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 成都,丞相的成都
先说个笑话。网络上,喜欢给中国城市起一些别称。比如北京称为帝都,上海称为魔都,广州是妖都,西安是旧都,重庆是陪都,那么成都是什么呢?还是成都……打从有这么一个城市开始,就没改过名字。
中国有许多古城,出过许多位名人。不过很少有哪位名人能成为著名古城独一无二的专属名片。这个道理很简单——既然是名城古城,历史必然悠久,历史悠久必然名人辈出,各领风*于一时,又岂会让别家专美。不过成都大概是个例外。
一提到成都,中国人第一时间想到诸葛亮;一提到诸葛亮,大家自然也会想到锦官城。这两个名字似乎已天然胶合在一起,不可分割。与成都有关的名人其实非常多,李冰、扬雄、司马相如、袁天罡、杜甫,王小波(起义那个)……但无论是谁,也没办法从诸葛亮的名下把成都抢走。哦,对了,顺便一提,《三国演义》脍炙人口的开篇词《临江仙》,作者是杨慎,恰好也是成都人。
我有一位朋友,成都人,标准的诸葛亮粉。她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成都,是丞相的成都。”此言不虚,我来过成都许多次,每次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对诸葛亮的热爱。这种热爱不在于城内有多少景点多少遗迹,也不必特意言说,它已经深入骨髓,早已沉淀在每一条大街小巷和居民的言谈举止之中,和这个城市一同呼吸。
这件事细想起来,挺有意思。诸葛亮生于山东,长在荆襄,三十四岁才踏入巴蜀大地,此后一直忙于南征北伐,直到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他真正呆在成都的时间,恐怕最多也就十年时间。
区区十年,居然造就了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绝对联系。何况从性格上来说,成都是一个慵懒的地方,却拥有一位最勤勉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件奇妙的事。
史书有条记载,说东晋大将军桓温征讨蜀国,遇到一个一百多岁的小吏。桓温问他,今天治蜀的谁堪比诸葛亮?小吏从容回答:“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意思是诸葛亮在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牛的地方,等他死后,才觉得谁也没法跟他比。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桓温伐蜀是公元346年,诸葛亮去世是公元234年,前后差着一百一十二年。这位小吏若是亲身经历诸葛亮治蜀,又能碰到桓温,起码得活够120岁。不过传说这东西,多少都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如果诸葛亮治蜀没有绵延百年的赫赫威望,恐怕也没人能编出这样的段子来。
一个人的声望,在一个城市维持百年不堕,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何况千年。
今天我一下飞机,草草吃过饭,立刻就奔赴武侯祠。
既然是考察诸葛亮北伐路线,那么这里必然要来的。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起点不在汉中,而在成都。就是在这个城市里,他献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发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宣言,然后率众北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武侯祠前,柏树森森,人群照旧熙熙攘攘。无论懂不懂三国,了解不了解诸葛亮,来成都的游客都会先到这里看看。武侯祠之于成都,就好像紫禁城之于北京、兵马俑之于西安一样,避无可避。
武侯祠的布局、景色、对联以及背后的无数典故,历来已经被太多人说过,我不必复述。我来这里,只想给丞相上柱香,告诉他一声:有个小粉丝,马上就会踏上他曾经走过的路。虽然丞相的真墓在定军山,这里只是祠堂。不过以诸葛丞相的敬业程度,不是在上班,就是在去上班的路上。在这里拜祭,他听到的可能性更多一些。
带着我们的是金牌解说李治。这也是个传奇人物,西安人,原来搞IT,因为无法抑制对诸葛亮的热爱,跑来武侯祠甘心做一个小保安,慢慢地开始帮游客解说。他讲的太好,曝得大名,成为最幸福的一位亮粉。
这家伙带我们在武侯祠转悠,每到一处,总有说不完的细节,旁征博引,精熟典故,信息量巨大,一听就知道下过多大功夫。
——马伯庸《文化不苦旅》
随手记成都当然也在本人四川行的必经之路上,对其“慵懒”深有体会。比如我们第二天要赶班车去九寨沟,问一家早点店几点开门,他们说九点,另一个24小时超市说早上七点之后……果然是慢生活啊,我真心忍不住晕了——我们这儿都是五点就开门,这么晚还能叫早餐!
