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从张三丰祖师的传记中,我们不难发现,祖师云游的时间和次数相当频繁,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见过很多当时非常著名的人物,比如沈万三、蜀王朱椿等;去过很多名山大川如陕西终南山、金台观、蜀中的青羊宫、云贵的平越、吴越的南京城、安徽的鹤鸣山、辽东的懿州等等。
这些丰富的云游经历中给予我们后人太多想象的空间和疑问,比如祖师为何能预知当时的首富——沈万三先生将要遭遇大难,险些被*?他又如何提前预知元朝的衰亡和明代朱元璋的兴起?以及他为何能够逝而复生等等?留给后人太多的谜题!下面我们继续跟着祖师的足迹,看看后面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道海寻真)
01云游天下,巧遇首富
与长春先生道别之后,祖师“复至秦蜀,由荆楚之吴越,乔寓金陵,遇沈万三,传以丹道,事在至正十九年”,即祖师与万三先生的相遇地点在今天的南京,时间是元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祖师在至正前20年,他的足迹从荆地到辽东、燕京、秦蜀、荆楚、吴越、再到金陵,真是天南海北一路遨游。在明朝,没有像现在的飞机、高铁之类发达、迅捷的交通工具,如此云游必然是要历经千辛万苦。
祖师在传授万三先生丹道后,两人即将分别之时,祖师预知万三先生有迁徙云贵之祸,于是叮嘱他:“东南王气正盛,当晤子于西南也。”这个预言也为沈万三及其后人定居,并在云贵一带开创一番新气象埋下了传奇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前,我们相关的专栏已经有过详述。)
02阳神出游,逝而复生
与万三先生分别后,祖师又回到了陕西宝鸡金台观。在汪锡龄先生①所写的相关传记中记述了一段祖师死而复生的奇闻轶事,“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士人杨轨山以为先生辞世,买棺收敛,临窆②之际,柩有声如雷,启视复生。盖其阳神出游,朴厚者见之,以为宛其死矣,后乃携轨山遯③去。”
03元终明始,宗师难觅
这里的九月二十日未详述具体年代,焦竑④《国朝献徵录》所载由蓝田撰写《张三丰真人传》则记为洪武癸酉,即洪武二十六年,然观《张三丰全集》有《大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暮秋金台观游魂七日归来付杨轨山一偈》诗一首,诗云:“元气茫茫反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下题原注:诗喻元终明始意,盖二十八年洪武元年也。”从历史时间顺序来看,应该以至正二十六年符合历史逻辑。
后元朝灭亡,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而祖师“乃结庐于太和⑤……人目为邋遢道人。”十余年后,“洪武十七年甲子(即1384年)”,太祖以华夷宾服,招求先生,不赴。十八年又强沈万三敦请,亦不赴。”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进入云南,“适太祖徙万三于海上(海疑为滇之误),缘此践约来会,同炼天元服食大药,明年成(即洪武二十六年),始之贵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礼斗,候诏飞升。”这里记载了张三丰与沈万三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相会于云南,炼就了天元大药,于二十六年来到平越(今福泉)。
张三丰在福泉修炼了七年,到建文帝元年即公元1399年,“完璞子访先生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得甚欢。”及永乐帝即位后,于永乐五年命胡濙⑥遍游天下,寻访祖师,大修武当山,并亲自致书相请,但是再也难觅张三丰的踪迹了。
- 注:
- ①汪锡龄生于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卒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享年60岁。
- 在民国《乐山县志》卷八“官师”第46页中有载:汪锡龄字梦九,江南歙县人,历官户工二部,康熙末任四川建南道,在任八年,风清弊绝。时值西藏用兵,筹策安边,殚竭心力。西藏既定,边境卒赖以宁,时人称为川南保障。迁河运道副使,未几弃官入蜀,于城东凌云山阴石堂溪一带置土田,筑室丹霞峰侧,额曰“丹霞静室”。
- 《乐山县志》卷五“建署”第58页载:副宪汪锡龄墓,城东凌云山就日峰上,自题《藏蜕居记》:道人姓汪名锡龄,字梦九,号圆通,江南徽州府歙县水界山人,侨寓扬州府江都县,历官别驾、州牧、户工二部,任四川建南观察。受修养秘法于张三丰先生。
- ②窆:音biǎn,意下葬。
- ③遯:音dùn,通“遁”。意为隐逸、逃离。
- ④焦竑(1540年-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明代著名学者,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正、续编)《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 ⑤太和山即武当山旧称。
- ⑥胡濙(1375年-1463年),字源洁,谥忠安,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明朝礼部尚书,其人历仕六朝。后以寻访建文帝、张三丰真人而为后世记载。
撰文:道海寻真
图文:网络
◎部分参考内容自《沈万三、张三丰学术研讨论文汇编》、《张三丰全集》、《张三丰传奇》。部分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平台无关,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
探索与发现栏目:问道传奇之邋遢道人张三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