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李安的电影有何影响?中西文化碰撞下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西方文化对李安的电影有何影响?中西文化碰撞下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首页卡牌对战女孩乐娱打败恶魔更新时间:2024-06-21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随时回来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交流伴已随商贸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从人类积累的经验中产生,反映出群体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常人类进行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进步,其中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承袭,也含有对他者未知文化的好奇。

因此频繁的文化交流中,通常经过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文化对立”,不同文化间必然会发生文化冲突甚至文化征服;

其次,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逐渐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最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异质文化实现融合。在21世纪,社会各个层面都

回避不了“全球化”这一现实当中,文化交流的终极理想必然是共同发展。李安在电影中表达了他的思索,中西方文化从对立走向交融的这一过程贯穿李安电影

中西文化的碰撞

碰撞是不同种群文化交流下常态的双向互动,是异质文化对话中的磨合。

李安导演一方面从作品的个体内心体验出发,展现出经典的“中国式表达”,但同时也将人物在西方思潮下的意识形态以电影式展现。

两种文化表达方式的碰撞赋予了其作品强烈的冲突感,冲突感背后所代表的正是文化情绪。

李安电影从家庭作品到武侠、科幻片都离不开情感冲突主题,情感以一种外力作用爆发于镜头之中,而李安导演又通过美学的表达方式将这强烈的冲突幻化为含蓄柔和的影像表达。

如《推手》开篇便以强烈的冲突感吸引住观众,当传统东方的父亲与现代西方的儿媳“共处一室”时,文化的差异使得隔阂、冲突成为一种必然,而李安不疾不徐的镜头语言、以情感结构为主体的叙事角度却激发出观众无尽的想象。

通过镜头的场面调度,轻松祥和练着太极的父亲与烦躁敲击键盘的儿媳相互隔离,相处于同一空间时也通过封闭的横向构图或是画面的纵深调度体现出二人的互不理睬,传达出强烈的冲突感。

冲突终于爆发后,父亲选择离家出走独自生活,当父亲大显身手在餐馆收拾流氓后,警察的介入彻底将东西方文化冲突外化,父亲“英雄誓死如返乡”般被警察带走时,观众感受到更多的是凄凉无助。

暴力的出现意味着,此时的平衡已被打破,这一平衡不是与父亲相异的西方秩序,而是他内在的修养与智慧间的平衡。

格斗结果不重要,因为父亲选择暴力出手那一刻就已经暴露出自身的苍凉脆弱,同样也是父亲所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在空间位移后产生的“水土不服”。

《饮食男女》从人物设置到故事背景全处于东方语境,在西方文化已经失去存在的物质载体时,文化冲突却毫无消退。

没有外在的文化冲撞,东方文化却依旧笼罩在西方文化的阴影之下,这种无声的侵蚀比显性的冲撞更为剧烈。

当本土文化的继承者都已叛离自身文化时,那么这一文化的处境算得上是摇摇欲坠。

中华传统文化将所谓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分割开来,拿到台面上的饮食是可以倾慕的艺术,台面下的男女却不能拿到台面上讨论,《饮食男女》中的父亲就处于这种分裂状态。

克己欲,守人伦还是追求情感寄托,是父亲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三个性格迥异的女儿身上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大女儿笃信的天主教,二女儿与情人的开放关系,小女儿的快餐文化与恋情,都体现出西方文化的投射。

李安导演在表达冲突时常用的手法就是塑造出封闭压抑的叙事空间,通过疏离的氛围、将人物置于不断异化的场合中,制造出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

在压抑的空间之中进行作品叙事与身份认同也更能显出文化融合的可贵之处,因此这种冲突的展示也正是对于文化和解现象的理性思考,是李安电影的典型特征之一。

家庭三部曲”、《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都体现着这种含蓄内省的风格。虽然时代题材都不同。

但以看似平常的构图、都市浮世绘的形式所呈现出的也正是问题重重的内在文化困境与冲突,而最终在理性的光辉下,冲突与矛盾中体现出融合的希望。

《喜宴》中传统的父母默许儿子的恋情,儿子以假结婚反馈父母的理解,结尾处父母、同性恋人、假儿媳之间的共同道别,无奈的表象之下。

李安真正要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家庭面对西方社会产生冲突之后的改变,这种价值理念的冲突与弥合,正是李安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典型样本。

对中西文化交融的探索

中华文化辞典中对于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指群体成员被新文化或异文化感染、影响的心理状态,是在冲突与变迁中对新文化因素认同的渐进过程。

李安的作品在跨文化视野下,致力于通过交流与对话达到中西方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认同。

