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上)
肖佳忆
绵州,宋初属隶西川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置益州路领绵州等十五州军[1]。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观任绵州军事推官,子欧阳修出生于绵州官舍。欧阳观皇考赐爵崇国公,欧阳修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公居绵三年,影响了欧阳修一生,留下了绵州千年“崇欧”史。限于个人的知见和材料不足,本文只考查了部分欧公与绵州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扩大阅读范围,相信一定会发现更多相关记载。
一、欧阳观入川惠政绵
(一)宋初西川易乱
欧阳观入川前,西蜀民变迭出,社会稳定状况堪忧。乾德三年(965年),因武将贪残,频酿事端,“两川‘贼’群起”[2]。“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绵州妖贼王禧等十人以妖法惑众,图为不轨”[3]。淳化四年(994年)王小波、李顺之变,攻成都,称蜀王。至道三年(997年),刘旴率西川戍卒,攻掠西川诸州。咸平三年(1000年)戍守益州(成都)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发动兵变,占领益州,称帝建元。初三(2月10日),率兵攻打绵州,不克[4]。
西川为何易于作乱?
首先,朝野上下视西川地形险要,误认为川人蛮野,民风不纯。宋初曾任绵州通判梁周翰宣解:“夫九州之险,聚于庸蜀,为天下甲也。五方之俗,擅于繁侈,西南为域中之冠也。多犷敖骜而奸豪生,因庞杂而礼义蠹。[5]” 欧阳修也说“蜀民易摇,喜倡事以相惊謼,遂缘为乱”[6]。
其次,“赋税不均,刑法不明。吏暴于上,民怨于下。[7]”西川巡检石普向太宗奏言:“蜀之乱,由赋敛迫急,农民失业,不能自存,遂入于贼”。加上“守将领戾,虐用其人,搜慝聚顽,赏罚自任。上恤之则下暴,上与之则下夺,上宥之则下罚,上通之则下塞”[7]。
再之,限制蜀人。北宋绵州录事参军唐庚在《辨蜀论》云:“自顷诸公论议多以蜀人为疑,苟可以防闲阻遏,无不为矣”[8]。宋初朝廷在采取强制移民的同时,防范蜀人,压制蜀士,“官政欺懦而经制坏败”[9],致使蜀士仕途受阻,怨声载道。
面对“两川自李顺平后,民罹困苦,未安其业”[10]。“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11]。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宰相卢多逊等建言太宗:“西蜀远险多虞”,“如铨选拟官,必优内地。磨勘限员,亦狭川人”[12]。
(二)欧公亲友入川文治
宋太宗特定选派入川任职官员除需要突出的个人行政能力,“宜择忠厚者抚之”[13]。“以成都兼两路钤辖方面之任,最为要重,祖宗以来尤慎付与,闻之纯宽厚简静,蜀人安之”[14]。通过“存恤穷困”、“往里其俗”[15]、教化川民,使西川各州成为顺化之地。
“知州郡,文士也”[16]。自太宗以后,宋廷陆续选派了一些文人,出任西川各州县的知州、通判、推官、县令等重要地方官职。据李之亮《宋川陕大郡守臣易替考》考证,北宋时期任职西川各州县的 87位入川官员,主要是以科举入仕,这其中就有欧阳修4位父辈和5位好友,欧阳修曾著文钦佩亲朋入川治绩。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欧阳观、欧阳晔两兄弟和堂弟欧阳颍同举进士,先后分别入蜀治理。
欧阳观(952~1010年),庐陵(今江西永丰)人。1007年任绵州军事推官,在绵州三年[17],惠政怀民,刑清讼简,勉于慎刑,爱惜民命。清乾隆《直隶绵州志》第十三卷名宦传记载欧阳观:“凡死囚、必求其生。不得,则告天而后断。”“当官明而尚恕,每决重辟,尤加审慎,苟理有可脱,必平反之[18]。”他心怀怜悯之心,非常谨慎的留心案情,总怕没有查明真实情况而冤枉无辜。居官勤政廉洁,任满离开绵州时,只带一匹蜀绢,请人画成六幅“七贤图”。待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匡贫济困,常常不顾家庭困难,备酒置菜,招待四方宾客。
欧阳观(图片来自网络)
欧阳晔(959~1037年),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叔父。大中祥符年间,由随州转任利州路阆州(今阆中)推官,后以太常丞身份出任汉州雒县(今广汉)知县[19],“皆有能政”。欧阳修颂其“公之临事明辨,有古良吏。所居,人皆爱思之”[20]。“所至有能称,尤长于决疑狱”[21]。欧阳晔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担任过官职地方,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为人严明方质,尤以洁廉自持。从年轻时代开始,就非礼不受。及长,决不攀附权贵,“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22]。
欧阳晔(图片来自网络)
欧阳颍(962~1034年),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欧阳修堂叔。先后两次入川任夔州路万州、利州路阆州知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23]。两次因故推辞没有到任成都府路彭州、嘉州知州,“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23]。欧阳修颂其“为政务严明,有威惠”[21]。