成都人的慵懒我想了想,大抵与他们处在比较西边的位置有关(晚上8点天没黑),所以生物钟比我们晚,但是又都用的北京时间,造成了慵懒的假象。
不过和马伯庸学学,用一个比较煽情的说法就是——或许正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勤勉过度,让成都百姓的生活过于平定和安逸,而这个习惯则延续了千年……
至于丞相的成都,莫若说蜀汉的成都。
成都确实对那段时期有种特别的记忆。
比如几个成都的特色地名和餐厅名:
武都路——蜀汉边境你懂的……
蜀都大道——真特么霸气……
三国烤肉——路过没进……
至于成都治安,成都地铁安检好严……路上警察全副武装兢兢业业绝对不比我们这里懒散,果然是“藏边”特色,以及市民貌似都好听话,等个地铁都排队,一到这里时真心震惊……不过晚上就散乱了。
但是我说的成都三国情结浓厚并不包括普通的市民。反而除了地名这种,我很难找到城市里三国遗留的气息。这里不太赞同马伯庸的话。就算武侯祠,打闹尖叫的小孩和拥挤喧嚣游春的人群也完全破坏了气氛,反正我整个人看他们都处于一种“妈的智障”状态
成都地铁下车的景观。第一个印象就是路好宽,据说因为地广
春熙路
玩汉之云印象中的成都一直是瘦瘦长长的盘山路,竟然眼见都是肥肥短短的路……好吧汉之云你彻底将人带上歪路了。
他讲了一个好玩的细节。诸葛亮死后,刘禅一直没有给他立祠,直到群臣和百姓纷纷上书,他才在定军山给丞相立庙,但一直不允许在成都有类似建筑。所以在那个时代,成都只有先主庙,没有武侯祠。后来到了南北朝,当地人把诸葛亮挪进先主庙,慢慢占据了一个位置,从此香火旺盛。绵延至明代,这里正式成了君臣合祀庙。有意思的是,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刘禅的牌位悄然从庙里被挪走,从此武侯祠内再看不到刘禅的踪迹,只有他的父亲刘备和儿子北地王刘谌。民心的向背,在时间的冲刷下显出真实的成色。
武侯祠前,我在赵藩写得这一副对联前驻足最久。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的所有对联,我最喜欢这一副。其他对联都是在赞叹、在惋惜、在膜拜,唯有这一副在议论政事,而且毫不空泛,字字说在点上。诸葛亮一贯注重实务,倘若他泉下有知,想必也最喜欢这种锋锐实际的议论吧。
这副对联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这是批评诸葛亮,也有人说对诸葛亮有褒有贬。就我个人理解,如果只停留在褒贬诸葛的层面,就有失本意了。赵藩只是借诸葛亮来提炼一番道理,警诫后人——尤其是岑春煊,当然,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历来治蜀的官员,压力都特别大,因为他们一定会被拎出来和诸葛亮比较。我所理解的赵藩用意,是告诉这些人不要只在表面学习诸葛亮,机械模仿没有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了解当下形势,再来做出决策。
从武侯祠出来,其实成都市里还有一个地方,我一直想去,那就是诸葛亮故居。
武侯祠里的是作为神的诸葛亮,我想看看他身上更多的烟火气,看看他作为人的一面。可惜,诸葛亮故居早就湮灭无闻,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其实……也不算彻底湮灭,在史书里还是会有蛛丝马迹。
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有提过:“亮居城南田畴“。田畴就是田地,也就是说,诸葛亮在成都的住所,是在成都城南边郊外,而且附近有田地。又有《太平寰宇记》载:”诸葛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章城门是宋代成都城的城门之一,据后人考证在武担山以北偏西,今成都军区后门。综合这些说法,诸葛亮的住所应该位于古成都城西南方向。
这可有点奇怪,诸葛亮开府署事,办公地点离皇宫不会远。可为什么他住的地方却在城外呢?未免太不方便了。
我进一步查考,可巧的是,古成都城的蜀锦生产基地,也在成都西南。汉时蜀锦名闻天下,是蜀汉最重要的财源之一,所以成都单独划了一片工业园区,专门生产蜀锦,设有锦官专门管理,名为锦官城——这里太重要的,后来遂成了成都的别称——锦官城的位置,在今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公园一带,恰好也是古成都的西南。
这样一来,诸葛亮把住所设在锦官城附近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北伐不是一句口号,还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战争所耗费的资源实在太过巨大,蜀汉国力疲弱,民力不足,必须要榨取两川每一点资源。诸葛亮自己说过:“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是蜀汉的生命线,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就算下班了,还要时常能看到才心安,把住所搬到这附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猜想,每天晚上临睡之前,诸葛亮大概都会走到窗边,看一眼锦官城里的织锦作坊,确认一切如常,才安然入睡。
