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控制中原外围地区”,谁就能在中原腹地争夺战中占据主动

“谁能控制中原外围地区”,谁就能在中原腹地争夺战中占据主动

首页角色扮演逐鹿中原复古沉默三职业更新时间:2024-08-01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 [第122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好吧,让我们回到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吧。在正式进入战国的第三阶段,也就是秦国以一敌六,最终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阶段之前,我们还需要对“中原”这个概念,做一个相对明确的划定,以了解秦人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在每个方向的对手究竟是谁。看过前面内容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韩、魏两国在黄河以南的控制区究竟是如何划分的,我们还没有具*待过。那么在解读“中原”这个地缘概念之后,韩、魏两国在中原控制区的地缘结构,以及与周边诸侯的地缘关系,都会得到解答。

“中原”二字,相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个地缘概念了。不过著名归著名,对于“中原”这个概念,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地区,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标准。比较偷懒的办法,是用现有的行政区划来界定这个“天下之中”的地区,也就是说认定河南省所包含的区域,可以等同于“中原”。这种看法倒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就中国的行政区划而言,由于经过漫长的历史磨合,大部分行政规划的形成,还是符合地缘规律的。或者说拥有类似地缘文化的区域,大多数时候还是能在一个行政范围内的。

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更容易成为一个特点鲜明的地缘文化区,比如四川盆地,虽然内部还可以细分,但在外面的人看来,其地缘文化的整体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而从地理条件而言,“中原”地区是处于华北平原腹地的,过于平坦的地形地貌并不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地缘特点。不过长期成为地缘中心的经历,弥补了地理结构上的不足。最终还是让中原地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地缘文化区。而由于地形的原因,让我们为中原这个地缘概念,划分一条比较明确的地缘分割线,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中原地缘概念示意图

如果以河南省现有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分析中原地区所涉及的地理单元的话,我们会发现,它的边缘区在历史上最少涉及到五个地缘概念,即:河洛、南阳、淮上、河济、河间。而在“中原”的东侧,还有一个未被划入河南省范围的缘地缘概念“泗上”。这六个地缘板块共同的构成了“中原外围地区”,它们所围就的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原腹地”,也就是真正的“天下之中”。

  在“中原腹地”和它的外围地区之外,就是有资格参与逐鹿中原游戏的,六个地理特征鲜明的地缘板块。即渭河平原、山西高原、河北平原、山东丘陵、江东平原、江汉平原。而这六个地缘板块相互竟争时,谁能够控制邻近自己的“中原外围地区”,谁就能够在中原腹地争夺战中占据主动。下面我们就来逐条解读一下这六个外围地缘板块的特点。

  首先是“河洛”。如果从地理结构来看,“河洛”地区指的就是洛水、伊水,及二水相对应的那段黄河所合力打造的“洛阳盆地”。从地理关系上而言,如果从渭河平原、山西高原(黄土高原的主体)沿黄河以南进入中原腹地的话,河洛地区是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也正因为如此,在古典时期前期,也就是黄土高原占据主要地缘优势时,洛阳盆地反而比中原腹地,更有资格成为中央之国的地缘中心。

  如果从“河洛”地区北渡黄河的话,就是所谓的“河内”地区。如果从地理结构上而言,漳水、河水(先秦时期)、山西高原,所夹成的那条牛角形的区域,都是属于这个地缘概念的范畴。在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分别控制了“河内”地区的南北。而河内地区也正是山西高原进入中原腹地的跳板。

  在河内地区的东侧,是南“河济平原”,对于这个地缘板块,我们在分析齐国的地缘结构时,已经解读过了。在诸侯博弈的年代,来自河北平原的三晋,和来自山东丘陵的齐国,是南“河济平原”博弈的主角。

  当我们为中原地区寻找东部边缘时,可以看到一条几乎湮没的历史名水“泗水”。这条发源于山东丘陵,最终流入淮河的河流,在战国时期曾经成立过“泗上十二诸侯”这样的地缘集团,因此它的地缘标签可以称之为“泗上”。而所谓泗上地区最有利的争夺者,则是别来自南北两具方向的“江淮地区”和“山东丘陵”的地缘力量 。

泗水其实是淮河最靠东面的一条主要支流。而淮河干流两侧,向来是长江诸侯们的天下。不过北方诸侯们也并非不能在淮河流域有所作为,因为从济水到淮河之间的地区,大部分都为淮河的支流所覆盖,因此中原腹地的概念,也包括部分淮河支流的上游地区。当北方诸侯凭借在河、济两水的优势,占据中原腹地后,那些江淮的蛮夷也会顺着这些淮河支流而上逐鹿中原。而这些支游的下游地区,就是我们所说的“淮上”的概念(泗水流域单独划为“泗上”)。

  河内、河济、泗上、淮上,四个地缘概念其实都处在华北平原之上,也正是因为大平原的地理特点,使得这四个地缘概念的划分的主要依据为“水”。而“河洛”、“南阳”两个地缘概念,虽然也与河流有很大的关系,但盆地形的构造,让它们的地缘识别度要高的多。前者的核心区为洛阳盆地;后者则可以与“南阳盆地”划上等号。

  从地缘结构上看,对于中原腹地来说,最为重要的两个外围地理单元就是“洛阳盆地”和“南阳盆地”。因为这两个盆地是渭河平原、江汉平原进入中原腹地的跳板。而仅以春秋战国时代为参考,我们也可以看到,依托这两个平原而建立的“秦”、“楚”两国是诸侯当中最有攻击力的国家。在秦国东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盆地区,是如果与山西高原之上的“上党高地”,共同成为秦国统一中央之国的,三个必须逾越的天王山的。

