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遭受黄巾起义沉重打击的东汉帝国,很快就因汉灵帝去世,宦官、外戚为争权夺利而互相血腥屠*,各种矛盾迅即激化、爆发,军阀董卓趁机擅政,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已,而陷入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的状态。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
其中,割据辽东的公孙氏,“以中平六年据辽东,至渊三世,凡五十年而灭。”在三国前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割据力量。
一、公孙度占据辽东公孙度(150年—204年),字升济,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后随父亲公孙延至玄菟郡(郡域大致包括今盖马高原及其周边平原、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省东部一带),最初在郡里做小吏。
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十八岁时不幸去世了。巧合的是,公孙度的小名叫豹儿,且与公孙豹同岁。因而,公孙琙将对儿子的爱,转移到公孙度身上。他让公孙度拜师学习,成年后又为他娶妻成家。
后来,公孙度通过察举制度,被任命为尚书郎,迁冀州刺史,因他人造谣污蔑被免职。当时,同郡徐荣在董卓手下任中郎将之职,推荐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到任后,发觉辽东大族豪杰因自己出身于玄菟小吏,而鄙视自己,于是决意*人立威。此前,襄平令公孙昭曾让公孙度之子公孙康为伍长。公孙度逮捕了公孙昭,笞*于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素来与公孙度不睦,皆以法诛,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
辽东郡内安定后,公孙度又出兵,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又遣军渡海,占据东莱(今山东半岛)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
公孙度的势力范围
初平元年,天下扰攘,军阀割据混战。公孙度“天高皇帝远”,遂有自立野心,所作所为都仿效王者礼仪,“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笼络公孙度,就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他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诏命到达辽东后,公孙度不屑地对属下们说:“我已经是辽东王了,永宁乡侯算什么东西!”于是将曹操授予的官爵印绶藏到武库中。
二、公孙康、公孙恭统治辽东时期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死,子公孙康嗣位。
同年,曹操消灭袁绍集团。袁绍子袁尚、袁熙逃亡至乌丸,数入塞为害。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征乌丸,屠柳城。袁尚、袁熙率数千骑逃奔辽东。
官渡之战
有人劝曹操趁机征伐不肯臣服的公孙康。曹操扬言道:不烦劳师远征,我们班师回朝即可。公孙康会主动*袁尚、袁熙,将他们的首级送给我!过了一段时间,公孙康果然斩送尚、熙首。众人不解,问曹操道:“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曹操回答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曹操假传汉献帝诏命,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公孙康在位时,出军击高句丽,破其国,焚烧邑落。
公孙康死,子晃、渊皆幼少,众臣立公孙康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曹丕称帝后,鉴于曹魏仍无力劳师远征辽东,只好仍沿袭曹操时的羁縻之策,遣使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
三、公孙渊在魏、吴间左右逢源、反复无常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成年的公孙渊胁夺恭位。魏明帝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为博取更大的利益,于是开始在曹魏、孙吴二国间左右摇摆。在接受了曹魏授予的官爵后,又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痛斥曹魏待己苛刻:“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讹得行其志,……猥兴州兵,图害臣郡。”同时对孙权极尽吹捧奉承之能事:“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时不世遇。”建议孙权早定天下:“诚原神谟早定洪业,奋六师之势,收河、洛之地,为圣代宗。天下幸甚!”
