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胆巴碑》全名为《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成于延祐三年。也有称为:龙兴寺碑的。此碑自闻世以来便名震天下,一直至今长盛不衰,并且奠定了赵体楷书的神殿地位。而同出赵孟頫之手,晚其一年,同立于正定龙兴寺内的《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却少为世人所知。
与名扬天下的《胆巴碑》相比,偏安于龙兴寺大悲阁西南一隅的《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可谓“久居西南无人问”。
碑楼
《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现立于隆兴寺转轮藏后的北侧, 外砌一碑楼, 正面镶玻璃。碑为青石质,首身一石,高 1.53 米,宽 0.80 米,厚 0.22米,立于长方形座上。首作笏形,碑额阴刻篆书“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3行9字,额两侧线刻云龙纹。碑身以卷草纹作边饰,碑文阴刻楷书 19 行,满行 34 字,共 396 字。
由王思廉撰文,赵孟頫书丹并篆额。
撰文人王思廉,:河北获鹿 (今鹿泉市) 人,字仲常, 《元史》有传。世祖至元二十年( 1283 年)升太监,后改嘉议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监事。二十九年( 1292 年)迁正议大夫,枢密院判官。成宗后为工部尚书,拜征东行省参知政事,总管大名路,召为集贤学士,后授正奉大夫、太子宾客。
元仁宗即位,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延佑七年(1320 年)卒,时年83 岁。
王思廉是赵孟頫尊敬的长者;他们亦有过文字上的接触,他庄任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创作蔚州杨氏先莹碑铭时,赵孟頫便读过王思廉为杨赟写的文字,从懵懂少年到步入仕途,王思廉人生旅途中一路连遇贵人,元好问、张德辉、董文忠、姚燧的伯父姚枢…… 他们或提携,或照拂,或举荐,从而使王思廉由掌*、奉训大夫、翰林待制、典瑞少监、同知大都留守、枢密院判官、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征东行省参知政事、正奉大夫、太子宾客……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到如同开了外挂。
王思廉撰此碑时已 80 岁高龄。 此碑刻立于元延佑四年(1317 年),此时赵孟頫已经64 岁,其书法艺术与青年、中年时期相比,更加成熟老辣。碑文字体笔圆架方,形体端秀而骨架劲起,运笔酣畅温润,结体宽博缜密,匀称俊秀,使人感到轻松、恬静、优雅。
延祐四年即公元1317年,两位老先生:赵孟頫六十四岁,王思廉八十岁。 他们的生命都已步入黄昏,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却仍处于旺盛的正午时分,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碑文记载了当时的资善大夫、 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执礼和台印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 50 部计百卷、《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50 卷施于龙兴寺,“钦为圣主本命看转诵读”一事,同时捐一千缗之俸供 50 员僧宝饮膳和香灯之用,冀“祝圣历亿万载无疆之算,结梵席千百年不断之缘”。
执礼和台,系囊加歹之子。囊加歹《元史》有传,为蛮人,蒙古将领麻察之子,从伯颜东下攻宋, 屡奉命使宋谈判。 元军逼临安, 奉遣入城取宋降表、玉玺,驰献世祖。至元十八年( 1281 年)召为都元帅,东征日本,未至而还。后仁宗即位,特授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子执礼和台,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
立石僧人崇琛,俗姓傅,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幼龄矢志 空门,祝发于真定龙兴寺法照院辨才大师,遂讳崇琛,冠发受具足戒。潜心佛学研究,探索佛经奥义,孜孜不倦,造诣颇深,声誉日隆。
《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在清代沈涛 《常山贞石志》 中有著录。 但因其体量不大,又置于隆兴寺靠围墙的角落处, 故不被人们注意。
偏于一隅
《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几百年来偏于隆兴一隅,失去原有光辉,连其自身形制与所处位置似乎都相形见绌,逊于同类。然而关注的目光却始终不曾离开过它,有识者总能拂去堆积的历史烟尘,发现它的卓然不俗,如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日本学者桑原隲藏面对它时就曾发出“尤为可观”的赞叹。
赵孟頫为隆兴寺书写的的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虽名闻天下,如今,碑稿的纸本还藏于故宫博物院,但碑身已不知所踪,隆兴寺现已无存。清光绪《正定县志》有记载,《胆巴碑》光绪年间仍存于隆兴寺,佚失时间应在解放前。
故此《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则显得尤为珍贵。
目前网络上传播甚广的是几张比段模糊的拓片,所谓高清,也只是拓片字迹的放大,根本体现不出原碑的精神。
模糊拓片(一)
(二)
(三)
现寻到一版,虽然也是拓本,但是由原迹上石,笔划秀丽端雅,神力老健。是鉴赏学习不可多得的素材。对于赵体书法来说,仿如洞开了又一扇门。
原迹上石版(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