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溪古镇”,或许你也有董永的好运|方志江苏

探秘“西溪古镇”,或许你也有董永的好运|方志江苏

首页角色扮演异志情缘更新时间:2024-05-09

东台西溪古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两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的源头地,素有"东台之根"的雅称。这里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都散发出独特的韵味。犹以“三古”让人拍案叫绝。

一处古塔散发众多神奇

古塔又名海春轩塔,位于西溪泰山寺南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据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该塔为青砖结构,七级八面,高20.80米,内部为空筒型,塔身为密檐式,塔的宝顶(塔刹)由铁覆盆、相轮、铜葫芦构成,铜葫芦用“风火铜”铸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庆)《东台县志》

悠悠岁月,东台古唐塔不知道进入了多少人的记忆、画面和镜头。它以其执著和坚毅、深沉和博大,巍然矗立千年。见证着北宋三宰相先后西溪为官的历史,见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西溪古盐业史,也见证着东台的荣光与根基。它之所以闻名大江南北,成为江苏第一古塔和东台的历史文化地标,除了它的历史悠久构造奇葩外,其身上还有着众多神奇传说。

观这距今1380多年的古塔,系青砖砌就,此青砖系古代土窑用天然的粘土精心烧制,坚硬无比,万年不腐。青砖之间则用糯米汁衔接,其黏连效果丝毫不逊色现代的水泥混凝土,使得古塔历经千年而结实坚固。现在的建筑一般都有较深的基础,而此塔却无台基,就建在泥地上,屡遭地震和水灾,仍巍然屹立如初,使人不得不啧啧称奇。细细从下往上看,塔的每层翘角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或平面内,而是呈螺旋状,据说因为海边历来风多风大,而此种结构,无论海上的风从哪个方向来,都不会对塔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整体的冲击,这也是古代工匠运用空气动力学来保护古塔的匠心所在。

古唐塔初名为“孝母塔”,相传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幼时随母逃难曾住过西溪。那时,西溪为海边渔村,渔民出海捕捞,每遇浓雾或风浪,便有海难发生。此时,海滩上老弱妇孺,哭声一片,十分凄惨。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每见此景,总是泪流满面,但又无力相助,只好嘱咐尉迟敬德:“今后如有出头之日,定要在这里建座塔,塔上点起大灯,让渔民出海能辨个方向,少出人命事故,这是你的为人之道啊!”尉迟跪拜答道:“孩儿谨遵母命,铭刻在心。”后来,尉迟敬德果然出人头地,辅佐李世民开国平天下,发迹后的尉迟敬德,没有忘记幼年的遭遇,牢记母亲的嘱托。他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西溪建塔,太宗准奏。所以西溪百姓称此塔为“孝母塔”。

古唐塔又名“定海神针”。看过《西游记》的,都晓得孙悟空手中那根威力无穷的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降妖除魔,功劳显著。这金箍棒就是“定海神针”,乃东海龙宫一大法宝。以后孙悟空修成正果后,这定海神针在何处呢?西溪的老百姓说,它没有归还东海龙王,而是插进了海春轩古塔。不然这无地基的古塔能历经1300多年,遭遇战祸、地震、洪灾、狂风、海浪等而巍然屹立吗?是“定海神针”为魂啊。

古唐塔大修时“鲁班显灵”。战争的劫难,使海春轩塔一再蒙尘。特别令人发指的是,1944年秋,驻东台的伪35师竟悍然将宝物塔刹劫持而去。只是迫于舆论的强大压力,方将原物缴还。50年代中叶,此塔得以重修时,广福寺住持霖霞和尚喜出望外,将从伪军手中索回的埋藏达十多年之久的塔刹挖出,但重新装上塔顶时犯了大难,在场的建筑工匠没有一个能装上,请来当地最有名的木匠师傅,也一样无能为力。按理说,西溪是木匠之乡,能工巧匠不少,可装塔刹还没有先例。特别是原塔刹被劫时底座遭到破坏,这就更增加了安装的难度。霖霞和尚率众匠焚香祝祷告,希望老天爷助一臂之力。此时,突然从远处来了一人,只见他飞身跃上塔顶,很快就将塔刹安装好,使宝塔再现神光。在场的工匠都啧啧称奇,纷纷传说祖师爷鲁班显灵了,为他的弟子解难,更为民众造福。正要拜谢时,已不知他去向。神话毕竟是神话,但却为古老的唐塔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千年沧桑演变,人世间多少沉浮。可无根基的古塔却历经坎坷寿过千年,依然风采不减当年,古人的建筑工艺、天地间的神奇可见一斑。

