255公里,距省府西宁市475公里。

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玛多古为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7年成立玛多县。

玛多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主要有鄂陵湖、扎陵湖、冬格措纳湖、星宿海、黄河等汇成了丰富的水利资源,地下蕴藏着可观的矿藏资源。

▼清晨又是一个白色的世界。三次到玛多,第一次是夏季,感觉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草是那么的绿,花是那么的艳,水是那么的清,人是那么的淳朴。后两次季节相同,天气也是如此的雷同,银白色的世界,方显静谧。

玛多出发,214国道沿途可以看到星星海,星星海顾名思义就是无数个小海子。天气好时,星光闪烁。但雪天,星星海就变成一个大雪海,一望无垠的白色雪原。

▼2021年5月22日凌晨果洛州玛多县发生的7.4级地震,把野马滩高速公路的大桥震塌了。这里也属于大小野马岭自然湿地,大野马岭海拔4326米,小野马岭海拔4302米。夏天是青草茵茵,野花遍野;此刻苍茫大地,尽显肃穆。

▼茫茫雪域高原,即便手机全天没有信号,但高压电力塔台必须存在。自豪感油然而生。

▼214国道和高速公路(G0613)并行而行。高原高速公路的特点,开放性,防护网,调温棒。

▼巴颜喀拉山,在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青(黑)色的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为昆仑山东延部分,最高峰是年保玉则,海拔5369米。巴颜喀拉山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垭口是玉树州和果洛州的分界线。

▼进入玉树地界后雪停了,秋色尽显。

▼快进玉树市,路边小山顶有一座寺庙。藏区可以说村村有寺庙,人人信佛教。

▼曾经的小白帐篷让青年人很是遐想,但今天的白帐篷绝对没有了这个含义。

▼午饭地玉树州,玉树市。玉树藏语意为“遗址”。玉树自古是连接西藏、四川、西宁的交通要道,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东南亚第一巨川湄公河(即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巴塘河穿城而过。

▼玉树城郊自助洗车,冲掉昨日的黄泥巴。美景之下,似乎洗车也是很浪漫的事。

在上拉秀乡拐入国道345杂多方向,过马拉山隧道(海拔4400米,长度2400米。曾经是海拔最高的隧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偶遇大冰雹。冰雹有鸡蛋大小,看着都疼。

▼彩虹总在风雨后。多彩的天气,多彩的季节,多彩的景色。

▼查乃拉卡山垭口,海拔4750米。

如果在青海玉树,问当地老司机哪里的风景最美,他们十有八九会给你推荐昂赛大峡谷。所以我们就去了昂赛大峡谷。

昂赛大峡谷又称巴艾涌丹霞地质公园,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东部昂赛乡,离县城45公里。

昂赛大峡谷

2015年7月22日,中新社对外发布了一条新闻:在澜沧江上游支流发现300余平方公里的大面积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并称此为“青藏高原发育最完整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此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位于杂多县昂赛乡境内的巴艾涌地区。

来自美国的探险、漂流专家对这里幽深的峡谷、激流深险滩密布的河流和生物多样性倍加赞誉,称其“堪与科罗拉多大峡谷和黄石公园媲美”。

这是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原生态景区,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这样的美景奇观。境内分布有高寒针叶林、高寒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是金钱豹和雪豹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澜沧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扎曲流域所在地。这里赤壁丹霞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陡崖等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我们到的时间比较晚了,只从岔道口到昂赛乡政府的十几公里就折返了,大峡谷的精华部分在深处。但就这十几公里,层林尽染的景色惊艳了我。一眼望去,简直就是一幅壮美的画卷。蓝天白云,雪山峡谷,葱郁的崖柏,如染的高山草场,波澜壮阔的澜沧江,形态迥异的丹霞地貌。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绿的似翠,无以比拟的美。

▼缓缓流过的澜沧江,这里也叫扎曲,澜沧江也是湄公河的上游。红色的江水是沿途的红土被江水冲刷所致。尤其到了每年的汛期,也是江水最红的时候。

▼已经废弃的昂赛大桥,但人可以行走。

新的昂赛大桥

▼我们就是在这里折返的,刚过昂赛乡政府驻地。没有继续深入,最精彩的部分是继续向前。

昂赛大峡谷返回到国道345,经过澜沧江第一隧道,于晚上八点多抵达杂多。

夜宿杂多。


第四天(10月5日)杂多-澜沧江源头-杂多
全天行程460公里,行车时间20个小时。
路况:沙石路搓板路就不用说了。记忆深刻的就是过河、过河、涉水过河或者在河里行车。除了过河,还就是不停地陷车、救援拖车,陷车和再次救援拖车。每个车都被救援过。

杂多,藏语中“多”是源头的意思,杂多的藏语意思是“扎(杂)曲河上游”,而扎曲河指的就是澜沧江的上游。

杂多县地处唐古拉山北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拨4290米以上,县政府所在地萨呼腾镇,海拔4060米。全县面积为301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9万人,以藏族为主。澜沧江源头和长江源头南源均发源于杂多县。

隶属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其下辖县。东和东南与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和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那曲两个地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县、安多等五县接壤,北靠治多县。距州府结古镇210公里,离省会西宁市1084公里。

杂多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女国;元隶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明属朵甘思宣慰使司、和硕特蒙古政权;1954年,定名为杂多县。

在藏区,杂多算是大县,地域大,人口也多。县城由老城和新城组成,前一晚到时微雨、华灯初上,一片繁华、欣欣向荣的景象。清晨出发时穿城而过,小城干净、静谧。人们尚未苏醒,只有过客行色匆匆。

▼县城出来没多久就成无信号状态。看到这个标志,恭喜你方向正确。

▼清晨的山谷,一片祥和,霞光微显,云雾盘旋山间,似玉带挥舞。山色如黛,草场如染,溪水潺潺,偶有一条小路通向远处的人家,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这是经过第七个有海拔标志的山垭口,垭口海拔4500米,没有山名,垭口处有一经幡。其他经过六座山的垭口,也都没有山名,只有海拔高度标识牌,分别是:垭口海拔4500米,垭口海拔4611米,垭口海拔4613米,垭口海拔4562米,垭口海拔4572米,垭口海拔4664米。以后再翻越N多山,既无山名也没有海拔标识。

高原精灵

▼中午时分,天色突变,雪花纷飞,四野茫茫。随后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雪。

▼午饭地点,在海拔4510米的宽阔河滩,每人一个自热饭。本次行程是我半生以来吃的最多的自热饭,味道还可以(以至于在后来西宁本土防疫的一次工作中,冬季近万份饭,饭送来都是凉的,便给他们建议了自热饭,意见被采纳。看来每一次的经历都可以总结应用)。午饭之后便开启了过河模式,一条又一条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河。

过了几条河后,我问领队会过多少条河,领队说一百条河。我以为是句玩笑话,事实上差不多,窄的、宽的、深的和浅的。有时头车要去查看一下过河的方向,才决定从哪里过河。

▼在雪域高原,每每看到矗立在苍茫大地上的这些嶙峋石头,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句话“不朽的丰碑”。

▼不只是过河,景色也是无限美,视力所及处,都是一副绝美的画卷。

爬山涉水的车队

▼陷车救援。所有的车轮番陷车,然后再就是轮番救援。

▼牧马人的孤独

在海拔4840米处,有一野外保护站,茫茫白色世界中非常不醒目的一个小房子。有三个藏族小伙,强烈的紫外线和缺氧,让三人的面庞紫黑。能坚守在这里的野外保护人员实属不易,向他们致敬!

