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公益
9月25日晚,主题为“守住一道光回望来时路”的“北大光华 益行者之夜”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公益界的“三光”——徐永光、康晓光、陈越光,希望工程宣传“三驾马车”——黄传会、解海龙、杨铁刚,与到场的公益同仁共同回望了自己与“希望工程”结缘的故事,部分益行者学员也讲述了自己从事的公益项目。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爱的分贝”理事长、北大光华益行者姚雪松担任主持。
当晚,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在主持“三光论坛”时透露:“当年青基会一开会,先问‘三光’到了没有,到了就可以开会,如果有一个人不到,会就不开。”30年前,公益界的“三光”曾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的发展共同努力,三位大咖同时在基金会任职达到12年。
而今,难得邀请到“三光”同台聚首,一起回望过去,见证中国公益慈善的时代变迁。
公益界“三光”齐聚北大光华益行者之夜——徐永光(左)、陈越光(中)、康晓光(右)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主持“三光论坛”
陈越光:环境是黑暗的,自己就做那道光
身处公益界的人,对“陈越光”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
他是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也是北大光华 益行者的授课专家。作为一位善于思辨的公益人,他参与希望工程20余年,曾担任中国青基会副理事长,并多年来引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NGO和学术界人士,在思维的交锋和碰撞中,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人们称他为“有思想的行动者”。
公益行动者的无穷动力源自内心里的那道光。陈越光在“北大光华 益行者之夜”说起自己的信仰——做一个善良的人。他认为一个内心有善念的人,良知就是那道光。
“如果你觉得环境是黑暗的,那么你自己就来做那道光,没有路标的时候,我们就做自己的路标。” 陈越光分享了求母亲医疗真相的故事,有了这样终身难忘的人生慨叹。对于希望工程救助的贫困学子来说,这样的慨叹给了他们追求光明的动力。
上世纪90年代,陈越光参与到“希望工程”的建设,他将自己比喻为一个推车的民工,在他眼中,几百万希望工程的受助学生才是真正的正规军,他们不去埋怨时代的不公,而是用感恩的方式,接受援助。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时候看前景,也不觉得那么光明灿烂,但是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无论多么漫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只要敢于把内心的火炬亮出来,就会同样看到身边也有一道光,在辉映你。”陈越光坦言。
在现场,陈越光带来一块他珍藏了27年的石头,这块石头是希望工程巡回义演纪念品。看似普通,却对陈越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历经数次搬家,陈越光依旧保留着它,他觉得“希望工程”如这块石头一般,有一种力量感,是这一代参与公益的知识分子心中的日出,照亮前路,守住善念。
康晓光:第三部门将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去年,公益界掀起的针对《公益向右商业向左》这本书的大讨论。徐永光与康晓光的关于公益的“利己”与“利他”以及公益市场化的争论异常激烈,“二光之争”让很多公益人记忆深刻,也领教了康晓光的“个性”。
在很多人看来,康晓光是一个我行我素的学者。他怒怼冯仑的演讲,反驳徐永光的观点。他不是个习惯鼓掌捧场的人,却赢得了社会组织的欢迎。
书斋和讲堂之外,康晓光介入第三部门,参与社会实务工作。除了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他还是多家公益慈善基金会的理事。
在“北大光华 益行者之夜”,康晓光介绍,自己最早接触公益是参与希望工程的捐款。
上世纪90年代初,康晓光做中国反贫困研究时,下乡考察遇一家贫困农户,随手掏出几百块钱给农户的孩子,被陪同的当地干部说成“希望工程”。
“这个事和希望工程没有任何关系,整个九十年代的公益事业,可以用‘希望工程’来概括,只要你做的事跟助教有关的,就给你命名为‘希望工程’。当时大家认为希望工程是扶贫济困,而我观察希望工程不仅仅是一般性的扶贫济困项目,它让我感受到这是社会自己去定义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自己行动起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是社会自主性的觉醒,是一种社会力量的爆发。”
而他对希望工程的十年研究成果,写成了《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这本书。透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工程,康晓光看到了一种未来的全新机制—在政府与国有企业单位之外,另一类机构可以自己定义社会问题,并动员全民力量加以解决。客观上,这类机构掌握了“问题化”的权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在转型中走向不断进步和美好的未来。
“在我心里,根本没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看成一家公益机构,它是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的组成部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整个社会管理和统治结构影响非常深远。”这一发现让康晓光深受触动,自此,他展开对第三部门的相关研究,并深度参与。他相信,如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一样的第三部门,将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徐永光:“希望工程”成功的秘诀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希望工程”,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在康晓光眼中,徐永光作为“希望工程”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他的贡献在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希望工程的社会化。
教育、贫困、儿童是公益慈善领域最为关注的三方面问题,徐永光用希望工程将三者相结合,对需求导向、项目定位把握之精准,中国的公益项目迄今无出其右。