《元和郡县志》里还有一条有趣的记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孔明表云:‘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即此地也。”《元和郡县志》还有进一步说明:“广都县南十九里,有诸葛亮宅”,进一步锁定了位置。这个广都县,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双流县,隋代为了避杨广的讳,才改名双流,治所在今中和镇。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宅邸在双流机场附近。
为何有两处宅邸?锦官城附近那个只能算是工作宿舍,这里应该才是诸葛丞相真正的家。这里有薄田十五顷,还有一处庄园,院里满植桑树,养着黄狗。夫人黄氏带着微笑望着门外,诸葛瞻、诸葛怀、诸葛果几个顽童在桑树下嬉闹玩耍。大概只有在这时候,诸葛亮才会真正放松心情,好好地休息一下吧——可惜这样的日子对他来说,太奢侈了,恐怕一年不会有几天在这。
当然啦,这些只是我的猜想和脑洞,至于究竟在哪里,还有待方家考据。我只能想象,那一天,诸葛亮离开自己在葛陌的家,告别老婆孩子,再去视察一下锦官城的宅子,然后走入皇宫,献上《出师表》,率众离开成都北上,他眼神始终望着前方,不曾回头。
明天我们也要北上了,不知今夜丞相是否会托梦而来。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有没有必要北伐,这是一篇大文章,咱们留到路上慢慢讲。
——马伯庸《文化不苦旅》
随手记下午去了武侯祠,即如图(哪里不对的)招牌
会不会有人以为走错了地
刘备祠堂。左右没有刘禅的塑像,只有刘谌(国破自刭那位,刘备孙子)
至于诸葛亮治蜀到底是不是耗尽民力,由马伯庸避重就轻的原话引用中可以看到,耗民力国力肯定是有的,程度也不低,那些说什么人民安居乐业诸葛亮治下的成都是天堂的人们可以歇歇了。
治安好不代表极乐世界,但消耗民力也不代表人民会怨声载道。这是一个很微妙很神奇的历史现象——洗脑,总之,汉之云承认并强调了诸葛亮是“治国能臣”、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这里再摘抄一篇对诸葛亮的评价。
现在,我们只需要说一个人——诸葛亮。
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心血耗尽的诸葛亮走完了他的一生。
自208年出山以来,诸葛亮做了很多事情,一言难尽。
“诸葛亮”死了,然而“诸葛亮”却永生了。
逝者,不逝。
死去的是肉体,活下来的确是诸葛亮的精神。
再过几千年,甚至永远,诸葛亮依然不会被人们所忘记。
中国人记住了诸葛亮,日本人记住了诸葛亮,韩国人记住了诸葛亮,甚至很多西方人也记住了诸葛亮。不管是崇拜他,赞扬他,鄙视他,嘲笑他唯有一点不可否认,他在中国人的心目,乃至很多外国人心目中,永远的活了下去。
没有一个人能抹掉诸葛亮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印记。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从诸葛亮死了以后开始说吧》,如果大家觉得长,可以给简称为《孔明死后的世界》但是,我却花了整整3话,来讲诸葛亮活着时候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诸葛亮,不得不讲。
诸葛亮的死亡,对于三国历史,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是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
然而,对于诸葛亮本人来说,对于诸葛亮的传奇,确是真正的结束。
这不是一段历史的结束,而是一段传奇的结束。
让我们,来给这段传奇划上一个句号吧。
该是对诸葛亮做一个全面评价的时刻了。
官渡大战,一统北方的霸王曹操,被诸葛亮玩的团团转,毫无还手之力。
赤壁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一命呜呼。
北伐中原,王朗被诸葛亮一顿唾沫骂死了,曹真看了诸葛亮一封信气死了,司马懿被诸葛**的躲在大帐里当乌龟,一步不敢出,最后还差点被诸葛亮烧死。
烧博望坡,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一件接一件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演义里的诸葛亮他能借东风,能点灯续命,能呼风唤雨,能把人界的一切统统掌握在手里,人界根本没人是他的对手,他想弄死谁就弄死谁,想玩死谁就玩死谁。
没人是他的对手,独孤求败诸葛亮,彻底寂寞。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半妖,一个神仙,最终却败了。
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败的原因,是因为天看不惯他了,天要收他。