▼在河道海拔4868米处领队停车研判了一下,觉得上山沿山脊线走可以节约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的车队便离开河道向山上行进,谁知上山后发现,是断头路,并且积雪非常滑,车不停地打滑,非常危险。在半山腰海拔4980米处,我们退回河道里,继续走河道,继续不停过河。

▼山上弯弯的车辙印,便是我们车队走出来的。想起那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多了便成了路。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里的荒原。主人公崔斯坦是一个灵魂摆渡人,年复一年,一复一日的在荒原上摆渡亡灵去往天堂。他的荒原里一定会有这样的一幕,皑皑白雪之下,万籁俱静,亡灵和灵魂摆渡人行走在白色的荒原里。

▼车停在了海拔5010米,离澜沧江源头约800米的地方。路面实在太滑车上不去,而且又有一辆车陷车需要救援。我们就下车徒步去澜沧江源头纪念碑。据说天气好时,车可以直抵纪念碑。

澜沧江的科学源头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西北扎青乡,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

2008年三江源科学考察依据“江河唯远”的原则,同时兼顾流量、流域面积、河谷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历史与习惯等因素,确定澜沧江正源为扎阿曲。扎阿曲的上源谷涌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采莫赛东部,海拔高度5177米。

澜沧江源头,幸运地赶上日照金山

▼朝圣澜沧江的文化源头——扎西奇哇,“扎西奇哇”因源头的泉水形状酷似白海螺而得名,是聚集八宝福慧之地,海拔4658米。

1653年应顺治皇帝之邀请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途经此地,得到了格吉部落头人尕玛义杰及其臣民的热情迎接。格吉部落供奉了许多牛羊马匹及丝绸,洛桑嘉措认为这一切即为吉祥的善缘,并赞叹格吉地区的历史文化,为格吉地区的福资永固,特赐名源头为吉祥喜旋泉,寺庙为吉祥神殿庙。并赐封文,写到任何地区的头人部落不得侵犯格吉部落及其后人,此文书现今仍由部落后人完好保存。

朝圣之路

澜沧江源区水系包括扎阿曲水系、扎那曲水系。仅在扎阿曲与扎那曲的汇合处(尕纳松多)上游地区,有近400条大小支流。两源汇聚在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城西北106.9公里处的尕纳松多(尕纳松多,藏语"黑白交汇处"),海拔4360米。扎阿曲水流清澈,扎那曲水流浑浊,河面宽约30米。尕纳松多以下称为扎曲,到杂多县城,长106.9公里,河床海拔4055米,河面宽约100米。

▼信徒!我知道自己不是信徒,但当在茫茫雪原中坚定地走向目的地时,我突然顿悟,我也是信徒,对目标的执着!

▼这两个纪念碑都是抵达这里的人士自己立的碑,估计以示纪念。在正源碑的下方。

▼扎阿曲的谷涌曲。我们到达之前雪非常大,覆盖除了纪念碑的一切。国家地理标志根本不知道方位在哪里,谷涌曲也被覆盖。我们在有水流的地方接了澜沧江源头的水。

▼返回途中,已是月牙高挂,繁星闪烁。周围一片寂静,进入睡眠状态,只有赶路人在黑夜中匆忙行进。同样是来的河,返回时再过一趟。最后一条河,天漆黑河宽阔,领队车对照轨迹图试了好几个地方,才安全过河。

这一天的车程估计开车的和坐车的都快崩溃了。清晨出发,凌晨天快亮时回到杂多县酒店。

好在一切平安!


第五天(10月6日)杂多-长江源头-杂多

全天行程200公里,行车时间约10小时。

路况:是三江源头行程中距离最短,砂石路最差的一天。不用过河,但有无数的炮弹坑,并且有的坑里有积水,想避开似乎是不可能的。你就随着车在这些炮弹坑中跃来跃去,颠并快乐着。

今天凌晨四点到酒店,为了保持旅途播报的及时性,冲过澡后就发了澜沧江源头的朋友圈,躺在酒店的床上已经是凌晨五点。

领队通知上午十一点半出发去长江源头。可能过了睡眠的时间点,躺在那里没有了睡意,似睡非睡躺到十点多起来,准备去长江源头的东西。为了便于辨认,特意从酒店带了一个矿泉水瓶,采集长江源头的水。

由于路途的艰辛和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车队已经由六辆车缩减到三辆车。

大家都没有休息好,但精神状况都不错,或许长江源头的信念支持着,或许颠簸不易的路给颠清醒了。

出发前寻思,往返二百公里的距离,应该回来很早,自己可以好好走走看看这座漂亮县城。

愿望很美好,一出县城就知道愿望又要落空了。车跑不起来,在砂石路上像扭秧歌般,我们也随之颠簸着。腹诽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估计人早出去了。

▼秋高气爽,美景相伴。放眼望去,一片金黄无限伸向天尽头,那弯弯曲曲的溪水也唱着歌欢快地流淌着,让人情不自禁跟着去远方。

▼路上看到路标有阿多乡,查旦乡,以为是这两个方向,其实长江源头在结多乡。

▼距目的地几公里的地方。

长江南源当曲科学考察纪念碑 2019.8

另一个纪念碑写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青海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我们的车停在距长江源头一公里的地方,海拔约4900米。需要从这里徒步到长江源头。一下车就看到小溪从脚下缓缓流过,笃定这一定是来自长江源头的乳汁。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沱沱河当是长江的正源。早在《尚书》中,人们就在讨论长江之源,明朝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认为金沙江是长江之源,并著《江源考》一书论述。到了清朝,人们已认识到通天河,但依然无法确定长江正源。中国曾在1956年和1977年,两次考察长江源头地区,在1977年的考察中,确定发源于格拉丹东的沱沱河是万里长江的正源。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经过再次考察,确定长江源头正源是当曲,当时并未得到认可。直到2017年才得到正式确认,当曲是长江源头正源。

当我站在这个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瞬间恍惚自己站在某一个星球上,天离我是那样的近,似乎云朵垂手可得;山离我又是那样的远,似乎总也走不到;斑斑积雪像一幅幅随意挥毫的画,似乎任性而美丽;草洼里的冰水泛着冷冷寒意,似乎不欢迎打扰他的不速之客;软软的草墩,似乎让我像一头受惊的小兔跳来跳去。而只有猎猎作响的经幡提醒我,这是青藏高原,这是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长江源。

▼我们沿着铁丝防护网的外围向目的地前行,然后在某一方位要钻过铁丝网,进入圈内。曾经背着背包匍匐前进都毫发未损的我,空手竟然被铁丝网划破了冲锋衣。难忘的纪念!

来时的路

离纪念碑不远处有一无名湖,湖不大。我先到的这里,以为这就是源头水,赶紧接了一瓶水。然后仔细端详此湖,眼前清澈湛蓝的湖面波光粼粼,微波涟漪,犹如一位亭亭玉立、沉静的少女,静静地站在蓝天白云之下。这里的美在于静,没有喧嚣,没有鸟鸣,只有风吹过。

▼我一个人在这里站了许久,天地之间只有小小的我。一切都是静止的,时间似乎也在这一刻停止了转动。没有杂念、没有悲喜,心如止水,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我的片刻宁静。

▼我站在这个纪念碑之前,固有的地理知识,长江正源是格拉丹东的沱沱河,这里只是他的南源。当我读完碑文,我一下子兴奋起来,这里是长江源头的正源。我到了!

