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风云 诸侯并起

战国风云 诸侯并起

首页卡牌对战风云诸侯更新时间:2024-05-07

公元前479年,倡导了一辈子“仁义礼智信”的孔子去世了,享年七十二岁。

孔子游走列国宣扬他的治国理念后未受重用,于是又回到鲁国,他发现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

即使在鲁国,他的政见也不能被采纳,又连续几年并目睹了儿子孔鲤、爱徒颜回、子路的离世,他更是心灰意冷,而他编的《春秋》也就停在那个时候。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姬仁即位,名字中有个“仁”字,想必是周敬王姬匄(音盖)对儿子的期待,也更是对世风的期待,当然,大伙根本没空理会新上任的天子,仍继续忙着打打**。

那一年,也成了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为了争霸,那战国时期则是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礼乐已然完全崩溃。

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田氏代齐方案已初具雏形。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之后,见时机成熟,反攻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吴越争霸竞赛项目宣告结束。

公元前453年,晋国六卿只剩下四卿,赵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三家已初步完成瓜分晋国计划。

经过多年的火拼,春秋时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中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以秦、齐、赵、魏、韩、楚、燕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因为这七个国家名称是考试的知识点,有人对此进行总结——齐秦喊赵薇演出(齐秦韩赵魏燕楚)。

而幸存的一些小国,比如宋、卫、鲁、郑、中山、越、巴、蜀国等十多个小国,也在夹缝中生存中苟且偷生,因为他们自己心里清楚,灭国是早晚的事情,就是被谁灭的问题。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战国时期也是文化思想、学术研究、技术革新、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为后世所流传。

究竟秦国是怎样在众多诸侯中胜出,其余各国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败落的呢?请看本期大鹅说简史: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数魏国实力最强。魏文侯支持李悝变法革新, 选任吴起领兵打仗,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很快强大起来,西打秦国,北灭中山,东败齐国,一时风生水起,就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中也对魏文侯花了大量笔墨。

公元前370年,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即位,但他治国本领显然大大不如爷爷,本来拿着一手好牌,却被他闭着眼睛打出去了。

孟子见魏惠王

一是商鞅曾在魏国侍奉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并反复强调:如果不用、必须*之。魏惠王就当公叔痤病危胡言乱语,没放在心上,后来商鞅投奔秦国。

二是纵横家张仪出身魏国,师从战国第一高人鬼谷子,但在七国(六国再加义渠国)合纵伐秦时,被魏惠王驱逐出境,张仪无奈之下去了秦国。

三是孙膑曾到魏国投靠庞涓,但庞涓自知业务水平不如孙膑,便在魏王身边摇唇鼓舌,使孙膑无法得到重用。后来庞涓设计陷害了孙膑,孙膑愤愤逃离,前往齐国,若干年后在马陵大败魏军,魏国也就一蹶不振,再无实力与别国抗衡。

孙膑

韩国虽然和魏国一样瓜分了晋国,但他的实力应该是七雄里最弱的,经常处于挨打的境地,打不过就派遣使者送礼物讨好强国,换取退兵。

韩国能在战国诸侯战火中存活那么久,很大程度上也是靠兵器韩弩屹立强国之间而不倒,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600步之外,可以跟现在的狙击枪媲美,而且准星极佳。

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主持改革。申不害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韩国人民也奔上了小康社会。

申不害

但在申不害同志逝世之后,韩国就停步不前,最终在公元前230年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同样跟魏、韩两国瓜分晋国的赵国,起初的时候战斗力并不强,但在赵武灵王之后,赵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大国。

赵国第四代国君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骑射”,以前打仗主要靠步兵,现在改为骑兵和弓弩兵,战斗力那是杠杠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公元前295年,可怜的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竟被亲生儿子、接班人赵惠文王的人活活给饿死。

赵惠文王命就比较好了,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辅佐,赵国也达到了空前的强盛,但是在这帮老一辈革命军老去以后,赵国实力明显大不如前,特别是经过长平和邯郸之战后,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争霸天下。