因此,有许多人,借此将诸葛亮奉若神明,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半点缺点的神仙,不论是军事,内政,还有道德,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是三国第一,甚至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然而,粉过即黑,捧过即*,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真正的历史以后,很多人开始对诸葛亮产生了怀疑,乃至鄙视。
历史上的诸葛亮,不会借东风,也不会点灯续命,不能呼风唤雨,空城计是曹操用过的,草船借箭是孙权*,火烧博望坡是刘备*。
甚至,招牌隆中对里的“三分天下论”,也被人发现,鲁肃在之前就提出过。
当曹操大破袁绍,称雄北方的时候,诸葛亮在老家种地。
在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楼船一扫空的时候,诸葛亮在管后勤。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多次谈到曹操也曾经多次战败国,来为自己开脱,意思是连曹操这么堪比孙武吴起一样的人物都败过,更何况是我呢?意思明白,他承认自己打仗根本不如曹操。
周瑜在赤壁打败曹操以后,很快就跑去南郡和曹仁对殴,打赢曹仁以后又立刻去伐蜀,结果半路病卒,他的死,根本诸葛亮一样半分钱关系都没有,说句寒碜的话,当时的诸葛亮,一个管后勤的,凭什么气吴国三军总司令周瑜?周瑜不过来气他就不错了。
王朗是在家中颐养天年的,也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和曹真对峙的时候,诸葛亮一样没有什么碾压之势,相反还多次被曹真占了便宜。和司马懿对峙的时候,诸葛亮更是次次行动都被司马懿料敌先机,从五丈原一口气跑到北原,处处都有司马懿布置的兵力提前守着,给了他一个彻底的透心凉。
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司马懿说他:“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解释悖论,是一个很有意思过程。
关于诸葛亮的悖论就是: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出版前,历史上那个远不如演义里厉害的诸葛亮,得到的只有鲜花。
而如今,经过三国演义大捧特捧以后的诸葛亮,得到的却是鲜花和鸡蛋?
要解释这个悖论,需要搞懂一个关键词:落差
落差,就是差距,然而,为什么叫落差?因为,这个差距,不是客观的差距,而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他不是顺理成章可以接受的差距,而是要以“坠落”的速度来形容的差距。
打个比方,你有一个同事A,他每天很老实地工作赚钱,然后回家以后把钱交给老婆,在公司,他极为普通,一点都不出彩,但是和同事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这样的情况,你对A,完全是不会产生什么看法的,也不会对他产生一种“鄙视”的感情,更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垃圾。
然而,有一天,老板突然夸赞A,说他是个这个公司里最有激情,最有能力的人,是公司的支柱。
这个时候,也许你的本能反应是:就他?他也配?他不过是个—— 垃圾。
A,还是A。被老板夸奖前的A,和被老板夸奖后的A,完全是一个人,没有任何改变。
然而,老板夸奖后的A,在你的心里,却成了—— 垃圾。
三国演义问世前,三国演义问世后,诸葛亮本人的事迹,都白纸黑字写在历史书里,没有任何改变。
诸葛亮本身,没有任何改变。
在没有《三国演义》之前,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杜甫,李白等人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因此不会产生一种名为“落差”的幻觉,因此他们据三国历史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扬。
在《三国演义》问世后,诸葛亮,还是诸葛亮。
然而,在人们的心目,诸葛亮,却已不再是诸葛亮。
从前,有一名叫忒修斯的雅典国王。
他与雅典的年轻人们自克里特岛归还时所搭的30桨船被雅典的人留下来做为纪念碑,随着时间过去;木材也逐渐腐朽,而雅典的人便会更换新的木头来替代。最后,该船的每根木头都被换过了。
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问着:“这艘船还是原本的那艘忒修斯之船吗?如果是,但它已经没有最初的任何一根木头了;如果不是,那它是从什麽时候不是的?”
在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前,有一个叫郭冲的人,列出了一个著名的“郭冲五事”,里边详细描述了诸葛亮一些“不为人知”的事迹,比如“空城计”,比如诸葛亮曾经率领8万人击败了司马懿30万大军,并阵斩了张颌。
之后,无数的民间传说以及各种杂记评书,开始充斥着人们的视野。
诸葛亮的事迹,被一条一条的冲刷,一条一条的换下,不断补充,不断替换。
直到《三国演义》的问世。
人们发现,这个诸葛亮……他真的还是诸葛亮么?