此段内容来自碑文全部内容:

2017年5月19日,三江源生态文明旅游唯一公益大使、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张朵儿主任根据200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在陕西“中国旅游日”首次共同发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科学源头与文化源头最新成果,当曲被各界正式认定为长江科学源头,格拉丹东布曲认同为长江文化源头。首创文化源头和科学源头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与现实多源头考察认定提供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开历史之先河。

依据“江河唯远”的科考原则,同时兼顾流量、流域面积、河谷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历史与习惯等因素,尊重事实、科学认定、文化认同、权威发布,确定长江正源为当曲。当曲上源为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无名台地东北处,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35´55´´,北纬32°43´54´´,海拔高5039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当曲在囊极巴陇处与沱沱河汇合;以囊极巴陇为起算点,当曲长度为360.34千米,比沱沱河长11.71千米,流域面积为3.22万平方千米。

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特立此碑,旨在普及三江源科学源头与文化源头的基本知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国家地理标志,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 2008年9月

▼源头水、泰山石、正源碑。我赶紧倒了瓶中水,重新采集了源头水。

▼和距今已有37亿年的泰山石合影,海拔5042米。此石来自世界地质公园——泰山。正前方是长江源头正源当曲的上源——且曲。

▼同车的伙伴,一位姐姐由于高反,一路都没有下车。在阿托嗯的陪伴下,终于抵达长江源头。

▼下山途中,我们几人迷了路,寻找了几个方向,又赶上飞雪飘至,多花了一些时间下山。

一路颠簸夜归人,晚九点多到杂多县城。

三江源头寻源之旅顺利结束。


后 记

我的三江源寻源之旅顺利结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趟旅途,那一定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藏线、阿里大北线和丙察察,这三条路的难度在三江源头就不觉得难了(已经都走过了,否则也不敢如此说)。记得丙察察的经典广告语是“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景”,这句话用在三江源头最为合适不过。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三江源头最好的诠释。短短五天的行程,让自己收获颇丰,对三江源头有了感性认识 ,对江河起源、江河流域和江河文化有了一定了解。
黄河流经九个省级行政区(七省二区),最后在东营流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在流经区域形成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长江流经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80公里。长江文化是一个以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为主体,包含滇文化、黔文化、赣文化、闽文化、淮南文化等亚文化层次而构成的庞大文化体系,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合成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长江文化。
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后,出中国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流经东南亚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全长4909 公里,在中国境内2208公里,其中云南境内1247公里。主要流经民族聚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各民族文化。
而本次出行也让自己知道旅行可以多种多样,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一直坐在车里何尝又不是一种旅行,感受旅途过程,不问目的地。
感谢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才让我每一次都不虚此行,也让自己更多一份敬畏自然。
也要感谢一路同行的所有人,才让我们的行程完美顺利。
明天将开启第八条进藏路,也是我的第八次入藏。


第六天(10月7日)杂多-木塔乡-焫茸冰川-嘎塔乡-甘岩乡-丁青

全天行程350公里,行车时间近12小时。

路况以砂石路为主,过嘎塔乡后去往冰川的路就开始是一马平川。

杂多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西南与西藏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的五个县相接壤,从东往西依次是丁青、巴青、索县、聂荣和安多县。

户外爱好者把杂多到丁青的这条进藏线,称为第八条进藏线(青藏线、唐蕃古道、川藏南线318、川藏北线317、滇藏线214、丙察察和新藏线共七条)。而我也是第八次进藏,很迎合。

我是一个方向感很差的人,前一天去长江源头看到路标阿多乡、查旦乡,以为是往这里去,回去一看地图应该是结多乡方向。当天出发后又看到阿多乡、查旦乡的路标,感觉不太对,查旦乡这个方向是去西藏聂荣县。直到看到这张四维图,才确定我们是往杂多县的结多乡方向去,伴着我们行走的那条河叫吉曲河。

▼清晨出发,方位西南方向前进。极目远眺,峰峦起伏,万物寂静,更觉出自身的渺小单薄。远处的唐古拉山,又让人有一种英雄豪迈的感觉。

误导我的路标,阿多乡

▼高原之上,秋高气爽,想起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伴随我们的吉曲河,清澈见底。

▼不时见到伴着吉曲河的玛尼堆、经幡和白塔。

▼原野牧歌,情不自禁想放歌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我们过结多乡没多久就右拐,往丁青方向。也是翻越一座又一座山,海拔最低都是四千多米,可山又看起来是那样的平缓,在吉曲河有一个非常平缓的山口,很轻松就翻过雪山。这一段是唐古拉山的延长段,叫他念他翁山。过垭口进入西藏地界,河也变名木曲河。

▼木曲河两岸山上的石头长的非常有气势,层峦叠嶂,形状奇特,有的像一根根石笋直冲天空,有的像一幅超大的山水画,还有的像挤在一起的金字塔,让人惊叹不已。

▼去找上厕所的地方,一抬头发现一群岩羊在河对岸的半山坡。

▼海拔4500米,我们就在这个美丽的大拐弯路餐,自热饭伺候。是不是感觉很浪漫,美景、路餐、自热饭,有杯咖啡更好。

▼进入西藏地界后,第一个地是丁青县木塔乡的木塔村。沿途掠影,阳光正好、秋意正浓、水清草旺、羊肥牛壮、闲庭信步、新村耀目,有种“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的感觉。

▼布加雪山方向。两次经过都发现路边的小寺庙很美,却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也就对它一无所知。

▼进入焫茸冰川方向。

焫茸冰川,位于距丁青县城180公里的嘎塔乡,海拔6328米。

据《中国冰川目录》中有这样几个数据:布加岗日雪山发育冰川124条,冰川面积184.28平方公里。焫茸冰川是布加岗日雪山的其中一条冰川。

▼焫茸冰川

2016年1月12日,中国地理景观大发现科学考察团队在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那曲地区巴青县、索县三县交界的布加岗日雪山(简称布加雪山,一个藏区最著名的苯教圣山,是藏东最高的山峰)的北坡,发现五条发育完整的巨型悬冰川(悬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一种短小的冰川,悬贴在山坡上,大多坡度陡峭,与地面形成大于50度的夹角),成为世界最密集悬冰川。其中最长的一条悬冰川从布加雪山峰顶伸到海拔4200多米的冰碛湖,悬冰川落差高度达2100多米 ,便是焫茸冰川。焫茸冰川从6328米高的布加雪山峰顶倾泻而下,形成坡面大约70度的悬冰川体。

▼站在地面,感觉不到冰川有那么陡峭,或许高空俯视是很震撼的。

远远望去雪山巍峨,焫茸冰川的脚下是一个冰冻的冰碛湖,它出现在冰川的末端,面积大约1.3平方公里,坚硬的湖面上竖立着几米到几十米高晶莹剔透的冰山。这些冰山是冰舌端破碎的大冰块在冰川前进过程中随着湖水流动漂浮到湖中的,遇到冰冻期,就凝固在湖中。

▼苯教神山神湖,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冰碛湖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玛尼堆及经幡。

▼我们到的这个季节,看不到冰山,只有一汪清水。但并不影响到达时,带给自己的那份宁静。

▼回头遥望,蓝天白云,玛尼堆堆,猎猎经幡,一条朝圣的路。第二次抵达,不知是否会有第三次?一切随缘。

离开焫茸冰川,经过嘎塔乡、甘岩乡,在尺牍乡拐到317国道。

牧归

换个角度看冰川

▼处处有冰川,处处是牧场。

▼离开冰川,过了贡日村后,一直沿着嘎曲河行进,河两岸景色五彩斑斓、浓淡相宜、层林尽染、美不胜收。

路遇白唇鹿群

温馨的一家亲

▼317国道也是沿着嘎曲河,两岸秋色关不住。

拐到317国道,直奔目的地丁青县。于晚上八点多到达。

夜宿丁青。


第七天(10月8日)丁青-孜珠寺-边坝

全天行程300公里,行车时间约10小时。

路况:孜珠寺到新荣是砂石路,拐入国道后路况很好。

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古称"琼布"。地处西藏东北部、昌都市西部,他念他翁山麓。是昌都市下辖县,有317国道贯穿县域东西,连接那曲地区和昌都地区。

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向横断山脉过渡的地势,构成了丁青独特的河谷、平坝、崇山峻岭的自然景观。丁青县属藏东峡谷,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对高差2000多米。县政府驻地丁青镇,海拔3600米。

历史上的东女国,就包括这里。据《新唐书》对东女国习俗的记载:“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历史上曾多次变更隶属关系,1959年建立丁青县。

清晨,晴空万里,阳光明媚,秋高气爽。从丁青出发去孜珠寺,约三十七公里。

孜珠寺: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觉恩乡著名的神山——孜珠山(孜珠山本是受到佛菩萨加持的神山,同时也是古象雄文明的外象雄中心),海拔48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孜珠寺全景

公元前十世纪,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穆赤赞普出生于公元前1075年)在吐蕃各地修建三十七处本教道场,"如拉九处"的无垢洁净林就是后来的孜珠寺,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六座山峰象征观音菩萨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众生,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走向解脱之路,代表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及对众生的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见的对治之道。

孜珠寺大殿

孜珠寺地处险峻高山,远离世俗社会,使其一直保持着纯净的修法氛围。三千年来,无论灾荒、法难、战争还是动乱,虽然孜珠寺会受到干扰甚至遭到拆毁,但佛法的火种始终能在这里薪传不灭。许多苯教佛法的经典、仪轨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继承,如每十二年藏历鸡年五月十五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极乐与地狱》,整个神舞法会历时半个多月。

▼依地势而建的修行屋,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孜珠山上,看起来是那样的和谐。

▼每每看到山缝隙的三根柱子支撑着这个修行屋,我心里都有一种担心,是否安全。或许神灵保佑着!

