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梅艳芳》出品人江志强:希望越多人看到越好

专访|《梅艳芳》出品人江志强:希望越多人看到越好

首页角色扮演抓妖物语更新时间:2024-07-31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她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光发热,告诉我们如何才没有白活一场。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 。”对于梅艳芳,友人曾如此评价。

《梅艳芳》海报

自4岁登台荔园的小舞台,到40岁时身着洁白婚纱在舞台上吟唱,“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随云霞渐散,逝去的光彩不复还……”梅艳芳短短40岁的人生,活得是那样绚烂夺目。她的生命轨迹虽然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却以特立独行的精神影响后世如今。2014年,香港星光大道上竖立了一座刻有“香港女儿梅艳芳”的铜像。同业友人刘德华手书、知名雕塑家曹崇恩雕塑。同时也是继李小龙之后,竖立于星光大道的第二座人物铜像。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电影《梅艳芳》的出品人江志强就此回忆说,“这个铜像不是给一个天王巨星,也不是给一个在香港演艺圈商业做得最成功的人,也不是一个在香港做慈善捐款最多的人。这是香港人对梅艳芳的爱,为了纪念这样的一个香港传奇。”作为业内的金牌制片人、发行人,江志强告诉记者,拍摄一部传世的电影是“梅姐”的遗愿。在历时6年制作,以及多次预告曝光、吊足歌迷、影迷的胃口后,电影《梅艳芳 Anita》终于在今日(11月12日)正式上映。

电影《梅艳芳》监制江志强(右)携主演王丹妮在首映礼上

叱咤华语影坛四十多年,作为多部热门影片的“幕后推手”,这一次江志强主动走上前台。他坦言,从准备去投拍《梅艳芳》起就没打算赚钱,他非常清楚人物传记片几乎就从来没有大卖过,“这是我个人对她的承诺。在电影里面梅艳芳也说,做人要有头有尾有交代,她就是要把事情都做好。《梅艳芳》不是在讲梅姐每一分钟都在做什么,不是纪录片,作为一部传记片,它想表达的是梅艳芳的一种大爱的精神。”

【对话】

“这部电影想表达梅艳芳的一种大爱”

澎湃新闻:受父亲的影响,你从上世纪70年代就介入到香港影视行业,可以说见证了阿梅从1982年一炮而红的整个历程。能否先跳出电影,讲讲你们二位何时、何事第一次结识?

江志强:我第一次见她是在1987年暑期,是在香港一个很大的商城里面,现场起码有两三千人,她来给我站台。当时我还是个小小的进口影片发行商,圈内的无名之辈,进口了一部日本电影《子猫物语》。这之前我很大胆地去问,能不能请梅姐来帮我站台?没想到她一口就答应了,也没有问能拿多少钱,觉得能帮人就帮了。《子猫物语》后来在香港大卖,这就是我跟她的第一次的接触,给我留在心里面的印象是一辈子的。在我刚出道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很仗义地帮助了我。

梅艳芳(右一)为《子猫物语》宣发站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澎湃新闻:梅艳芳是香港著名的影视歌三栖明星,我想知道你看过她的哪场演唱会?她的哪首歌你最喜欢?哪部电影你最喜欢?

江志强:梅姐的演唱会我不是每场都去看过,印象最深的是“百变梅艳芳再展光华87-88演唱会”。她穿着一件“菠萝钉”的衣服,刘培基为她设计的,整个形象在红馆(香港体育馆,也称为红磡体育馆)都很惊艳。梅姐为了对得起观众,怎么花钱在演出服上都可以。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演唱会。

她令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审死官》。那时候周星驰已经很出名了,周星驰也是我的偶像,但我看了《审死官》之后,觉得梅艳芳的喜剧天分一点不比周星驰差,这也是我对她另一个蛮深刻的印象。

《审死官》

她的歌我听过很多,也经常听。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似水流年》,当时我跟这部电影的导演严浩的关系很好,他拍完这个电影之后,我觉得他是个文艺片导演(拍出的也应该是文艺片),但是听完梅艳芳演唱的主题歌以后,我又觉得这个电影是一个商业电影,因为整首歌太动人了,太好听了。在我心目中,梅艳芳是一个很厉害的歌星、演员、舞台表演者。

澎湃新闻:阿梅生前也受到一些争议,你当时如何看?