那么,他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是诸葛亮了呢?
你平时所嘲笑,所辱骂的人,真的是诸葛亮吗?
还是…………根本就不是诸葛亮?
真实的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可嘲笑的。
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不是神,而是一个人。
一个人,办不了神才能办到的事情,这太正常了。真正被人们所嘲笑的,不是诸葛亮本人。而是一个被脸谱化了,被异化了的躯壳。
当人们最终发现,这具躯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的时候,很少有人去思考,制作了这具躯壳的人,到底是要做什么?
相反的,很多人,是去嘲笑,那具躯壳下,埋藏着的活生生的实体。
尽管,这实体,根本没有过错。
究竟为什么要制作“诸葛亮”这样一座躯壳,以及,究竟是什么人,需要“诸葛亮”这样一具躯壳?
是诸葛亮本人么?
当“诸葛亮”成为了一具“躯壳”的时候,诸葛亮本人早已长眠地下数百年。
要诸葛亮从一个人,变成一具“躯壳”的人,他并不真的敬佩诸葛亮。
他只知道,这样,对他,有用。
诸葛亮,他根本不会知道这些。
现在,我已经不想去研究,为什么有人要把诸葛亮变成一具被异化的“躯壳”了。
我想告诉大家,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杜甫挥笔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绝句的时候,杜甫脑海中浮现的,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
不是那个神仙诸葛亮,而是一个真正的人——诸葛亮。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让我们从头来看看诸葛亮在历史上走过的一步步脚印。
当曹操在官渡的烈火中狂笑的时刻,当曹操纵兵千里溃乌桓,彻底一平北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时刻。诸葛亮在家里种田。此刻的诸葛亮已经明白,曹操的力量,已不可挡。然而当刘备来找他以后,他依然加入了刘备。
不久,曹操南下了。
这个时候,面对纵横沙场数十年的曹操以及他手下的精兵悍将,诸葛亮的选择是——跟随刘备逃跑,而不是——设下几场精彩的计谋,让曹操吃大亏,让曹军被耍得团团转。
因为什么?
因为,诸葛亮,他是一个人。
一个出山前一直读书种地的年轻人,刚一出山,就要戏耍一个纵横沙场20多年,灭二袁扫吕布的盖世大英雄。
那是扯淡。
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戏耍曹操,而是跟随刘备逃跑。
不是因为诸葛亮是垃圾,而是因为诸葛亮——是人。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没有借东风
因为诸葛亮,是人。
人是不会找天借东风的。
诸葛亮没有草船借箭,因为诸葛亮比罗贯中聪明,他知道,在大雾天靠近敌营,有作战经验的曹操会放果断火箭——既有*伤力,还能顺便照明。
赤壁之战结束后,身为刚出道的低调年轻人诸葛亮没有去三气打败曹操,威震天下的吴国三军总司令周瑜,大出风头。
因此诸葛亮是人。
此刻的诸葛亮,知道刘备最需要什么,因此他默默在管理军需粮草,筹备内政,帮刘备接下来的蜀中征伐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魏延加入以后,诸葛亮没有谈什么“反骨论”,没有“预知未来”一口咬定魏延一定会造反,没有盛气凌人叫刘备斩*魏延,相反,在日后与魏延接触后,他与魏延一文一武,虽有意见不同,但始终肝胆相照,绝不因私废公,在诸葛亮魏延的配合下,打出了深入羌中大破费曜,以及逆战司马懿斩魏军数千的精彩战例。
因为,诸葛亮是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诸葛亮,也有讨厌的人,也有看不顺眼的人。
他看不顺眼彭羕,于是叫刘备*了他。他看不顺眼廖立,以后他主政时候贬了他。
因为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好恶,也有自己的脾气。
然而,我们不该忘记,当蜀国的内政好手刘巴得罪刘备以后,诸葛亮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劝说刘巴小心,一次次地向刘备求情,一次次在刘备发怒的时候保住刘巴。
我们也不该忘记,面对心胸狭隘,瑕疵必报的“谋主”法正,诸葛亮没有借机参他一本,消灭这个对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反而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宽容了法正。