薛奎(967~1034年),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欧阳修岳父。992年举进士。1026年知益州,“及居蜀,尤有善政”。欧阳修《简肃薛公墓志铭》颂“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24]。薛公为政务求宽简,严敏清正,善解民疾,注重教化民风,临事持重明决,性刚毅,遇事敢言,执政谋议无所畏避,为北宋一时名臣。
薛奎(图片来自网络)
程琳(985~1054年),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大中祥符举人[25]。“知益州,捕*妖人,谤者诬其妄*人命,天子遣人查实,程琳确为诛妖止乱。仁宗知其贤能,召为给事中”[26],景佑中拜参知政事。欧阳修赞赏他“常先制于无事,至其临时如不用意,而略其细,治其大且甚者,不过一二,而蜀人安之,自僚吏皆不能窥其所为”[27]。
宋祁(998~1061年),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曾与欧阳修合修《新唐书》,二人交谊深厚,署名上有“欧阳修二让宋祁”的典故美谈。皇祐年间,宋祁知益州。尚未到任时,“蜀人积闻公名,举欣欣然东乡以镊,唯恐公交车之徐也”。在任上,“先即学官”然后设教,以束奸吏,裕农政,而厚本业。民狱平反,而不纵戎,谨严而不残”。离任时,益州民“襁幼掖老,随数十百里而后返” [28]。讣闻传至,“士民相吊。官吏缁白,争诣佛词。营斋荐严,涕泣追慕”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数千人”正所谓“民有去思,殁而益甚”,以至画像勒石传赞以为纪念”[29]。
宋祁(图片来自网络)
田况(1003~1061年), 冀州信都人(今河北冀县)人,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年)同年进士,友人。1048年,知成都府二年面临着“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的局面,而他“拊循教诲,非有甚恶不使迁,蜀人尤爱之”[30]。性敏捷,宽厚待人,有文武才略,数论政事,尽言无隐。
石介(1005~1045年),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 欧阳修盟友。天圣八年进士,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主张“息民之困”,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欧阳修称他“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31]。“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32]。景祐三年(1036年),石介代父任嘉州军事判官,途径绵州,写下《入蜀于左绵路次水轩暂憇》《左绵席上呈知郡王虞部》《赴任嘉州待阙左绵七十日通判吕国博日相从吟》等数首即景咏怀诗歌。
石介(图片来自网络)
韩琦(1008~1075年),河北西路安阳(今河南安阳)人。举进士,累迁右司谏。“宝元二年(1039年),益利路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加三品服。”“逐贪残不职吏,罢冗役七百六十人,为饘粥,济饥人一百九十余万。蜀人曰:‘使者之来,更生我也。’[33]”1043年,范仲淹、韩琦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为革新派干将。欧阳修赞韩琦“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歹动声气,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34]”
韩琦(图片来自网络)
赵抃(1008~1084年),浙江衢州人。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曾先后五次入川,做过县令、转运使、知州等,官至参政知事。“公以宽治蜀,蜀人安之”“公为吏,诚心爱人。所至,崇学校,礼师儒,民有可与,与之;狱有可出,出之。[35]”赵忭《过左绵偶成》“与民共约三春乐,顾我都忘两鬓斑“。他尽量以宽简治民,爱民恤民,使川民能够安居乐业。赵抃对蜀人的宽爱,使“蜀人愈爱之”[35]。欧阳修是赵抃青州知州的前任,两人在知青州的“治政宽简”简直如出一辙。赵抃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追随者和干将,皇祐六年(1054年),他向宋仁宗建言:“近来正直的人纷纷隐退离开,像欧阳修这类的有才能的侍从没有几个了,现在这些人都想离开,因为他们凭正气置身朝廷,所以诋毁伤害他们的人就很多了。”修、黯由是得留[36]。