江志强:2015年筹备要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做了很多的资料搜集,她的经历我很多都了解到了。其实我们作为观众,就是老百姓,看一个艺人从来都只是看她最光辉的一面,没想过镁光灯后面的他们是怎么想的,在舞台背后的他们又经历了哪些情况,大家以为他们会在得奖之后开香槟庆祝,但有可能不是(这么顺风顺水)。

《梅艳芳》里面想表达的是,一个艺人在舞台上的一面,但是她在舞台下会有另一个情况,可能是我们不知道的。当然,《梅艳芳》也不是在讲梅姐每一分钟都在做什么,不是纪录片,作为一部传记片,它想表达的是梅艳芳的一种大爱的精神。

这部电影讲到梅艳芳很小就开始演艺生涯,18岁以后变成一个“天王巨星”,演唱会开始一年多过一年,也有很多卖座的电影。同时,她还是一个很仗义的人,一定是想要去帮朋友,别人欠她的钱,欠她的人情多得不得了。当时(1990年代初)香港的演艺圈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她离开香港,为了避开麻烦,大概走了半年多,引起了很多媒体的猜测,说她演唱会开不成,电影也不请她,观众对她的关注度低了,跌到了人生的谷底,但她没有放弃,反而给她一个更大的动力从头开始。1993年,梅姐重新回来,我们看到她不单单只是做一个艺人,不单单是演戏、开演唱会,还做了很多公益。

王丹妮饰演梅艳芳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香港精神是什么?阿梅又如何能被称为“香港女儿”?

江志强:2003年她就离开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她帮了很多人,做了很多公益。梅艳芳这个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她永远都把别人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对亲人、对朋友总比对自己好。她爱国,爱香港,我前阵子听冯小刚导演说,她2003年的时候代表香港的演艺人员来北京,希望更多的内地导演能跟香港演艺人合作拍戏,梅艳芳悄悄告诉冯小刚,自己的癌症变成恶性了,但“我不怕死”。她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了,我相信她还是以为自己可以战胜病魔的,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身体放在第一位,还是继续帮所有人去努力,包括在当时非典的时候,她站出来为医务人员筹款。

2003年的6月份,她来找我说想拍一部很好的戏,她觉得自己有能力演一部非常精彩的留得下来的戏,当时我并不十分清楚她的病情,就安排她去拍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了,我们等她到11月份,因为马上(次年)1月份就要在乌克兰拍了, 我跟张艺谋都在等她,希望她能战胜病魔,但在10月底,她就传话过来说,“不要等我了,告诉张导对不起了”……

我在2015年翻看资料的时候发现,在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很危险了,还是在坚持做一个非常好的演唱会,同自己的粉丝告别,就是要“嫁给他们、嫁给音乐、嫁给舞台”, 她当时找我说想拍一部电影,也是想在走之前能够有一部作品来回馈给爱护她的观众。

她走了以后,香港人给她立了铜像,这个铜像不是给一个天王巨星,也不是给一个在香港演艺圈商业做得最成功的人,也不是一个在香港做慈善捐款最多的人,这是香港人对梅艳芳的爱,为了纪念这样的一个香港传奇。

讲到梅艳芳的精神,你可以看到这部电影里面的每一句对白都是来自她心里面,不是我们编出来的。像她说的,“上天给了我这么多,我左手接完,右手就应该回馈多一点出去”,“做人要有头有尾有交代”,“要珍惜身边人”,很多这一类话都可以体现出梅艳芳的精神。

王丹妮、廖子妤演绎梅氏姐妹。在姐姐口中,梅艳芳乳名昵称“珠女”

澎湃新闻:你在业内被誉为金牌制片、金牌发行,但看你的履历表,似乎从没发行过一部传记电影,在你看来这一类电影拍摄和发行的难点是什么?

