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大事,两会召开。
每天打开热搜,都能看到不少提案。
发现了吗?
这些提案更接地气了,与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
不过鱼叔最关注的,还是这一条——
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
有多名代表建议,将防拐防性侵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
网友的回复几乎是一边倒支持。
还有人进一步呼吁「男女童立法同步进行」。
不过亦有顾虑:这个提案要先过家长那一关。
因为仍有部分家长,思想较为保守,谈「性」色变。
甚至还有人提议,把性教育改为「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总之只要把「性」这个字去掉,就好。
但还是那句话:
「别嫌性教育太早,因为施害者不会嫌孩子太小。」
所以,「儿童防性侵教育」该不该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19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被提出。
不知今次结局会如何。
鱼叔试着从电影中,去探寻答案。
「儿童防性侵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
「不能说,不敢说」
从最近大热的台湾电影《无声》说起。
台南市有一所特殊学校,学生都是聋哑人。
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两年内发生百余起儿童性侵事件。
受到侵犯的孩子都是听障人士。
他们无法发声,无法求救。
好在被老师发现,否则不知还会有多少孩子惨遭毒手。
无声,不只是字面意思。
更是儿童在遭遇性侵时,一种普遍的失语现象。
因为他们在遭到侵犯后,往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性教育的缺失,让他们辨别不出「玩笑」和「猥亵」的界线。
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如何自保。
这些都为儿童性侵事件,埋下隐患。
不难发现,在许多反应儿童性侵害的电影中,都是这样处理的——
他们在事发后选择沉默,咽下苦果。
比如法国电影《不能说的游戏》。
男子闯进女孩的房间,假意说要和她「一起玩洋娃娃」。
女孩没有拒绝,随后被男子性侵。
年幼的她,不知道刚才这个怪叔叔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在对方的威胁之下,她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不能说的游戏》和《无声》两部电影可以对照着看:
片名中的「不能说」对应着「无声」;
片名中的「游戏」对应着《无声》的那句台词,「只是在玩。」
有部国产高分短片拍的也是这种现象,片名即「无声」——《讳言》。
短片主角是一位小女孩。
她在体育课间隙,突然被一团黑色的影子围住。
小女孩下意识地并拢双腿,想要保护自己。
可魔爪依旧伸向了她。
从那之后,小女孩的世界彻底改变了。
变得灰暗,扭曲,到处都是眼睛和魔鬼的触手。
小女孩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一个人默默流泪。
直到她再也无法忍受,短片以魔幻的一幕结束——
女孩重新回到了母亲体内,化作一滴蓝色的眼泪。
很多时候,在性侵事件中,儿童与施害者之前,不只是力量上的悬殊。
更存在认知上的巨大差距。
因性教育不足而产生的认知盲区,导致儿童在被侵犯后无法第一时间说出真相之外,还会有后续的恶化。
比如熟人作案和反复作案。
根据「女童保护」组织的数据,2020年我国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件332起。
其中表明人际关系的有312起,熟人作案231起,占比高达74.04%。
面对熟人,防备和警惕有所下降,可能使施害者反复作案。
《无声》《熔炉》《信笺故事》《不能说的游戏》等电影中,对孩子下手的都是熟人。
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情况出现:
甚至会有儿童在遭到侵犯后,潜意识里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就像电影《素媛》中的小女孩,她在病床上醒来后就问爸爸:
「我做错了什么吗?」
她们当然没有任何错。
只是这梦魇般的经历,像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年岁渐长,让受害者反过来憎恨自己。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房思琪,在年幼遭受侵犯后,会说服自己去爱上施暴的老师。
直到房思琪长大,回身审视那段经历,难以自渡,于是选择终结生命。
小说里的故事,而图书出版两个月后,映射在了作者林奕含的身上。
所以。
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儿童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育儿童提高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无论与熟人还是生人的相处,要清楚有一个明确的尺度摆在那。
稍有逾越,哪怕只是再细微的试探,也必须立刻呼救。
说出来,乃至呐喊出来,去打破无声的沉默。
而且一定要让他们知道,错并不在自己。
「没人信,没人管」
如果说,「不敢说,不能说」是儿童受困的内因。
那么,「没人信,没人管」,则是来自外界的「帮凶」。
没人信,是家长的失格。
电影《嘉年华》中,小文和小新把被侵犯的经历告诉了各自家长。
可换来的回应却出乎意料。
小文的母亲知道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打了女儿一巴掌。
还撕掉她的漂亮裙子,剪断她的长发,导致小文离家出走。
小新的父亲则是选择与施害者私了:
「就算判了又怎样?他进监狱几年出来照样呼风唤雨。」
有时候父母不作为带来的伤害,会给孩子留下更大的阴影。
因为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都无法站在自己这边。
《明星大侦探》第六季有期节目,讲的也是儿童性侵的案件。
「错过无声的呐喊,逃避该有的责任,每个人都是求救的漠视者。」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是及时报警。
同时寻求专业的生理疏导与治疗,对孩子进行安抚。
而不应该是去怪罪孩子。
没人管,是社会环境带来的二次伤害。
关于电影《嘉年华》,导演文晏说:
「我想展现的不是暴力,而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社会的反应。」
老师在出事后好像人间蒸发,没有出来为小文和小新说半句话。
法医,警察,记者三者勾结形成闭环,召开发布会,宣布两个孩子没有受到性侵害,大众不信也信了。
施害者刘会长想以官威施压,私下和解。
小文和小新孤立无援,一切让人不寒而栗。
电影中落后的性观念,扭曲的真相,大众的愚昧,流言的中伤,都是二次伤害的土壤。
台湾女性运动先驱之一的何春蕤认为,在性侵事件中带来最深伤害的是:
