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折柳寄情

聊聊折柳寄情

首页卡牌对战浪漫梦想行者更新时间:2024-05-13

今晚的北京冬奥闭幕式,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开幕式“迎客松相迎”,闭幕式“折柳相送”。“折柳寄情”让人动情!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折柳也成为了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在文人*客笔下,柳树被赋予离别、思乡、悼古、清高、柔美等诸多意象,其中最经典的文学意象便是送别。由于柳字发音通“留”,柳树就成为古人寄托相思之树,折柳也成为送别的重要仪式。柳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顺插、倒插,不管土壤湿润还是干旱,柳树枝都可存活。正因为柳树具有如此顽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折柳相送的另一层含义是,用柳祝福远行的人们随遇而安,希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最早将柳树与惜别联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诗经》。古人缺乏严格的植物分类学知识,“柳”与“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素来是混称的。《诗经·小小·采采》中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这里将戍边军人离家时内心的凄凉化为杨柳依依惜别的主观情思。自秦以后,“杨柳依依”便成为一种富于美感的表达离别的经典意象,被历代诗人传承下来。

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内外开放,交通便利。于是商人外出经商,学子外出求学的情况日益增多。有离别就会产生思念与牵挂,游子思念家乡,妻子思念丈夫,长者思念旧友。离别主题的诗歌不断增多。比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诗歌运用比兴手法,以春日里郁郁葱葱的柳树起兴,引出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对情郎的思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对柳树的吟咏从春季延展到春夏秋冬四季。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曾在《拟古诗九首》(其一)中写道:“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诗中以春秋季节柳的荣枯象征时光易逝和对挚友离别的思念。到了隋朝,新开凿的大运河两岸遍植杨柳。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条折尽”这一现象说明,隋代折柳送别这种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代是咏柳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全唐诗》中仅专门咏柳的诗就有400多首。唐代诗人更是将柳的“离别”与“思念”意象发挥到了极致,杨柳往往和“客”“行人”“送别”“游”“归”“攀折”“断肠”等字眼一起出现,让杨柳成为离别、思乡的典型。比较著名的包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是诗人丰富的想象。

到了宋朝,折柳不仅是送别,也是望归。李贺《致酒行》中写道:“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的“折柳”是盼望征人归来的意思,折断门前柳也未归,可见迟久之意。后来元明清几朝人折柳的意蕴,大抵不过在唐与宋之间徘徊。清末词人樊增祥在一首广为流传的《一剪梅》中写道:“携手今朝。折柳明朝。”表达的同样是思念之情。

来源: 安徽交通广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