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对江淹只有个“江郎才尽”的印象,把他当反面教材看。可事实上,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悲剧。相反还是个人生赢家。
有一种励志,叫做你猜得中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01虽然江淹被扣上了“才尽”的帽子,但他的才华毋庸置疑。
他六岁写诗,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刻苦好学,二十岁就因为才华出众步入仕途,去教宋始安王读“五经”了。堂堂一个王爷,能让这么个年轻人去教,可不能随便含糊,必须有真材实料的。
他作品不多,就十卷,还失传了一部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只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但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一些评论家对他评价很高:
比如《梁书》和《金楼子》的作者就说,江淹的文采在当时堪称绝妙,可以说是杰出人才了。
魏征也认为,济阳的江淹、吴郡的沈约、乐安的任昉把天下的文章都学尽了,文章中的华彩比云霞还要璀璨,字句的铿锵比金石发出的声音还要响亮。
江淹厉害的是赋,是和鲍照齐名的大家,他的《恨赋》、《别赋》都是南朝时期的绝佳之作。但他的诗也不差。
他擅长拟古诗,模仿阮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模仿得惟妙惟肖,还时常让后人错认。
冯班在《钝吟杂录》中对江淹的《拟古三十首》作出了“如抟猛虎,捉生龙”的评价,认为如今写拟古诗的人气韵都不如江淹。
江淹的文笔甚至可以让他在危难中化险为夷。记得有一次有个叫郭彦文的县令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不知是不是因为嫉妒江淹有才受宠,在供词中写了些话连累了江淹。
江淹一个悲愤交加,便在牢里写下了妙语连珠的《诣建平王上书》:
“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於齐台,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何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者以此也……”
大概是这篇文章把建平王惊艳到了,觉得这是个人才,还是留在他身边做事比较好,二话不说,直接将江淹从牢里放出来了,并且委以重用。
可见,江淹的文学造诣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高。
江淹还特别有性格。
齐武帝之后,文坛流行起了一种叫做“永明体”的新体诗,对声律的要求简直苛刻,并且追求华丽的辞藻,导致大家写文章都像个扭扭捏捏的小姑娘,看上去都一个样。
可是这是新潮流嘛,大家都想跟过去蹭热点、蹭关注,但江淹偏偏就不愿意这么干。
他就喜欢“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样清新自然的魏晋之风。
他一意孤行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文章有如时代的异端一般,天然去雕饰,显得别树一帜,倒是在一段时间内很受欢迎。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夫之在评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中说:“前有任笔沈诗之俗誉,后有宫体之陋习,故或谓之‘才尽’,彼自不屑尽其才,才岂尽哉。”
看起来,并不是所有人都盲目相信“江郎才尽”这个说法,也有人认为,江淹根本不是才尽了,而是他老人家不愿意随波追流,懒得用心写当时热度高的东西,才让别人误会没有才华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江郎才尽”和江淹后来的仕途经历有关系。
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里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宦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
因为江淹后来官做大了,杂事一大堆,所以才没有时间去钻营文章。
你们是不是在想,江淹是不是才尽了吗,还能做大官?
事实上,他在仕途上的成就非比寻常,足以把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仕途坎坷的大文豪秒成渣。
这大概也应证了才与仕难以得兼吧。
江淹并非一开始就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
他早前因为心直口快,不知道迎合上级的想法,在建平王刘景素想要集结能人,扳倒幼帝的时候,一直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受周围人的怂恿而忽略了宗庙的安危,甚至写了带有讽谏意味的《效阮公诗十五首》,把刘景素彻底惹恼了。
得罪了上司之后,江淹被贬到建安(福建)当了个小县令,憋屈得很。这个时期,成了他的创作巅峰期。
谁知道后来建平王谋反计划失败,一干人等全部被处斩,这一贬反而救了江淹的性命。
然后江淹的机会就来了,当时齐王萧道成听说江淹的才名,特地将他又召回京城来,并且对他挺看重。
江淹也争气,有次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想要对付萧道成,萧道成问江淹的想法,江淹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管对不对,只管顺着上司的意说:
“主公雄武有奇略,一胜;宽容而仁恕,二胜;贤能毕力,三胜;民望所归,四胜;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沈攸之志锐而器小,一败;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瓦解,三败;缙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
萧道成听了果然高兴,又加上天公作美,萧道成一年都没用到就让对方兵败自尽了。
在乱世中,最需要的是眼光和运气,找靠山要找准。
这一点和他同时期鲍照远不如他。本来好不容易做到刺史了,就是因为跟错了主子,被卷入了叛乱之中,最终被乱军所*。
而江淹却像是开了金手指一样,在变幻莫测的政局中押谁谁赢,百发百中。
先是在看起来实力强大的崔慧景举兵造反时假装生病,没去投靠他。结果他果真败了,投错阵营的各种后悔无济于事,江淹却稳如泰山。
之后,萧衍又起兵叛乱,一群人被整怕了,缩在屋子里跟耗子似的不敢动,没想到江淹一下从病床上跳了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奔萧衍去了。结果这次萧衍又胜了,江淹又加官进爵不亦乐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同年又进封成了醴陵侯。
江淹如今的成就,足以笑傲半壁江山的文人了。
04江淹一生颠沛在宋齐梁三朝风云之中,仕于或严明或残暴的君王手下,然而他却能一直受到君王的青睐,说他没有人生大智慧谁信呢?
与其说他的“才尽”是因为后继无力,倒不如说是因为江淹把时局看得太透彻了,在后期不敢轻易露才了。
自古才高遭嫉的事情屡见不鲜。
明朝才子王稚登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提到“车同潘令人人果,笔似江郎夜夜花”,用来称赞他的好友貌比潘安,才似江淹。
然而作为他文坛大前辈的潘安却比他惨多了,书上说他“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
看看,把才华坦坦荡荡暴露在众人面前的后果,就是一个“惨”字。
还有武帝时,皇上喜欢召一群文人讨论经义,有个叫刘峻因为才华横溢,导致“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防同僚的妒忌还不够,连皇帝也要防备。
有时候才情不仅让你举步维艰,甚至还会要了你的命。江淹不是圣人,他虽然也有所有文人千古留名的心愿,但更多的只想安安心心、平平稳稳地过好他的一生。
我们说武功有三重境界,低则勇,中则巧,高则智。江淹的人生可谓历经了这三种境界。
少年勇,所以洋溢才情,谋求发展,得到扭转仕途的机会;
中年巧,辨清局势,文章只颂社稷,不涉志向,所以稳如泰山,王朝纷乱,君王的宠爱却不动摇;
晚年智,将自己伪装成了才尽之人,明哲保身,其心不乱,是以身居高位,却未受猜忌安度余生。
江淹的后半生虽然再没留下什么作品,可这游转于乱世之中、王权帐下的大智若愚又如何抵不上诗词歌赋里的妙语连珠?
古人抱负未展,壮志未酬,遂吟诗明志;命途坎坷、身处困顿,则赋诗感怀。
刘禹锡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沧桑走过;苏轼说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风雨任平生”笑对坎坷;柳永在秦楼楚馆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官场的失意使诗人们留下了无双的篇章,江淹的文学成就虽不及他们,但也用官场的得意活出了属于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
这又怎么不能说是人生赢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