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觉醒年代》封神,你三刷了吗?

豆瓣9.3分,《觉醒年代》封神,你三刷了吗?

首页卡牌对战封神觉醒更新时间:2024-07-28

由于今年正值特殊的历史节点,多部献礼剧集中向我们涌来,不管是已经见面的还是未曾上线的,《觉醒年代》都成为了众多献礼剧中的经典大作。即便是对献礼剧这类历史正剧不感兴趣的观众,也开始被朋友圈、微博等空间中的强势安利所打动,逐渐形成了一刷的观众与二刷、三刷的观众一起,互相科普和讨论,这部剧也意外地开创了“弹幕”的先河,即没有乏味无聊的刷屏,只有营养价值的历史科普。

《觉醒年代》是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将与之有关的人物和故事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虽然看似是在讲一本杂志的创刊史,其实是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叙述了出来。之所以命名为“觉醒年代”,是因为这段历史故事的重心其实是人们“思想”上的变化,不同于《厉害了,我的国》,也不同于“建军建党”系列电影,它很少涉及国家武装和建设层面的变化,而是始终扎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所以,《觉醒年代》是在向我们叙述中国人经历过的三次觉醒,从第一次的技术觉醒,到第二次的制度觉醒,再到后来真正挽救了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觉醒,这不仅是在尊重真正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也是在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即思想的觉醒才是真正走上救国之路的开端。

从时间线上来看,《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正式成为机关刊物的这段历史,导演通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镜头,将这一时间段重要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也巧妙地通过不同人物出场的情形和背景分离出了两个阵营,即支持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派和支持建立君主立宪的保皇派两大阵营,此处的人物分化不是为了制造冲突对立的戏剧矛盾,而是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过的。这也是《觉醒年代》的精彩之处,它的剧情有大量史实支撑,它的故事本身就具备了影视剧所需要的矛盾冲突、起承转合。

缺陷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以往某些“正剧”,在刻画英雄人物方面肆意摒弃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将一个个鲜活的人刻画成了教科书中的模板,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瑕如碧玉一般。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成了没有七情六欲的怪物,成了没有缺点的完人,不仅不会让观众由心赞叹英雄们的牺牲与奉献,而是让观众产生逆反心理。

《觉醒年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多面的,既有心怀国家、心系百姓的大爱,也有固执己见、偏执激进的小我。就拿辜鸿铭来说,他是保皇派中的典型代表,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于制度和救国方略都是支持保皇派一方,完全看不上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思想,通过前面几集的铺垫,让观众对辜鸿铭这个人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情绪。但在后面因解聘外籍老师与使馆人员谈判的情节中,辜鸿铭甘愿去给他口中的“黄口小儿”胡适打辅助,对于涉及到有损国家和学校的问题时,他不会只讲究自己的“面子”与得失,但对于自己不能认同的思想和制度,他也依旧与革命派对着干。

再比如胡适这个角色,剧中有很多情节都表现出他爱好与女性玩闹,尽管他对于文盲的原配妻子很尊重,也一直没有解除这段封建婚姻,但是很多行为还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亦如鲁迅,在出版《狂人日记》前,他也曾有过极度消极、悲观的阶段,认为吾国已无药可救,不愿谈时政,不愿奋起革命。

这些看似有很多缺陷的英雄人物,却深得观众的心,这种多面的表达方式不仅能拉满受众的情绪价值,更重要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不再是一个名字,不再是“背诵课文制造机”,也不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陌生人,而是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身边人”,他们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他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喜怒哀乐,同时也被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深深打动。当一个个英雄人物为革命牺牲的时候,看到满屏弹幕里说自己泪目,这更加说明了观众和这些角色之间的感情很深,他们的离去宛如自己的故友牺牲那般心痛。这就是很多历史剧所不具备的,不仅演员有“观众缘”这一说,其实一部电视剧也是有“观众缘”区分的,而《觉醒年代》毫无疑问已经走进了观众的心里。

如何还原历史?不是长得一样就行了

《觉醒年代》中并不是所有演员都追求了和历史原型外貌上的形似,而是追寻了外貌、感觉、性格等各方面的神似和形似相结合。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的塑造,导演并没有追寻极致的“像”,而是选用合适的演员,这个合适将外貌“像不像”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则是演员能否演出历史原型的感觉。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已经是第三次出演该历史人物了,不论是对史料的熟悉还是对人物的把握,他都更胜一筹,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外貌上的像。而像*、鲁迅等人还是将外貌的“像”放在了第一位,原因是有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在了观众脑海中,观众需要这样的人物一出场,立马就能辨别出他,而不是透过演员的演绎再去知悉这是谁。导演在谁该用形似,谁又需要去追求形似拿捏得非常到位,这也是《觉醒年代》让人觉得非常真诚,一点都不假的重要原因。

做到极致的“服化道”

1:1还原的北大红楼、两极分化的乱世街道、群众演员的妆发、主演的家居用品......《觉醒年代》的服化道可以说是挑不出任何问题,全剧基本找不出穿帮镜头。节目组将真实至上的原则用在了每一个道具上。有关在北大的戏,节目组最初的计划是要去北大红楼实地拍摄的,结果受到疫情等各方面的影响,没能顺利拍摄,于是花大价钱1:1高度还原了北大红楼,一砖一瓦都极致地贴合了真正的红楼。

这并非仅仅为了制造历史氛围感,更重要的是北大作为《新青年》杂志的主战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虽然萌芽于上海,但是它最后扎根于了北京,北京作为当时先进思想的汇聚地,成为了无数有志之士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而北大则毫无疑问成为了承载无数先进思想的载体。所以说,北大红楼不仅是《新青年》杂志的发刊办公地,更是人们思想觉醒的摇篮,北大呈现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剧的好坏。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如今德国提出了“师夷长技”,我们走过了落后、觉醒到强大,《新青年》杂志创刊的那段历史,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所幸有《觉醒年代》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它,记住了它。曾经看到过特别感人的一个评论,《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就是它的续集。今日的青年们正在塑造着新的价值理念,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觉醒年代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