▼清晨的转山道很安静,没有那么多人。我还是沿着转山道转了一圈。

▼孜珠山和转山道上,最耀眼的就是无处不在舞动的经幡。

景中景

▼登上号称最高海拔的卫生间观景台。上次来时,不敢上去。当天的喇嘛又在不停地鼓动,索性就爬上去看看。登高俯视,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经过时,这里正进行着天葬,可以听到天葬师操作的声音。傍边一大群秃鹫在候着等他们的午餐。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还是不忍去看天葬台。不巧就偶遇了,愿逝者安息!

▼孜珠山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

▼远处层层梯田,生机盎然。

▼从孜珠寺下山途中,遇到一群岩羊,悠闲地散步、觅食。见多识广的他们,对不时经过的车辆毫无反应。

在孜珠寺山下的游客中心吃过午饭后,我们去往边坝县。上次去边坝走的是瓦拉山、当堆峡谷和怒江峡谷,路况还好。这次是从丁青桑多乡、洛隆新荣乡走,路况差了许多,砂石路,有很多尖尖的小石头。一辆车的两条轮胎都被扎破,一路上不停地补气,才坚持到边坝。

▼当曲峡谷和当曲河,不但路崎岖,而且还要随时观察可能掉落的碎石。狭窄的路一边是陡峭山崖,一边是万丈深渊,谷底是滚滚的江水,会车需要找地方。

当曲峡谷的树,见缝插针的长,有的就长在石头上

我们的头车被扎破了两条胎,准备补气

滚滚红尘中看尽秋色

▼打曲河汇入怒江,我们也在一路红尘中过桥,伴随着怒江,沿怒江峡谷前行。进入洛隆县新荣乡境内。

怒江峡谷和怒江

孤独

▼怒江沿岸,继续停车补气。

此方向是去往洛隆县城方向

过新荣乡后,又沿卓玛郎错曲河(最后汇入怒江)到嘎林多崩三岔路口后,我们拐入国道349(昌都地区察雅县至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去边坝县方向,在加纳乡拐入国道558(昌都地区边坝县至那曲地区比如县),伴随麦曲河到边坝县。

天上飘过一朵云

色彩绚烂的秋

▼这里是边坝县边坝镇岔路口,去往三色湖和冰湖的方向。

全天沿途山高谷深,峰壑纵横,河流密布,色彩斑斓,山峰、河流、草原、森林相间并存,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夜宿边坝。


第八天(10月9日)边坝-三色湖-祥格拉冰川-夏贡拉山-百年沙棘林和若果冰川-加贡-萨普神山

全天行程400公里,行车时间十五小时

边坝,藏语意为“吉祥光辉、祥焰”。这是一个山坳里的县城,如果从当堆那边过来,翻过最后一座山,下到山底就到。

“边坝”名字来源于公元1265年,元朝第一任国师八思巴,为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从大都(今北京)返回逻娑(今拉萨),途经夏河湾(今夏林村)时,把一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让在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后,就取火炬之意,得名边坝。

边坝,位于西藏东北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南麓,隶属西藏昌都市。地处怒江、雅鲁藏布江、麦曲三江流域。边坝县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其中以夏贡拉山最为著名。县政府驻地草卡镇东马通村,海拔3650米。距昌都市400余公里,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800余公里。

山坳里的城,麦曲河穿城而过

其前身为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的边坝、沙丁两个宗(宗相当于现在的县)。1960年1月,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为边坝县。

县城只有两家酒店,壹号酒店和电信酒店,壹号酒店住宿条件比较好,价格也高,饭菜味道也不错。电信酒店类似于以前的招待所。

日照金山

沿着一条河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麦曲河(边坝县城)——凼木曲河(边坝镇)——学曲河(普玉村)。

三色湖,又名“普玉三色湖”。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边坝镇普玉一村,距县城约50公里。分别为白湖、黑湖、黄湖,白湖藏语称"措嘎",黑湖藏语称"措那",黄湖藏语称"措斯"。

白湖,传说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三色湖景区属横断山脉高山地形,处于怒江峡谷断层下陷带,海拔均在4100米以上。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黑湖最大,面积约10万平方米;白湖次之,面积约4.3万平方米;黄湖最小,面积约0.7万平方米。

三色湖由黄、黑、白三种颜色的独立湖泊组成,三湖成"品"字排列,湖与湖之间由低山平台隔开。湖区雪山环绕,山峦险峻,逶迤不绝,山坡植被垂直分布,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山谷低洼,多年冰雪积水汇集而成湖,在阳光下颜色各异,故称三色湖。

黒湖,传说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黑湖"呈"Z"字形,依山绕行。湖面被山影遮掩,黑色岩石山体直浸湖底,水深幽黑,故得名"黑湖"。黑湖远看似墨,群山环抱,深不可测。下端湖水穿过山缝,泻入白湖,湖滩沙石呈白色,得名"白湖"。黑湖与白湖有溪相连,宛如母子。白湖地处黑湖下游,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白湖水流入河道,注入怒江上游支流。黄湖系死水湖,独自成湖,湖水浑浊,富含黄色矿物,得名"黄湖"。太阳光下,水色金黄,雨雾连天,湖土同色。

黄湖,传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黄湖与黑、白两湖颜色迥异,三色风光相辅相映。湖边绿树成荫,水草茂密,波光粼粼,赏心悦目。三色湖兼有湖泊、险山、河滩、积雪和花木,风景之美,令人赞叹不已。

先到白湖。天微凉,秋正浓,晨光正好,风平浪静,湖面光滑如镜,倒影相映。

▼白湖水呈蓝绿色,清澈见底。

微风起,碧波荡漾

偶然回头,我们来时的路,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似乎我们是从仙境穿越到人间。

离开白湖,去黑湖,它们之间相距不远。黑湖随着光线的不同,变换着属于它的魔幻色。为了看湖的魔术色,师傅带领我们爬到山上去。

▼此角度,黑湖才真的像黑湖。

黑湖边不知名的小野果

▼祥格拉冰川湖,距三色湖不到十公里。此冰湖是祥格拉冰川融化形成。

祥格拉冰川,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东部。冰川长约9公里,宽约1公里,海拔4240米。

晨雾尚未退去,冰川朦朦胧胧

▼冰湖的大多数冰都已融化,浅绿色的冰湖上漂浮着一块从冰舌断裂下来的浮冰,同样裹着厚厚的岩石碎屑而显得脏脏的,看不到剔透的蓝冰。它孤零零的立在湖中,随风飘荡。与上次来大相径庭。

▼黄湖,其貌不扬,就像山脚下随意积蓄的一汪水。当爬到湖边的山坡上俯瞰,金黄的水色变得更加明显。

三色湖景区不但集中了高原湖泊、高山瀑布、千年冰川、奇山异峰和远古沙棘林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200多年历史的达宗遗址。

达宗遗址位于"三色湖"的黑湖和黄湖之间的一座山顶上,地势险峻、气势雄伟。"达"是藏语,汉语是"虎",译为像在虎背似的山上建起来的"宗",为达宗名称的来源。

▼达宗,是过去旧藏政府的办公所在地。城堡依山势而建,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二百多年的风雨过去,只剩残垣断壁,却给这山高水远、宛如隔世的自然山野增添了几分风云变迁的岁月沧桑。

结束三色湖和祥格拉冰川湖的游览。此刻,峡谷里云雾散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离开三色湖,我们去往边坝县金岭乡。走349国道,这段路目前还是简易公路。沿途天是瓦蓝瓦蓝的,云朵是各种炫;景是无限美,只觉得眼睛不够用;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最大的一座山是夏贡拉山;色是各种黄,一片片、一簇簇、一点点;路是一道弯接着一道弯,回头看是弯,向前看还是弯;车是继续颠簸着,人随着转弯左右摇摆;手机是拿不稳的,更别说是相机,拍出来不虚已经OK,但永远不是你要拍的那一张。旅途,我就凑合的拍,你就凑合的看!