一座古寺凸现超群绝伦

天下寺庙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可东台泰山寺却与众不同,坐南朝北,这是为何?《西溪镇志》里的有关记载可帮你解释迷团“旧庙向南,元末张士诚兴兵之后,忽遭火焚,庙宇尽成灰烬,惟神象独存,而突然转向朝北,原象如初,若未经火,居民骇异,遂建庙向北”。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却为古寺增添了神奇色彩。

泰山寺位于古城西溪晏溪河南,与海春轩古塔遥相对应,形成“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佛教奇观。东台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年),为中国佛教协会公布的江苏省名寺,是江苏省重点保护寺庙之一。

与国内其它古刹相比,泰山寺有许多特别之处。入口处就不同寻常,进泰山寺须经两道石雕牌坊,过一条护寺河。第一道石雕牌坊离寺门60米左右,牌坊高15米,宽30米,坊檐龙头雕刻,很是巍峨气派。石雕牌坊后是10米高的青铜释迦摩尼太子佛象,护寺河上三座并列的拱桥,全是古青砖构造,中间“通圣桥”与古寺一同经历了宋、元、明、清数代,时约千年。

该寺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寺中有庙,佛神共奉,多教并存。古寺内另有关岳、华佗、神农、鲁班、太君诸庙。俗称一寺五庙。寺内建庙并非随意,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据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泰州东乡大水,西溪遭灾尤其严重,灾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是神农、关公、岳王、太上老君、华佗、鲁班,化妆成普通农夫、工匠、医生等,帮助老百姓治病送药,扶正禾苗,兴修水利,建造房屋,重建美好家园。百姓咸感其德,特在寺内设五庙供奉。上海玉佛寺真禅法师撰写的玉佛阁楹联中“法海圆融”之语,即是赞扬该寺多教并存的。寺内“四大名山堂”供奉着普陀、九华、五台、峨眉四大名山诸佛像,让四方僧众足不出寺,就可朝拜四大名山诸佛了却夙愿,这也是全国寺庙中绝无仅有的。泰山寺方丈达禅特意题联曰:“名山在泰山,免尔朝山跋涉;见佛要拜佛,劝君信佛修持。”

泰山寺更因碧霞宫而闻名,天王殿、大雄宝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佛像。而“碧霞宫”则供奉着“天妃”女神。泰山寺前身就是碧霞宫,它原来只是一个小土墩,又名天妃山,唐朝初年,薛仁贵初投军于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名下,累立战功,功绩非凡。而张士贵贪天功为己有,都记在他的宠婿何忠宪的功劳簿上。唐王李世民发现有诈,亲自查找白袍小将,张士贵为掩盖真相,愚弄仁贵,说皇帝要来捉拿他,要仁贵迅速躲藏起来。仁贵信以为真,骑着马就往东逃奔,最后躲在了这临海的小土墩子下的田夫柴门里而逃过一劫。薛仁贵蒙天妃搭救由此也传为佳话。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在天妃山上建天妃庙,名碧霞宫。

拾级而上,但见碧霞宫楼阁高耸,檐牙翘角,翼然腾起,金碧辉煌,令人仰止。宫殿中供奉着“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塑象,慈眉善目,锦衣绣带,神采奕奕。据《括异志》载,泰山女神为宋真宗所封,号“碧霞元君”,又称“天妃”。泰山碧霞元君经真宗敕封后,名扬遐迹,灵感昭然,香火日盛,时有邑宰汤公,首倡捐资扩建,大兴土木,在天妃山建成碧霞宫,山下增建天王殿、东岳行宫等,神佛并奉,颇具规模,始名“泰山护国禅寺”,后改称泰山寺。明朝阎期寿、清初吴嘉纪等文人名士均留有游天妃山、碧霞宫的赞美诗章。“天妃山下水粼粼,田夫柴门野色青。峡蝶随群游麦珑,鸳鸯并翅下云汀……”便出自吴嘉纪之笔。登上二楼“观音殿”,凭栏俯瞰,尽览寺内全景;远眺寺外,水光塔影犁木古街历历在目。

