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当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但是在元和十年六月的时候,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接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他的主张本是对的,但他平素里写讽喻诗得罪了很多朝廷权贵,有人说他擅自越权,还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他就被贬为了江州司马。
被贬到江州第二年,他就写了这首《琵琶行》。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高超的演技和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倡女视为风尘知己,与自己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把宦海的浮尘、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使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两句诗的意思是: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更深入的理解本句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
开头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交待的一清二楚。
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作环境烘托,衬托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因为伤感落寞,才会引出下一句的“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做了铺垫。
因为“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将离别的氛围烘托的更为有力,再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作了进一步的环境烘托,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烘托伤别之情,增添了感染力,也让“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了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琵琶女的出现,做足了准备。
可以说,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写歌女悲惨遭遇在明,诉自己遭贬之苦在暗,一明一暗间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句上会合,使得情节跌宕起伏。整首诗故事曲折感人,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具有广阔的社会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两句诗是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和友人分别,在船上践行设宴,却没有音乐助兴。秋风渐紧,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更添离愁。茫茫的夜只有冰冷的江水倒影着一轮明月,说不出的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