  关于上党高地,在三晋部分我们已经花过很多笔墨分析了。至于说南阳盆地,自从汉阳诸姬被楚人征服后,一直到战国中期,楚人在这里的统治地位,还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挑战。而洛阳盆地,传统上应该是东周王室的优势地区,不过到了战国时期,王室已经衰弱到连一般诸侯都比不了的境地了。尽管还保有着天子的名头和王城,但整个洛阳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必须寻求新的保护者了。

  从地缘关系和实力的角度看,从山西高原走出来的三晋,是最有机会控制洛阳盆地的。最后的结果也的确如此,只不过代表三晋控制洛阳盆地的,并非是实力占优的魏、赵两国。而是惯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韩国。

我们知道,如果秦人要入主中原,最为直接的通道就是沿着黄河南岸,经崤函通道、洛阳盆地直抵中原腹地。当然,还有两种选择就是:从北线入山西高原,越河内地区入主中原;或者由南线通过“丹江通道”穿越秦岭,夺取南阳盆地,然后过方城夏道进入中原腹地。事实上强大的秦国,后来也正是三管齐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的。不过对于秦人来说, “崤函通道——洛阳盆地”这条中间线路,始终是一条快速通道,早在春秋之时,秦人就已经尝试过打通这条捷径了,只不过“崤之战”的结果,让秦人就此沉默了三百年。因此通过这一战,秦人清楚的意识到,除非他们能够完全控制山西高原的核心地区:临汾——运城盆地,否则崤函通道的控制权,始终是在一河之隔的晋人手中。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强大的国家分裂后就必将走向衰弱。从这点来看,当晋人分裂为三晋之后,已经称霸西戎的秦国,应该很有机会再续他们的中原梦了。不过三晋也许是个例外,因为当年晋国所扩张的土地实在太大了,所包含的地理单元也足够多,所以分裂后的晋国,反倒成就了三个同一级别的战国强国。

  对于三晋在山西高原本部的分配情况,我们已经分析过了。魏国成为了晋国核心区的继承者。根据我们刚才所说过的原则,占据了临汾——运城盆地(河东)的魏国,也顺理成章的接收了黄河南岸,崤函通道的战略支撑点“陕”地的所有权。换句话说,从华山一直到崤山,包括南北两条崤道,都是由魏国所控制的。如果秦人要想打通崤函通道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魏人手中夺取河东地区。只是在最初的时候,魏国就像当年的晋国一样,不仅稳定的占据了河东地区,甚至还从秦人手中夺取了洛河——黄河之间的河西地区,将桥头堡建立在了渭河平原之上。在这种情况下,秦人要想打通崤函通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魏国就是当年晋国的翻版的话,那么它应该还有兴趣成为洛阳盆地的保护者。因为当年控制了“陕”地和河内地区,对洛阳盆地形成半包围态势的晋国,就长期充当了这个角色。问题是魏国毕竟只是三晋之一,尽管分得了最优质的那份遗产,但毕竟还要考虑其他两个兄弟之国的利益。因此洛阳盆地的控制权被分配给了韩国人。

  从地缘关系的角度看,韩国人也的确比魏国人更有资格管理洛阳盆地。因为控制河东之地的魏国人,固然对控制崤函通道有地缘优势,但如果他们想以河东为基地,控制洛阳盆地的话,就会发现,仅仅依靠两条艰险的崤道是很难做到这点的。相比之下,控制了黄河以北的那部分河内地区(也就是韩之“南阳”),也洛阳盆地隔河相望的韩国人,更容易与王室打交道。在进行地缘分割时,山地的作用一般是要强于河流的。

  正因为如此,崤山成为了韩、魏两国,在黄河之南的分割线(西部)。由于南、北崤道的存在,韩国人要想控制洛阳盆地,就必须在崤山与洛阳盆地核心区之间,布置南北两个战略基地,以控制这两条战略通道。如果从三晋联合应对秦国的角度看,这样做相当于在崤山以东部署了第二道防线。

  这两个为洛阳盆地把守西大门的战略基地,在历史上都很有名,北边那个叫作“渑池”。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是因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这个发生在战国第三阶段的典故(公元前279年)所透露出的地缘信息是,秦国已经完全控制了河东地区和崤函通道,并将洛阳盆地的西大门,变成自己的桥头堡了(渑池当时为秦国占据,所以赵王才犹豫要不要去)。

  南边的那个战略基地叫作“宜阳”,建立在洛水北岸,因为无论是魏人还是秦人,从南崤道走出来后,不管通过哪条河流南行,最终都要沿着洛水,东北方向行走才能进入洛阳盆地。而“宜阳”邑正是设立在洛水通道的中间位置。如果从现在的名气来看,能够与英雄、美玉联系在一起的“渑池”显然要大于宜阳。但在当时,“宜阳”的地缘位置却更加重要,因为它是韩国退出河东地区后的第一个都城(退出是相对的,还是有点飞地的)。

  从逻辑上来看,宜阳高于渑池的地缘地位,并非是因为它是都城,而是因为它的位置重要,所以成为了都城。单纯的从与洛阳盆地的地缘关系上来看,渑池和宜阳并没有质的区别。两地与洛邑的直线距离相类似。如果再比较与崤山之间的距离,处在北崤道延伸线上的渑池反而更有优势(南崤道到宜阳要绕个圈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宜阳”的政治地位呢?这也是明天的解读方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