赵抃(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欧阳观等名宦兴仁兴让、教孝教忠,宽简治政,西川和绵州人才、财赋都开始进入一个井喷时期,自苏易简高中状元后,状元、参知政事、签书枢密院事次第崛起,绵州有宋一朝就出了58 名进士。民安物阜,“安江二流,商贾舟楫云拥上下者盈盈”[37]。据 《宋会要·食货》载熙宁十年(1077年)绵州的商税额为54376贯,所属各县和场镇的商税额为15057贯,居全川第三位。《元和郡县图志》记绵州“开元贡:对凤、两窠、独窠、白绸、绢,又贡双紃二十匹。赋:丝,绢。”北宋李昉在《太平御览》载:绵州“土产;小绫、交梭纱,锦、徘红、蜀淡、百桔、紫参。”引《游蜀记》:“左绵郡有小红,三川所尚,绵州左绵郡有汙江,所染绯红,于此水濯后益鲜,故为人之所重。”《元和郡县志》《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等记载,绵州的巴西、昌明、魏城、盐泉、神泉等县均产盐。“绵州岁煮盐二十四万余斤”
(三)观公筑城御水
北宋淮南东路泗州是通往京城的水陆码头,经济繁荣。景祐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追寻父亲的足迹访泗州作文《泗州先春亭记》。欧阳观任泗州推官时,“因运使至,观傲睨不即见。郡守设食,召之不赴,因为所弹奏殆于职务,遂移西[38]”。不愿溜须拍马,左转益州路绵州。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追随者和干将,其青州知州的继任赵忭在《过左绵偶成》感叹:“徙蜀何须问险艰”[39],石介《入蜀于左绵路次水轩暂憇》的:“蜀道三千里巇险,宦途五十驿风波”[40],照映了欧阳观赴任绵州时的心情。
《四川通志》载:“宋真宗时,推官欧阳观筑土城”[41]。
“观筑土城”非军事防守的需要。宋初,惩五代割据之弊,实行局部毁城。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对宋初毁城政策论述:“为制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再现,宋太祖、宋太宗又在全国统一的过程中,下令拆毁江南、荆湖、京东西、川峡、淮浙等路州郡城郭。”
“观筑土城”应为抗洪御水。“郡当涪水下流湍捍冲城”[42],绵州城位于涪江湍急河流当冲河段,自古洪患不断。“晋咸宁三年(227年),大水”[43]。唐代绵州城“唐显庆中,规制宏阔”[41],唐咸通年间,因三面洪水侵城之故,到了唐末宋初,南城基本水毁。唐城衰败,长期城池不修,“颓墉坏堑,若有若无,三尺之童牧可挑达而逾”[44]。宋初,唐城旧址也被迫放弃迁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江涨,坏阁道、营舍”。淳化四年(993年)涪河涨二丈五尺,壅下流入州城,坏官私庐舍万余区,溺死者甚众[45]。志载:“涪江暴涨,冲刷城垣,公廨仓库胥时波臣”,“涪水冲城,割东北二门为水国”,“绵州城水溢没田庐”,“涪水泛滥,街巷行舟,人坐城垛可濯脚,飞鱼入城”,“洪水后尸横遍野,瘟疫流行”,“绵江中,水溢城廓”[46]。
唐咸通年间(860~874),绵州刺史薛逢“始为堤以障之”,是为绵州城筑堤防涪水冲毁的最早记载。图中圆圈标示的位置,即为“薛逢堤”(税毅绘 制,图片来源:史志绵阳)
景德四年,欧阳观经过多次访问绵州群众,了解灾情,分析受灾的主要原因和治理的最好办法,他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州城高地新筑城垣捍洪御灾。欧阳观督率全城士民昼夜筑城,州人踊跃争先,同心协力。先用石块和山冈土将地面填高,形成台地。再以土为主,采用夯土版筑的方法修筑城墙,“作城之外堤,捍暴备灾”。“观筑土城”保护了绵州百姓的生命财产,解决了州民日夜提心吊胆的洪灾之患。据《宋史》志·卷十四载:宋绍熙二年(1191年)“郪(今三台)、涪(今三台花园镇)、射洪(今金华镇)、通泉县(今射洪柳树镇)汇田为江者千余亩…七月。潼川(今三台)。绵,石泉(今北川永安)皆水…龙州(今平武)败桥阁五百余区。江油溺死者甚众”。和三年“潼川府东、南溢后,六月又溢。域外民庐,人徒於山”以及元泰定二年(1325 年)六月,“潼川府,绵江(今涪江) 、中江(今凯江)水溢入城郭”,“深丈余”等的洪水为害,导致绵州上游龙州、江油、北川和下游潼川府的严重洪水灾害,而古绵州城却安然无事。
宋真宗时,绵州推官、欧阳修之父欧阳观筑土城。宋宁宗时,知州史祁“筑土堤于城之西北以捍涪趋”,绵州百姓称之为“史公堤”(税毅绘 制,图片来源:史志绵阳)
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绵州知州史祁在“观筑土城”的基础上“筑土堤于城西北,以捍涪趋”[41]。宋嘉定初(1208年),知州程德降又据此大修城垣,以泥石加固,形成了“城成袤一千三百丈,崇二丈,而堞五尺不与”[44]。周长1300丈、高2丈,城堞高5尺,防洪御敌两者兼顾。从涪城东街古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城墙由上而下包括近现代、民国、清、明、两宋时期堆积层。发掘证实,“观筑土城”的城墙是其形成的历代夯筑叠压关系的基础。
清嘉庆五年(1800),知州刘印全主持重修绵州城垣,在残城和已淤塞填平的涪江故河道上向西北拓展,城垣周长七里有奇,计九百四十六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城脚宽三丈二尺,面宽一丈四尺,城身俱用方石修砌,甚为坚固。重建的州城共五门,东曰安定,南曰会昌,西曰镇川,北曰迎恩,西北(小西门)曰长兴。图为同治《直隶绵州志》收录的绵州城池图(图片来源:方志绵阳)