诸葛亮的眼里,也揉的下沙子,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真正的人才。
当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没有对刘禅“悉听遵命”,反而以“相父”的身份把大权抓了过来,代替刘禅治理政务,出兵北伐。
因为,诸葛亮也是人。
他不是封建史家宣传的“忠君典范”,他不是被很多人误会的“愚忠之辈”。
相反,他是一个懂得变通,懂得权变的人。
他知道,皇帝不若贤,大臣就当先行代政。
诸葛亮办了许许多多的事。
“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他首次设立了保护都江堰的“堰官”,这个规则从此延续了2000年。
他亲自制定了保护都江堰的政令法则,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1980年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
诸葛亮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整整2000多年,一直在实行。
他改良蜀锦,鼓励种桑,直到今天,蜀锦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教导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织布,种茶,到了今天,那里成了茶叶的重要产地
当三国乱世最终被鲜血冲刷干净后,当三国乱世最终结束后,魏蜀吴皆已成尘土,然而诸葛亮的这些政治举措却永远的留了下来,一直陪伴着四川,千年万载。
在四川的日子,诸葛亮一直在做一件事。
打压贵族,以法治国,唯才是举,人尽其用。
当后世的人们以为诸葛亮脑子想的都是“复兴汉室”的时候。
很少有人知道,建立一个人尽其才,依法治国的天下,才是诸葛亮一生真正的梦想。
诸葛亮不是一个大军事家,不是一个神机妙算的BUG,一个用计必中,晕人晕一片的变态。他擅防守,擅反*,却不擅进攻。
蜀国国力弱小,北伐希望渺茫。历史上的诸葛亮,军事能力远不如演义里的诸葛亮,因此北伐成功的希望,更比演义里要小无数倍。
然而,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诸葛亮,才更比演义里的诸葛亮伟大无数倍。
他不停地出兵,他制造着机会,他成功制造了一次曹真伐蜀的机会,制造了一次防守反击的决战机会,却被被一场大雨浇灭。
他不服输,明知道司马懿不会给他机会,他依然咬着牙,硬撑着继续北伐,明知道不会有结果,他依然不后悔,依然全力去做。
为了梦想,本来不是一个神的诸葛亮,终生在挑战神才能做得到的事。
他,终究不是神。
他,终究只是一个人—— 人。
一个有脾气,有好恶,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懂得变通,不愚忠,充满梦想的人。
最终人类诸葛亮,在追梦的道路下,心血耗尽,彻底倒下。
他倒下了,但他比演义里那个神,伟大无数倍。
因为一个神,挑战天,并不伟大。
而一个人,挑战天,才真的伟大。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
永别了,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我还想摘抄另一位汉之云玩家的评价,和上篇非汉之云玩家的分析以及马伯庸的分析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是我比较赞同的一种对诸葛亮的看法。
——作者:rainfross
我从小喜欢诸葛亮,不过,我也想说说我对汉之云中的诸葛亮的理解。
历史上有很多能神机妙算的人,诸葛亮出仕前是绝对的神算,一篇隆中对,精确到极点的预算出了天下未来五十年的走势,要是你老去炒股,那简章是大国手。
不过,真讽刺的是,诸葛亮,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隆中对脍炙人口,我也不自不量力的去做什么分析了,更不想雷人的去把这篇奇文和横艾的准准的可爱小草卦联系上……
但是,中间的一句话,我却耿耿于怀,四五岁开始听三国,七岁基本读通隆中对,而这个耿耿于怀的疑问,却困扰了很很久——……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好一个待天下有变……天下有变。
什么是天变,死了老大了,有变;换了老大了,也有变……当然古代来说就是天上掉块石头下来,也一样是有变。
说到底,是一个时机的把握问题。我也很难明白为什么智力设定那么高的亮哥N次北伐N出祁山的时候,有哪一次是刚好碰到他要待的天之变?
