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科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

书写科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

首页角色扮演择天夜行更新时间:2024-09-12

中国科幻产业进入“千亿时代”,

科幻文化蓬勃发展

——书写科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

4月27日至29日,以“科学梦想、创造未来”为主题的2024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本届科幻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围绕科学技术、科幻创作和产业培育等主题,组织了四大板块、数十场活动,旨在聚焦科技前沿态势,搭建科幻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和社会倡导载体,助力科幻文化、科幻产业繁荣发展。

科幻产业:产业体量加速增长,业态融合趋势明显

在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开幕式上,一批科幻产业最新成果集中呈现。开幕式上发布的《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132.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增长29.1%。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阅读产业营收31.7亿元,同比增长4.3%。数字阅读平稳增长,有声阅读增速加快。科幻影视产业营收115.9亿元,同比增长38.8%,其中院线科幻电影总票房115.5亿元,同比增长14.5%。科幻网络剧和微短剧数量明显增加,中短视频创作数量显著增长。科幻游戏产业营收651.9亿元,同比增长15.4%。科幻文旅产业营收3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报告指出,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加速增长,各业态间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未来各地优势资源将进一步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强大动能,科幻与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助益。

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所长王挺介绍说,从2016年的约100亿规模到2023年突破千亿大关,8年时间里,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增长了约10倍,“科幻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绝大多数板块都在向上生长、向好突破”。

为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于2021年、目前已有66家成员单位的科幻产业联合体,在开幕式上共同发起《关于进一步促进科幻产业发展的倡议》。倡议提出传播科技向善理念,展现未来科幻之美,推动深化产学研用的科幻产业生态和服务体系,探索科幻国际合作新模式等。

开幕式上,改编自刘慈欣《地球大炮》和王晋康《生命之歌》的两部同名科幻短片首次亮相。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和高校科幻联盟同期落地揭牌。科幻影视产业研究所由导演郭帆担任所长,旨在为青年科幻电影人提供交流平台,推动科幻影视产业发展。高校科幻联盟由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科幻研究的专家学者、学生社团等共同组织建立,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助力中国科幻创新人才培养,打造科幻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科幻文学:头部力量坚挺,新生原创佳作频出

为激发科幻产业的创新活力与持续发展动能,作为此次大会的重磅活动之一,第二届科幻星球奖颁奖典礼在首钢园一高炉举行。本届科幻星球奖分为科幻技术奖、科幻文学奖、科幻作品奖和突出贡献奖四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设立冠军奖、优胜奖及入围奖,其中科幻文学奖系本届首设。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宝树《我们的火星人》、顾适《择城》分别获得科幻文学奖最佳长篇、最佳中篇和最佳短篇小说冠军奖。刘洋《井中之城》、未末《星际求职者》及日本作家藤崎慎吾《深海大战1、2》获最佳长篇小说优胜奖,陈梓钧《对抗样本》、万象峰年《赛什腾之眼》、江波《赛博桃源记》获最佳中篇小说优胜奖,夏笳《灵隐寺僧》、超侠《巨人的城市》、任青《夜行环线》获最佳短篇小说优胜奖。在科幻作品奖方面,电影《流浪地球2》、电视剧《三体》《明日生存指南》分获最佳科幻电影、最佳科幻剧集和最佳科幻启迪作品冠军奖。日本小说家、翻译家立原透耶获突出贡献奖。

“每一篇作品都独具匠心,令人难以割舍,因此评选的挑战不在于选择佳作,而在于忍痛淘汰那些同样出色的作品。”科幻星球奖荣誉主席王晋康表示,从入围及获奖作品来看,中国原创科幻文学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在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暨学术论坛、2024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等活动现场,吴岩、戴锦华、黄鸣奋、姚海军、陈楸帆、李广益、三丰、陈玲、王卫英等与青年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了科幻研究的挑战与机遇、科技热点与科幻研究趋向等话题。大家表示,近年来,科幻作品越发显示出对人类科技文明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意义。在“科幻 ”文化生态和产业发展趋势下,科幻研究更应注重观照人在与技术的关系中处于何种位置,并以此涵养问题意识,深耕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周忠和强调,科幻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发展,更应该从当前的教育、文化发展等角度出发,在创作和研究中倾注更多人文反思。