李安导演从自身文化背景出发,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以辩证的角度独立思考,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全盘接受。

以中华文化为土壤根基,对西方电影语言进行熟稔运用,在对本土题材加工时会注意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解决西方问题时又具有独特的东方思维。

在电影中创造出中西文化沟通的平台,中东西文化双方平等地进行对话,并不存在高低上下之分,以东方特色为依托借鉴西方技术,将西方文化观念交汇于东方奇观之中。

既消除掉民族性的张扬,又弥补了殖民心理的虚无感。创作出弥合文化冲突的、多元文化杂糅的世界性文本。

这种文化策略给异质的西方文化中注入了一*方文化的清新之风,温和地在世界范围内让他者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与价值观。也为华夏文明参与到新一轮的世界文化融合提供“他者”的思维,达到一种文化的圆融。

而探究李安导演这一思维的构成,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身份意识,在自身所经历的如影随形的文化冲击带来的纠结与挣扎之后,李安找到了更为宽容广阔的、兼容中西方的文化认同。

其次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方文化以一种辩证的关系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自身的电影风格。

李安电影善于挖掘双边共通的情感体验,东方的故事中又带有西方的架构,西方的叙事中同样渗透东方情怀,碰撞与冲突之中深入交流磨合,李安导演化解不同文化冲突的能力非凡。

(一)构建异质文化对话平台

面对异质文化的碰撞,李安导演首先选择通过妥协化解冲突,达成和解。

妥协是在双方互相让步的基础上,找到既能保证不同文化自身利益而又能和平相处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中西方文化平等地进行对话,在碰撞与比较中,向观众展示出动态的文化。

如“家庭三部曲”就是典型的以中西文化观念及冲突作为吸引观众的展示点,《推手》中最终以父亲的妥协,通过接受美国的家庭模式化解冲突,家庭观念的折衷体现的正是中西异质文化在协调下的共存。

《喜宴》中双方各退一步,父母离开之前,五个人共同观看婚礼照片,此时的共处画面已经显示出两代人及两代人背后代表的文化的和解意图。

最后父亲过安检时的举手,表达出在异乡,面对违背传统的儿子,父亲最终还是做出了退让与妥协,但父亲的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威威满足了父母最大的心愿,成功挽回其颜面。

尽管威威身上带有创作者的男子中心主义,但她的人物设置是化解冲突、实现文化和解的最坚实基础。

爱情主题的《断背山》,李安通过对人类情感共通之处的挖掘,以跨越民族、文化与性别的真挚情感,在交流与妥协中化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道德标准下的伦理冲突。

此外还有相同元素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呈现,如父子关系:《喜宴》中假结婚体现出作为家庭的一员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是中华文化中“孝”的表现形式;

《推手》中洋媳妇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表现出美国文化对于个体的尊重;《冰风暴》中的父母与孩子都沉浸于自己的性探索之中,而无暇家庭危机。

自由的向往也并非西片中所独有:《饮食男女》中的父亲一改自我压抑的形象,主动与女儿同学组成家庭,在传统家庭里进行了最畅快的一次呼吸。

李安在不同的家庭文化表达中,并未对其进行价值高低的判断,也不是为了说明谁优谁劣,而是在比较与参照中,互相借鉴。

可以看出李安面对西方价值与东方传统之间寻求和解时,“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他的鲜明特征。

他在寻求和解的过程中,从来不是盲目地追从,他认识到理清主从后,不同的观念能够共存、相辅相成,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理性地思考与适当的兼容,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求同存异,通过“中方立场,西方表达”的方式,在交流之中体面地延续文化。

如在一众冲击奥斯卡的华语古装片中脱颖而出的《卧虎藏龙》,宛如一匹特洛伊木马闯入西方文化领地,它带上了融合的使命。

《卧虎藏龙》向世界展示出一个有质感的中国,李安导演借助古代外壳演绎出现代故事,李慕白与俞秀莲间的情感纠结,在当时文化传统笼罩的意识之下,注定产生悲剧的结局。

这是现代语境下对于古代文化的反思,李安导演的镜像表达之中展示出中西文化沟通中的冲突与弥合。

通过好莱坞式的通俗剧技法转化传统的中国式伦理,塑造出更加普泛化的对立局面,而又通过文化冲突下角色的自省,形成文化弥合。

同时,一方面从中国武侠的侠义之风、东方传统的气韵精神呈现出东方气质与美学态度,另一方面以奇观化方式向西方展示中华传统元素。

最后玉娇龙的纵身一跃,已经变成武侠世界里的朱丽叶,东方气质与西方个性融合出难得的大同世界景观。

同样,发生在英国庄园里的故事《理智与情感》,剧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伴随着东方神韵。

