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序,司马迁“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 空桐即甘肃崆峒山,涿鹿是河北涿鹿。公元前110年冬,20岁的司马迁为近侍郎中,跟随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哪儿?,《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南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梁华宇……”。下洛城即河北涿鹿,就是说,桥山在河北涿鹿县境内。
河北涿鹿黄帝城合符坛
史书载,古代帝王多有到河北涿鹿祭祀黄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祠黄帝庙。”。太牢是整猪、牛、羊大祭,古代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是最高规格的祭祀。
《山海经》记载:北京灵山之北为“轩辕之丘”, 河北涿鹿桥山为“穷山”,穷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张北野狐岭古称“无穷之门”。
清康熙年间严苛的直隶巡抚于成龙监制官修省级地方志《畿辅通志》载,上古时代,河北赤城为“炎帝榆网氏诸侯蚩尤所都也”。明朝万历年间《广舆记》载,“赤城城堡即蚩尤所居。考赤城古在北山……。”。
《龙关县志》载,“龙关,古缙云氏地,处山后极边。《左传》中的缙云氏是与帝鸿氏、少昊氏、颛顼氏并列叙述。少昊是黄帝长子,母亲为女娲后裔嫘祖,颛顼是黄帝的孙子。《龙关县志》载“考吾龙关,自黄帝征苗族,建都涿鹿,命缙云氏来守斯士”。
龙关是今河北赤城的一个乡,龙关古为黄帝部族缙云氏地,“龙关,单于龙庭之关也”。龙关离涿鹿不远,与北京房山周口接壤,北京周口山顶洞人大家都知道。
我们的课本上,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摇篮。中国一直有中原中心论,从有文字记载的周王朝开始,从周秦汉唐直到北宋,正统思想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脉络。
有关始祖黄帝炎帝的资讯,诸子百家自成一体,司马迁:“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雅驯”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可前面加了个“不”字。
中古时期交通闭塞,文人士子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一样,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差异。司马迁:“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可见有关黄帝故里的源头,莫衷一是。
史书上有四种说法,西晋郎中皇甫谧说黄帝故里在山东曲阜,古籍《国语·晋语四》说在甘肃天水,东晋史学家王嘉说在河南新郑,古籍说在陕西姬水沮源关降龙峡,黄帝的诞辰日是农历二月二,这是共认的。
最早的版本是先秦古籍《山海经》:“流沙之滨,赤水之后,北狄之国,轩辕之台”。“轩辕”羌语藏语:高大的台地。也有说“轩辕”是游牧民族可汗之意。到底怎么回事?,黄帝故里怎么与北狄有关?。
还有一点,黄帝先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直到控制了"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召集天下各氏族部落首领"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成为天下共主,这时才称为黄帝。
我们都是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华与夏是上古时期的两个部落, "华"字源于华胥,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镇,华胥是上古时期华胥国的女首领,她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
陕西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胥氏族生息繁衍在华山之阳。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大禹是夏后氏族部落的领袖,是轩辕氏嫡系,居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在哪里?。“华夏”一词是周武王伐纣后,自称是“诸华”“诸夏”的共主,乃为“周天子”而产生的。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虽说华族和夏族是一家人,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难免有分支余脉发生冲突的事情。
中国《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写道: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原先居于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迁居涿鹿。”。《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述了黄帝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史记·五帝本记》:“黄帝以师兵为营卫,迁徙往来无常处”,《魏 书·帝纪》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以及“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幽都即幽州,幽州是古九州之一,故址在北京广安门一带。
先秦文学博士刘毓庆先生说,黄帝出自少典,少典即小狄,为北狄的一支。轩辕为“合汗”“可汗”之异译。黄帝族团最早活动于大西北的昆仑山中心,后来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境内,沿阴山之阳向东而至河北北部。
顾颉刚在《中国上古史》中断言:"千古文明开涿鹿"。有关"涿鹿之野" 地望问题,有三说法,一是认为在涿郡, 即今河北涿鹿县,二是江苏彭城,三是山东邹城。还有个问题是“阪泉之野”在哪里?。
成书于西晋太康三年(282)的《晋太康地理记》载:“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黄帝取得阪泉和涿鹿之战胜利后, "北逐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上古著名的阪泉之战、涿鹿大战、釜山和符、修筑黄帝都城都发生在涿鹿这土地上。
《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
蚩尤城是蚩尤三寨,是东夷军队驻兵要塞,在与黄帝作战时,被黄帝儿子应龙在上游蓄水,趁夜色放水冲毁。黄帝的大寨在保岱, 县志载"保岱乡即清之舜乡堡”。舜相传为上古帝王,名重华,号有虞氏,又称虞舜。《孟子·离娄下》,一说禹非经舜禅让,而是逼舜让位,他们都是轩辕黄帝的直系后裔。
话说当年轩辕黄帝因草原干旱而南下,与农耕民族炎帝神农氏在今之长城脚下的涿鹿相遇。炎、黄阪泉之战,是农耕民族抗击游牧民族的保卫战。后来蚩尤为保卫农耕家园,也加入进来,发生的涿鹿之战,最后结果是黄帝取得了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