“科幻名家经典书系”、百年科幻系列、“科幻之路”系列等重磅科幻新书在科幻大会期间举行了新书发布仪式。有关专家认为,科幻新书持续为科幻文化及产业提供优质内容IP,也助推了科普科幻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的想象方式与灵感创意。

科幻“出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风”的科幻故事

2024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发布了《中国科幻海外传播报告(2018—2023)》和“三体”IP出海观察报告。两份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科幻产业蓬勃发展,对外传播的产品形态愈发多元,海外媒体关注焦点从科幻文学拓展至科幻游戏、科幻影视、科幻网络文学等方面。《三体》仍是目前中国科幻文学海外传播的头部作品,其综合传播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小说。

“多数受访者更喜欢在中国科幻作品中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元素。近八成受访者表示,看完《三体》后想要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旅游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认为,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对于塑造中国文化和科技形象、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积极影响。

海外传播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3年是中国科幻“走出去”的重要起步期,在传播热度提升、传播内容多样化、科幻IP的运营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步,中国科幻的国际传播还需继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科幻资源禀赋,讲好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幻故事。具体措施包括:强化IP开发和运营,夯实科幻产业发展基础;把握中国科幻的国际传播机遇,拓展海外推广渠道;开展精准化国际传播,推动中国科幻加速“出海”,用“中国方式”“中国态度”向世界呈现优秀的中国科幻作品,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京港澳科幻融合论坛上,来自京港澳三地的科幻作家、科技从业者代表200余人共同探讨如何开启未来科技与科普教育的新篇章。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表示,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科幻文学相互辉映、相互激励,不仅促进了双方科幻文学创作与教育的繁荣发展,也为中国科幻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以科幻为名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交流,也将推动中国文学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科幻业态:多方携手,促进科幻赋能新质生产力变革

科幻大会期间,围绕科普科幻教育、科幻文学融合发展、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等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相继举行,科幻作家、科研工作者、科幻产业从业者在交流讨论中畅谈对科幻赋能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期许。

在由中国作协社联部、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科普时报社主办的元宇·未来论坛暨后人类时代科幻文学及传统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科幻作家王晋康和刘慈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知存科技创始人王绍迪围绕“科幻文学表现无限的新质生产力”展开对话。大家表示,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创新,科幻文学正具有培养想象力、开拓技术与思维边疆的社会功能。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给科幻想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变革将持续激发人们探索未来的激情。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处*邱华栋在总结时表示,当前传统文学和科幻文学呈现出深度交融的状态,新质生产力正从各个方面和各种意义上赋能新时代文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应运而生,新型生产工具和新型劳动者队伍走上舞台,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的远方和想象。科幻文学应当彰显新时代文学新的品格和面貌,书写记录科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万千气象,勇敢表达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关于人类和科技发展的思考。

“通过科幻文学,我们不仅能预见未来可能的科技变革,更能激发读者关于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入思考。”在科普科幻教育论坛上,刘慈欣提醒科幻作家关注新科技带来的新挑战。他谈到,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天科技等技术的发展,科幻文学的素材与深度不断丰富,科幻作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与会者表示,科普科幻在启迪科学意识、传播科学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未来将有更大作为。

“科幻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传播形式,正在为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处*施战军在科幻助力文旅产业及乡村振兴论坛上表示,科幻主题文旅项目不仅可以营造文旅产业的良性生态,还可以引领公众通过科幻的视角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与会科幻作家、法律专家与文旅产业、政府代表谈到,科幻事业的繁荣是未来文明的一种映射。希望科幻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思路,推动科幻与文旅产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据悉,中国作协指导和参与了第八届中国科幻大会多项论坛交流活动,致力于搭建传统文学作家与科幻作家对话的桥梁,推动科普科幻文学繁荣发展。邱华栋对此表示,科幻文学是思考未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科幻的发展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在此基础上,一代代科幻新作家正在涌现,中国科幻文学发展正当其时。中国作协将持续对科幻文学和科幻产业进行支持。

来源:《文艺报》2024年5月6日第1版

编辑:邓洁舲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