美国西部的《断背山》也不再粗狂,恬静的草原风光如中国田园诗般直击心灵,牛仔的含蓄中带有中国人的温文尔雅。

李安在创作中越来越明白,在批判与解构中找到文化的契合点,以合理的切入点入手,挖掘共性的追求,营造出交融不同价值体系的精神世界,才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得到贯通中西的认可。

(二)寻找异质文化之间的共通性

李安导演以“最小差异”的方式,挖掘出异质文化间的共通性。尽管中西方文化在表达形式与本质上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

但源于人类生理与社会需求的普遍性,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心理与行为方式,不同民族间构成了人类共同的文化与心理基础。

李安导演在跨越中西方文化背景与自身心灵深处的困惑迷茫后,贯穿作品中的“家庭”“爱情”“人性”等主题,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基点,是中西方观众相通的情感指向与人类永恒的话题。

对于理想家庭的渴求与向往,在中西方观众间产生着共鸣。

东方文化注重传统的家庭伦理,但随着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中国家庭开始面临伦理观念西化的问题,《喜宴》中,伟同父母不断督促伟同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在父母的传统观念中,繁衍子孙是每个人作为家庭成员必须的责任,而伟同即使在受美国文化影响多年,也无法摆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自由的限制,而最终建立起畸形的家庭关系;

《推手》中从短暂的三代同堂到家庭矛盾频发,最终老父亲选择独居;

《饮食男女》由性别对立的家庭关系引发矛盾,最终一父三女的大家庭逐渐转变为四个独立小家庭,现代思维模式不断冲击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

强调自由民主的西方家庭同样面临诸多问题,《理智与情感》中当家长制度解体后,血缘已不再能够束缚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个人主义只强调个人的利益与发展,理所当然地忽略亲情,导致最后约翰为了一己私利毫无顾忌地解散家庭;

《冰风暴》真实地反映出水门事件后美国社会环境下家庭内部的变化,人们放纵的社会生活体系,通过“性”关系组建家庭关系与邻里关系,夫妻之间不和谐,父子之间拒绝交流。

冷漠与猜忌将本应是温暖港湾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最终在大自然的警示下,一场冰风暴唤醒了两个沉迷的家庭,人们重新认识到性放纵无法解决精神的空虚,最重要的唯有家庭;

《绿巨人》中当儿子知道自己身体与思想上的巨大痛苦、母亲的死亡都是拜父亲的疯狂梦想所赐上,父子之间出现了你死我亡的局面,影片中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父权世界,对于道德与价值的捍卫高过父姓权威。

李安导演对于家庭问题的关注与表达,不仅仅在纯粹讨论“家庭”,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家庭”成为表现中西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家庭伦中反映的伦理问题。

向观众展现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强化突出中西方家庭中对于理想家庭生活的共同渴盼,引发观众对于多元化、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异质文化的认知。

爱情同样在任何领域都是无法回避的主题,在文学、伦理、艺术各个领域内,都能够看到人们的情感诉求。

李安电影中对情感的表达可谓是脍炙人口的精神盛宴,含蓄婉约的诗意、意味深长的画面将这超越一切的普世价值推向极致。

李安典型的爱情电影《色戒》讲述了一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爱情”。担负特工任务的女大学生王佳芝对自己要进行刺*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一方面沉沉浸在扮演的角色中欲罢不能。

另一方面理智控制着她的情感,两种矛盾的情感给她带来无奈与苦涩,同样汉奸易先生对王佳芝的情感也在纠缠中变化着,这种情感是他特殊身份下的一种释放,但无法拥有。

《色戒》中的爱情是痛苦无奈的,李安甚至用一些情色镜头诠释那些无法言表的、埋在二人心底深处的爱情,最后以王佳芝生命的终结,给了影片中爱情这一主题最好的表达。

有人称《断背山》为“西部同性恋史诗”,但李安导演坚称这是一部超越性别的具有广泛意义的爱情。

《断背山》从来没有以同性恋情大做文章,李安导演以舒缓节制的抒情,展现这部充满浓郁悲剧气氛的影片。

在追求传统价值与男性气魄的美国西部,两个刚强寡言的男人守护着一份旁人无法理解的感情,陷于世俗的压力与家庭的责任,相爱的人无法相守,却也不能阻碍彼此对感情的执着。

这种对于真挚爱情的憧憬,不仅东方观众为之流泪,西方观众同样大受感动。李安导演用安详宁静的断背山风景取代传统爱情题材电影中突出的身体部分,这种

置换已经让人忽视掉同性恋的倾向,情景交融的表达完美展现出人们对于情感的珍重与守护,也正因此,早已超越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被中西方观众共同认可,那尘世之外的断背山包容了人们的敏感与脆弱。