「一个对性抱持戒慎及丑化态度的新文化。」
相反的,在电影《素媛》中,素媛最后能从阴影中走出来,靠的不只是自身的坚强。
还有来自社会多方的支持。
片中有一个名叫「向日葵中心」的场所,是一个未成年性侵受害者咨询室。
对于受害者的心理疏导,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那位残疾人老师,帮助着素媛渐渐开口说话,树立信心,重返校园。
现实生活中的「素媛」,也在2017年参加了高考,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当中。
无论是电影抑或现实,我们可以发现:
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独立个体的不幸。
而是与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儿童防性侵教育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
因为相比于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相关抚恤政策,儿童防性侵教育的落地更加快速,直接。
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营造避免二次伤害的社会环境也有积极意义。
防性侵教育,也是在防性观念落后,防乌合之众的要挟与伤害。
正如电影《素媛》中所说:
「最孤独的人最亲切,最难过的人笑得最灿烂,这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其他人遭受同样的痛苦。」
「房间里的大象」
房间里有头大象,房间里的人却视而不见。
显然,这头大象就是儿童的性教育问题。
儿童防性侵教育,也必然包含在儿童性教育的范畴之内。
「不能说,不敢说;没人信,没人管。」
有时候人们宁愿回避,举报,也不愿正视儿童性教育。
还记得201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性教育教材停用」风波。
北师大出版社的一套丛书《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遭到不少学生家长抵制。
校方迫于舆论压力,停课回收该教材。
当时有一条神评论说:
「中国上得了台面的性教育作品,也就只剩《动物世界》了。」
在「谈性色变」的思维桎梏下,这件事准确反应了儿童性教育推行中最大的阻碍:
家长对儿童性教育的承受和接纳能力。
也是在那之后,「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提案开始出现。
那么 。
家长们在儿童性教育问题上,究竟担忧些什么呢?
无非这么几点:
孩子几岁开始上课合适?
授课老师能放心吗?
课程尺度是否合适?
这些问题不解决,争论还会持续,最后又是一刀切地否认。
一个个来看。
第一,孩子几岁开始上课合适?
年龄,不应该成为性教育的障碍。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性教育课程的最低指南标准:
5岁被定为是性教育的起点。
家长总担心孩子太小,被性教育课程误导早熟。
殊不知隐瞒才是最大的误导。
郑渊洁在谈儿童性教育的时候说过:
「要保住孩子的好奇心,唯独有一件事不能好奇,那就是性。」
因为但凡孩子流露出一丝猜忌,就可能从别的地方再次寻找答案。
很多时候我们不谈「性」,也是在给孩子灌输「性是危险的」,「性是神秘的」,「性是不可言说」的观点。
这到底是一种保护还是伤害?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聪明,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第二,授课老师能放心吗?
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根据「女童保护」组织的数据,发生在熟人间的儿童性侵事件,师生关系是占比最高的。
可是这又涉及到一个因果关系。
如果「儿童防性侵教育」始终无法作为一门必修课,便很难系统地培养老师。
陷入死循环。
中青院的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曾建议:
「儿童防性侵教育课程除了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还要纳入幼教和师范教育的必修课程,有义务增强专业的知识储备。」
最后一个问题,课程尺度是否合适?
一旦涉及尺度,就变得模棱两可。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直接用真实的图片或影像演示又过于露骨,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如何委婉且准确向孩子传递性教育信息?
绘本和动画会是一个折中的好选择。
事实上,我们也正在这么做。
越来越多以「儿童性教育」为主题的国产动画被制作出来——
《一分钟性教育》
《明明白白我的性》
《丁丁豆豆成长记》
《滚滚故事儿童性知识》
《一分钟性教育》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如何防止儿童性*扰」。
配合着风趣的简笔画,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告诉孩子:
「凡是平时背心裤衩盖着的地方,是不能让人碰的。」
「不要跟任何人到陌生偏僻的地方。」
「男孩子也不能大意。」
不过最经典的,还是这支美国儿童防性侵短片《如何保护我们的身体》。
目前也有了中文配音版和国产的翻拍版。
通过四个孩子和教师的问答对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五个警报」。
如果有人想要看你们的隐私部位,或者是把自己的隐私部位给你们看,叫作「视觉警报」。
如果有人谈论这些隐私部位,叫作「言语警报」。
如果有人触碰你们的隐私部位,或者叫你们触碰其他人的隐私部位,叫作「触碰警报」。
单独和陌生人在一起,叫作「独处警报」。
如果有人试图拥抱或者亲吻你,这就叫做「约束警报」。
针对以上这些警报,孩子还要和父母一起做一个「爱心圈」。
处在这个圈子里的人,不会引起警报。
一旦有人做了坏事,永远要记得说「不」。
通过讲述,还可以帮助其他孩子远离那个坏人。
不过说到底,这些来自民间的动画毕竟受众有限,传播有限。
距离它们走进课堂,任重而道远。
回到开头的问题:「儿童防性侵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
鱼叔觉得很有必要,可以先从绘本和动画开始,一步步慢慢来,但不能原地不动。
哪怕教会孩子两句简单的口号,也好过一无所知。
「女童保护」的主要发起人孙雪梅在《奇葩大会》上,传授了两句儿童防性侵口诀:
「我不认识你,你不要碰我。」
「我还没满14岁,你想坐牢吗?」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关爱孩子,也是在守护我们的未来。
他们赤手空拳来到这世间,一路长大也是一路武装的过程。
为的是面对各种难关时可以从容应付。
我们教给孩子那么多,琴棋书画,德智体美。
可为什么偏偏在「性」这条赛道上,要让他们手无寸铁呢?
「性」不可怕,不敢谈「性」才可怕。
千万不要让性侵犯成为孩子的性启蒙。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