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告诉你:放下执迷,才能找到答案

过来人告诉你:放下执迷,才能找到答案

首页角色扮演执迷魔城传奇更新时间:2024-05-11

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其中,往往会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站在围城里去看一段感情,带着执念寻找一个答案,就如同一个艺术家埋头纸上等待创作灵感。结果,往往是求而不得。

“旁观”,就是站得远一点,与事物的本身拉开距离。

这个距离,既可以是在空间上的,也可以是在时间上的。

距离是执念的“克星”。那些你苦苦求索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豁然开朗。

历情

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一出闪亮的舞台剧,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他的前妻张幼仪,是始终在幕后的那个人。

除了徐志摩发表在报纸上的一封《离婚通告》,她便黯淡在文人故事的浪漫背景之外。

其实,真实的张幼仪非但没有黯淡,反而在离开徐志摩以后,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篇章,比以往璀璨得多,也幸运得多。

张幼仪

张幼仪嫁给徐志摩,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方式。

徐志摩的态度,用五个字便可概括,那是第一次见到张幼仪的照片,他一撇嘴,不屑地说了句:“乡下土包子。”

婚后,除了对父母尽孝般地例行夫妻义务,徐志摩对张幼仪无半点温存与关爱,在张幼仪为他生下长子后,便出国留学了。

张幼仪虽然传统,却仍是渴望爱情的。

那年,她不远万里去英国陪读,甲板靠岸的时候,她远远看见人群中一个有极不耐烦的面孔,正是她的丈夫。

不久,徐志摩认识了女神林徽因,为了追求爱情,他果断地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已有两月身孕的张幼仪,被徐志摩无情地要求打掉孩子。张幼仪不同意,他便留她独自待在英国的住处,自己一走了之。

不得已之下,张幼仪想到了投靠二哥张君勉。她随二哥辗转来到柏林,生下了次子。这时徐志摩闻讯赶来,逼她签署了离婚协议。

这是中国第一对登报离婚的夫妻,昭之于众后,徐志摩终于可以欢天喜地去追逐他的爱情了。

而这一切,张幼仪都没有选择。

就在那时,她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终于明白,后面的人生只能靠自己了。张幼仪振作起来,开始发奋学习德语,随后考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三年后,命运再次给了她狠狠一击。因他乡生活的窘迫,次子在患病时未得到妥善照顾,不幸离世。

张幼仪又一次倒下了。此时,徐志摩正与第二任妻子陆小曼陷入热恋。

《你是人间四月天》剧照 | 刘若英饰张幼仪

一个女人,经历过痛失所有,便无所畏惧。

重新站起来的张幼仪,仿佛从此披上了一副铠甲。

回国后,张幼仪开始了她逆袭的人生。

她先是进入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转战金融界和商界,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以及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成为了上海滩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不仅打拼出了自己的事业,也赢得了所有人包括前夫的尊重。张幼仪不计前嫌,与徐志摩做回朋友,担负起徐家老小的责任。

当徐志摩意外逝世,陆小曼慌了阵脚,是张幼仪站出来为前夫操办了丧事,并在陆小曼生活穷困的时候接济她多年。

年过50,张幼仪终于得遇良人。

一位叫做苏纪之的医生成为了她情感的归属。临终时,她嘱托儿子在墓碑上刻下名字:“苏张幼仪。”

回望这位女子传奇的一生,多少的曲折磨难,都被她回敬以坚韧和气度

德国那段踽踽独行的漫长岁月,是她人生的低谷,亦是她命运的转折。

在异国他乡,远离过往云烟的时空里,只有她自己明白,是怎样的沉痛,让她放下了所有的幻想和执念,脱胎出一个新的自己。

破局

一件事情,想要求个明白时,总是百思不得。不再煞费苦心追究时,答案又不经意地浮出水面。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心理学中,这个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顾名思义,就是有些事情在探索的当下,并不会得到结果,而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它来源于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国王命匠人做了一顶纯金王冠。

做好后,国王担心王冠中掺杂了其他金属,并非纯金,于是想要检测王冠的含金量。他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智慧的阿基米德也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怎样既不破坏王冠,又能完成国王交待的任务?

他苦想许久,却无计可施。

有一天,他休整身心,在浴盆中泡澡,看到水往外溢,身体也随水慢慢地浮了上来。

顿时灵光一现:可以借助水的力量来解决。

他兴冲冲地来到王宫,将王冠和同等重量的黄金放进两个盛满水的盆里,水分别溢了出来。

这时大家看到,放王冠的盆溢出的水量多于另一盆。

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同等重量的黄金更大,它们的密度不同,王冠之中定掺杂了其他金属。

这个方法,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国王交待的任务,还使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

为什么有些问题,天才多日的冥思苦想都不能破解,而在放空执念去做别的事时,灵感又从天而降呢?

难道聚焦于当前的问题时,大脑便具有蒙蔽性?

心理学家认为,面对束手无策的难题,我们可能会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或知识结构所困,从而陷入僵局。

如果这种解决思路,一开始就是不恰当的,那么可能尝试多少次,也找不到你要的答案。

而当我们暂停之前的思考,去休息、去做别的事,使心情平和、放松下来,就有可能打破思维的禁锢,创造性地发展出另一种新的思路。

这时,答案也许就意想不到地浮现了。

开悟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年少时便心存高远,立志要做一个圣贤之人。

十八岁时,他读遍朱子的著作,践行“格物致知”,相信一草一木中皆含至理。

于是对着窗前的竹子,深思了三天三夜。结果不仅没有任何发现,还因此大病一场。

27岁,他高中进士,步入仕途。

本想在朝堂上作为一番,却因得罪了当权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险些丧命,随后被打入黑暗残酷的锦衣卫诏狱。

而刘瑾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于是借贬谪王阳明于贵州龙场之名,暗地里一路追*。王阳明假借跳水逃脱,九死一生,来到龙场上任。

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之后,在龙场荒蛮、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反倒心境平和,随遇而安。

就在那僻静、漫长的独处中,一天夜里,他突然有了顿悟,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苦苦追索“圣人之道”。

《王阳明年谱》中这样记载:

忽中夜大悟恪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语人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心即是理”,他终于领悟到:至理不需外求,而在心中。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透彻如王阳明,在年轻时亦有执念。

人生的浮沉,让他渐渐懂得接纳无常、看淡荣辱。最艰难落魄的时候,他却感到内心无比的宁静,如他写下的这首《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任它风浪再大,心自岿然不动。

后来的王阳明,在小人被铲除后,受到朝廷重用,屡屡平叛立功。

“阳明心学”,成为他留给后世无价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起着深远的影响。

也许,伟大的人比之普通人,多的就是一份坚韧与自省。

苦难因时代转换而有所不同,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亦不尽相同。

而内心强大的人能够转化苦难,使之成为人生的跳板。

寻寻觅觅、孜孜以求,是人生的常态。但若受执念驱使而不觉,便可能在所谓的“命运”中不知所终。

不如与实际的人生保持适度距离,以“旁观者”的姿态,在入世的生活里,始终怀有一份自省。

也许,许多困扰你的问题,就能轻轻化解。

作者:洛水阑

为精神世界点亮一束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