(光绪)《泰兴县志》

寺内文物古迹可谓是琳琅满目,有乾隆皇帝赐名的“悟鱼堂”,慈禧太后御笔的“岁岁平安”,宋代名相范仲演等历史名人留下的《游碧霞宫》墨迹诗集,铁嘴铜牙相座刘庸亲笔书写的楹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退一步即是进一步”等,还藏有汉代古刀、唐代方天画戟、古石狮、古山门石刻等众多文物古迹。上海玉佛寺真禅法师赠送的释迦牟尼玉佛像,身高60厘米、重量60公斤,更是镇寺之宝。

历经沧桑的泰山寺曾屡遭破坏,一度时期改为粮仓,改革开放后才重见天日。如今修复一新的泰山寺,周围新建了佛教文化园、宋代古城,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碧霞宫、观音殿等也整修如故。每日晨钟暮鼓,木鱼声声,佛号悠悠,诵经朗朗,香火缭绕,再现了当年的佛门胜象。

一口古井蕴酿天地情缘

信步走进东台西溪广福寺原址,一口古井,像穿越时空的安详老者,静静地注视着这座城市的过往。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这口古井,人们都称它为缫丝井。传说是七仙女当年为帮助董永赎身而替曹长者家织300匹云锦时汲水缫丝的一口井。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里面还有它的记载:“天女缫丝井在西溪镇广福院,相传汉董永所居,井即天女汲以缫丝者。”清嘉庆《东台县志》载:“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云”

(嘉庆)《东台县志》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踏勘,观看此遗迹后感发其至孝至诚、至爱至真,即捐银建亭其上。梁柱工整,设计精细,水藻形的绿色花纹雕刻象征着长青的爱情。时有兴化顾繁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刘文奎重修此亭,并作记于此。泰州分司禇世暄题诗刻石,诗曰:天女常辞金井栏,至今泉水尚清寒。博兴瀛海争传处,叹煞从来孝子难。

明礼部侍郎王瓒曾赋《缫丝井诗》——

清代著名诗人吴嘉纪观其井后,雅兴大发,当场为井吟诗——

朝庭官员也好,文人墨客也罢,观其古井闻其传说后,无为为其感怀。

二十世纪初,缫丝井凉亭尚留,石碑亦在。四十年代日军入侵后,亭碑毁于战火,古井幸存。

《天仙配》的传说家喻户晓,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这段美丽姻缘的源头有许多版本,然流传最广的版本就在东台西溪的缫丝井中。据清代刘积堂《彭城堂笔记》记载,西汉时期,山东巢州有一贫女张七妹随父一路逃荒到西溪,与卖身葬父的董永,同在曹府打工,共悯沦落,日久生情,结为夫妇。还清了曹府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于“寒窑”。七妹把藏在怀中的蚕籽孵化,植桑饲养,抽丝织绢,从此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数年后,在七妹的指导下,周边村镇,植桑养蚕广为推开,七妹却因劳累,早早逝去。乡人附会,说七妹是天仙下凡,继而将这段姻缘演绎成了《天仙配》。西溪广福寺院内那口七妹漂光蚕丝的古井,后人便称之为缫丝井。

两千多年来,西溪古镇的人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颂扬着《天仙配》的天地情缘,跟随着七妹的踪迹,络绎不绝地走向井台,洗去身心烦尘,漂光纤细蚕丝,编织美好生活的愿望。

更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观看古井,痴痴地蹲伏在井边,低头向井里张望,似乎想从井里窥视出当年七妹漂丝的倩影。还有一些游客朝着井底大声喊话,遐想穿越时空与七妹相逢。这时,水面荡起轻轻涟漪,好像在回应游客的痴情。

一口古井如果与一段千古传奇的爱情故事有关,那必然会流芳百世,在人们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 END -

作者简介:王大庆,笔名达卿,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在全国及海外媒体各大报刊发表散文、随笔、杂文、小说等500余万字,150多次获全国征文大奖,作品入选数十种文集。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方方艺研究所创作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文艺创作委员会委员、多家媒体特约记者、专栏撰稿人。出版135万字《心灵的星空——杂文散文随笔集》,其业绩入选《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

审核、发布: 张一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