站着说话不腰痛的说一句,曹丕自立,可能是三国里面最好的北伐机会了,哪怕曹魏之政治再清明,但是百年难逃一个篡字,篡则必然人心浮动,这就是天变,可是亮哥这时候却是忙着帮备哥哥当皇帝,帮关哥哥奔丧事,和赵云一起劝备哥哥表扁孙权,更搞怪的是汉的另外几个上将级人物,张飞正磨着刀傻笑准备砍孙权,赵云一如既往的在干保镖因为他一生就是个好保镖,魏延更不知道去哪了,可能在忙着组建飞羽……
要和一个敌人和解的办法,最最好是去再找一个共同的敌人。
也许在今天连包子脸都能宽恕的我实在理解不了那时候有很高的政治能力足以在乱世鼎足一方的汉集团为撒不能暂时原谅一下孙童鞋,这么好的联手机会啊……
确实这个荆州位置太重要,但是既然犯下一个错误了,怎么能再用一个其他的错误去弥补这个错误呢?失荆州既成事实,再在这个少了半壁江山而刘孙关系未定的情况下称帝更白痴,至于称好帝也不去先打曹逆而直接掉转枪口去打在荆州已经站稳脚跟的孙权这简直就是脑抽,这一系列的昏招,实在很难想象更难让人去相信,是出自一个有卓越政治头脑的集团之手的。我感觉,一个正常的亮哥不太会去支持这样的蠢材决定……唯一的可能,他扳不过备哥哥,然后干脆先回家种地带孩子去了……
是啊,今人看古人,何其简单。
有《隆中对》这么一篇三国游戏攻略,你们自己自编自导自演就罢了,但是为撒演到一半就砍剧情呢?
桃园三老大的义气,彻底的毁灭了亮哥的隆中规划,而亮哥的悲剧就在于认定了这本攻略是唯一能打穿这个三国游戏的方法。亮哥掌权后,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些都继续去做了也做的很好,但是荆州没了又不能再去要回来了,咋办。
可以说,平南蛮,出祁山,就是为了再去找块地,而找地的目的,我个人理解,只是想得到一支偏师哪怕是一支疑兵。
汉朝建立的过程,后人整理出N个成语故事,中间有一段“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极其精彩,通古博今能得笙儿一顾的亮哥估计对这段也是能倒背如流的,荆州几乎三面无险可守,只有在东南两面都稳定的情况下才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而它的意义就在于隆中对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中国人用兵自古以来喜欢来这套,几队人一起打你,你没人造卫星查探敌情,也没CDMA手机保持联系,你不知道哪路真哪路假哪路多哪路少,等你防御的兵分散了,或者四选一蒙错我主力位置了,或者干脆缩起来被我合围了……那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亮哥就是为了这块偏师的地,才在基本没什么天变的前提下连搞了几次北伐——这点,我觉得汉之云的编剧分析得真好——但是也就是坏在了这个不“待天下有变”……天有变,你才能成功啊,不是说天不变,你先北伐抢块地,再去等天变后再全军出动,几路并进……
这里不难看到了吧,诸葛亮的北伐举动的矛盾不是说打哪里怎么打,而是说到没到该打的时候,而这个自相矛盾的诸葛丞相的所作所为,如果真是他自己本人的决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一种力量在不停的推动他去思考,去权衡,去快速选择,以致最终屈服于这个决策,不占天时而出无功之兵,用现在的话说,没撒充足的条件,就是带个兵玩个军事冒险,且连玩了五次……
还想不要脸的分析下诸葛亮背后的这个推动力,是功名心?是权利欲?是对一将功成的渴望?还是为天下百姓能继续活在汉之盛世下?
个人的理解,最主要的原因——衰老与责任的矛盾。
当你身边的能信赖的人一个一个由于死亡离开了你,你的明主,你的知己,你的挚交,或者你视为左右手的得力部下……都在缓慢却不断的调零,而你却没能抓紧时间把一起的理想国做好做大,却只是看着他们一个个蒙天宠召……你该怎么办?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们今天都有如此的感慨,那么孔明,当事人,切肤之痛,他该做何感想,该做如何抉择?
