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不黄俗话说453:沧浪之水·澜沧之山·涿鹿之野(Ⅰ)

草不黄俗话说453:沧浪之水·澜沧之山·涿鹿之野(Ⅰ)

首页角色扮演一指断沧澜更新时间:2024-06-05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孟子·离娄上》

沧浪,一般有两个意思,一指水色青苍,即是指水色。二为水名。水色者有如下一些用例。

“发藻玉台下,垂影~泉。”李善注:“孟子曰:‘~之水清。’~,水色也。”(《文选·陆机<塘上行>》)

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

也指借指青苍色的水。

长绠汲~,幽蹊下坎坷。(唐韩愈《合江亭》)

沧浪、澜沧,可名水,亦可名山,二者取义关联:正好是山与水相倚。

一、“沧浪”“澜沧”,水名、山名

(一)水名

【沧浪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之水。(《书·禹贡》)

1.汉水。“流~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张衡《南都赋》)

盖汉沔水自下有~通称耳。(《水经注·沔水注》)

2.汉水别流夏水。《尚书》孔安国传:“别流在荆州。”郑玄注:“~之水,今谓之夏水。即汉之别流。”

按:或云即湖北江陵之长夏河。

【澜沧江】“~出吐蕃嵯和歌甸鹿石山,一名鹿沧江,亦名浪沧江,亦作兰仓水。流入丽江府兰州境,南历大理府云龙州西,又南经永昌府东北八十里罗岷山下。两崖壁峙,截若坦墉。”(同上卷113)

【澜沧县】1914年改镇边县置。民国吕式斌《今县释名》:“县东临澜沧江。”

【鹿沧江】

【浪沧江】

【兰仓水】

(二)山名

【沧浪山】南真说云:“是阿母第十三女王媚兰,字申林,治~,受书为云林夫人。”(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二)

八渟山高五千里,周匝七千里,与沧浪方山相连比,其下有碧水之海,山上有乘林真人郁池玄宫,东王公所镇处也。此山是琳琅众玉,青华绛实,飞间之金,所生出矣。在~之东北,蓬莱山之东南(此即扶桑太帝所居也。方山即方丈山也。海中山名,多载在《五岳序》中耳)。方丈之西北有阴成大山,沧浪西南有阳长大山,山周回各一千四百里,高七百里,其山 ...~在大海中,山高五百里,地方三千五百里,四面水皆苍色也,仙人谓之沧浪。(宋李思聪集《洞渊集》卷三)(同上卷十四)

~位于鄂西北十堰市郧阳区与竹山县的边界处,主峰金顶海拔1824.7米·位于十堰以西27公里,东南距武当山80公里,南距神农架180公里。北邻汉江,东有堵河。明嘉靖31年,官府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同时在~修筑庙宇。(360百科)

【澜沧山】在今云南永胜县。“(~)高二百余丈,卫余驿皆曰澜沧,以此。”(《读史方舆纪要》卷117“北胜州”)

二、“沧浪”释名

(一)“沧浪”名水,或为“迅疾”之义

“沧浪”指水色,其义自不待说,如果指汉水,恐怕不光是水色所能涵盖的。它很可能是“迅疾”的意思。倒之为“澜沧”。“沧浪、澜沧”与“倩浰”可能有瓜葛。

【倩浰】《玉篇·目部》:“倏眒、~,皆疾也。”

“儵胂~,雷动焱至。”颜师古注引张揖曰:“皆疾貌也。”王先谦补注:“‘倩’无‘疾’义,盖‘凄’之借文。凄、浰皆疾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倩”作“凄”。

或云:沧澜:沧意冷冽,澜为波浪、大波为澜,沧澜当是海洋,大海凛冽壮阔的意象。(360问答,2019.8.21)也跟迅疾凶勇关联。

(二)“沧浪”名山,或为“高峻”之义

“山、水”犹如“时、地”,是一对孪生兄弟,因山成水。所以,正如我们谈过的嘉陵江、邛崃、阆山、阆水等,山、水可以共名。就“沧浪、澜沧”而言,从山的角度,可以归入“崚嶒”系。

【崚嶒】高峻重迭。《广韵·蒸韵》:“崚,崚嶒,山皃。”

坚崿既~,回流复宛澶。(南朝齐谢朓《游山》)

引申为“节操崇高坚贞”“气势不凡”等意思。还有“崚(山层)、嶒崚、令饤”等多种写法。

【巃嵸】《玉篇·山部》:“嵸,~。”又“~,嵯峨貌。”《广韵·董韵》:“~,山皃。”《慧琳音义》卷八十九“庐嵸”注引《埤苍》:“~,高貌也。”

“崇山~”张守节正义引郭云:“~,峻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卢红切,平东来;东部。子红切,平东精;作孔切。

【嶙峋】《说文新附·山部》:“嶙,~,深崖皃。”《广韵·真韵》:“嶙,~,深崖状也。”《集韵·谆韵》:“嶙,~,山无厓皃。”“山形。”

“岭巆~”李善注引《埤苍》:“岭巆~,深无厓之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力珍切,平真来,真部/相伦切,平谆心,真部。

【屴崱】《广韵·职韵》:“屴,~,山皃。”《正字通·山部》:“屴,山高貌。”

【嵂崒】《集韵·术韵》:“嵂,嵂崒,山高貌。”《集韵》劣戌切,入术来。

【(山聊)嶆】《集韵·豪韵》:“山险。”“山皃。”

“嶰谷~张其前”李善注:“~,深谷之貌。”吕向注:“险皃。”(《文选·张协<七命>》)《集韵》郎刀切,平豪来;财劳切,平豪从。

还有很多种形体,与“卓荦”(《广韵·觉韵》:“荦,卓荦也。”)音义关联。

按:敦煌本《启颜录》“隋郑元昌”条:“(元昌)先不识石榴,席上【令饤】数颗,元昌取其一颗并皮食之。”《中国历代笑话集成》注:“饤,把食物堆栈陈放于器皿中。”微误。“令饤”,堆栈也。

倒转来有“嶒崚、崱屴、嵫厘”等。

【嶒崚】“既乃琼巘嶒崚金堓崥崹”吕向注:“嶒崚、崥崹,险高貌。”(《文选·张协<七命>》)

【崱屴】《集韵·职韵》:“崱,~,山大皃。”

“~嵫厘”李善注:“皆峻险之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嵫厘】子之切,平之精;里之切,平之来,之部。

我们回过头去看鄂西“沧浪山”之“得名”:

相传真武修道之始即来此山,至峰顶后,忽然山体摇晃欲倾,大帝立脚不住,于是弃该山而另就武当,该山便有了“沧(跄)浪(踉)”之名。明嘉靖31年,官府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同时在~修筑庙宇。(360百科)

“沧(跄)浪(踉)”的“神话”,可能也只能当成“癫懂的神话”而已。

一句话,沧浪、澜沧,名山则为“高峻”;名水则为“迅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