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人高以翔在录制综艺节目《追我吧》时突然昏倒,送院抢救无效,享年35岁。根据网上传言,高以翔连续录制了十几个小时。随后的舆论中,公众和粉丝从不相信、震惊,转而痛批节目高强度、心疼自家艺人,呼吁艺人退出该类节目。
高以翔的去世让人很容易想起此前IT公司员工长期加班、生病的案例,但从程度上看,二者仍然有很大差异。
高以翔是明星,拥有很强的谈判能力。IT公司员工一般房贷压力缠身,必须辛苦工作,不能断了现金流,但作为明星,收入与财富都更多,不接活,休假个一年半载都是可以做到的。员工请假需要得到上级批准,有时候可能还不会被批准,但是在节目录制现场,明星要说自己不舒服,需要停下来,这个要求还是会得到尊重的。
当然,各行各业有各自的特征,录制节目要把几个明星凑在一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能节省所有人的时间及成本,这对明星来说也是一个最佳选择。所以连续录制并不是一个所谓压榨的特征,而是一个行业特征,这就像矿工下井有危险,警察的工作有危险一样,是一个行业特征,而不是一个压榨的特征。
成龙电影的卖点之一就是不用替身。成龙对打戏、对危险没有认识、没有经验吗?成龙会不重视自己的安全吗?成龙国际巨星地位会没有钱去保障自己的安全,没有一堆人替他考虑、打点吗?但是,正如我们在电影结束后的那些花絮片段所看到的,意外仍然会出现。所以,粉丝们所举出的那些关于节目录制劳累、不安全,可以认为是一种行业特征,而不是压榨。
平台当然是强势的,但也未必有那么强势。起码,平台仍然要付给明星几百甚至上千万的报酬,当某一方要付出几百万、上千万给另一方的时候,很难说另一方是弱势的。一篇自媒体文章就谈到,某一场录制,是从下午2点开始,因为明星起不来。可以因为起不来而影响整个录制开始时间的明星,也很难说是弱势的。所以,不能把IT员工与明星混同起来。
归咎是人遇到难以接受的事实之后的常见反应。而粉丝群体则是一个团结的、紧密的、有强大新媒体能力的小团体。少数立场坚定的人,通过互联网放大声音,设定话题方向,是新技术条件下的常见舆论现象。不过,虽然在具体事件上,压榨等话语不成立,但在更大层面,国人对挣钱、事业与休闲、享受等问题的态度却值得讨论。这就如拿500万年薪再加巨额分红的互联网高管,我们不能认为他按照996上班是因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而被迫加班,认为他被压榨了。在这种氛围下,下班后接工作电话会被认为正常,深夜12点谈工作会被接受,加班更是稀疏平常,当所有普通人都这样,最终,连明星也会“被迫”如此。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强迫,是一种基于文化与观念的强迫,这种氛围也很难归咎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与机构。
这种观点与氛围有更深的根源。如果社会观念轻视个体、不同情弱者,崇拜强者,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弱者不配生存,可以被羞辱,那么,必然是所有人都必须拼命奔跑。而正是在无数人的奔跑中,才有了社会的整体富强。反过来,赢得世界尊重,也需要强大的实力,这都依赖于每个人努力工作。中国模式与中国优势的基础,正在于无数普通人的勤劳。很多中国人瞧不起日本宅男、低*社会中的青年,很多大陆青年也瞧不起台湾青年的小确幸,但是,他们却不喜欢加班,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熊掌与鱼的两难问题。
客观地说,加班、全民重视挣钱,这是规律性现象,日本经济起飞期间,加班也是常见现象。但问题在于,随着经济发展,收入上升,人们会更加愿意选择休闲,重视自己的健康。某种程度上看,高以翔的去世引发后续舆论关注过劳问题,就是这种趋势转变的迹象。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是转变中国社会对弱者的认识,对个体幸福与国家强大的认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