横艾: "英雄惟恨死的不得其时,不得其所……"
仙女上镜率第二的名言……
人才调零,后继乏人……尝试性的一出祁山,得到了天下奇才但阅历明显不足的姜伯约,但是却永远失去了提出五擒五纵南蛮永服的马幼常,这种人才的剧烈流动不由使诸葛亮更加担忧自己身后复汉无望……刘阿斗先天怎么样在世界上任何一本文学或者历史作品里面基本都是一种评价……有战略眼光有实战经验有光辉战绩的人又不停的在流逝。
这,也许也是一个讽刺的使命感,诸葛亮必然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了他理想中的汉,为了他已经死去却壮志未酬的肝胆至交,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自己所有能做的……
这个形象,是我很多年来才想通的一个诸葛亮晚年,我不是易老师,根本没那么深的能力或者笔力去谈那么多亮哥的事情,我只是觉得亮哥晚年的作为,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表明隆中对在哪里算错了的情况下,和他的隆中计划背道而驰、相去甚远……如此的反常,就是使我想去尝试分析亮哥的晚年心境的原因。
他,只是一个想尽力为自己的后来人再多去创造一点有利条件多去争取一点生存空间的一个普通的老人……他的纯真他的抱负他的宏图,可能都早已在踏入三国的那么三十年来随着天意随着年龄随着世俗被磨灭被修改被背叛给整的一团乱麻了,但是,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和他的职责,他却始终在坚持。
我最欣赏诸葛亮的地方,已经绝对不是小时候那个对神的崇拜了,就打仗来说,历史上超过他的人数不胜数;就炒股来说,碰上金融风暴你也只要缩水或者缩头的份……他,贵在了一个坚持,一个君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隆中对》上给出的条件没成熟,你的军事冒险其实和抽彩票没撒区别,但是你居然抽上了瘾……这就是坚持。
如果没有五次北伐,一个治国之能臣的诸葛亮的逝世可能能赚到更多的眼泪,但是没了诸葛亮的汉,一个只有经济而没有兵威的国家,将何去何从?说自己长得很壮大,如果自己是猛兽那必然是好事,不过如果自己是猪牛那就太假了……五次北伐虽然劳民伤财,虽然不见显效,但是,起码,这是大汉的心声,是大汉最后不屈的怒吼,打出的是一个行将落漠的国家与一个显赫一时的皇朝最后的铮铮铁骨……证明这是个值得对手去尊重的国家,也是一个老人,最后能做的事情。人可死,汉魂不灭。
……他做到了,至于做到了什么程度,三国志里面去找钟会邓艾入汉中后晋对百姓的政策还有这两个名将最后的结局就可以了……汉国灭,但是汉的心,却长存。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且未“待天下有变”。如此知难而为之者的坚持,那是怎么的一种信念。而拜相,封侯……对一个知天命之年的人真的有那么大的意义吗?“你们脑海中,难道就只塞著这些狭隘无聊之物? ”……
出师一表真名传,千古谁堪伯仲间。
我欣赏的诸葛亮,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强借荆州三计锦囊空城妙计死诸葛吓跑活司马遗计斩文长……我现在更欣赏的是他做为一个被命运推到风口浪尖上去被迫抉择的人时所作的努力,一个有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智,一个有出师表如师如父的真,还有一个知不可而为的为的这样一个人……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个老人……我只是简单的崇拜和喜欢如此诸葛。
我真的是亮粉……
汉之云的苍生和大义,我基本能理解那么点,因为这和我感觉中诸葛亮晚年要做的抉择很接近,偏安一隅,调养生息,然后在大家的泪眼里死去,再迅速灭国;还是奔波军旅,劳师动众,未必建功,且难容于攸攸之口……如果避重就轻必然选择前者,而选择后者的必然是不归路……
这样的诸葛亮,感觉上是玩过十几年三国游戏里面做的最真实的一个诸葛亮。撇去他莫名其妙的选择了黄月英不说……至少这是给我感觉最有血有肉的一个诸葛亮。
说句不怕挨骂的话,汉之云的诸葛亮,不考虑和笙儿的感情那段的话,是历年来最好最完美的一个诸葛亮,他是个人不是个神,你我都一样。我在游戏里面看到了我最喜欢和欣赏的那一面,艰难的抉择,知其不可而为的冒险,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要是考虑笙儿的戏份的话,他老的木瓜或眼光真的不止有一点问题……孔艾叹也不分析了,有时间倒可以谈谈……
诸葛亮: "先帝……您看到了吗……"
诸葛亮: "这是……我们大汉……的战士们……"
诸葛亮: "先帝……老臣……对不起……您……"
诸葛亮: "臣……再不能……临阵讨贼……克复……中原……"
诸葛亮: "臣……辜负……您的期许……先帝……"
诸葛亮: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诸葛亮: "老臣……对不……起……您……"
因为有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三十几年前你和你的先帝终于走到了一起,而为了这信念这理想,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死得其所。
这段话很出色,却给我一种时空流转的感觉……
“孤帆天际忘归舟 楚云低卷故国远 悠悠我梦如风逝 羁旅何日再南山……永别了,我的故国。”……
真的, 那时候,感觉酸酸的,一个老人,一个信仰,一种寂寞,一个已经不再属于自己的却曾经叱咤风云的时代……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