▼光影之间

翻过一山又一山

走过的路,蜿蜒曲折

夏贡拉山,也称丹达山,藏语的意思是“东雪山”,海拔5846米。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麓的边坝县,是川藏中线上最著名的大雪山,被称为“入藏第一险”,垭口海拔5298米。

71年前,这座山是整个十八军进藏途中翻越最高的一座大山。1950年,解放军张国华军长和阿沛·阿旺晋美政委率先遣队伍从昌都翻越夏贡拉山,进入拉萨,解放西藏。

“征服夏贡拉,唯我边坝人”的大字伫立在垭口,这是以此纪念并感谢边坝人为修建夏贡拉山公路做出的一切。

夏贡拉山垭口

在半山腰,一条废弃的若隐若现的骡马驿道显得有些荒凉,它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带子,缓缓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因为新公路的通行,它给世人留下的只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2018年开始建夏贡拉山隧道,隧道长4392米,隧道起点海拔4725米。据说明年有望通车,或许下次再来时,就可以穿隧道过夏贡拉山,感受另一种风景。

夏贡拉山正在施工的349国道,很多路段因为是全路面施工,会完全封闭,能否进入全靠运气。

翻过夏贡拉山,从山顶俯瞰,山水画廊般的景致映入眼帘,金岭之美,难以尽言。下山车程仍旧艰险,但风光秀丽,足以打消一切畏惧感。

金岭,藏语“季贝林”,意为幸福乐园,也有解释为公园。由文释意,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到极致的地方。

金岭,是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乡政府驻地玉贡股村距边坝县城86公里。其境内有森林、田园、冰湖、雪峰,以及高山牧场、千年冰川、百年沙棘林等。

金岭的确美如世外桃源,静谧原始、古朴美丽。但是,前往金岭的路途险峻而坎坷。

在金岭乡的东面,有被称为“进藏第一险”夏贡拉山,恒古屹立。而它的西面,则有作为天然屏障的怒贡拉山,“拦截”着来往过客。这一东一西两座雪山之间距离约300公里,紧紧包围着边坝县境内最美之乡——金岭。

夏贡拉和怒贡拉两座雪山,把金岭人世世代代“锁”在深山沟谷中,无路可去。在21世纪的今天,从边坝县城至金岭乡的简易公路通车二十一年,其道之险、之难,一次足以领略。

金岭乡吃过饭,去冰川。

沿途是大面积的沙棘林,号称千年沙棘林,其实也就一百多年。整片树林郁郁葱葱,有的树干需五、六个人才能合抱。

▼我们沿着觉昂曲河走,这些生长了一百多年的沙棘林,高大粗壮、枝繁叶茂、形态各异,颠覆了我对沙棘林的认识。

金岭乡境内的沙棘林,沿河两岸自然生长,总面积达3000亩,绵延10余公里。根据资料介绍,这是昌都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古沙棘林。

▼这个建在冰川之下的小屋,是否安全?

冰湖处于金岭乡东南约15 公里处。冰湖正式名称是“炯普错”,是若果冰川消融崩塌而形成,四周的雪山是若果冰川发育的源泉。我们到达是十月,湖面上冰很少,估计五六月可以看到消融崩塌的冰川,使冰湖呈多彩多姿的融冰奇观。

▼时间很赶,到的也有点晚,湖面上只剩一线光,冰川在阴影中。气温非常低,风也超级大,拂面而过犹如刀割,拍了几张照片匆匆上车。

从冰川湖绕过去到另一边,那里有终年不化的浮冰。阿托恩提前在那里下了车,但那里看不到冰川。

▼以下二张照片由阿托恩提供

2016年底,边坝县成功申报了西藏边坝炯拉错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金岭乡古沙棘林便是这片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岭这个世外桃源,等国道349彻底修通,必定是下一个川藏线网红打卡地。或许用不了几年,这里就会游人如织,不再是一片净土。

▼我们往加贡乡方向沿着霞曲河前行,这里的房屋建造也很有特点。院子围墙下面是大块的石头砌起来,上面是带刺的圈了一圈,估计是防野兽。看到每家院里斜挂立的这些,我不知道是不是草?牛羊冬天的料。

▼这个三岔路口,我们和国道349说再见了。同时又少了一辆车,一辆车去尼屋方向直接回拉萨。

▼光影与彩墨

带给我们希望的当地人

▼加贡村、加贡乡,隶属边坝县。在西藏这是非常难抵达的地方,十有八九次都到不了。

▼领队说他经过数次努力,终于抵达加贡乡。一脸得意样!

晚上黑灯瞎火又遭遇了一次陷车,终于在零点到达萨普神山。但我们同时是幸运的,顺利翻过夏贡拉山。去金岭若果冰川,是否能到完全看运气。领队不停地给大家打预防针,前一次路断就没有去得了,但我们还是很顺利到了。走加贡方向,有人若干次都无法到达,我们依然顺利抵达。

夜宿萨普神山。


第九天(10月10日)萨普神山-夏拉山-茶曲怒江大拐弯-达姆寺骷髅墙-比如

全天行程230公里(萨普至比如100公里,比如往返骷髅墙130公里), 行车时间七小时。

住在萨普神山的脚下,为了看日出。大清早跑出去在湖边等了一个多小时,太阳公公不给力,日出没有,日照金山也没有。

▼清晨湖边风轻云淡,非常清冷,也非常宁静。虽然没有等到日出,但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美好。等日出的人不少,但大家都在静静地等,没有人喧哗,似乎害怕打搅了萨普家人的休息。

在牧民家喝了一碗热乎乎的白米粥,出发去萨普神山的内湖。路况较去年来时好了许多。

萨普神山,全称萨普贡拉西益罗布,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境内。是由并排的五座雪山的组成,其中海拔最高的就是萨普(海拔6956米),原名色浦岗日,也称"萨普棍拉嘎布",是喜马拉雅山北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最高峰,为苯教神山之一。

萨普神山千百年来一直矗立于此,周围群山环绕,萨普被尊为当地的神山之王。萨普圣湖堆炯罗布湖,由神山千年冰雪融化所形成,自神山山脚延伸,分为两部分,靠近神山脚下的为冰川湖泊,终年不化;另一部分主湖湖水清澈、洁净。

每逢盛夏,萨普山顶冰雪皑皑、雨雾缭绕,山底花红草绿、水草丰美。仿佛来到仙境,有海市蜃楼的意境。

由于谷大沟深、交通不便,这片叹为观止的冰川一直深藏闺中而鲜为人知。直到2016年,一个叫舒小简的九零后,闯入这里,把它带到世人面前。从此,萨普神山就成了户外爱好者旅游和朝拜之地。

每年5月15日在萨普圣湖附近会举行隆重的转湖祈福宗教活动。

▼萨普全家福。从左到右为萨普妻子、小儿子、二儿子、大儿子、萨普和大女儿。但小儿子、大儿子和萨普躲在云层里,不见众人。

萨普家的药师

萨普夫人

▼萨普二儿子,非常英俊。是一座等边三椎体,但也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女儿边上的大儿子,感觉呼之欲出,但最终没有露面。上次来也没有目睹到真容。

▼关于西藏冰川的记录本中,萨普冰川一定是浓墨重彩,惊艳四座的一个,不仅是“萨普”家族的故事吸引着人们,他的景色更是别有一种感觉。最神奇的是这些冰川,像一个个小椎体向上竖立着,即便是一层层像层岩也是向上立着,似乎在宣告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景中景,画中画