从公募基金会到非公募基金会,还有草根NGO,徐永光几乎全经历了一遍。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在公益这条路上走了整整30年,也见证了希望工程和中国公益慈善从无到有的30年。
“希望工程”之父是徐永光的第一张公益名片,在“益行者之夜”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发展如火如荼。一次,徐永光受中央电视台邀请与大学生交流,现场另一位嘉宾是发明一种灭鼠药的河北农民邱满囤。节目录制完毕,学生追星般围住邱满囤,徐永光却被冷落在旁。似乎在学生眼里,那位“灭鼠大王”才是个传奇人物,而自己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希望工程一个姓徐的官方工作人员。
这件事刺激了徐永光,他认为,做公益一定要有尊严,公益人要树立个性形象。
“一项成功乃至伟大的事业,不可能没有个人色彩,有个性的人可以推动有个性的事业。公益行业也需要保留一些个人色彩。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事业。”徐永光曾说。
徐永光属牛,他以牛自喻。自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来,凭着一股牛劲,他不空谈,重行动,以研究发现、实验创新和宣导影响推动公益慈善市场化。
“市场化首要原则是需求导向。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是公益市场需求导向的根本所在。中国贫困地区每年有百万儿童失学,这是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据此,徐永光与他的同事一起设计了希望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公益事业需要钱,只有满足捐款人的需求才能筹到钱。希望工程在此方面很有解释力:捐款人在公益市场中扮演着一个投资者加三个消费者的角色。
“希望工程300元捐款可以改变一个失学儿童一生的命运,这是捐赠者最大的投资回报。”徐永光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40.4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74.8万名,援建希望小学19814所。还建设了希望工程音乐教室、体育教室、美术教室等,开展远程支教、科学文体、夏令营等活动,积极进行教育扶贫,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此外,青基会的团队里有一批策划高手和优秀管理者,又吸引了一批各个领域的专业志愿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希望工程宣传“三驾马车”——撰写希望工程的“第一人”、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希望工程摄影师解海龙,希望工程十周年文艺晚会的技术总监杨铁刚。
当年,解海龙在王府井看到青基会宣讲标语,一口气跑到团中央,等不及电梯爬到10楼要拍片子,拿了70个胶卷,跑了12个省28个县,让“大眼睛”苏明娟走进大众的视野;黄传会惊讶于还有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一口答应徐永光的要求,跑了7个省区21个县,写下了《托起明天的希望—希望工程纪实》;杨铁刚在全国青年统战部的部长的牵线下,与徐永光和希望工程结缘,为希望工程做了百场义演……
正是因为凝聚了这样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才让“希望工程”影响了更多的人,使更多的贫困孩子通过求学改变了命运,也让“寒门出贵子”不再是笑谈。
涂猛:由希望工程的故事感悟“公益的境界”
知名公益人涂猛1992年加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为希望工程服务24年。他在“益行者之夜”分享了一个希望工程的感人故事:
一位北大学子结对子捐助江西老区小学生,这位受资助的孩子为了感恩,便想邮寄红薯给捐款者,但邮局不让寄红薯,于是孩子就种了葵花,将葵花籽寄给北大的叔叔,并写信告诉叔叔,自己近来的学习情况,写下了自己的对好心人的感谢。收到葵花籽和信,北大学子给小学生回了信,鼓励他好好学习,会一直资助他读书。
这样的故事在希望工程还有很多,涂猛因此感悟,公益事业不一定仅仅是陌生人之间的一种物质的链接,它更应该是无数的陌生人在公益的平台上,把自己的美丽的心灵要向对方敞开,互相平视、对话、安慰、支撑,这应该就是公益的境界。
益行者:成为一道光,照亮更多的人
涂猛讲述的这个有关希望工程的故事给了参加“北大光华 益行者之夜”的公益人很深的感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爱的分贝”理事长姚雪松坦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涂猛老师讲到的向日葵种子,作为益行者的一员,我们是慈善和公益的践行者,就要把爱心的种子撒在土地里面开花结果。”
和姚雪松一样,在公益一线,一群年轻的公益后起之秀,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这些跨界公益人跟随着徐永光等前辈,邂逅更多的同道中人,一起探索中国公益慈善的漫漫长路。
这群携带着公益基因的光华人,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北大光华 益行者”。
他们朗读着宣言,踏上新的征程——
“苍天之下,所有的生命均是平等的,彼此共生相互扶持,互为你我,对于弱者的尊重,对于社会的责任,是我们人性中不可置换的一部分。慈善公益将成为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生命至美的价值表达。这是美好的召唤,是生命中重要的群体集会,我们将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益行者,这是我们最为骄傲的人生选择。无亏过去,不畏将来,用我们的热情和善行,回馈自然,报答众生。”
公益是生命至美的价值表达。作为益行者们的“大家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高层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张圣平很受感动,看到北大光华益行者把一群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有行动的人聚集起来,为金钱赋予善念,尝试对财富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重新配置,从而施展建设美好的愿力。他希望北大光华成为一个社会公益思想交流的平台,将向善的力量传递下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道光,照亮更多的人。
“北大光华 益行者之夜”回望希望工程30年,老一辈公益人的坚守和贡献,给了当代益行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