欧阳观筑城垣、捍患御灾,惠泽百姓,受到绵州世代敬仰。民众为了表达对欧公仁爱之德的感激,歌颂欧公贤劳事绩,道光二十九年,州牧李象昺偕郡人熊文华修建了纪念欧阳观的祠堂,命为“欧阳崇公祠”。创修殿宇三楹,并题其楹联云“其心厚于仁、有子何惭祀百世,与我皆无憾、先生此语足千秋”,额曰积善成德[47]。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宋史》参《旧志》太祖乾德三年,诏以绵州巴西县隶西川路,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名四川路(益为西川路)。《省志》成都府路领成都、崇庆、嘉定三府,眉、彭、绵、汉、邛、简、黎、雅、茂、威、隆十一州,永康、石泉二军。《宋地理志》绵州领县五,巴西、彰明、魏城、罗江、盐泉。巴西为绵州附郭首县。
[2] [元]脱脱《宋史》太祖本纪二。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
[4]《绵阳通鉴》:十月初九(11月7日)益州钤辖兼绵、汉九州都巡检使张恩钧(邢州沙河人),以王均之乱,出兵保绵州。贼陷汉州,思钧进攻,克之,斩伪刺史苗进,又与石普败贼弥牟砦。
[5] 曾任绵州通判梁周翰就对四川的地理、经济、民风等进行了一番易于作乱的宣解:“夫九州之险,聚于庸蜀,为天下甲也。五方之俗,擅于繁侈,西南为域中之冠也。多犷敖骜而奸豪生,因庞杂而礼义蠹。”四川被王朝中心建构为边缘之地:这里地形险要,人心险恶,根本不能与中原上国的淳朴民风相比。《羊城晚报》2016年01月23日古代“偏见地图”
[6]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六一《内殿崇班薛君墓志铭》。
[7]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8] [宋]张俞《白云集》《蜀侯赋政诗》。[上宥之则下罚,上通之则下塞。诏令不布,王泽不充。于是三盗乘而互乱,顺、均、旰也。”
[9] [宋]张俞《送张安道赴成都序》《成都文类》卷二十二。
[10]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11] [宋]刘敞撰《公是集》卷一《巷议》。
[12] [宋]李流谦《澹斋集》。
[13] [元]脱脱《宋史》许骧传。
[14] 范纯仁《论李之纯蔡京札子》。
[15] [宋]张咏《张乖崖集》卷二。
[16] [宋]蔡襄《端明集》。
[17]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六十五《七贤画序》,《欧阳修全集》第六十五卷第951页。
[18] [宋]韩琦《墓志铭〈并序〉》《文忠集》附录三·祭文。
[19] 北宋西川路汉州德阳郡,领雒、什邡、德阳、绵竹4县,雒(烙)县为郡治。雒县,今广汉。“太常丞”则是太常的属官,朝廷掌宗庙礼仪官。雒县,知县。
[20] [宋]欧阳修《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
[21]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七十四《居士外集》二十四《欧阳氏序吉州庐陵县儒林乡欧桂里》。
[22] [元]脱脱《宋史》《欧阳晔传》。
[23]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欧阳颍。
[24]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简肃薛公墓志铭》。
[25] 程琳为理学家程颐、程颢父程珦之伯仲。
[26] [元]脱脱《宋史》程琳传
[27]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28] [宋]吴师孟《宋尚书画像赞》。
[29] [宋]邵伯温《闻见后录》。
[30] [元]脱脱《宋史》列传卷五十一。
[31] [宋]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
[32] [宋]欧阳修《重读徂徕集》
[33]《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八李清臣撰《韩忠公琦行状》。
[34]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四O《相州昼锦堂记》,四库全书本,第1102册
[35]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八苏轼《赵清献公抃爰直之碑》,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69页。
[36] [元]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37] [明]章润曾《飞石亭碑记》。
[38] [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之六[宋]龙衮《江南别录》卷六《欧阳观传》。
[39] [宋]赵忭《过左绵偶成》罗江县志卷五。
[40] [宋]石介《入蜀于左绵路次水轩暂憇》
[41] [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城池篇。
[42] [明]《天启成都府志》卷之十一《名宦列传》遗补。
[43] [唐]房玄龄等《晋书》五行志。
[44] [宋]魏了翁《绵州新城记》。
[45] [元]脱脱《宋史》卷六十一·志第十四。
[46] [明]宋濂《元史本记》。
[47] [清]《直隶绵州志》卷十八。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