▼萨普拉康寺,海拔4900米。据上去的人说只有一位僧人,隶属苯教。

《西班牙斗牛曲》

▼最喜欢的还是萨普圣湖,喜欢它的青绿,喜欢它的纯净,喜欢它的清澈,喜欢它的光滑如丝,喜欢它的荣辱不惊,喜欢它的与众不同。

▼两次到访,都未能目睹萨普的真容。或许萨普神山在考验我是否虔诚,期待下次再见。

离开萨普神山后,在羊秀乡吃过午饭,沿着国道558去往比如方向,砂石盘山道,两侧悬崖峭壁。

翻越夏拉山垭口,海拔5072米

下山的盘山道

下午很早就到比如县城,领队带我们去看达姆寺骷髅墙。还是国道558,沿着怒江前行。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藏语叫嘉母吾曲,意思是苏毗女王的圣水。怒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怒江因江水深黑,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把它称为“黑水河”。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其中中国部分2013公里。

▼位于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肥塘村境内的怒江大拐弯:是个S型八卦图。云南有一个怒江第一湾,但这个应该才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湾。

骷髅墙位于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多硕卡村,海拔4100米。达姆寺的多硕卡天葬台被誉为“骷髅金字塔”,始建于公元1820年,由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创建。天葬台院子里的三千多个头骨组成的骷髅墙举世无双,堪称世界一绝,对人类学研究有重大的意义。这庄严肃穆的天葬台,盘旋翱翔的秃鹫,神秘传奇的天葬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学者,是感悟体验生命情感的绝佳目的地。

这些地方一直不愿主动去看,但到了肯定会去看一下。这里,上次已经去了,此次就在外面转了一圈,没有进去。同行的人只有一位进去了,其他人吓得不敢进。

但现在比较正规,收门票有讲解。

▼达姆寺外围有一个文成公主的主题广场,我不知道文成公主当年进藏是否经过了比如,我也没有查阅到相关的资料,但墙上的壁画说文成公主经过了这里。

▼山顶上也是一个天葬台

这是整个行程中最轻松的一天,返回比如县城依然很早。我很好奇地是比如县城的豪华酒店,在藏区很少碰到如此高的酒店。我心里一直在嘀咕,那么高的海拔(海拔3913米),那么少的人(全县6万人),那么高的酒店(26层)。谁来住,不会是一年四季亏损经营中。谜底次日揭晓。

同车一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姐姐巧遇生日,大家一起为她庆生,这该是一个难忘而又有意义的生日,雪域高原的生日。

夜宿比如。


第十天(10月11日)比如-麦地卡湿地-嘉黎-荣拉坚参大峡谷-独俊大峡谷-尼屋

全天行程310公里,行车时间近12小时。

比如,藏语是"母牦牛角"的意思。传说这里原是一个"母牦牛部落"定居的地方。用动物作为一个部落的图腾,部落的名称,这是远古时代人类才采用的办法。

比如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怒江上游,怒江穿城而过。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县府驻比如镇,海拔3913米,距那曲265公里。

西藏最早古代十二小邦之一的苏毗部落兴起,比如此时隶属于该部落。唐朝松赞干布兼并苏毗,统一了西藏,比如归"苏毗茹"管辖。宋朝时,比如称作"纳雪"。元朝统一中国后,对西藏地方全面施政。公元1260年元朝派遣官员进藏清查户口设置驿站。当时共设立了27个驿站,卫藏地区有11个大站,比如县的下曲卡就是其中的一个大站,当时称为"夏克"。清雍正十年(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辛亥革命爆发后,归噶厦地方政府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噶厦地方政府设6个宗,比如正式成立一个宗。1959年成立比如县。

昨天心里嘀咕,这么高大上的酒店会不会亏损。早晨在酒店吃早餐时,看到就餐的人出乎意料的多,生意兴隆。闲聊后得知,一方面这里是政府官方接待酒店,那曲地区到东三县(索县、巴青和比如)出差的人,晚上都会赶到这里住宿;另一方面,比如是产虫草的地方,每年挖虫草季,这里住满了各地来收购虫草的人;再就是旅游的人,大多数会选择住县城,离萨普神山100公里,当天可以往返。释然!

这一天的行程除了在麦地卡乡吃午饭,全部在路上。

这一天也让我更坚信,最美的景永远在路上!变化莫测的云,一片片、一团团、一朵朵、一簇簇,似玉带、似蘑菇、似花朵、似丛林,惊艳了你、惊艳了我、惊艳了众人。

▼沿途都在修路

▼看不够的蓝天、白云、碧水。

▼走不完的盘山道

从这里开始,穿越麦地卡湿地

麦地卡湿地位于那曲地区嘉黎县北部麦地卡乡的麦地卡盆地,面积43496公顷,平均海拔4900米。“麦地卡”藏语意为“像马蹄印的地方”。湿地正如被马蹄踏出的一个个水洼,平缓起伏的山丘,零星分散的浅滩,星罗棋布的湖泊,支支叉叉的河流错落其间。属于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有“高原绿肺”之誉。

是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峡谷区域结合地带的高原山区,同时也是怒江上游支流罗曲、姐曲和易贡藏布上游徐达曲及拉萨河上游麦地藏布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湿地里星罗棋布的分布着26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叫得出名字的就有180多个,而最大的湖泊则是位于湿地核心的澎措。

麦地卡湿地是黑颈鹤、赤麻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繁殖地。有丰富的高原鱼类。对当地水土保持、防止季节性泛滥的洪水、阻截上游沉积物并形成生产力很高的草甸、沼泽湿地有重要作用。

2005年,麦地卡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6年5月,经国务院审定,麦地卡湿地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批准新建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麦地卡湿地穿越有南北线和东西线:
南北线,是比如县良曲乡——嘉黎县林堤乡,全程约130公里。南北线是205省道,名为省道,实则大部分是土路,坑洼较多,相对容易行走。这条线不经过拉萨河正源。
东西线,是比如县羊秀乡——嘉黎县林堤乡,全程约160公里。东西穿越麦地卡湿地难度更大,但这条线可以探访拉萨河正源——彭措。彭措的水缓缓流向低洼处,与麦地卡湿地其它众多湖泊水汇合,向西流出的第一支江流被称为麦地藏布,当它流经直贡一带时,称为雪绒河,再往下汇入拉萨河。

▼我们穿越了南北线,平均海拔4900米的麦地卡湿地。光与影,云如絮,草如金,水如宝,牛如珠,人如蚁。

麦地卡湿地其实有不少座海拔6000米左右的高山,但由于湿地本身海拔就高,高山都显得矮了,一眼望去比较平坦的感觉。

偶遇

▼在麦地卡乡吃过午饭,继续在风景如画的湿地中前往嘉黎县。

麦地卡湿地被当地藏族同胞认为是难以抵达之地。这片平均海拔4900米的高原湿地,从藏地神山一一念青唐古拉山脉中发源,片片冰川 、皑皑积雪缓缓融化,形成的股股清流顺延着山间谷地,汇聚成了拉萨河源,滋养了相距千里的拉萨河谷,养育了沿途数不清的乡村村落,孕育了西藏文明的摇篮。

▼穿越湿地后,有一段山上怪石嶙峋,像城堡、像尖塔,傲然矗立于山顶。山下一片金黄,偶有农舍点缀其间。

到嘉黎县后,陪同车的伙伴去县医院做完核酸检测后,追赶车队。道路并入国道349,进入荣拉坚参大峡谷。
荣拉坚参大峡谷介于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于典型的高原峡谷自然风景区。起点从嘉黎县开始,一直到波密县的通麦镇,约300公里。伴随着悠长的峡谷,美丽的易贡藏布江(易贡藏布的源头是西藏嘉黎县嘉乃玉措)在谷底蜿蜒流淌。易贡藏布江同荣拉坚参大峡谷距离一样长,约300公里,是雅鲁藏布江的主干道。冬天的江水碧绿清澈,宛如一条美玉带,夏天如苏醒的狮子,波涛汹涌,水流湍急。