江志强:我拍《梅艳芳》不是说准备去拍一部商业电影,这一类的关于一个人物的电影从来都没有大卖过,2003年梅姐跟我说她想去拍一部电影回馈给观众的时候,她打动了我,我说好,我一定帮你拍一部能够留得下来的电影。这是我个人对她的承诺。在电影里面梅艳芳也说,做人要有头有尾有交代,她就是要把事情都做好。

《梅艳芳》不是单单安排在内地(放映),还安排在其他地方,我是希望全世界的华人都能够看到。当年听过她的歌,熟悉她的人都来怀念她一下,不熟悉她的人,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知道世界上曾有这样一个人叫梅艳芳。所以中国内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我都有安排放,十几个国家同一天放,之后也会在不同的平台放,我希望越多的人看到越好。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梅艳芳》坚持在影院公映有何意义?受疫情和流媒体影响叠加,你对实体影院的未来有何展望?

江志强:我相信现在的电影院正处在一个低潮、一个谷底,但这个事情不是永远的,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这个事情)还是会回来的。我相信这个下坡之后,将来一定还是会再往上走,我是相信的。只要我们拍好电影,就能有好的票房,但是拍的电影必须要在电影院看,去体验,才会吸引到观众回来看。

麦秋成对王丹妮进行舞蹈特训

“王丹妮拍戏就好像在和镜头谈恋爱”

澎湃新闻:我们说回《梅艳芳》这部电影,当时如何确定新人演员王丹妮来出演梅艳芳,在你看来这位演员身上有哪些特质对应了片中的前辈?

江志强:我们从决定拍这个电影第一天起,就没有想过要拍一个模仿梅艳芳的电影,因为越模仿就越会受批评,而且会离开我们的宗旨很远。所以我们选角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我们认为不能找一个现成的演员来演梅艳芳,因为现成的演员都有一个固定的形象,观众一看就出戏了。所以才决定冒一个风险,找新人来演梅艳芳。另外,这个演员一定要找粤语讲得好的才可以。我们挑了三千、四千个新人都有了,从王丹妮第一次来公司试镜,到最终敲定用她差不多用了半年时间。她来过公司很多次,每一次我们都会给她一场戏,一个礼拜过后,她回来看演得好不好。

第二个理由是,大家知道梅艳芳这个人的特点就是非常提拔新人,所以我们拍《梅艳芳》,如果不提拔一些新人那就不是拍梅艳芳了。这两个动机跟理由让我们去花了很大的努力,去找我们想要的。运气比较好,我们找到了王丹妮。

廖启智引导王丹妮进行表演训练

澎湃新闻:为何选择梁乐民来执导该片?我注意到他同时也是编剧之一。

江志强:我跟梁乐民已经合作了两部电影了,对他也是蛮熟悉的,他身上也具有一种梅艳芳的精神,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做每一个事情都要对得起这个事情。拍这个电影,我很早就告诉他不是拍一两年的,保守估计都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我们香港电影圈里面的导演,其实没有几个人愿意花五六年的时间去拍一部电影的。梁乐民能够集中精力去拍这样一部电影,所以我选他。第二,我觉得他也是香港最优秀的编剧之一,虽然他不是女性,但我们在一起去研究梅艳芳的时候他都很有感觉,一步一步把大纲写出来,他有这个耐心和坚毅的精神把这部电影拍好。

导演关锦鹏探班剧组,一见便赞叹王丹妮神似梅艳芳

澎湃新闻:在拍摄过程中,你是否亲自去片场探班?哪场戏令你印象深刻?

