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腊八节。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成为我国传统宗教和祭祀的节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进入腊月就意味着到了农历的年尾。
腊八节的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是从北宋开始,至今已有千年。宋以前民间腊八节日食品中无任何粥类,随着佛教的世俗化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的粥和民间的腊八在宋代完成了契合,具体到地理空间的发祥地,就是东京开封。
历史上记载腊八粥的最早文献,公认的是公元1127年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它记录了北宋年间,东京开封城全年各种大小节日、节气的皇家及民间风俗。
关于腊八粥,《东京梦华录卷之十的十二月》是这样描写的: 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
《东京梦华录》文中讲明十二月初八食用腊八粥的习俗出自佛教。在当天的东京开封,有三五成群的和尚或尼姑上街,用银铜制成的小锣或优质的木盆,供奉一尊铜质或木质的佛像,传播佛法;各大寺院举行宗教活动,并向信众赠送腊八粥。除了寺院,百姓各家也会用干果蜜饯小吃或其他原料熬粥食用。文中称腊八粥又为“七宝五味粥”,寓意连年丰收,添福添喜。
由此,北宋东京开封城里的这一碗佛粥,也就成了腊八粥公认的起源,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腊八节的借用和演变。
清代李福《腊八粥》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从东京开封传到全国,从北宋传到今天。
腊八节,读北宋大文豪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此词的创作时间: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词中的“怀民”是指张怀民。张梦得,字怀民,又字偓佺(wò quán)。偓佺本是传说中的仙人名字。苏轼《山坡陁行》:“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张梦得以此为字,应该是因为仰慕这位仙人。
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四年后的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被贬官来到黄州,两人心境相同,很快成为好友,交往密切。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词中的“怀民小阁”,就是张怀民的“快哉亭”小阁。三月,张怀民来到黄州,六月,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钦佩张怀民的气度,为其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赠予张怀民。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癸亥六月,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公榜曰快哉亭,作《水调歌头》。”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这既是苏轼记忆中的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苏轼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扬州平山堂,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是苏轼(1037年—1101年)的恩师欧阳修(1007年—1072年)于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修建,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
1057年嘉祐二年科举,群星闪耀,此科的考官多为仁宗朝的文化精英,此科的进士多为神宗、哲宗两朝的文化精英,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皆群集于京城。在欧阳修的领导下,杜绝了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推崇新文学,改变了整个文坛的风气,形成了以平易流畅为特征的宋代文学风格,奠定了整个宋代乃至元、明、清各代文学发展的基础。
正是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坛的地位,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北宋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成为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识。
扬州平山堂是登临胜迹,被誉为淮东第一观。平山堂的景观审美特征是集壮美与柔美于一身,堂与山平,借山成景,景色壮丽,烟雨迷蒙,山色有无,景致秀丽。平山堂是文人觞咏风雅的殿堂,浪漫生活的场所,是文人心目中理想与现实成功的结合之处,贤守善政的象征。师生之情、朋友之情、同好之情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印证。扬州平山堂成为文人吟诵最多的建筑之一。
苏轼在被流放到黄州前,三过平山堂:第一次是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1079年元丰二年四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经过扬州。
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看到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心生缅怀之念,苏轼作词《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1092年元祐七年二月至1093年元祐八年九月,苏轼任扬州知州,对欧阳修的思念更加浓烈,苏轼在《次韵和晁无咎学士相迎》中写道:“每到平山忆醉翁,悬知他日君思我。”
为了表达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苏轼在平山堂后进,为欧阳修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祠”。谷林堂取自苏轼“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的石刻画像。
苏轼和张怀民在黄州相遇,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着这样默契的朋友,有着这份闲适和安然的心境。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意境超然,韵味隽永,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
小朋友读,也是朗朗上口。感觉苏东坡就是睡不着的小兔子,去找他的好朋友小怪兽张怀民。
年轻人也喜欢,“怀民亦未寝”这个梗,突然在抖音网络上爆火。达人们通过小视频的形式,把晒月亮达人、熬夜冠军苏东坡深夜emo(忧郁),使用各种手段将早已睡熟的张怀民闹醒,拉着一起夜游承天寺,一起去赏月,一起去散步,两人夜游的情景进行了历史再现。
其实,苏轼就是一位造“梗”的大师。他的造梗能力极强。
苏东坡的朋友陈季常,非常惧内,于是苏轼写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成为流传甚广的怕老婆名梗。
苏东坡有个很远很远的远房表哥,叫文与可。文与可擅诗文书画。苏东坡有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述文与可和妻子在山中,一边烧竹笋吃晚饭,一边看苏轼的来信,看到有趣的地方,"失笑喷饭满案"。“令人喷饭”火爆出圈,成为早期的网络流行语。
还有苏轼诗中“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劝解失恋人的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调侃老夫少妻的名段。等等。
今天腊八节,读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可以感受到苏轼得知好友张怀民将被解除贬谪生活而回京授命,心情愉快,来到张怀民的“快哉亭”小阁,苏轼亲自下厨,两人食腊八粥,尝东坡肉,小酌一杯。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全词为送别之词,怀旧之词。即兴抒感,情真意切,如话家常,寄慨遥深。引用典故和仙话视角大,意境高,充满了儒佛道通融为我所用的神秘色彩和现实真情。
此词运用史事和神话相结合的手法,盛赞了张怀民的身世及其返京复官的良好时机。“卫霍”“韦平”两个典故赞美张怀民为元勋后裔,出身高贵。“吹笙只合在缑山”,这是将友人张怀民比作缑山吹笙的仙人,应当有仙人般的自由生活,不应当遭此流放,享受不公正的待遇。“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这是对友人张怀民的祝愿,愿他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将快哉亭与平山堂做类比,《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陪同夜游,都是在示好张怀民。
这说明,苏轼很有眼力见,张怀民被贬黄州仅仅十个月就能回京,说明他朝中关系很硬。更重要的是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一种强烈的入世的精神,他有报效国家、为民造福的责任感。
黄州四年让他更觉得时间宝贵,故而在《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词中表达勿忘我求助的浓浓之意。
也许就是张怀民记住“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的嘱托,更记住了苏轼的朋友之情。回京积极运作,四个月后1084年元丰七年四月上旬48岁的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1089年元祐四年二任杭州知府,留下苏堤 ,实现了他造福民众的梦想。
其实张怀民也是幸运的。第一,他被贬的地方也在黄州;第二,他被贬的时候,苏轼还在黄州;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张怀民的名字就可能就像沙漠上的字一样,风一吹就消失不见了。
朋友,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在世,有个朋友是一种福气。
善待朋友,才是正道。
腊八节,与朋友喝腊八粥,共饮一杯酒。
祝腊八节快乐!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