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
晏殊的身份很多。他少年名列“神童”,中年位居宰辅,晚年封公得爵,五日一朝。除了是北宋一流名士的“老师”,还是一位超级有钱、又超级低调的富贵散人。
他总喜欢于茶余饭后喜欢写词,每逢酒宴则必定有作品问世。虽然他的诗作不佳,只有那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处处风”可堪一读。但是他的词却成了“词史”上永恒的代表。情思深婉,自成一派,与第八子晏几道合称为“大小晏”。
晏殊得誉“词宗”,虽然并不为过。但其实说到底,他只是将写词作为一个打发时间的娱乐方式。并未以此谋生。
这和柳永不同,和韩愈不同,和现在的作家比起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成功是所有学子梦寐以求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有他那样的才气与运气?!
光凭着一腔热血去东奔西跑、南征北战,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还依然痴心不改。这样的结局可谓令人悲慨。所以即便在没有科举制的今天,我们仍然热爱文学,仍然向往着如晏殊那般——通过文学迎来人生的华丽转机!
这,也许就是再读晏殊时的感想了吧。
01
淳化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这个叫晏殊的小朋友出生了。
而整个家族,说厉害其实也不厉害。但是作为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人,每个人都喜欢吹嘘自己的家世。一般也就是说个什么大诗人、大文豪。而晏殊不简单,直接对外宣称:我们是一代名相晏子的后代!
晏子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虽然其人相貌丑陋,但是却得到了仲尼和司马史公两位大贤的“双膝”,后世粉丝更是多得数不清。晏殊认晏子为先祖,虽然有点扯,但是没办法,人家后来确实够格。
这个故事就像现在,突然有个姓孔的同学跳出来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人一样。最开始大家不由放声大笑,骂他太过无耻;紧接着,他将四书五经流利地背了一遍,开始有人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等到数年的交往后,发现这个人生活处处奉行仁德,并非只是挂在嘴边。日常中又以君子为信条,以学术为己任,以改变身边风气为理想。这时凡是认识的人,都在无形中承认他的身份了。这样的人确实存在,而且迄今我只见过一位。然而却是他让我相信了圣人真的存在过。
晏殊搬出晏子,还算有点谦虚,等到他儿子晏几道时就变得肆无忌惮了。不过人们那时已经相信,晏殊一族当真是“千古名相”晏婴的后代!
02
任何在长大后颇有名望的人,关于童年都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传说。这些传说多是后来人附加的,没有什么可信度。试想:每一个名垂青史的人小时皆是神童,那么世上也便没有“大器晚成”四个字了。晏殊小时候水平怎样暂且不说,但倒算得上是一个志向远大的孩子。
《晏氏宗谱》里记载有他写的一首小诗,据说也是他人生的第一首诗。诗云:
白塔青松古道栖,塔高松矮不能齐。
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
也许是因为出口成诗、过目成诵,晏殊小朋友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声名远播。当地的知县一听,这还得了?必须得上报朝廷,为他求个“神童”的称号。
没过多久,刚好屯田员外郎、后来的岳父李虚己来洪州了。李虚己也是一个诗人,一听自己老家出了个神童,连忙叫来“考察”一番。结果发现这个孩子当真是天赋异禀、羡煞旁人。当下决定,不仅要将其上报朝廷、告诉皇上,还要亲自教他诗文技巧。更重要的,因为小晏殊长相清秀,眉目间攒留着一股英气,而李虚己膝下又有一年方豆蔻的小女儿,于是立马想到:这不是上天给我女儿送来的如意郎君吗?
故事到了这儿,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理想。小晏殊因为才华卓越,不仅拥有良师教导,名气越来越大,而且还不出钱就得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儿。
娶了娇妻后,晏殊在老岳父“托关系、走后门”一番操作后,参加了景德二年(1005年)的童子举。宋真宗看了试卷后特别高兴,当下赐进士出身。这时那些五六十岁的老考生心里什么滋味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没办法,这就是皇帝宠爱的结果。之后就是授官。晏殊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并由一代大儒陈彭年做他的老师。宋真宗的意思很明白——这是在为下一代皇帝培养宰相!
