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张敏在西藏阿里日土县班公湖拍摄的星轨。
谢文鹏拍摄的国际空间站凌月照片。图中拉链状图形就是国际空间站的行动轨迹。
记者林铭鸿拍摄的厦门雷暴。
台海网11月2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他从小就是个天文谜,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参与创办厦门南方天文工作室,做好天文科普;他是烧脑又烧钱的天文发烧友,30多台天文望远镜塞满家里各个角落,老家楼顶还建起天文台;他是年纪轻轻的摄影记者,12月寒冬上军营村彻夜守候流星雨,雷暴天气守在高楼避雷针下拍闪电,只为给读者呈现独属于厦门的天文美景。
刚过去的月偏食,年中的月全食,去年的日环食及一场场浪漫流星雨……越来越多厦门人开始仰望星空,欣赏宇宙的浩瀚和大自然的绮丽。本期家访,记者走进三位厦门天文爱好者家中,聆听他们在追星逐月路上,那些坚持不懈的付出和不期而遇的惊喜。
关键词
痴迷
走过全国54个城市 深山荒漠最常去
记者林路然(左一)采访谢文鹏(右一)一家。
●出镜人物
谢文鹏,34岁,厦门海豚南方天文科技有限公司研学主管;父亲谢英俊,70岁,退休职员;母亲王丽芬,65岁,退休职员。
●地址 湖里区金昌里
●心愿希望越来越多孩子有机会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爱上天文,爱上浩瀚宇宙的无穷魅力。
“这是迷你版的祝融号火星车,我们科普时给孩子们讲解用的。”“这是天宫空间站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我自己做的。”……谢文鹏在房间里顺手拿起一个模型,丰富的天文、航天知识连珠炮似的从嘴里倾泻而出。
环顾四周,各式模型、望远镜和观测设备将房间塞得满满当当,像是一个小型的自然科学教育基地。在谢文鹏带动下,父母老两口也实时关注天上发生的事。王丽芬笑着说,天气好,儿子就带着望远镜上天台,教他们看金星、土星、木星等。
回到客厅,王丽芬拿出一沓奖状,在她印象里,儿子谢文鹏从小就对天文极其痴迷,从央视直播漠河日全食,到千年一遇的百武彗星、海尔波普彗星回归太阳系内侧,可肉眼观测,几乎任何天文大事发生,他都不会错过。有一回为了观测星象,还是小学生的谢文鹏早早就守在院子里等。突然下雨,谢文鹏不肯回屋睡觉,愣是挨到次日凌晨4点,天晴了,看到星象才罢休。上了中学,谢文鹏还加入双十中学天文社,得到更专业的训练。2004年,他参加全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二等奖,并入选五人国家队,赴乌克兰参加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谢文鹏打开手机里的地图App,数据显示,近6年来他已走过全国54个城市,开车行程34066公里,最远一次开了959.7公里,数据背后是他步履不停的“追星”故事。
谢文鹏说,哪里最黑、哪里天晴,哪里的观测条件就较好,深山老林、戈壁荒漠是他和同伴最常去的地方。去年7月,为了观测新智彗星,他和同伴带上长焦镜头、星野赤道仪和干粮、保温毯,在哈尔滨租了车一路往山里开,最终他们在西沟林场里待了3天。
不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找谢文鹏帮忙,借宿。“每次他有天文同好来家里住,我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就希望文鹏到人家家里,也能住得好吃得好。”王丽芬说。
谢文鹏从北师大天文系毕业后,参与创办厦门南方天文工作室,致力于天文科普活动。去年6月21日日环食现身,厦门日报主办的“追日”直播正是由厦门南方天文工作室提供主要观测技术支持,观看总量达925万次。
隔天,一张在厦门取景的“日环食婚纱照”火了,拍摄实施等相关事宜也是由厦门南方天文工作室提供定制化保障。当婚纱主角夫妇站在威斯汀酒店大楼上,以日环食为纯天然布景,谢文鹏和同伴瞄准太阳、月亮、夫妇三点一线,定格下这精彩时刻。
天文科普没有终点,谢文鹏希望,他能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天文,爱上天文。
关键词
热忱
有30多台天文望远镜还在老家建天文台
记者刘少敏(右)采访张敏(左)夫妻俩。
●出镜人物
张敏,59岁,整形科医生,福建省天文学会会员;张小玲,59岁,美容医生。
●地址 海沧区钟林里
●心愿永远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早日退休开上皮卡,载着爱人和心爱的设备游历山川,追星逐月。
周二下午,在堪比“天文望远镜陈列馆”的张敏家客厅内,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玩具们”——大双筒、三筒炮阵,有的筒身长一米开外,有的口径比盘子还大。