燕国原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因要对付北面山戎,所以很少插手诸国间的争霸之事,使之得以相对安宁,悄悄地就成为北方的大国。

燕国和齐国起初关系相当好,齐桓公还帮着燕国应对北方的侵扰。

但到了齐宣王时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燕国爆发了“子之之乱”时,齐宣王就趁机攻打燕国,一直打到了燕国都城。

话说“危难时刻显真情”,秦、赵等国不想燕国灭亡(实际上是不想齐国太强),于是就帮着燕国赶走了齐军,但是燕国和齐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燕昭王即位后,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便高调筑黄金台,高薪招聘天下贤士,甚至“千金买骨”。

燕昭王招贤纳士

果然这种宣传方式很有效果,燕国很快就招到了三位大咖:乐毅、邹衍、剧辛。后期乐毅改革国政,励精图治,燕国很快又复兴起来,国富民强、兵强马壮。

燕昭王还制定了“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针,派苏秦出使离间齐国。在苏秦的鼓动之下,齐湣王野心爆发,果然独吞了宋国,从而引起诸国不满。

燕昭王趁热打铁,派大将乐毅组织“五国伐齐”,一举攻灭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几乎灭亡。后来虽有田单力挽狂澜,但齐国也难免走向没落。

公元前232年,燕王喜执政,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因见秦国日益强大,早晚会对燕国不利,于是太子丹在公元前227年派刺客荆轲刺*秦王,谁知荆轲心理素质太差,刺*失败。秦王嬴政领兵攻打燕国,燕王喜*了亲生儿子太子丹求和,未遂。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3年,秦军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

田氏代齐进入战国以后,齐威王重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广开言路,改革政治,整顿吏治,使齐国又重振当年雄风。

齐威王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齐国把拥有百年霸业的魏国拉下了神坛,魏惠王也识相,带了几个小弟跑徐州去称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位,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

公元前301年,齐威王的孙子齐湣王即位,这家伙比他爷爷还猛,开启了秦齐争霸的局面。先是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使楚附齐;后又策划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迫秦割地。

就在齐湣王春风得意之时,秦昭襄王给他戴了顶高帽——尊齐湣王为东帝。人都说“戴高乐、戴高乐”,齐湣王戴了高帽肯定乐,但这一乐就有点得意忘形了。

苏秦是燕国派往齐国的间谍,师从战国第一神秘大师鬼谷子,擅长纵横之术,在游历列国时受到了燕文公的赏识,燕国因为“子之之乱”一直对齐国怀恨在心,所以让苏秦到齐国做卧底,伺机报辱国之仇。

苏秦刺股而读

苏秦显然没有辜负君主的知遇之恩,他看准了齐湣王骄横的性格,于是怂恿齐湣王吞了宋国这块“大肥肉”,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

齐湣王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真的在苏秦的不断鼓动下,全力进攻并独吞了宋国。

齐湣王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燕将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已到达,这个糊涂蛋还发现自己中了苏秦的计策,于是命人将苏秦施以车裂之刑,以解心头之恨。

眼看着齐军无法抵抗联军的攻击,齐湣王只得四处逃亡。可你逃就逃吧,姿态放低一些也行,可他仍然是一副傲慢无比的模样,卫、邹、鲁等国都不愿意收留他,最终被楚国大将淖齿抽筋剥皮而死,齐国的实力也就大不如前了。

战国前期,其它国家打得轰轰烈烈时,楚国因一直游离于中原文化之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凭借雄踞长江、汉水流域的地理优势,楚国的农业、纺织业、炼铸造业、经济、文学、艺术等都是相当发达的,遥遥领先于其它诸国,军事上也是带甲百万,战车无数,是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

杞、莒、蔡、巴、蜀、鲁等小国正是被楚国所灭,所以有个成语叫“朝秦暮楚”,说的就是秦楚两个大国相互对立,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那如此彪悍的楚国怎么就被秦国所灭呢?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当时国外战争形势严峻,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楚悼王决心另寻出路。