▼大峡谷一路向东,植被越来越茂密,色彩越来越丰富。

荣拉坚参大峡谷自然风景十分优美,尤其是东南部的原始森林,翠峰直插云霄,森林茂密苍郁,高原溪流澄碧清澈,奇花异葩繁多娇艳,风景美如画卷,空气纤尘不染。雪山、森林、湖泊、草地、田园、险崖及峡谷构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景线。

▼金秋十月的荣拉坚参大峡谷,可谓是碧水蓝天,层林尽染,五彩斑斓。河流从嘉黎县的雄曲河,走着走着没换马甲,就变成徐达曲河,乌树弄曲河汇入徐达曲河,变成哈仁曲河(起源流域嘉乃玉措-雄曲-徐达曲-哈仁曲-尼屋藏布-易贡藏布-雅鲁藏布江)到尼屋。

▼从嘉黎县行至尼屋整段路的一半的时候,就到了这个易贡藏布最美弯道的地方——独俊大峡谷。形如八辅金轮、腰系圣洁哈达,是雅鲁藏布江第一大拐弯处。你也可以叫它徐达曲大拐弯。

独俊大峡谷位于那曲地区嘉黎县阿扎镇五村,距县城约55公里处。这里层峦叠嶂,沟幽谷险,江水奔流吼怒,到此几转成360度的圆,勾魂摄魄,被誉为最美中国森林峡谷。

到山顶,高度大约100米,据说有人数过台级600个,上下也就是1200个台阶了。这里海拨4000米,空气含氧量比较高,爬起来没有感觉太累。也可以从另外一边的栈道上到山顶,相对平缓一些。

▼站在山上,看着谷底蜿蜒曲折的公路,很是感慨我国的大基建。曾经在网上看到好多网友吐槽,嘉黎县到尼屋是他们走过世界上最艰险最难走的路,没有之一。现如今,是双向两车道的柏油马路,国道349。

▼大峡谷巍峨磅礴的高山山顶直插云霄,狭长的山体似一道巨大的屏障,整个峡谷处处是景。

▼这里不知是山体滑坡还是山洪冲断了路,堵在这里正在抢修。

堵了近一小时。通过后暮色降临,一路畅通,约晚上九点抵达尼屋。

夜宿尼屋。


第十一天(10月12日)尼屋-依噶冰川-八盖-林芝

全天行程500公里,行车时间15个小时。

尼屋乡,别名忠玉乡、忠义乡。“尼屋”在藏语中意为“猎人部落”或者“躲藏的猎人”。古时这里被称为“尼屋”,以狩猎为生,被外人视为蛮荒之地。后来曾称尼义区、忠玉乡、忠义乡等,现在官方又叫尼屋乡,但有的地图上还有标注忠玉或忠义。

尼屋乡隶属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地处嘉黎县最东部,与波密县一山之隔,环境优美,平均海拔3000米,森林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享有“西藏秘境”的美誉。乡政府驻地忠玉村海拔3100米,距县城118公里。截至2019年末,尼屋乡户籍人口2203人。

▼我们住的家庭客栈

民间传说尼屋是“莲花生大师”的秘境,汇聚西藏各地生态景观,形成丰美草地、冰川雪山、深山幽谷、古木参天集于一体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素有“藏北小江南”之称。

没到之前,看相关介绍,越看越糊涂,“忠玉、忠义、尼屋”是几个地方,又看到“上尼屋”、“下尼屋”,更把自己看的云里雾里。

亲临之后终于弄明白了,“尼义、忠玉、忠义、尼屋”等名字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过程。尼屋乡现在共有十四个村,分为“上尼屋”和“下尼屋”两片区域,人们把从尼屋乡政府所在地忠玉村开始的这片海拔最低、最富庶的地方叫做“下尼屋”,共8个村庄;而把从忠玉村西流过来的尼都藏布与工布江达县交界处叫做“上尼屋”,上尼屋有6个村,由于地处森林密布、激流澎湃、河水横溢、雪山冰川阻隔的山谷,居民相对闭塞。

▼前一晚到时黑灯瞎火,但大家一进院子就看到主人家的大萝卜,晚饭一道菜就是牦牛肉炖萝卜。

客栈老板的菜园子,所有食材纯天然

▼我们住的地方叫东业村,属于下尼屋。四面环山,植被茂密,哈仁曲流淌而过。客栈类似于四合院,内有一个菜园子。整个院子用围墙围起来,村子估计也就几十户人家,应该属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种,圈起来只是个形式。

要去依噶冰川。2020年12月冰川王出事后,依噶冰川就关闭了。之前也经常因为雨雪、路断等原因无法正常进入,能不能进去全靠运气。

为了保证峡谷口能进去,我们七点就出发去往冰川,也就是上尼屋片区。沿哈仁曲河走了约十公里,离开哈仁曲路段去往上尼屋峡谷(也叫尼都藏布峡谷),向西南方向前行。在青山翠谷和各个村子里穿插而过,伴随的是尼屋藏布,随后是尼都藏布。

▼峡谷两岸很峻峭,景色很美,河水清清,河谷里布满了大大小小各种石头。路也很烂,但对于经过三江源头行程的我们,也就觉得罢了。

▼整个峡谷山清水秀,尼都藏布碧水清澈。解释一下藏语中“藏布”与“曲”。江河在卫藏大多数地方的读音是藏布,康巴藏区、安多藏区一般发音为“曲”。有个别例外,不称藏布,也不称曲,称河,如拉萨河、狮泉河等。

▼清晨袅袅炊烟升起,农舍隐藏于丛林之中,牦牛悠闲地吃着青青河边草,一幅田园风光景色。

▼不停的在峡谷两岸穿梭,也就不停地过河,过这种钢架桥。为了确保安全,都是一辆车通过后,另外一辆车再过。

尼都藏布峡谷里分布着6个村(尼屋9村到14村),其中十二村为白雄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向西38公里处,有卡若冰川(在地图上称为嘎洛共冰川)分布在此,冰川雄伟壮观,洁白无瑕,远观像一个璀璨的钻石;十三村为孜布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向西39公里处;十四村名为依噶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向西42公里处,该村是乡政府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峡谷里6个村的平均海拔3800米。依噶冰川就位于上尼屋片区的依噶村(尼屋乡十四村或忠义乡十四村,就是同一个地方)。

▼这个村路牌还是写忠义乡十四村,没有来过的人真的是很晕。村委会走出来一个人,我们以为是要拦截我们,结果问我们住不住宿?领队答看情况。

依噶冰川距离依噶村三公里,也就是尼屋乡政府所在地距离依噶冰川只有45公里,我们住的东业村距峡谷口约10公里,一共50公里多点,我们走了三小时,可以想象一下路况如何。

过了冰川,一直沿着沙石路往山上开,我以为要去冰川的顶部,结果越走离冰川越远,以至于后来看不到冰川了。领队说去探路,我就下车,想着他们也要返回,沿着路往回走,独自享受了一段不一样的风景。

▼山顶很开阔,有一非常大的草地,四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很适合露营。只是不知晚上是否有野兽。在一森林开阔处,可以望见依噶冰川。

一同下车的几个伙伴,走了几步,说要回去坐车,刚好有摩托上来,她们搭摩托走了。我独自一个人往山下去,满眼碧绿挺拔的松柏、火红低矮的灌木、果实累累的花楸树、舞动的经幡、清脆的鸟鸣、潺潺的溪水声,构成一副如诗的画面。我慢慢地走,静静地听,细细地看,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我的美好,享受着都市喧嚣之外的宁静。

▼下山之路

▼果实累累的花楸树。形色了一下说是花楸树,不知是否靠谱?