纵使孙权一世枭雄,在公孙渊不遗余力的“忽悠”下,也飘飘然不辨真假了。“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于是定矣。”他不顾张昭等人劝谏,决定对公孙渊大加赏赐,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将兵万人,金宝珍货,九锡备物以授渊。
孙权甚至为此事,与张昭彻底闹翻:“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昭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
公孙渊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弥、晏等,将其首级送至洛阳。在给魏明帝的奏表中, “谦称”受魏朝厚恩:“臣门户受恩,实深实重,自臣承摄即事以来,连被荣宠,殊特无量,分当陨越,竭力致死。”恬不知耻的将此前行为,自诩为“甘言厚礼,以诱吴贼”。并洋洋自得的汇报了自己的“战果”:“斩首三百余级,被创赴水没溺者可二百余人,其散走山谷,来归降及藏窜饥饿死者,不在数中。得银印、铜印、兵器、资货,不可胜数。”魏明帝拜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以示奖励。
孙权闻知后,勃然大怒:“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载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下,才肯罢休。不过,他的誓愿,最后竟由司马懿“代劳”了。
四、辽东之战与公孙氏集团覆灭景初元年,魏明帝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徵渊入朝。渊发兵,与俭等战辽隧(今辽宁省海城市一带)。俭败还。渊自立为燕王,派使者授鲜卑单于玺,诱鲜卑侵扰北方。他一面遣使至吴谢罪,乞求出兵援救;一面给魏明帝上奏,历陈祖、父功绩,希冀曹魏保持自己的禄位。
或许令他失望的是,孙权虽“勒兵大出”,并信誓旦旦地表示:“必与弟同休戚,共存亡,虽陨于中原,吾所甘心也。”但雷声大、雨点小,纯粹是做做样子而已。而魏明帝却厉兵秣马,命司马懿率军远征。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三国演义》(94版),还是《三国》(2010),对曹魏司马懿平定辽东事,竟皆未提及;《虎啸龙吟》也没有对辽东之战进行正面表现,只是用了几句对白,就蒙混而过。真是浪费了一个极好的故事题材。
公孙渊采取阻敌于襄平之外的防御政策。他在襄平以南的辽隧,修建纵深二十余里的围堑,由部将卑衍、杨祚率步骑数万守卫,以达到或阻魏军于辽隧之外,或节节抵抗以消蚀魏军战斗力。再充分利用魏军无后方作战,后勤保障困难之缺陷,以持久作战之方式,拖垮、击败魏军。
司马懿针对魏军之不利条件,制定了速战速决的作战策略。他遣胡遵等暂时击败卑衍、杨祚,但不因着眼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辽隧与卑衍、杨祚部过久缠斗。魏军稍有突破后,即大胆穿插,穿围而过,直扑公孙渊老巢襄平。
老年司马懿剧照
这一策略,迫使卑衍、杨祚因担忧襄平有失,不得不回军救援、拱卫襄平,从而使公孙渊苦心费力修建、倚若天险的辽隧围堑,瞬时废弃。在位于襄平城南的重要天然屏障首山,魏军再次与卑衍等部激战,将其歼灭击溃。魏军趁势直抵襄平城下,修建围堑,包围并攻击襄平。经过三十余日激战,襄平城被魏军攻陷,斩渊父子,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
文史君曰公孙渊贪于权利,罔顾政治家应有的基本操守与底线,首鼠两端,背信弃义,“周旋”于魏、吴二国之间。其种种措辞与作为,可谓无耻之尤!诸葛丞相所谓“厚颜无耻之人”,岂非谓公孙渊之流乎!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后世之治政者,当以此为鉴。
就具体战术而言,司马懿一改其与诸葛亮对峙时的谨慎、坚守,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中心一点突破后,即大胆穿插,直捣公孙渊巢穴襄平。这主要取决于当时魏军战线过长,客场作战,后勤补给困难等客观现实,不宜分兵与敌偏师纠缠,而利在集中优势兵力,主力决战,速战速决;反观公孙渊排兵布阵,可谓败笔连连:一是将兵力陈列于辽隧至襄平之间,一味地被动防御挨打;却不知主动出击,迂回穿插,截断魏军后勤补给通道;并对魏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一是将全部兵力配置于襄平一带。一旦被围,竟无外援,以便与城内守军形成内外呼应之势。可谓非天意,实自取败亡之道耳。公孙氏集团的覆灭,使与中原隔绝近五十年的辽东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参考文献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3.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