公元前387年,正当楚国危殆之际,在魏国抗秦有功的吴起来到了楚国,并受到楚悼王的重用。

吴起

一年后,吴起晋升为令尹,主持变法。有协助李悝变法的工作经验,吴起的变法工作开展得雷厉风行,立竿见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楚国又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不幸病逝,这对楚国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噩耗,因为吴起变法侵害了旧贵族势力的权益,他们趁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自知难逃一劫,机智地伏在楚悼王尸体上,旧贵族用乱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一场变法就这样夭折了。

楚悼王之子楚肃王即位后,立即下令诛*当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旧贵族,这也算间接为吴起报了仇。由于受牵连的宗亲权贵达七十余家,他们死后,楚国一时空虚,政局显然也动荡不安。楚肃王为了稳定统治,对外妥协退让,未主动出击。

公元前328年,楚怀王即位,此时楚国经过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又回到顶峰。

公元前323年,楚国出兵攻打魏国,一举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池,魏惠王被打服帖后,表示魏国将一直跟随楚国,并劝楚怀王伐秦。

魏惠王见楚怀王有此意向,任命公孙衍为新的魏相,组织联络合纵一事。在公孙衍的穿梭下,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就形成了七国合纵攻伐秦国的局面,楚怀王一时名声大噪、春风得意。

但由于七国各怀鬼胎,未能齐心协力,最终合纵被秦所破。

公元前317年,楚国又要开展一场变法,主持者正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此次变法一度为楚国带来了短暂的繁荣和强盛,也广受楚国人民欢迎,但却引来贵族的一致反对。

公元前314年,刚进行了不到三年的变法,激起了楚国的动荡,腐朽贵族再也忍不住了,天天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坏话,楚怀王再也坚持不住了,就借着上官大夫的谗言,罢黜了屈原的左徒一职,变法就此失败。

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用计让楚怀王与齐国断交,怀王知道上当后恼羞成怒,马上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连续战败于丹阳、蓝田和召陵三地,韩、魏还趁机进攻楚国在中原的领土,从此走向了没落。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在三年后客死咸阳。

楚顷襄王时期,楚国已毫无实力与秦国对抗,西陵、巫、黔中等地均被秦国占领。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入楚都郢城,烧毁了楚王族的夷陵,屈原闻讯终于对楚国心灰意冷,投河自尽。

楚国的衰落除了和昏庸的君主有关,更和腐朽的贵族阶层有着直接关系:内政腐败,把持特权,制度僵化、派系斗争等等。灭楚者,无他,楚也。

相对以上六国来说,秦国一开始拿到手上的牌并不好,地理位置差、本土人才少、强劲对手多,但它却在诸多强国中脱颖而出,最终赢得了天下。

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秦国历代君王相对来说都比较明智,商鞅、张仪、魏章、范睢、李斯等这些人才本都非秦国人,但他们在秦国都得到重用,尤其是商鞅和张仪二人,一个用变法让国家富强,一个用连横让六国入秦,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秦人的先祖几乎是在和戎狄的少数民族战争中生活的,因此秦人都有好战之心。在巴蜀之地兼并之后,大后方比较稳定,他们更是无所顾忌,一打到底,这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

还有,秦国的军事制度也非常先进。比如军队常用的秦弩已经进行标准化的加工,部件大小都是统一的,在战场上随时可以修复,这种理念就非常先进了,在当时简直就是黑科技。而且秦弩配备三棱箭头,伤害力可达五颗星。

我们知道秦始皇在造长城时,让工匠在每一块砖上都刻下人名;在铸兵马俑时,也刻人名;就连每个弓箭之上,都标上人名。说明秦国人已经制定了责任制,武器质量当然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

再加上秦国军权高度集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这是秦国打仗屡战屡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秦国此时已是一家独大,统一只是早晚的事情。

秦王嬴政

公元前238,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秦攻占赵都邯郸;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赵;公元前221年灭齐。

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21年

至此,天下自春秋时期起五百多年的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秦国成为了一百多个诸侯国的唯一胜利者,中国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