江志强:坦白讲,尽管准备了这么久,开机头三天我不敢去探班。我们压了很大的“赌注”在王丹妮身上,到底有没有效果?她能不能演出来梅姐的感觉,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第一天我没去片场。拍完我就打电话问导演说,“导演,今天什么情况啊?”他说,“还好,正常。”没说太多。第二天我又打给他问今天怎么样,他说,“可以、可以。”第三天我打给他,梁乐民就告诉我,王丹妮的演出是超出预料的,“非常好!”那我就放心了,后面就去探班了。王丹妮是模特出身,跟镜头是有默契的,她不怕镜头,拍戏就好像在和镜头谈恋爱,她有这个能力。

古天乐饰演时装设计师Eddie刘培基

澎湃新闻:电影中梅艳芳身边有一位“关键先生”,古天乐饰演的服装设计师刘培基,他同梅艳芳交情甚笃,也在她人生很多关键的节点上提出了建议和帮助。你有没有同刘培基本人做过交流?

江志强:我和刘培基先生有很多的交流,他提供了很多信息。其实筹拍《梅艳芳》的时候,他是一个我们主要寻找的目标,一开始他是持比较怀疑的态度,他说梅姐走了十八年,为什么现在要拍她呢?你是不是想消费梅艳芳来赚点钱?他是梅艳芳身边一个很重要的人,非常爱梅艳芳的,也知道的事情很多,所以他不愿意随便帮人去讲梅艳芳。

我想他是听了我们的讲述之后,稍稍地打动了他的心,姑且相信我了。因为2015年的时候,我已经出品过很多的电影了,在商业上也算是个蛮成功的制片人。他也明白,这个时候去拍《梅艳芳》不是一个赚钱的事情,我有很多的赚钱的戏不去拍,特意来拍《梅艳芳》,觉得我还是有一点点的靠谱的(笑)。他最担心人家用他的东西损害了梅艳芳,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大概三四个星期前,我去深圳看他(刘培基已经移居深圳),放片给他看。他看完以后讲,“江先生,非常感谢你拍这部电影,你做得很好。我看到了你对梅艳芳的爱,看到了你对电影的爱。”听到他这么说,我的所有的担心就都放下来了。我想告诉每一个人,拍这个电影不是想要去赚一点钱,而是想要去延续梅艳芳对世界的贡献而已。

Eddie看着身着婚纱的梅艳芳,二人深厚情谊自然流露

“中国电影是有市场的,中国是有电影市场的”

澎湃新闻:《梅艳芳》中有很多香港当地的生活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梅艳芳在成名前名后,和姐姐一起惠顾的那家宵夜摊,能具体介绍下吗?

江志强:她喜欢吃肠粉,我记得她说过也喜欢吃辣的。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采访到现在,提到梅艳芳,你都会称呼她为“梅姐”。

江志强:就像圈里成龙为什么被叫“大哥”呢,洪金宝叫“大哥大”。梅艳芳叫“梅姐”也代表了她在行业里面的地位,是因为她做人的态度,我们叫她“梅姐”。

澎湃新闻:近二十多年来“港人北上”,两地影人的合作也渐趋融合。你怎么看待目前的趋势和?对华语电影的未来有哪些想法?

江志强:我们可以说是第一代进入内地拍电影的港人。我爸爸(江祖贻)很爱国,所以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我当时就陪爸爸来了,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外资影院,可以说开启了这个进程。后来我经常来内地找合作,交朋友,是第一代进入中国内地的香港演艺圈的人。

这么多年来,大家都看到内地市场越来越大,开创了很多的机会。香港影人来内地找寻机会,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包括徐克、刘伟强、成龙,基本上有本事又能力的香港导演都跑到内地来了。关于未来,香港目前已经融入大湾区,未来粤语片会有新的机遇,因为又开了一个新的市场给两地的电影人。未来无论是电影产业也好,还是娱乐业也好,大湾区的定位对区域内每个地方都是有利的。我对此抱有很大的期待和希望。

江志强

澎湃新闻:不管是《卧火藏龙》,还是《英雄》抑或是《捉妖记》,你在投资发行上都体现出独到的眼光,我知道你有一句信条,“要么 NO,要么 ALL IN ”。

江志强:当时选择李安,选择张艺谋,我自己心里只有一句话,我是很坚定地相信中国电影是有市场的,中国是有电影市场的。我相信中国人是喜欢看电影的,当时我说,只要有好电影,观众一定会来看。现在我说,只要有好电影,观众一定会回来。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