从此,晏殊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路上升,直至宰相。这当中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一方面是深受皇帝宠爱,另一方面则缘于他的性格。
对于晏殊性格。后世的评价基本一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谨慎圆滑而又真诚朴实、富贵至极不忘低调清廉、气节虽有却多委曲求全、老谋深算外加患得患失。这样的人很真实。他喜欢做官,但绝不会有什么大政绩,一直做官,便会越行越远。
03
与晏殊比起来,学生范仲淹的政绩就大得多了。当然,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天圣五年(1027年),三十七岁的晏殊在“公开打人”事件后,被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出知应天府。这时老范还是做些芝麻县令的官儿。之所以称其为“老范”,是因为他比晏殊还要大两岁。晏殊早就听闻范仲淹的大名,忙请他来做首席教师。
老范虽然出身贫苦,但自律甚高,少年时曾靠着野菜团和白开水在寺庙中日夜苦读,那些隐居松林的高僧们见了皆自叹不如。这样的老师,能传递给学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此外,老范教书的方式也很有趣味儿。每次布置作文前,总要自己先写一篇,以此判断题目的难易程度及立意角度,看是否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随着名声在外,学生也越来越多。等于说,晏殊虽是书院的兴办者,但实际上让它走向辉煌的,还是范仲淹。
晏殊待了一年多,又重回朝堂。虽然只是一个短暂转身。但是范仲淹的人生却从此迎来了大改变。他很快被晏殊推荐,担任秘阁校理,为后来庆历改革奠定了基础。
而说到老范的性格,不如从一些小事来看。这天皇太后刘娥的生日快到了,有人提议由皇帝率文武百官在大殿朝拜。范仲淹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拍手喊到:“如果是拜自己的母亲,那在屋里没人的时候自然可以;但你现在领着群臣来拜,天子还要不要尊严了?”
晏殊没想到自己提拔的老范竟然公然带头反对,呵斥道:“老范,做了几天官儿?你也太狂妄了!”老范真诚地说:“您如果不后悔当初推荐了我,就请别拦着我;您如果后悔当初推荐了我,就请朝廷治我的罪吧!”晏殊一听,你小子有点脾气!好,我也有脾气!于是,老范被贬往河中了。
04
如果说范仲淹这一单是看错人了,那么欧阳修呢?又是两个性情不合师生间的惨案。
天圣八年(1030年),晏殊知贡举。而欧阳修同学也就在这一年,名登进士榜。说起欧阳修,可谓相当励志。每晚挑灯夜战,最终连中三元。在发榜的前段时间,他自信要高中状元,于是做了身新袍子。拿回客栈后,自己还没来得及穿,就被一个叫王拱辰的同学抢去了。他穿上新袍得意道:“看我有没有点状元样子?”众人笑说有那么一点儿。欧阳修却不高兴了。谁知发榜后,被点为状元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个王拱辰。欧阳修有些不快,也只能勉为接受了。按照规矩,他得向晏殊执门生礼。
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称帝。之后宋在对西夏的斗争中频频失利。晏殊虽然是执掌军事的官员,对此却只能作无可奈何之叹。
这年春节期间,雪花漫天。晏殊叫来一群朋友到府上聚会。菜馔佳肴,各尽其样,美酒清茶,热气腾腾。吃得人心里也热气腾腾。这时主人说:“大家不如写点诗助兴吧!”众嘉宾开始铺纸磨墨,施展绝技,都是些“春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之类的句子。这时一旁的欧阳修似乎别有立意,提笔就是一首《晏太尉西园贺雪歌》。歌是好歌,但词不是“好词”。前几句说得还“可以”,“阴阳乖错乱五行,穷冬山谷暖不冰”、“神哉陛下至仁圣,忧勤悬祷通精诚。”写道后面,味道就变了。“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什么?这才是你的意思!晏殊懵了。“欧阳修这个家伙,平时‘骂骂咧咧’没什么。今天众文友都在,你给我唱这出?”晏殊心里对欧阳修的憎恶不必用言语来形容。之后两人经常互相攻诘。晏殊说:“欧阳修这个人文章写得可以,但人品太劣!”欧阳修听了说:“晏老师小令写得好,诗次之,文差,为人做事最差!”
庆历三年,欧阳修知谏院,不断地弹劾吕夷简,以及那些反对改革之人。晏殊与吕夷简向来交好,为此曾与他女婿富弼开骂。他讨厌欧阳修这个人太耿直刚正,作为学生却屡次对老师不敬,于是将其外放到河北。这样一来,他曾经的门生孙甫、蔡襄都相继站起来弹劾他。晏殊最终被赶出了朝廷,此后多年一直在地方任职。
05
皇佑三年(1051年),晏殊已经外放了七八年。这天,在朋友的宴会上,偶遇一位来自陕西的歌女。听她唱罢一曲《念奴娇》后,掩面遮泪,众人问其缘故,不觉有年华蹉跎、岁月无常之感。作为词坛的先锋代表,晏殊提笔写道: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晏殊的自述。未必他真的见到过这样一位歌女。试想,赌博艺随身。“以艺随身”这是谁呢?不就说的是自己嘛。如果不是少有大才,深得圣眷,如何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一步步攀居高位?