山脚下有一户人家,过来时看到院子里有狗,朝我们张望。从小怕狗的我,不敢经过,索性就坐在溪水边一块大石上,抬头望望蓝天、白云、雪山,低头看看树丛、草地、溪水,发着呆等着他们。

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流光溢彩

后来查了一下资料,自尼屋乡政府向西走出75公里左右就是罗切拉雪山,白雪和冰川覆盖着面前的数个巨大山峰。去往那里有一段路是要走路或者骑马,车开不进去。我们没有走到那么远,碰到几个骑摩托的村民,问山上通向哪里?由于语言不通,大概听懂去山上干活和挖虫草。想想这个季节不是挖虫草季,那就是干活去了。

领队回来说山上再没有路,那去往罗切拉雪山,方向应该是对的。

接着返回的方向,便到了依噶冰川。

▼我站在石头山上,向远处望去,层峦叠嶂,峡谷曲折,尼都藏布像一条玉带延伸向远方。依噶冰川在对岸,与我们之间隔着依噶瀑布。

依噶冰川是大陆性冰川,冰川的冰舌从山谷一侧的支谷上倾泻下来,落入海拔4000米的谷底。过低的海拔以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热,让冰舌末端消融极其剧烈,暴露出大片的褐色基岩。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无法见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的冰舌是整体往下倾泻并且与尼都藏布相交的,如今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但依旧震撼。冰川就在那里,千万年的存在,而离它不远处,却是一片金黄的原始森林,再高点则是青翠的松柏傲然矗立。它们相辅相成,毫不违和,我暗自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到时是正午逆光,来的路上感觉前一天下过雨,再加上这个季节不对(前面几个冰川也是没有光泽),冰川看起来污污的、黑黢黢,没有莹莹光泽,与我想象中的依噶冰川大相径庭。

▼冰川的纹路像是神兽的蹄印,浑然天成。

▼这个蓝冰洞看起来也没有那么蓝。据说“冰川王”王相军就是在这个蓝冰洞口失踪的,无形中又给它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记得《藏地密码》书里面所描述的“冰下暗河”,会不会在依噶冰川这条穿过蓝洞的瀑布里能找到这样的场景。

▼此处最漂亮的是这条多级瀑布——依噶瀑布。

依噶瀑布,瀑布长达百米,落差很大,流水量也较大,强劲的水流从山间流出,水花飞溅,拍打四周岩石的声音,如万鼓齐鸣,气势雄伟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传说当年格萨尔王骑马从这里经过,天空升起彩虹,宛如一条强健的白龙。山体岩石上还能清晰看的见当年马蹄留下的印迹。

▼石头上有薄薄的苔藓,非常滑。阿托恩想去前面拍照,最终止步坐在这里。

我们打算下到谷底,给瀑布拍一个全景,就从那里上车走了。结果刚刚走到中间,听到上面的人大喊大叫,回头看到给我们挥手,让我们上去。我俩就又从石头上爬上去,一问村民把我们举报了,村长和*来通知我们赶紧出去。

再见依噶冰川,后会有期

▼早上云层有点厚,景色不是很透亮,返回途中天气非常好,景色显得鲜艳明亮。

在十二村(白雄村),捎带了一个阿卡去乡上。一路上车队都在做好事。

有人担心地问警察会不会把我们抓起来,我笃定地告诉“不会”。我们又没有干什么事,只是想看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峡谷口,警察拦住让大家登记了一下信息就放行了。

到尼屋乡,去昨晚住宿的客栈吃饭,结果老板娘出去了,没人做饭。就随便在路边吃了点,沿着易贡藏布前行,去往八盖方向。

第一次到尼屋,感觉从自然风光来看,尼屋更像波密一带的景色,据说当地的风俗习惯也与波密相似,只是行政隶属于那曲地区嘉黎县。

▼确切地说,两江汇合之后,才叫尼屋藏布。之前伴我们前行的这条河还叫哈仁曲,山谷流出的支流叫霞曲。

沿着荣拉坚参大峡谷,尼屋藏布江日夜奔流不息,雕刻出千姿百态的江河地貌。江心巨石嶙峋,两岸草木茂盛,松柏苍翠,桃树零星点缀其间。

▼江中这块巨石,我前后走着看了看,两岸都有简易钢索桥可以上去的。我们忙着赶路,也就没时间上去感受一下风景这边独好。

▼离开尼屋后,我们就一直行走在303省道,到八盖乡之前都是易贡藏布的上游即尼屋藏布。路况也是一段好一段差,有时还很险恶,两岸悬崖,崎岖的路下面,就是滔滔激流。

▼领队手台里告诉大家,前面修路,很难会车,有两台工程车迎面开来,让找一稍微宽点的路面停下来。便停在峡谷这里,光照在山顶树梢上,给幽暗的峡谷带来一束光亮。

▼久闻大名的八盖乡,进入林芝地区波密县。打卡路过。

过八盖乡后,很快拐到柏油路上,结束了全程的颠簸之路。

八盖到易贡的路况非常好,景色是远处雪山连绵,近处沟幽谷险,满眼青翠,遗憾地是暮色苍茫,就一门心思地赶路了。

▼八盖出来刚拐到柏油路看到的雪山,非常漂亮。只是不知叫啥名?

并入国道318过通麦大桥,翻越色季拉山垭口,天空繁星闪烁,没有一丝云彩,垭口清冽寒冷。师傅说南迦巴瓦峰应该很清楚,下车看了看,伸手不见五指,上车继续赶路。午夜十二时抵达林芝。

夜宿林芝。


第十二天(10月13日)林芝-米拉山隧道-拉萨

行程400公里,全程高速,行车时间4小时。

最后一天行程,没有景点安排,想着早早可以到拉萨,结果有人迟到一个多小时,大家都在那里等着。

天气是格外的好,预示着一个完美的结束。沿途的景色只用一句话概括——江山如此多娇。

▼尼洋河

海拔4752米的米拉山隧道

通过米拉山隧道后,景色风格换了频道

拉萨河

下午抵达拉萨,顺利结束了全部行程。

约了十年未见的同学,三十年来一直坚持在藏区工作。也约了在天山天池认识的一位北京援疆老师,现在又在援藏,对这些乐意奉献的人,一直充满敬意!


后 记

三江源头的整个行程顺利结束了。
我看到最多留言是“探险”二字,但我真得想说,这不是探险。跟着商业团队走,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只是比较辛苦而已。
我从来就不是探险家,因为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也不是摄影师,因为我没有那么妙的角度;我更不是作家,因为我没有那好的文笔。但我就是喜欢用双脚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处土地,而有一些地方又喜欢用不完美的镜头和笨拙的笔记录下来。
三江源头的行程,是我若干次行走在藏区,最艰辛的一次旅程,几乎每一天都是披星戴月、日夜兼程,路况也是最差的一次。而一些地方是否能到达,完全是看运气,用现在的流行语,每天的行程是开盲盒,你不知道今天能否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行程也是非常地赶,大多数每天的行车超过十二小时。而更大多数的照片是打开车窗,在颠簸不已的行车中拍的,永远不是你想拍的那一张。基本每天都有一个路餐,或者说沿途都是无人区,无处可就餐。有时景色非常美,问领队是否可以停车拍照?领队说我们是穿越团,不是摄影团。
但我们的运气又是出奇的好,心心念了好多年的三江源头(黄河源、澜沧江源和长江源)一个不落成功打卡,并且都是正源。夏贡拉山、金岭、金岭若果冰川、加贡、尼屋、依噶冰川和八盖,这些难以抵达而风景又非常优美的地方,经常会因为下雨、下雪、修路或者路断等各种原因无法抵达,有人数次都是无功而返,或者只能抵达一部分,可我们全部顺利到达。

每一次行走青藏高原,我都在想,古时如有今天这样的便利交通,那些诗人像我一样,随时可以行走雪域高原,领略壮美大气的雪域风光,又会写出多少赞美雪域高原的恢弘诗篇流传今世,不仅仅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名句,内心替他们感到惋惜。

旅行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的出行,走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都让自己有所感悟。

一个人走了多远的路,去过多少个地方,见过多少人……这些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在旅途中看到过什么,曾想到过什么,归来后你若隐若现地感到改变了什么……

编者注:2022年全新版三江源头穿越 藏东小众冰川 阿里中线 克里雅古道羌塘穿越线路,全年行程和团期已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了解更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