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是个冷美人,不怎么爱笑。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命人点燃了烽火台,诸侯看见烽烟一起,纷纷赶过来救驾,着急火燎地过来才发现自己被骗,褒姒看到诸侯被戏弄的样子终于露出笑容。舔狗周幽王看到美人笑容,又如法炮制了几次,诸侯们也就不再信任他。后来真的有犬戎入侵,周幽王命人再点烽火,诸侯们也就不来了。西周被灭,周幽王被*,美人儿褒姒也被掳走了。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散见于《史记》若干章节,有《周本纪》《秦本纪》《郑世家》《卫世家》,可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对这一段描写可谓是不遗余力。结合司马迁的描述,整个事件可以被概括成:幽王烽火戏诸侯——幽王废申王后、太子姬宜臼——申、缯、犬戎发兵——烽火再举,诸侯不至——西周灭亡,幽王、他和褒姒的儿子伯服被*,褒姒被掳——诸侯与申侯立平王(姬宜臼)。
上古时代的历史记载并不像后世那么完备,司马迁的描述很多也靠的是主观臆断和想象。我们且放过史书描述的准确与否,但从客观条件来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杜撰的。
诸侯就算第一时间看到烽烟,准备带着自家人马来勤王救驾,马匹粮草都需要提前准备,不是一秒钟能完成的;指挥士兵的都是各家老爷公子,这些人从自家庄园出来也需要花功夫;集结士兵也要有时间;好容易浩浩荡荡出发了,古代可没什么交通工具,就算贵族们能骑马,士兵还得腿儿着来,等这么一大群人忽忽悠悠赶到周都城,估计周幽王和褒姒的脖子都快等成长颈鹿了。这有什么好笑的?
我们来看看国学大师钱穆在他的著作《国史大纲》里是怎么评价这一段的: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翻译一下就是:1.诸侯们带着自己的兵马不可能在看到烽烟就立刻赶到,就算赶到,也不可能是一起来的;2.就算赶到以后没看到敌人,也可能是敌人已经退去,这有什么可笑?3.烽火预警是汉代为了防备匈奴才出现的预警方式,周代不可能有。
事实上,周幽王宠幸褒姒,俩人生下一个叫伯服的孩子。子凭母贵,周幽王废了当时的申氏王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被夺了位的姬宜臼逃到了自己外公申候的申国。申候见此情况,一不做二不休,联合犬戎攻进镐京,*了周幽王和伯服。
带着犬戎*进周天子脚下的申侯和周平王也不得人心,无法立足,只好迁都,东周开始。这是后话。
通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人们通常有两个结论:1.周幽王昏庸愚蠢;2.褒姒红颜祸水。男人们总喜欢把自己人生的失败或者国家的衰败归咎到某个女人身上,褒姒、貂蝉、杨贵妃、陈圆圆,仿佛没了这些女人,江山便坐定了,大业可成就了,自己的失败也不过是别人的错。
还是我们的真·鲁迅·这句话是我说的说过:“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即便伟大的太史公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