至于“蜀锦缠头无数”,那也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角而已。晏殊曾说:“‘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也。”此处虽言富贵,却也无妨,因为他的重点落在了技艺上。接着说,残杯冷炙、来往数年、知音无人、而又不辞阳春,这明显是对自我处境的宣泄。
说到底,晏殊这个人太心急,急于想回归安逸的生活。对于这种能进行磨砺自我的环境嗤之以鼻。这也是他和苏轼不同的地方了。东坡先生会笑着回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晏殊写那些富贵清丽的词自不待言,但若论人生境界,比东坡还是差一些。
06
晏殊的词,中年最好,之后便越写越差。窃以为最好的应是那首《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破阵子》这个词调出自唐代教坊曲,原本属于军乐。发展到后来,词牌与内容已经基本上没什么联系。然而一读到词牌,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辛稼轩,想到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到他的“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真的是荡气回肠,激动人心!晏殊这阙词没有那般豪情万丈,却另是一番滋味儿。
作者描绘春天的风情可谓别出心裁。燕子、黄鹂、青苔、柳絮这些随手就能拈出一大把好句的意象就不必说了。单单下半阙的一个小场景,就让人美不胜收。“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不用说我们便能猜到:这是美女之间的嬉戏了。
“巧笑”一词来自《诗经》。是卫庄公对妻子庄姜的评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东邻呢,是所有男子心目中的那个邻家妹妹。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看来,宋玉长得帅,与他邻家的那位姑娘不无关系啊。因为沾染了至美,所以自己也变得玉树临风!
07
而说到晏殊的代表作,不得不提两首。一为《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另一阕便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两首词在后世享誉极高。词云: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说:晏殊去杭州,经过维扬,夜晚住在大明寺。让侍从读墙上的诗句。侍从读出了一首王琪的诗,晏殊大为赞赏,忙叫他来一起吃饭。饭后,两人又开始联句。晏殊说:“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经常是写下一句,很久之后才能对出下一句。直到今天有一句还是没能对上。”王琪便问大人:“是哪一句啊?”晏殊感慨道:“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对也。”王琪思忖片刻,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你看,王琪这小子是不是挺会拉家常?这意思大概在说:“大人啊,我们虽然没见过面,但仿佛就是似曾相识啊!今日权当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若是再夸张一点儿,恐怕他日曹公会愤慨地调侃一句:“笔给你,你来写!”
而说道“无可奈何”的好处,应看意象。花落本是自然现象,又何须惆怅伤感。因为稍待之后便有燕子归来。所以晏殊这两句虽言季节更替,实则在说自己的成长蜕变、人生命运。人生本来就是有来有去,到了只有剩下独自一人在园中徘徊。这看似孤单,实则也是心灵的成熟。
再看那首亿人推崇的《蝶恋花》。词云: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整首词还是以清婉为主。单看起句,并非一般文人学得来。上片写景烘托。到了下阙,直接抒情。说到底还是一个“独”字。登楼是独,望尽是独,“知何处”仍是独。晏殊这个最不喜孤独的人,却不得不正视孤独。这便是孤独人独有视角。
等到王国维列“人生三境界”时,分别截取了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要说三首作品难易程度,客观上讲:辛弃疾的更大一些。
晏殊和柳永都是出了名的婉约派词人,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他为官做宰后,还想过提携柳永,无奈柳七狷狂惯了,对此不屑一顾。最终只能不了了之。而八子晏几道的词,就和柳永有些逼仄了。晏小山虽说是效仿李璟、冯延巳以及老爹等人,但同样身处富贵之中,写出的却是歌舞升平,没了晏殊那份朴素。
08
至和元年(1054),晏殊回到了京城。宋仁宗任其为迩英阁侍讲,五日一上朝。等到十二月,又以观文殿大学生身份提举万寿观。这时他与欧阳修等人的师生关系已经恢复。晏殊历经十多年的磨练,对昔日的那些政见分歧已经看淡。如今只想着安度晚年。
一天,他梦到自己骑白马走在大桥上。忽然前方桥断,马将他摔下,独自一人奔向天上去了。晏殊此梦不知有何预兆。但接下来便旧疾发作。仁宗听闻后,每日派太医前往诊治,耐心询问。过完年不到一月,晏殊病逝。对于这位昔日的老师,仁宗皇帝深感哀痛,他追封晏殊为司空兼侍中,辍朝两日,谥号“元献”。
欧阳修一连写了三首挽诗。第三首说:
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
一时闻望朝廷重,馀事文章海外传。
旧馆池台闲水石,悲笳风日惨山川。
解官制服门生礼,惭负君恩隔九泉。
虽然这两位师生间曾闹过一些矛盾,但是得承认,最了解晏殊的还是欧阳修。欧阳修用了“明哲保身”四个字,可谓一锤定音,盖棺定论。
晏殊说:“我只是把写词当作公事之余的消遣罢了。”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绝非政绩,也非金钱,而是奖掖人才、词章传世。所以,别再把诗词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没准千年以后,那是你留存于世的唯一名片。
-作者-
黛珂,原名孔尧。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