“这俩不是一样的吗?”妻子张小玲跟在后头,时不时惊讶地瞪大眼睛发问,“这又是什么时候买的?” “这也很贵吗?”记者现场数了一遍,加上防潮柜里的10几台小双筒望远镜,光现场的各式望远镜数量就有近30台。除此之外,张敏在老家浏阳乡下屋顶建起的天文台上还有一个20寸的超大牛顿式天文望远镜。20寸口径,镜片几乎有汽车轮毂那么大了。
“要这么多吗?”面对妻子的疑惑,张敏笑着说:“这就像你的丝巾花色,不同的环境、天体,当然也要用不同的设备。”而且,除了天文望远镜、赤道仪,相机、三脚架等各种设备,张敏还需不断学习各类天文软件、天文知识和算法,用他的话说“这门学问,深不见底”。“发烧友嘛,就是烧钱又烧脑啊。”张敏笑着说。
“我就学不来,光听他说就觉得头晕。”张小玲伸手朝丈夫竖起大拇指,“这点我是真佩服你,偏挑这么费脑子的爱好。”她很快又坐起身来,一挑眉笑着说,“我就享福了,他去追星逐月,我去游山玩水,有好的天体,他就捣鼓好镜头给我看。”
“这么美好的景色,和家人一起分享才是最幸福的。”张敏笑着起身,指着墙上一张张照片,回忆起和家人共同走过的追星之路。从2012年拍摄日环食开始天文摄影之路至今,他们一起去过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古格王朝遗址,一起抵达过珠峰大本营,有时也会和女儿一起。不过追星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有时翻越雪山,野外熬夜守候,架起设备苦等半天,天公也未必作美。
“能出去拍再苦他也开心。我就见不得他太忙不能去拍,在家拿着设备装了又拆,拆了又装,让人看着都替他着急。”妻子张小玲笑着指了指身后餐厅里的四五台显微镜,“你瞧他,没空出去看星星,就把星星(陨石)带到家里看,搞了好几块陨石碎片,一有空就拿起来研究。”闻言,张敏热情地捣鼓起显微镜,镜头下,金属质地的陨石碎片,有的呈现出雨后玻璃的质感,有的则是各类不规则的线条。
“探索欲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张敏说,他小时候躺在乡下院子里看星星,就一直很好奇这璀璨星河、浩瀚宇宙究竟是什么模样。对于他而言,无论是天文望远镜里的宏观宇宙,还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都是他认识宇宙,开阔视野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
执着
拍摄厦门浪漫天穹同全国读者分享
记者林铭鸿(中)接受刘少敏(右)采访。
●出镜人物
林铭鸿,28岁,厦门日报摄影记者;母亲蔡志慧,56岁,退休职员。
●地址 思明区湖滨西路
●心愿希望有机会拍到精灵闪电,把更多鹭岛上空的独特风景呈现给读者。
“闪电一道道劈过来,雷声轰鸣,能不腿软吗?”周一下午,在林铭鸿家客厅,他拿出自己的拍摄雷暴的得意之作,讲述起惊险的拍摄历程。为了拍出雷暴的震撼场面,林铭鸿每次都要到40层高楼的避雷针底下等候,直到避雷针开始发出“滋滋滋”的电流声,雪亮的闪电塞满整个镜头,他才赶紧扛着设备撤退。
“从小没让他吃过什么苦,可他工作后就喜欢‘自讨苦吃’。”听到林铭鸿描述的危险场景,母亲蔡志慧无奈地笑着摇摇头。林铭鸿说自己2016年毕业后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其实并不用拍摄天文图片。但有一次晚上路过天桥时,他偶然看见空中明月与鹭岛夜景遥相呼应,十分静谧美好。
“我就想,厦门地景优美,应该可以拍出很有特色的天文图片。”林铭鸿说,和其他天文爱好者喜欢往外地跑不同,他更倾向于记录独属于厦门的浪漫天穹。12月寒冬,他会跑上军营村,裹着羽绒服熬夜记录双子座流星雨;他会凌晨爬上厦门高楼顶层,与霸道嚣张的雷暴闪电面对面;去年的日环食,传说级天象“天上街市”暖夜灯柱,今年的两次月食与飞机凌月……他坚持用镜头为厦门与天空美景拍下合影。
林铭鸿在厦门拍摄的天文大片,经过厦门日报旗下的新媒体矩阵转发后,不时被中央级媒体转载,让全国各地的读者,透过他的镜头,欣赏鹭岛的浪漫天穹。身为厦门日报的摄影记者,林铭鸿也觉得很自豪。
“报纸和他的朋友圈我都会看,照片拍得越漂亮,我就越心疼他拍摄的不容易。”作为林铭鸿的头号粉丝,母亲蔡志慧说,心疼归心疼,看到儿子为了热爱的事情努力,一步步成长,她也十分欣慰。
“我妈现在看到漂亮的天空,都会主动发给我呢。”林铭鸿搂过母亲的肩膀笑着说,不知从何时开始,他成了朋友们眼中的“天文通”,大家一看到特殊天象就会发来找他答疑解惑,这倒逼着他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更多的天文知识。
“也许以后我也会不远万里去追星吧,不过对我来说,最美的始终是厦门的天空。”林铭鸿说,他在北欧旅行时也曾特意去守候过极光,连续等了三天,就在他几乎不抱希望的时候,一场绚烂的极光大爆发让他喜出望外。当时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将厦门的地景搬过去“合照”。林铭鸿说,他始终觉得能够把大自然的瑰丽与地方特色、人文之美相结合,才是他心目中最美的照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