李安电影中对于家庭的探索、对于爱情的追求,对于生死的哲学思考从未用单纯的道德与善恶进行价值衡量。

而是关注人性本身的复杂与深刻,从人道主义的倾向,既表现出世俗社会中被禁锢、压抑的普通人,也表现出具有义无反顾牺牲精神的个体抗争。

在李安的作品中,人性中交织着感性与理性,融合了社会性与自然性。《卧虎藏龙》是一部武侠电影,影片却没有局限于书写英雄传奇故事,而在探讨人生困境中纠缠的爱与恨。

代表东方文化的李慕白,有着压抑隐忍的精神,克制自己的*。

而玉娇龙代表的是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满怀*的西方文化,他们二人身上的思想提炼过于极端,最终物极必反,二人都走向了死亡。

导演在此也似乎在暗示,西方文化的*需要结合中方传统的含蓄委婉,而东方的隐忍压抑也需要西方的自由洒脱相助,两种文化的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整体和谐。

(三)构筑文化融合意象

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辨是贯穿李安作品的重要文化角色,李安导演在挣扎与纠结后,建立起一种更为广阔宽容的包容中西方的文化认同。

东方哲学的意象与西式思维的直接、道家思想与后现代哲学在其电影空间中精彩邂逅,形成独特的跨文化哲学共同体。

对于身份的认同,贯穿着李安电影的文化主题,当面对中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时,人物会因不同身份带来的“他者”意识而焦虑。

而李安导演在电影中构建出了混杂身份和谐共存的状态,对二元对立的身份关系进行解构,模糊了主体与他者间的边界,使其能够融合共存。

如《喜宴》中的伟同,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既担负着东方传统中的孝子角色,又是美国中产阶级形象,自身还有复杂的“同性恋”性别身份,复杂的身份必然会产生认同危机与无法两全的焦虑。

李安通过对其身份进行解构,设计情节展示冲突,让“他者”的身份与主体进行对话,模糊了多元身份间的界限,来缓解焦虑,实现共存。

《色戒》中的王佳芝,大学的话剧经历使她建构起理性的爱国主义自我认同,而扮演麦太太的经历有让她对自我身份产生迷失感,她在理性与感性间陷入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挣扎,

最终在冷酷无情的政治与汉奸易先生的温暖对撞之下,她选择了实现感性的自我认同,走向悲剧结局。

李安在拍摄典型英国巨作《理智与情感》中同样融入东方视域,在姐妹二人的角色塑造上融合了道家“阴与阳”的思想。

模糊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理性与感性的界限,理智的姐姐与感性的妹妹最终都拥有完美结局,中西哲学思维在电影中实现多元共存。

《制造伍德托斯克》的男主角艾利奥特陷入追求自我与孝顺父母、同性与异性的矛盾对立中,而李安导演通过模糊等级与颠覆界限。

构建出伍德托斯克音乐节这一能够实现边缘与中心平等对话的“天堂”,艾利奥特服用迷幻药后产生了太极八卦图的幻觉。

以东方哲学隐喻出电影主旨,对原有秩序等级的解构与多元共存新世界的建构。

《与魔鬼共骑》中,李安以局外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南北界限,传达出战争没有对与错,也不存在真正的“立场正确”的思想,引人深思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很多尖锐对立、相互矛盾的元素被李安导演以东西方精神中共有的和谐理念统一在一起,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显著特点。

主人公同时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三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体现在主人公一个人身上,这种文化的共存让不同观众都能够找到心灵的慰藉,也弱化了文化间的冲突。

主人公父母身上同样展现出矛盾的文化理念,父亲相信西方文化的理性与科学,母亲信仰东方宗教,导演并没有直接表现出两种理念对主人公的影响。

而是让其直面自己的内心,由此我们见到,在海上漂流时,主人公怀疑过代表西方文化的上帝,最终还是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与理性的科学思维,成功与老虎共处,活了下来。

影片主人公是东西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导演通过主人公的成长也向观众传达出东西文化从矛盾中走向融合的境界,为这部好莱坞影片增添独特的文化印记。

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从来不是壁垒分明的二元对立存在,冲突与融合之中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李安的电影中既有中华文化作为土壤,又有西方电影语言的熟稔运用,以跨越地域与文化障碍的情感为纽带,对人性本身进行关注,凭借对多元文化独特解读与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

李安导演建构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风情的影像世界,征服东西方观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