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这些游戏可不可以学到知识呢?
我觉得是不行的。
这些游戏的问题有三种类型,白痴问题、常识问题和变态问题。
白痴问题,就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谁都知道的。类似于“中国的首都是哪里”这样的,或者“《双截棍》是谁唱的”这种娱乐信息,还有就是是赞助商打的广告,诱导你去下载这些广告的app。
常识问题,就是各个学科的基本问题,比如数学(2的三次方除以3的余数)、地理(湖北与哪几个省接壤)、历史(玄武门之变*死的是谁)等等问题。
变态问题,就是一些冷知识,或者“西瓜视频有多少笔画”类的题目。
白痴问题和变态问题对我们没有意义,大家所说的可以积累一些知识,也就是这些常识类的问题。
但准确说,这也不算知识,顶多是知识点。
真要学好学科的内容,你掌握这么一两个概念或者知识点有用吗?
你必须要去进行长时间系统地学习,想想你自己的专业,是大学里四年,学习了各个相关的课程才够真正的掌握,否则你还不能叫学到了这门知识。
因为你仅仅了解分散知识点的话,没有意义。能用来干嘛呢?
大学专业的那么多知识点,高中的学科常识学了那么多,现在还记得几个?
大学里我还会做高等数学,高中还会解三次方程,现在跟个文盲样都不会了。
所以,知识点不是知识,我们不能说“一个知识”,应该说“一门知识”。
我觉得知识也可以按照它的用途,分为这样几类:
第一是脸蛋型知识,就是分散的知识点,只能用来装饰,是聊天的素材,是让你和别人闲聊时可以接上别人的话,这种知识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是可有可无。学得好,能多说几句,学得不好,也无所谓。
第二是双手型知识,是能够拿来挣钱吃饭的本领,是一种熟练的技能、系统的知识。是必须要全面掌握的。也就是我们自己学的专业学科。
第三是肚子型知识,是技能型的提高和补充。是其他领域的能力或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见解,能触类旁通。罗振宇讲的U盘人才,就是说技能越多,能够适应的环境、能够处理的问题就越多。
第四是头脑型知识,或者叫灵魂性知识。这个知识可能不是具体操作性技能,但是它会提升你的气质和品味,升华你的人格,哲学、历史等就是这类。
总的来说,要先学好双手型知识,挣钱吃饭,进而不断的触类旁通,去学更多的肚子型知识让适应能力更强,接着积累头脑型的知识,提升素养,让你整个人更有魅力,最后才是脸蛋型的知识,作为乐趣或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